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实用版)
目录
1.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2.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3.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4.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正文
一、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外族侵略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结晶的象征。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扩展,总长度达到 2.3 万公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二、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势险要:长城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势因素,往往依山傍水,利用险要地势来增强防御能力。
2.结构坚固:长城主体采用青砖、石块等材料砌筑,城墙底部宽厚,向上逐渐收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3.烽火台: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烽火台,用于传递战争信息,迅速调动兵力。
三、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外来侵
略的抵御能力。
四、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如今,万里长城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长城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长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游览长城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2.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独特魅力。
3.风景名胜:长城沿线风景秀丽,游客可以欣赏到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总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旅游胜地之一。
长城的介绍资料

长城的介绍资料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从长城的历史、规模、功能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各国开始修筑城墙。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下令将这些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
此后,长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
长城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横跨中国北方的山脉、河流和平原。
长城的墙体由石头、土坯和砖块等材料构成,高度和厚度也因地形而异。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位于北京附近的八达岭和黄崖关,这些部分保存较为完整,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长城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
长城上设有烽火台、箭楼、城门等设施,方便守军观察敌情和发射攻击。
长城的修建也起到了阻挡和防御敌军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北方的边疆安全。
同时,长城也是交通要道,沿线有许多关隘和驿站,方便了商贸和文化的交流。
长城的意义不仅仅是军事防御,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代表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
长城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技术的高度发展。
长
城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总的来说,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军事价值。
长城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的介绍资料

万里长城的介绍资料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一道军事防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
长城修筑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抵御侵略者的进攻而修建的。
万里长城的最早修建者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他们修筑了一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的长城。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长城也进行了不断的修建和扩展。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将北方各小段长城连接成一道完整的大长城,成为了后世所称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起点位于中国东部、山海关,终点位于中国西部的嘉峪关,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13,171.7英里)。
长城蜿
蜒曲折,穿越了山脉、河流和平原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区域。
建造长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牺牲。
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
长城由砖石、土石、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高度和宽度不一,最高处可达到8米,最宽处可达7.5米。
长城上还有城墙、烽
火台、哨塔等建筑,用于观察和报警。
长城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现存的部分是明朝时期修建的。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壮丽景观的象征。
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规模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万里长城的建设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修筑和加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称的“万里长城”。
1. 起源与修建长城的修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需要。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敌国入侵,开始筑墙以防守。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下令将各国的防御墙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城。
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长城逐渐扩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2. 规模和地理位置万里长城横贯中国北方,总长度约为21,196公里。
它纵横于中国的北方边境,穿越山脉、河流和平原,连接起了各个边境要塞。
长城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形成了一道宏伟壮丽的防线。
3. 结构和建筑长城主要由砖、石、土和木材等材料构建而成。
它的建筑形式有山地长城、平原长城、河套长城等,各有其特点。
长城的主要结构包括城墙、城楼、烽火台和箭楼等。
城墙用以限制入侵者的行动,城楼和烽火台用于巡视和通讯,箭楼则是守军进行射击的据点。
4. 防御体系长城不仅是一道巨大的防御工程,还包含了丰富的防御设施。
如箭楼上设置了箭孔,方便守军向敌人射击;城楼上设有守军驻扎点,用于巡视和防守;烽火台用以传递重要信息,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防御设施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线体系,保护着长城沿线的领土。
5. 历史意义和遗产保护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边塞文化和军事防御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及其周边地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的原貌,包括禁止开发和破坏,在维修过程中保持原始风貌等。
总而言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名胜古迹长城的介绍资料

名胜古迹长城的介绍资料一、长城的概述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道蜿蜒绵延的壕垒与城墙体系,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总长度超过21,000公里。
长城融合了军事、文化和景观功能,以其壮观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二、长城的历史1. 建设始于战国时期长城最早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
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免受敌人的入侵,开始修建墙垒和壕沟。
这些分散的城墙后来逐渐连通起来,形成了最初的长城体系。
2. 创造性的秦时修建秦朝时期,中国统一的第一个王朝,修建长城的活动进一步加强。
秦始皇下令将各个诸侯国的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长城。
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3. 后续的修建与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建与维护。
明朝时期是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许多军事要塞和观光景点也被添加到长城上。
清朝时期,长城继续维护,并且一些部分进行了修复和加固。
三、长城的主要段落1.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周边最受游客欢迎的长城段落之一。
这一段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距离北京市中心约60公里。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的一部分,以其气势恢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2. 峨嵋山长城峨嵋山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这一段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其建造始于公元前4世纪。
峨嵋山长城因其壮观的山景和古老的建筑而受到游客的热爱。
3. 山海关长城山海关长城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东部起点。
这一段长城修建始于明朝时期,是长城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山海关长城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4. 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距离北京市中心约85公里。
这一段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部分,以其险峻的地形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金山岭长城还是中国境内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扩展,总长度达到2.3万公里。
长城的建造既具有战略防御的目的,也象征着国家的边界与尊严。
长城的主要结构分为城墙、城楼、烽火台等部分。
城墙由石头、土、木等材料构成,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有平地城墙和高山城墙之分。
城楼是城墙上的重要建筑,既有军事指挥作用,也可供守城士兵休息。
烽火台则是长城上的信号系统,用于传递敌情。
长城分布地域广泛,涵盖我国北方多个省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嘉峪关、山海关等。
这些地段的长城保存完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长城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并对游客进行有序管理。
同时,长城的旅游开发也逐步规范化,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见证了我国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瞩目的历史瑰宝。
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既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也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世界文化遗产之长城的全面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之长城的全面解析1. 概述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2. 历史背景长城的建设源于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全需求。
在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各个朝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和维护长城。
3. 地理分布长城东西横贯中国北方,全长约2.1万公里。
长城的主要段落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4. 建筑特点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坚固的防御体系和独特的建筑工艺。
长城主要由城墙、敌楼、烽火台、关隘、城堡等组成。
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敌楼和烽火台用于了望和传递信息,关隘和城堡则是长城的重要节点。
长城的城墙采用砖、石、土等材料建造,厚度一般在5-20米之间,高度则在6-15米之间。
长城的城墙上设有射击孔、瞭望孔等军事设施,以增强其防御能力。
5. 文化价值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长城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6. 保护现状随着长城的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长城段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长城保护基金,用于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长城也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7. 旅游资源长城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中国,参观长城,体验中国古代的壮丽景观。
总的来说,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这份全面解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可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黄山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黄山无山不峰,千峰称奇,各有特色。
尤其登上山顶,黄山的云海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在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高耸的莲花峰、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秀丽的始信峰,是黄山奇峰代表。
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超过1800米,最高峰为莲花峰,海拔1864米,为华东地区第三高峰。
黄山不仅是峰之巅,还是云之海。
古人根据云层飘浮的位置所在,把它分成前海(南海)、后海(北海)、东海和西海,中间是天海,而光明顶是黄山前山和后山的分界,亦是新安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游过黄山的人都认为,黄山最好的景色必须登上高峰或到达峡谷才能观赏到,有云雾时最佳。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
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
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语)的崇高赞誉。
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名士都曾在此留下壮美的诗篇和历史的足迹。
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胜地,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主要景点:
蒲团松、犀牛望月、百步云梯、老僧观海、鳌鱼峰、天海、飞来石、狮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