微小病变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小病变肾病课件

• 该病发病时,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因子NFkB活性增高,缓解时恢复正常,复发时再次升 高。激素可使其抑制剂I-kBα上调,环孢素可 使灭活I-kBα的蛋白酶体活性下降,从而使NFkB保持非活性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 体液免疫方面: 患者血中IgG常降至非
常低的水平,且在NS缓解后其恢复需要 较长时间。
微小病变肾病
内 容
概 流行 病 念 病学 理
病 因
发病 机制
临床 表现
诊断 及 鉴别 诊断
治疗 及 预后
中医 认识
概念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指临床表现为肾
病综合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电镜下仅 以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 病。由于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含脂质的 重吸收颗粒,在20世纪中叶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 其中包括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随着对 本病认识的深入,这一名称已被废弃。
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由于本病的局灶阶段性
特点,因而可能在肾活检或病理切片时未取到阶段 性硬化的肾小球而被误诊为微小病变肾病,对此类 患者,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警惕FSGS的可能:
1.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光镜下肾小球病 变轻微,但肾小球体积增大,或存在球囊粘连、灶状肾小管 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
1.典型者肾小球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 性。偶见IgM和补体C3在系膜区微弱阳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白蛋白阳性的重吸收 颗粒。
●电镜:
1.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足突消失,实际是同一 足细胞的足突消失、胞浆扁平的附在肾小 球基底膜上,而不是相邻足细胞间的足突 融合。
• 体液免疫方面: 患者血中IgG常降至非
常低的水平,且在NS缓解后其恢复需要 较长时间。
微小病变肾病
内 容
概 流行 病 念 病学 理
病 因
发病 机制
临床 表现
诊断 及 鉴别 诊断
治疗 及 预后
中医 认识
概念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指临床表现为肾
病综合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电镜下仅 以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 病。由于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含脂质的 重吸收颗粒,在20世纪中叶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 其中包括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随着对 本病认识的深入,这一名称已被废弃。
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由于本病的局灶阶段性
特点,因而可能在肾活检或病理切片时未取到阶段 性硬化的肾小球而被误诊为微小病变肾病,对此类 患者,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警惕FSGS的可能:
1.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光镜下肾小球病 变轻微,但肾小球体积增大,或存在球囊粘连、灶状肾小管 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
1.典型者肾小球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 性。偶见IgM和补体C3在系膜区微弱阳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白蛋白阳性的重吸收 颗粒。
●电镜:
1.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足突消失,实际是同一 足细胞的足突消失、胞浆扁平的附在肾小 球基底膜上,而不是相邻足细胞间的足突 融合。
成人微小病变肾病医学PPT课件

• 早期2项小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均与口服激素组比较, 一项研究发表于1983年,另一项研究发表于1985年 • 缺陷:
– 研究人数均较少,一项研究18例,另一项研究22例 – 未报到重要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如尿蛋白、血压、肾功能情况
• 静脉激素组库欣综合征较少,但缓解率低于口服激素组 • 结论:激素静脉使用不推荐
Adapted from adult FSGS guidelines in KDIGO
* No formal definition exists in adults; adapted from the definition for children with FR MCD from KDIGO.
7
“不同于儿童患者,在成人MCD患者中缺乏良好设计的RCTs” ——KDIGO MCD指南
KEIICHI FUKUDOME et al.Nephrology 17 (2012) 263–268
20
结果:
• 12周内共74例患者达到缓解
21
结果:
• 静脉序贯口服激素组达到缓解后1年内15例复发,持续口 服激素组17例复发 对于初次复发MCD患者治疗,和口服激素组比较,静脉激 素序贯口服疗法诱导缓解快,但容易复发
Yeung CK, et al. Aust N Z J Med 13: 349–351, 1983 Imbasciati E, et al. Br Med J (Clin Res Ed) 291: 1305–1308, 1985
19
静脉序贯口服激素法
• 最新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静脉激素/口服激素序贯组:1000mg甲强 龙 静滴/天*3天后口服强的松30-40mg/d*4-8周,以5-10mg/2-4w逐步 减量vs持续口服激素组:口服1mg/kg/d 强的松4-8周,以5-10mg /24w逐步减量
– 研究人数均较少,一项研究18例,另一项研究22例 – 未报到重要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如尿蛋白、血压、肾功能情况
• 静脉激素组库欣综合征较少,但缓解率低于口服激素组 • 结论:激素静脉使用不推荐
Adapted from adult FSGS guidelines in KDIGO
* No formal definition exists in adults; adapted from the definition for children with FR MCD from KDIGO.
