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它上承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下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岁月。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时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及至宋代已成定局。
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概况。
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运用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基本史实,提高运用全面的思维方法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2学情分析。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
心南移学案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课前预习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4-65页“经济重心南移”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6-68页“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两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行业类别成就
农
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手
工
业采煤
和冶炼
制瓷业
商
业商品经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罗列要点,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环节
感 情 先 行 , 明 确 目 标
补充介绍经济南移的原因、过程。
讨论、记录
过程
教师活动 学习指导二:认真自学课文 49-50 页《农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知 识 为 例 , 探 寻 方 法
独立阅读课 本内容,完成 学习指导二。 业和手工业》模块。自学后完成学案上的 独立阅读课 问题。 本内容,完成 学习指导三。 学习指导三:认真自学课文 50-51 页《商 业海外贸易》模块。自学后完成学案上的 问题。 1.背诵知识 点; 2.画出思维导 图。
教学过程 设计 意图 1.导入。同学们: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 1.认真做好上 明确教学 课准备,准备 目标,发挥 况是北方好还是南方好?那你知道吗?在 好教科书和 教学目标 的导学、导 上古时代,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远高于 相关图册。 教和导测 南方的。那么,什么时候经济重心由北方 功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转移到南方了呢?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经济重心会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呢? 转移到南方后又有什么表现呢?带着这些 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2.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2.明确本节课 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 同时个别指导, 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 研读教材, 发挥教材 内容案例 功能的作 用。
理解 1.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记忆, 2.根据本节所学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小结 巩固 形成知识结构。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练习。
实现知识 的转移;形 成历史思 维方法。 当堂检测, 强化效率 意识,减轻 学生课后 作业负担。
1.完成学案练 习。 当堂 2.知者加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 2. 完成历史填 检测, 图册 16 页《宋代经济分布图》 ,17 页《宋 充图册练习。 独立 运用 代海外贸易路线图》 ,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的 相关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 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 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和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比 较一下,看看宋代社会经济 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当堂训练
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移到黄河流域有哪些 表现? 生答(1)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 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 北方的两倍。(2)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 重要的粮仓。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教学目标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 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 识图能力。
预习检测
1. ,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共分几个阶段?
2.两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在长江流域,那么, 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呢?
总结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上 述展示的内容,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 荣发展的地区,并指出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已 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布置作业
1.材料阅读 2.自我测评 3.预习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
预习检测
1 、工商业者的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允许 做官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A.唐朝 B.宋朝 C.隋朝 D.明朝 2、宋朝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是( ) A.马球 B.赛马 C.蹴鞠 D.秋千
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 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庄绰:《鸡肋编》
宋代手工业
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哥窑鱼耳瓷炉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
请用表格的形式概述宋代手工 业发展的状况。
宋代商业和海外贸易
北宋“交子”纸币 币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西安市西城中学何高峰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内容分析两宋时期,是承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而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宋的经济发展是两宋社会生活丰富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
本课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小标题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逐步引导——个别点拨——形成结论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情操。
乐于探究历史的奥秘,具有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这一经济格局的形成,一直延续到近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通过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有关经济发展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内容琐碎,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需要在教法上有所探索和创新,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和整理两宋经济发展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相关资料组成合理高效的媒体资料,创设历史场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条件。
板书设计原因农业经济重心南移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手工业表现商业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记者体会农民工南下乘火车》(视频可放的情况下)问题:①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家长中可能也有在外打工的,看到家长在如此拥挤、恶劣的环境下乘车去打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寻找答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
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
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城镇的兴起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可参考课本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海外贸易兴盛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
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测评。
教
后
记
补
充
教
案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