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教学资料 第十三讲 转轨经济
发展经济学课件-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转轨国家对财税体制的改革: 转变财政职能; 实行分税制; 转轨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重建: 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社会救助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
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稳定,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 善;
经济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不足;
固定资产老化,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流失和科技队伍老化现
象严重; 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不足; 1.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加强。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 投资率低制约经济发展; 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的两难选择;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分配差距大; 1. 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财政状况总体良好; 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加入欧元区的问题: 外贸逆差问题; 失业问题; 外债问题; 1. 能源问题。
核心概念
经济转轨 休克疗法 转轨国家 经济自由化
复习与思考
试述转轨国家经济转轨的不平衡发展。 试述主要转轨国家的市场化进程。 试述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与
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挑
战。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市场体系建设
价格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
转轨国家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做的工作:
建立市场经济的两级银行体制,形成以中央银行 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体系;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引言经济转轨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
我国经济转轨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索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理论基础和取得的成就。
经济转轨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效率低下。
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经济格局变化,我国迫切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经济转轨的理论基础经济转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西方经济学理论,如供给需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国经济转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经济转轨的主要步骤1.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改革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起点之一。
通过承包土地给农民个体经营自由和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乡镇企业改革则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重要一环,乡镇企业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着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价格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
国有企业改革则着重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所有制问题。
3.开放改革和外资引进开放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环节。
我国通过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4.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我国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转轨取得的成就我国经济转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转轨后,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经济转轨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降低了失业率。
同时,人民收入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匈牙利则实行了价格逐步自由化的政策,其经济转轨时 期的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波兰和俄罗斯,一直保持在两 位数以内。 (二)贸易自由化 经济转轨进程启动后,俄罗斯迅速实施“外贸自由化” 方针,打破国家对外贸活动的垄断,建立市场经济机镧, 尽快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匈牙利的私有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国家对私有化进行控制与监督 坚持实行有偿私有化的方式 主要依赖外资实行有偿私有化 波兰和捷克的大私有化的特点是以无偿分配为主。
私有化类型的细分: 从国有资产的转让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无偿私有化 (俄罗斯、波兰、捷克)和有偿私有化(匈牙利)
第一节 经济转轨的一般分析
经济转轨的模式
激进式转轨
• 也称“休克疗法”或“大爆炸”,采取迅速而果断 的行动,以激进的、一步到位的方式,来稳定宏观 经济,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 渐进式转轨 • 渐进转轨方式是逐渐地、分阶段地用市场经济取代 中央计划经济。
第一节 经济转轨的一般分析
一般认为,俄罗斯、波兰是以激进方式启动经济转轨的, 而匈牙利则是渐进式转轨的典型代表。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陷入了生产大幅度滑坡、人民生 活水平急剧下降、综合国力明显衰落的境地。 经济转轨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局部的改 革存在着激进方式与渐进方式的选择问题。
干预的浮动 汇率制度 目标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外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货币可兑换性的 逐步实现和外汇交易市场的逐步开放。 经济转轨初期,各主要转轨国家都在较短时期内首先实 行了货币的国内可兑换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轨国家开始纷纷实行货币的经常 性项目可兑换性。 大多数转轨国家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主要在资本外流方面。
第四章转轨国家经济

22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经济
一、1999—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状况 二、金融危机和油价暴跌重创俄罗斯经济 三、后危机时代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
一、1999—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状况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大致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稳 定复苏两个阶段,即1991—1998年的经济衰退和1999—2008 年的恢复性增长,并以年均6%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 最快的国家之一。
24
(一)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好转,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行列
1999年以来,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俄经济呈现持续快 速的恢复性增长,总体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进入一个 稳定的发展阶段。
•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
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 优惠的差别待遇。
7
实践上:目前所有28个转轨国家都被国际社会视为处于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年鉴中,这
些国家被分别归入欧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世界 银行的发展报告中,28个国家按人均GNI的高低进行归类: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 宏观经济稳定化、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及社会、法律等领域 的制度化。
12
渐进式转轨 ➢逐渐地、分阶段地用市场经济取代中央计划经济。这 种转轨方式是在前期转轨阶段不断出现成功案例的基础 上扩大转轨范围,循序渐进地将市场经济因素扩大到经 济中的其它部分,最终将所有的经济部门都置于市场经 济的框架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21
结论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前言经济转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经济转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经济转轨展开分析,探讨其特点、挑战和思考。
经济转轨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由政府主导,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分配、计划投资。
这种制度下,虽然国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价格歧视、资源浪费等。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转轨之路。
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第一阶段,以实行价格和企业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为市场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市场化进程中的突破。
通过该法律的实施,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度地限制了国家的价格管制和干预;同时,企业体制改革也是该阶段的关键因素,通过开放国民经济的组织架构,放开了谋求利润的活力,为市场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2-2001)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深入实施企业改革。
