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溯源-篆刻艺术》
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的历史故事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金石铭文,到现代的印章文化,篆刻一直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字和艺术的追求。
以下是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篆书则是最早的字体之一。
篆刻最早起源于商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篆刻主要是用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用以记录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
在秦汉时期,篆刻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书法和绘画一样受到重视。
篆刻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中国篆刻艺术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后世篆刻家的楷模。
宋代的赵孟頫更是将篆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篆刻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个时期,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书法和印刷等领域。
明清时期,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的高启是篆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篆刻技巧和创作风格上作出了很多创新。
清代的郑板桥则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成为了篆刻界的一代宗师。
在这个时期,篆刻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而是涉及到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篆刻艺术逐渐式微。
然而,在一些艺术家的努力下,篆刻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现代篆刻家以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将传统的篆刻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篆刻的历史故事中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古代的王羲之、赵孟頫,还是现代的郑板桥、许渊冲,他们都用自己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篆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记录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篆刻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中国篆刻艺术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起源篆刻起源于古代的刻石文化。
自商、周时期以来,篆刻就已经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文字艺术形式。
在秦代,篆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公务员和社会精英们广泛采用的印鉴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迁,篆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发展演变篆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篆刻家们争相追求真实、古朴和自然的艺术风格,注重刀法的变化和表现力的提升。
同时,宋代篆刻的创作题材也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印章,而是开始涉及诗词、画作以及其他文物的刻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
明代篆刻家汲取了宋代的精华,并将之与自己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而清代篆刻家则更加注重对篆刻技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得篆刻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篆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衰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复兴,篆刻艺术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篆刻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备受追捧的一种艺术品。
三、篆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篆刻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追求自然、朴实和内涵的表现。
它通过刀法的力度、深浅和点画的安排,传达出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内涵。
篆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历史和文化:篆刻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了一种深远的历史记忆。
2.艺术审美: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追求简洁、雅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篆刻印章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萧蜕的篆书艺术

。 萧
纳 入 严 谨 的学 术 轨 道
不 管 是 从 石 鼓 文 入 者 还 是从 古 籀 汉 碑 篆额 入
,
者
,
都 讲 究字 法 的 来历
,
线 条 的气 势 力 量
,
。
如杨 沂孙 的篆书
,
,
鼓入
工 整严 谨
;
吴 大 潋 的篆书
,
参 以古 籀 文
整 齐 如算 子 ; 吴 昌
,
硕 的 篆书 也 从 石 鼓 入
。 ,
形 态上 不好看
线 条 不 合蓄
。
,
有
霸气
萧 蜕 的求 方
19 2 2 年
,
、
求扁
“
,
实 际 也是对 篆书古质 的要求
,
萧 蜕 篆 学 思 想 中还 有
入 室后登 堂
“
一
点也 十 分 重 要
就 是 学篆 须 寻 根溯 源 甲骨文 八 言联
三坟
、
,
。
,
他作
宫室
、
农田
缙云
、
”
,
跋云
:
求篆法 于 秦
,
其 文 字结 体
笔划短
字 形 带方
,
、
扁
,
故有 上 古 遗 仪
是小
艨 錾 孵 至气黻 城 祥脔 狸 雏并 麓椤 鞴
。
石 鼓 的 线 条 圆转 而遒 劲
, ,
饱满厚朴
。
但 萧 蜕 认 为 石 鼓 最难
,
因为 字 形 方 所以
难 以 尽 势 而 画 已成
,
所 以难 以 写 得 有
,
瓷器上的刺绣——中国刻瓷艺术探源