7
“不同于儿童患者,在成人MCD患者中缺乏良好设计的RCTs” ——KDIGO MCD指南
KEIICHI FUKUDOME et al.Nephrology 17 (2012) 263–268
20
结果:
• 12周内共74例患者达到缓解
21
结果:
• 静脉序贯口服激素组达到缓解后1年内15例复发,持续口 服激素组17例复发 对于初次复发MCD患者治疗,和口服激素组比较,静脉激 素序贯口服疗法诱导缓解快,但容易复发
Yeung CK, et al. Aust N Z J Med 13: 349–351, 1983 Imbasciati E, et al. Br Med J (Clin Res Ed) 291: 1305–1308, 1985
19
静脉序贯口服激素法
• 最新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静脉激素/口服激素序贯组:1000mg甲强 龙 静滴/天*3天后口服强的松30-40mg/d*4-8周,以5-10mg/2-4w逐步 减量vs持续口服激素组:口服1mg/kg/d 强的松4-8周,以5-10mg /24w逐步减量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理查房PPT

有效
评估患者满意 度:了解患者 对护理服务的
满意程度
评估护理人员 工作表现:检 查护理人员是 否尽职尽责, 是否有需要改
进的地方
发现潜在问题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调整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情 变化,制定针 对性护理方案
临床表现
血尿:尿液中红细胞含量增 加,可能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增加,可能导致水肿、高血 压等症状
水肿:由于蛋白尿和血尿导 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现
水肿
高血压:由于蛋白尿和血尿 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
现高血压
肾功能异常:由于蛋白尿和 血尿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可
能出现肾功能异常
03
加强护理工作 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提高护 理工作的质量
和效率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查房制度,提高查房效率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护理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 理查房目的
了解患者病情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 治疗方案
指导患沟通,提高患者 满意度和依从性
评估护理效果
评估患者病情 变化:了解患 者病情是否好
转或恶化
评估护理措施 实施情况:检 查护理措施是 否到位,是否
定期进行体检, 监测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 服药
对护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识和自
评估患者满意 度:了解患者 对护理服务的
满意程度
评估护理人员 工作表现:检 查护理人员是 否尽职尽责, 是否有需要改
进的地方
发现潜在问题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调整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情 变化,制定针 对性护理方案
临床表现
血尿:尿液中红细胞含量增 加,可能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增加,可能导致水肿、高血 压等症状
水肿:由于蛋白尿和血尿导 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现
水肿
高血压:由于蛋白尿和血尿 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
现高血压
肾功能异常:由于蛋白尿和 血尿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可
能出现肾功能异常
03
加强护理工作 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提高护 理工作的质量
和效率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查房制度,提高查房效率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护理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 理查房目的
了解患者病情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 治疗方案
指导患沟通,提高患者 满意度和依从性
评估护理效果
评估患者病情 变化:了解患 者病情是否好
转或恶化
评估护理措施 实施情况:检 查护理措施是 否到位,是否
定期进行体检, 监测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 服药
对护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识和自
微小病变肾病的诊治进展演示ppt课件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肾小球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义
➢ Minimal change disease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Minimal lesion glomerulonephritis ➢一组以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为特点的、临床以单纯性 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而近端 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可出现脂肪尿,1913年Monk首 先发现并称之为“类脂质肾病”。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正常肾小球(光镜)
微小病变肾小球(光镜) 微小病变肾小球(电镜)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与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本病活动时IL2R上调,总T细胞和Th细胞增加,Ts细胞下降。 ➢淋巴因子影响基底膜阴电荷屏障,导致蛋白尿 ➢直接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底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样因子) ➢淋巴因子改变致使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发病
➢过敏反应:主要食物过敏、IgE,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 ➢药物:干扰素、青霉素、利福平 ➢肿瘤: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感染:病毒(HIV)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肾小球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义