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改革重心逐渐向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转移,重点解决企业间的收益分配和归属问题,使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力;此外,逐渐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使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能够更加倾向于合理有序发展。
第三阶段(2001至今)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从重视数量到强调质量和效益,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历史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本文将对该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民主要采用手工耕种,农具简单,劳动强度大;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2. 人口分布:古代中国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
3.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逐渐发展。
4. 农业产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2. 商业的兴起:古代商业发展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形成和商业网络的建立等方面。
三、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制度1. 经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国家机构负责统一计划和管理国家经济,通过赋税、物资调配等方式控制经济活动。
2. 国家垄断经营:古代中国国家对某些行业进行垄断经营,例如铁政、盐政等。
国家垄断经营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和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四、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商业的联系与发展1. 农业与手工业:农业生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手工业产品则满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农业与商业:农产品的产出和流通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流和销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管理与制度的形成。
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相信学生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转轨失衡与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增长_一个寻租模型_黄少安

转轨失衡与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增长:一个寻租模型*黄少安 赵 建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政治体制根本性质不变、经济上实行市场化改革的转轨经济系统,构建了一个寻租模型,发现在生产资源分配权力被政治家垄断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短期内,除政治体制外,市场结构和需求弹性等市场约束也决定着厂商的最优租金,使得经济系统在出现大量租金耗散的同时,也出现了短期经济增长。
然而带有租金耗散的索罗经济系统表明,长期内寻租约束使经济增长无法实现稳态均衡,并只能在一个低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的区域内进行生产。
本文解释了为什么在政治体制转轨明显滞后的情况下能实现短期的经济较快增长却不能保证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也初步探索了转轨失衡的原因及同步转轨的可能性,试图寻求“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
关键词: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 转轨失衡 寻租 经济增长一、引 言对国家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总是引人入胜,但却也总是举步为艰。
将人均收入的差异解释为要素积累路径不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Solow,1956;Cass,1965;Koopmans,1965),以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Romer,1986,1990;Lucas,1988),都没有给予经济增长差异以根本性的解释。
直到有了将制度内生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增长模型(North,1981,1990a,1990b;North and Thomas,1973;Coase,1960;Acemoglu et al,2005),情况才有所改观。
随后的研究热点开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比较,转变为转型国家间的经济绩效的比较。
为什么俄罗斯“大爆炸式”(big pang)的转轨绩效短期内好像很不好,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却取得了至少短期内GDP的高速增长?为什么曾是20世纪早期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之一的阿根廷,其经济却几近崩溃,而“亚洲虎”却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这些问题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成为经济史和转型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热若尔·罗兰,2005)。
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工具先进 染技非凡 织技高超 2、冶铁业
提花机的使用
水排的发明:杜诗(东汉) 早欧洲1千年
铁器逐步取代青铜 钢材的出现
三、商业的繁荣
1、经济的统一(汉武帝)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钱币:五铢钱 2、城市的繁荣 长安与洛阳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提花机
罗地“信期绣”丝绵 袍
绒圈锦
丝织品(战国、汉代)
素纱襌衣
长沙马王堆出土
长安城
东市 西市
/huoguo/ 火锅加盟店
服/还从没存在人敢如此她/|咱可舍不得骂/恁要相信老囡人/咱以后找囡人就专找老囡人/怕世间所存在の男人都巴不得娶上老囡人咯/|马开着对方灰皙の脸/红润润の/没存在壹丝瑕疵/囡人侧目向马开/此刻相信夜晚/月光微弱の光芒落在马开明俊の脸上/存在着一些少年没存在の不羁//)对于 此刻马开还敢出演调戏她/羞怒の同时又忍不住打量马开/相信谁给咯它胆子?敢如此对本人?|青弥山无心峰の人果真大胆壹佫/不愧相信老疯子带出来の/|囡子盯着马开嚷道/|但恁信不信不把恁无耻の目光收敛住/本座此刻就杀咯恁/|马开笑道/生命诚可贵/美人价更高/人生在世/连美人站在面 前都不敢/还不妄活壹世/|马开含笑自如の说这句话/面色故作镇定/不过着这囡人面如寒霜/马开心里也忐忑/心想这囡人不能真就为本人几眼就杀人吧?她刚刚の实力/本人还不相信它の对手/它要相信真要出手杀本人/那就只能跑路咯/|老疯子带出来の人/果真没存在壹佫好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转轨经济的起步
• 二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 (二)1979—1980年的初步调整 • 1.加快农业发展,以改善工农业比例关系 • 2.加快轻工业的发展,调整工业内部的比例
关系
.
3
转轨经济的起步
• (三)1981年开始的进一步调整与“六五”计 划的基本任务
• 经济建设两方面: •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
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 的目标。既反对急于求成,也反对消极情绪。
.
5
转轨经济的起步
•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 适应生产力的现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 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 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相 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 式。.6转轨经济的起步
• 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 (一)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 • 安徽省小岗村
.
7
转轨经济的起步
• (三)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 •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肯定 “包产到户”这一家庭联产承包制形式是“依存 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的”。 • 诱导型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 中国现代经济史中最成功的一次制度变迁的 案例
第十三讲 转轨经济的起步 (1979—1984)
.
1
转轨经济的起步
•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现代化道路的历 史性转折
• 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 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口号
.
11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2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3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4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5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6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7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8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9
转轨经济的起步
.
20
转轨经济的起步
.
21
转轨经济的起步
.
22
转轨经济的起步
.
23
• (1)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 • (2)工业战线坚决退够,控制超过能源和原材
料供应能力的加工工业发展 • (3)进一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 • (4)继续采取特殊措施优先发展轻工业 • (5)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 • (6)改革必须服从调整
.
4
转轨经济的起步
• (四)总结历史经验
•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8
转轨经济的起步
• (四)农村人民公社的废除 • (1)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 • (2)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但生
产大队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保留 • (3)生产队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集体经济
组织,其名称或保留,或采用农业生产合 作社等其他名称
.
9
转轨经济的起步
.
10
转轨经济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