➢ Minimal change disease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Minimal lesion glomerulonephritis ➢一组以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为特点的、临床以单纯性 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而近端 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可出现脂肪尿,1913年Monk首 先发现并称之为“类脂质肾病”。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正常肾小球(光镜)
微小病变肾小球(光镜) 微小病变肾小球(电镜)
.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与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本病活动时IL2R上调,总T细胞和Th细胞增加,Ts细胞下降。 ➢淋巴因子影响基底膜阴电荷屏障,导致蛋白尿 ➢直接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底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样因子) ➢淋巴因子改变致使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发病
➢过敏反应:主要食物过敏、IgE,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 ➢药物:干扰素、青霉素、利福平 ➢肿瘤: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感染:病毒(HIV)
微小病变型肾病讲课PPT课件

微小病变型肾病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 球硬化的区别:微 小病变型肾病主要 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而局灶性节段性肾 小球硬化主要影响 中年人。
微小病变型肾病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 肾炎的区别:微小 病变型肾病主要表 现为肾病综合征,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 肾炎则表现为血尿、 蛋白尿。
微小病变型肾病与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 肾炎的区别:微小 病变型肾病的治疗 反应较好,而膜性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的治疗反应较差。
06微小病变型肾病案 例分来自和经验总结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 龄、性别、病程等
临床表现:水肿、 蛋白尿、血尿等症 状的描述
诊断过程:实验室 检查、病理诊断等
治疗过程:药物治 疗、透析治疗等
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
经验总结:通过案 例分享,总结出微 小病变型肾病的治 疗经验
注意事项:在治疗 过程中,需要注意 的事项和避免的误 区
临床表现:微小病变型肾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明显的水肿。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
诊断标准:依赖于肾活检病理诊断,病理表现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 突广泛融合,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轻度增生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肾病综合征相鉴别,如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定期进 行肾功能检查,及 早发现肾病迹象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 低脂、低蛋白的饮食 习惯,避免过度摄入 高嘌呤、高脂肪食物
控制体重:保持适 当的体重,避免肥 胖和高血压
避免感染:预防感 冒和感染,减少对 肾脏的刺激和负担
05
微小病变型肾病与 其它肾病的比较
与其他肾病的区别
微小病变型肾病 与膜性肾病的区 别:微小病变型 肾病以肾病综合 征为主要表现, 而膜性肾病则以 蛋白尿为主。
微小病变性肾病讲课PPT课件

病因:微小病变性肾 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 楚,可能与免疫、遗 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微小病变 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主 要涉及免疫系统的异 常激活,导致肾脏受 损。
临床表现: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 诊断标准:依赖于肾活检病理诊断 病理特征:肾小球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 临床分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和肾炎性肾病综合征
肾移植:对于病情 严重的患者,可以 考虑进行肾移植手 术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预防和保健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血压、血糖稳定。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肾脏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检测,保持稳定 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 定期进行肾脏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根据病因的不同,微小病变性肾病可分为原 发性微小病变性肾病和继发性微小病变性肾 病,其中原发性较为常见。
原发性微小病变性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而继发性微小病变性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常见于老年人和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患者。
微小病变性肾病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肾 小球上皮细胞的足突广泛融合、肾小球基 底膜正常或轻度增厚、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和蛋白尿等。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休息:保证充 足的休息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控制盐 分摄入,保持
低盐饮食。
药物治疗:使 用利尿剂、降 压药等药物治
疗。
对症治疗:针 对不同的症状 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
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 松等药物治疗微小病变 性肾病,可减轻炎症反 应,缓解水肿等症状。
微小病变肾病(MCD)---PPT精品课件

微小病变肾病
• 定义:指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光镜下肾 小球结构大致正常、电镜下仅以足细胞足突 广泛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4] 。
[4]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4-1039. [5]李芹芹,潘晓霞.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的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10):1138-1141.
任何年龄,青少年稍多,男性常见;
诊断思路:青少年大量蛋白尿乃至肾病综合征, 可伴有少量血尿、高血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敏感+即应肾活检、有助明确诊断(一般需 25个肾小球可排除本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病 理
光镜下:局灶:部分肾小球 节段性:部分毛细血管袢 硬 化:肾小球毛细血管袢闭塞和细胞外基质增多;
免疫荧光:可见节段性IgM和/或补体C3呈颗粒状、团 块状在毛细血管袢(硬化部位)和系膜区沉淀;也可 阴性
膜性肾病:
• 早期的膜性 肾病光镜下 可表现肾小 球大致正常, 但免疫荧光 可见IgG沿 毛细血管壁 颗粒样沉淀 以及电镜下 可见电子致 密物在上皮 下沉淀。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临床表现:10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60% 以上为肾病综合征,50%有不同程度的血尿,1/3 起病时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常有肾小管受 损表现。
过敏相关性:食物、花粉、尘土、昆虫叮咬等
临床表现
常突然起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水肿一般较 明显,甚至可表现为重度的胸、腹水;
血尿不突出,约20%患者仅有轻微的镜血尿; 血压大多正常,但成人患者高血压较多见;
大多患者肾功能正常,约30%的患者可有轻微的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血肌酐升高,较少患者可表 现为较严重的急性肾衰竭。 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高钾血 症、低钙血症)、血栓栓塞、营养不良、内分泌 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球微小病变病》课件PPT课件

抗代谢剂:霉酚酸酯
药动学:
• 口服吸收良好 • 为霉酚酸(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口服后
迅速吸收.并脱脂化形成活性代谢产物——游 离 MPA。 • 通过肠胃和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化酶代谢; MPA通过肾脏从尿液以无活性的酚化葡萄糖昔 糖排出,较少发生肝肾损害。
化学合成细胞毒类-霉酚酸酯
作用机制: • MPA能可逆地、非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单核
临床表现 光镜 电镜 免疫荧光
• 肾病综合征 • 无异常 • 足突广泛融合 • 阴性
• 蛋白尿、血尿 • 无异常或轻微节段系膜
增生 • 系膜和GBM节段行轻微异
常,系膜区少量电子致 密物 • 系膜区少量IgG、IgM、 IgA、C3沉积
临床分型
• 原发性MCD
• 继发性MCD
感染 肿瘤
病毒 何杰金氏病
原发性MCD发病概况
成人MCD与儿童MCD的区别
• 起病以潜袭为主 • 常伴有镜下血尿和高血压 • 肾衰竭发生率较高,恢复较慢 • 激素治疗起效较慢
治疗
• 约半数病人可自发缓解 • 约90%对激素治疗敏感 • 易复发,常无诱因
激素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首剂要足 1mg/kg/day 8-
12w • 减量要慢
常复发肾综的原因
• 病理类型 • 遗传背景(HLA B12) • 治疗不规范 • 感染 • 过敏反应 • 劳累
常复发肾综的治疗
• 注意休息 • 防治感染 • 预防过敏反应 • 规范激素治疗
首始阶段用量足够大,疗程足够长 减至小剂量持续6个月 至维持剂量时,再服12~18个月 • 加用细胞毒药物
SUCCESS
• 很少会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有人发现微小病变肾病患者残留的足突间的裂隙膜 明显减少,而膜性肾病变化不明显,提示该变化可能 参与该病蛋白尿形成机制。
28
临床表现
29
• 肾病综合征:常突然起病,水肿一般较明显。甚
至可有重度胸腹水。
• 血尿:不突出,20%患者仅轻微镜下血尿。明显
4.过敏相关性:食物、花粉、尘土、昆虫叮咬。
其中,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者常导致微小病变肾病与急 性间质性肾炎并存,因而可同时表现出肾病综合征、急 性肾衰、无菌性白细胞尿及全身过敏表现。
19
发病机制
20
●1974年Shalhoub首先提出本病是由T细胞 功能异常导致,证据是:
1.临床上可见到部分患者感染麻疹后,NS自行缓 解,该病毒通常可抑制细胞免疫。 2.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免疫抑 制剂治疗有效。 3.体外培养患者T淋巴细胞,将其上清液注射给大 鼠可以诱发蛋白尿。
10
●免疫荧光:
1.典型者肾小球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 性。偶见IgM和补体C3在系膜区微弱阳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白蛋白阳性的重吸收 颗粒。
11
●电镜:
1.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足突消失,实际是同一足 细胞的足突消失、胞浆扁平的附在肾小球 基底膜上,而不是相邻足细胞间的足突融 合。
2.足细胞内可见蛋白重吸收颗粒和空泡变性。 3.包曼囊内见足细胞伸出的微绒毛。 4.球内其他结构正常,无电子致密物。
12
13
14
15
16
病因
17
●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家族性微小病变肾病: 很少报道,未明确病因。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18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1.药物相关性: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干扰素、 锂、金制剂、甲硫咪唑。
2.感染相关性:HIV、梅毒、寄生虫。
3.肿瘤相关性: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实体肿 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
5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近年对肾小球足细胞研究,发现足细胞是微
小病变肾病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组织病变形 成的主要受损细胞,并将它们列为最具代表性的足 细胞病。
-- 《中国肾脏病学》
6
流行病学
7
●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发病高峰在儿童及青少年。 ●占10岁以内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90%,男童:
女童为2:1 ●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0%-30% ,中年人为低谷,
老年人为高峰。 ●黑人发病率较低,白人和黄人相对较高。 ●亚洲不同国家,本病在肾活检中所占比例差别较
大。
8
肾脏病理
9
●光 镜:
1.肾小球没有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微系膜增生。 2.近曲小管有重吸收颗粒,肾小管上皮细胞可 见空泡变性。伴有急性肾衰者,见肾小管上皮 细胞扁平化及其他肾小管损伤。 3.肾间质无明显异常,严重水肿时,可见肾间 质水肿。
--王海燕,《肾脏病学》
4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一组临床以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疾病。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可有轻度系膜增生,近 端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故又被称为“类 脂性肾病”。电镜下肾小球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 足突融合,肾小球内一般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免 疫荧光阴性。
23
• 体液免疫方面: 患者血中IgG常降至非
常低的水平,且在NS缓解后其恢复需 要较长时间。
• 本病的蛋白尿是选择性蛋白尿,尿中 IgG丢失不多,且血中与IgG分子量接 近的IgA、 IgE不降低,说明低IgG血症 主要原因不是丢失,而是产生异常。
24
二、循环通透因子/淋巴因子
• 有个例报道难治性MCD患者作为肾移植 供体,受者移植后无蛋白尿,说明致病因 素在全身而不在肾脏局部。
• 其他被怀疑为通透因子的有:血结素,血管内皮细 胞生长因子、乙酰肝素酶等,
27
三、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改变和广泛足突消失
既往研究表明本症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功能 紊乱、毛细血管壁净负电荷下降有关。目前大多数学 者认为该病肾病水平蛋白尿的的形成与此有关。
足细胞也出现结构性变化,不但出现广泛足突消失, 且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蛋白-dystroglycan,在发 病时明显减少,肾病综合征缓解后恢复,另一蛋白— 整合素则无明显变化,而在FSGS中则没有这种现象, 提示可能与MCD广泛足突消失的形成机制有关。
• 通透因子:
功能紊乱的免疫系统可能在血液循环中产 生某些通透因子导致NS,体外培养的患 者淋巴细胞上清液可诱发动物的蛋白尿为 此提供支持证据。
25
2019/11/1
26
但目前这种通透因子仍未被确切分离出来,以下因子 被发现可能与致病有关:
• IL-2及IL-2受体: 部分患者血中IL-2及可溶性IL-2受体升高,且后者在 环孢素治疗有效者中下降,复发者中升高。 动物实验中,注射IL-2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减 少、足突消失、蛋白尿。 在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中, 仅发现IL-2受体mRNA表 达,未见IL-2表达,说明致病作用可能来自循环中 的IL-2。
21参与发Leabharlann 的环节中, 现有线索:22
一、免疫系统异常:
• 该病患者中可以比较普遍的观察到Th1下调和 Th2上调,该失衡可能进一步造成T细胞免疫细 胞反应异常、免疫球蛋白产生异常及产生某些 致病因子使患者发病。
• 该病发病时,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NF-kB活性增高,缓解时恢复正常,复发时再 次升高。激素可使其抑制剂I-kBα 上调,环孢 素可使灭活I-kBα 的蛋白酶体活性下降,从而 使NF-kB保持非活性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微小病变肾病
1
内 容
概 流行 病 念 病学 理
病 因
发病 机制
临床 表现
诊断 及 鉴别 诊断
治疗 及 预后
中医 认识
2
概念
3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指临床表现为肾病 综合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电镜下仅以 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 由于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含脂质的重吸 收颗粒,在20世纪中叶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其中 包括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随着对本病 认识的深入,这一名称已被废弃。
28
临床表现
29
• 肾病综合征:常突然起病,水肿一般较明显。甚
至可有重度胸腹水。
• 血尿:不突出,20%患者仅轻微镜下血尿。明显
4.过敏相关性:食物、花粉、尘土、昆虫叮咬。
其中,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者常导致微小病变肾病与急 性间质性肾炎并存,因而可同时表现出肾病综合征、急 性肾衰、无菌性白细胞尿及全身过敏表现。
19
发病机制
20
●1974年Shalhoub首先提出本病是由T细胞 功能异常导致,证据是:
1.临床上可见到部分患者感染麻疹后,NS自行缓 解,该病毒通常可抑制细胞免疫。 2.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免疫抑 制剂治疗有效。 3.体外培养患者T淋巴细胞,将其上清液注射给大 鼠可以诱发蛋白尿。
10
●免疫荧光:
1.典型者肾小球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 性。偶见IgM和补体C3在系膜区微弱阳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白蛋白阳性的重吸收 颗粒。
11
●电镜:
1.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足突消失,实际是同一足 细胞的足突消失、胞浆扁平的附在肾小球 基底膜上,而不是相邻足细胞间的足突融 合。
2.足细胞内可见蛋白重吸收颗粒和空泡变性。 3.包曼囊内见足细胞伸出的微绒毛。 4.球内其他结构正常,无电子致密物。
12
13
14
15
16
病因
17
●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家族性微小病变肾病: 很少报道,未明确病因。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18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1.药物相关性: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干扰素、 锂、金制剂、甲硫咪唑。
2.感染相关性:HIV、梅毒、寄生虫。
3.肿瘤相关性: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实体肿 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
5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近年对肾小球足细胞研究,发现足细胞是微
小病变肾病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组织病变形 成的主要受损细胞,并将它们列为最具代表性的足 细胞病。
-- 《中国肾脏病学》
6
流行病学
7
●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发病高峰在儿童及青少年。 ●占10岁以内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90%,男童:
女童为2:1 ●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0%-30% ,中年人为低谷,
老年人为高峰。 ●黑人发病率较低,白人和黄人相对较高。 ●亚洲不同国家,本病在肾活检中所占比例差别较
大。
8
肾脏病理
9
●光 镜:
1.肾小球没有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微系膜增生。 2.近曲小管有重吸收颗粒,肾小管上皮细胞可 见空泡变性。伴有急性肾衰者,见肾小管上皮 细胞扁平化及其他肾小管损伤。 3.肾间质无明显异常,严重水肿时,可见肾间 质水肿。
--王海燕,《肾脏病学》
4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一组临床以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疾病。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可有轻度系膜增生,近 端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故又被称为“类 脂性肾病”。电镜下肾小球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 足突融合,肾小球内一般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免 疫荧光阴性。
23
• 体液免疫方面: 患者血中IgG常降至非
常低的水平,且在NS缓解后其恢复需 要较长时间。
• 本病的蛋白尿是选择性蛋白尿,尿中 IgG丢失不多,且血中与IgG分子量接 近的IgA、 IgE不降低,说明低IgG血症 主要原因不是丢失,而是产生异常。
24
二、循环通透因子/淋巴因子
• 有个例报道难治性MCD患者作为肾移植 供体,受者移植后无蛋白尿,说明致病因 素在全身而不在肾脏局部。
• 其他被怀疑为通透因子的有:血结素,血管内皮细 胞生长因子、乙酰肝素酶等,
27
三、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改变和广泛足突消失
既往研究表明本症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功能 紊乱、毛细血管壁净负电荷下降有关。目前大多数学 者认为该病肾病水平蛋白尿的的形成与此有关。
足细胞也出现结构性变化,不但出现广泛足突消失, 且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蛋白-dystroglycan,在发 病时明显减少,肾病综合征缓解后恢复,另一蛋白— 整合素则无明显变化,而在FSGS中则没有这种现象, 提示可能与MCD广泛足突消失的形成机制有关。
• 通透因子:
功能紊乱的免疫系统可能在血液循环中产 生某些通透因子导致NS,体外培养的患 者淋巴细胞上清液可诱发动物的蛋白尿为 此提供支持证据。
25
2019/11/1
26
但目前这种通透因子仍未被确切分离出来,以下因子 被发现可能与致病有关:
• IL-2及IL-2受体: 部分患者血中IL-2及可溶性IL-2受体升高,且后者在 环孢素治疗有效者中下降,复发者中升高。 动物实验中,注射IL-2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减 少、足突消失、蛋白尿。 在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中, 仅发现IL-2受体mRNA表 达,未见IL-2表达,说明致病作用可能来自循环中 的IL-2。
21参与发Leabharlann 的环节中, 现有线索:22
一、免疫系统异常:
• 该病患者中可以比较普遍的观察到Th1下调和 Th2上调,该失衡可能进一步造成T细胞免疫细 胞反应异常、免疫球蛋白产生异常及产生某些 致病因子使患者发病。
• 该病发病时,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NF-kB活性增高,缓解时恢复正常,复发时再 次升高。激素可使其抑制剂I-kBα 上调,环孢 素可使灭活I-kBα 的蛋白酶体活性下降,从而 使NF-kB保持非活性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微小病变肾病
1
内 容
概 流行 病 念 病学 理
病 因
发病 机制
临床 表现
诊断 及 鉴别 诊断
治疗 及 预后
中医 认识
2
概念
3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指临床表现为肾病 综合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电镜下仅以 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 由于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含脂质的重吸 收颗粒,在20世纪中叶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其中 包括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随着对本病 认识的深入,这一名称已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