清末 民初 景德镇 的刻瓷名家 , 用钢针 、 首创 钢刀等工具在 烧成的瓷器上刻饰各 种画面 , 他 曾入京为英王乔 治刻像 , 当年 刻
成后 轰动京城 , 大获好评 。
二 、 瓷的艺 术特 点 刻
刻 瓷融汇 了中国金石 、 刻 、 雕 书法 、 画等各 门艺术 , 绘 要求 艺术家 必须 要有深厚 的书 画功底 、 熟的用刀技 法和 精致 娴
譬如镦 , 开 霄 充
瓷 器 上 的刺 绣
— —
中 国刻 瓷艺 术 探 源
口梁
义
中国是 陶瓷 的故 乡, 漫长 的陶瓷烧 制历程 中, 在 制瓷业成为 中华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同时对世界其 他 国家和地 区
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一
、
刻 瓷的独 特历 史
我们知道 ,C ia 一词在英文 里既有“ “ hn ” 中国” 的意思 , 又有“ 瓷器 ” 之意。可见 中国瓷器 在世人心 目中的位 置。那 么, 中国瓷器 为何 会有如此大 的魅 力呢?笔者认 为, 这首先 应该 归功于 中国瓷器 所具有的实用 性, 其次是 中国瓷器 所包 含 的 艺术 性。 随着釉 上彩绘 、 釉下 彩绘 、 塑 、 空、 花等装 饰技 术 的改 良, 堆 镂 贴 瓷器 的艺术欣 赏价值逐 渐超 过 了生活 实用价
的设色技 巧。 因其 用刀进行 凿刻创作 , 并有 效利用 陶瓷形状 与釉 面特 色进行创 作 , 以图案有 很强 的立体感 和层次感 , 所 同时还具 有浓厚 的金石 之趣 和笔锋描抹不 可代替 的独特韵 味。可 以说 , 刻瓷既保持 了传 统的书画风格 , 又发挥 了晶莹光
洁 的瓷 面特色 , 可永久保存 , 且 再加 上 图案是经过 上千次甚 至万余次 刻凿而成 , 越发 彰显 出中国瓷器 厚重精深 的文化底
篆刻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旳历史
中国篆刻是以书法字体结 合旳一种艺术。它于方寸之 中、红白之间发明多种美旳 构造和形式。因其字体多为 篆书所以称篆刻。
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利和 凭证旳古玺印发展而来旳。
篆刻艺术旳历史
秦前 中国最早出现旳印章是商代旳三颗玺印,距今已经有三千
数年旳历史。反应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旳生动局面。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谢谢欣赏
篆刻刻制程序
环节六 边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边刻上作者字号、刻制
年月等,谓之边款或具款。
篆刻刻制程序
环节七 边款旳拓制:拓款旳措施与古铜器旳拓法相同。拓款
旳措施有湿拓、拓、油墨拓等。
篆刻刻制程序
环节八 印泥旳使用:鈐印时,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将印面轻轻击
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挤压。
篆刻刻制程序
一点旳纸质来鈐印,也能够 用橡皮垫,效果 都很好。 印笺或印谱上印旳框格能够 自行设计,但不可过於艳俗, 须沈厚雅致,才显得人方。
篆刻工具
十、拓包或拓墨 拓包能够拓边款,它旳
作法足将小团新棉花裹上, 如 一层细旳丝绸或缎面, 再用线扎紧即可。用墨拓 边款是一种湿拓法,又称 墨拓法,与拓碑帖一 样。 後来有人发明用蜡与碳粉 混煮。制成蜡墨,能够 不 用水、直按将边款用蜡墨 拓出来,这幢拓法称为乾 拓。
篆刻工具
七、砥石 刻印用刀,久则刃
必不利,所以需妥时 常磨利,磨时先将石 浸水中,使石含饱水 分,然後磨之,先粗 後细,至锋口犀利为 止,
篆刻工具
八、印规或印矩 印刻好後,必须有
能够使印章鈐印方正 旳工具,这种工具, 方旳叫印矩、圆旳叫 印规,它们都有一种 直角做为方正旳隼则。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历史遗产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历史遗产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自那时起,中国的篆刻艺术一直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以及不断的艺术创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篆刻艺术简介篆刻又称“印章”,是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印版上,再通过加墨压印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那时人们用印章来标记和证明文化文物的归属,以及在生产活动和官方文件上盖章印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是一种非常崇高和神圣的艺术形式。
古代人们认为篆刻是一种象征权威和尊严的文化形式,它还与文化、文物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篆刻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篆刻艺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在唐代以前,篆刻艺术主要表现为书法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盖章或作为书法作品的附属品。
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篆刻艺术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地升华与发挥。
在元明清时期,篆刻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中国篆刻艺术的特征中国的篆刻艺术以清晰、优美和简洁的特点著称。
它追求简约而不失大气,注重做到一刀刻出,有着很强的节奏感。
而且,为了美化印章和提高其价值,很多篆刻家在创作印章过程中也会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手工的细致。
总的来说,中国的篆刻艺术有着很强的文化性和历史玄妙。
篆刻家们在创作时,往往会选择一些诗词、典故和历史人物等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与文化历史情怀,这就使得篆刻艺术成为了一种与文化和文化历史相连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有着非常丰富内涵的文化表现。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遗产中国篆刻艺术已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篆刻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
篆刻艺术的历史遗产包括文物、博物馆、文化景观等方面。
非遗小知识中国篆刻

非遗小知识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中国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认为,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在中国的非遗项目中,篆刻的艺术地位是非常高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篆刻的历史和原理

中国篆刻的历史和原理
中国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火烧动物骨头或龟甲,将字形刻刻在骨头上。
这些文字残片被称为甲骨文,被视为陈述过去的历史文献。
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篆刻的起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
它包括了刻字技艺和艺术性的表达。
篆刻的主要对象是印章,即方形的、具有固定纹样和文字的印刷工具。
篆刻印章以其独特的色彩、线条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与文字和印章挂钩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篆刻的原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1. 篆刻工具:篆刻中常用的工具有刀、砚、石等。
其中刀是最主要的工具,用于切割和雕刻图案和文字。
2. 篆刻材料:篆刻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头、玉石、木材等。
其中,石头是最常用的材料,因为石头质地坚硬并且不易变形,适合刻划。
3. 篆刻技巧:篆刻的技巧包括线条和形状的刻画,以及掌握力度和速度等方面
的技巧。
篆刻需要经验和技法的积累,以获得良好的刻划效果。
4. 文字和图案的选择:篆刻一般使用古代的文字和图案,如古篆、秦篆、隶书等。
文字和图案的选择要根据篆刻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意义进行合理选择。
总体而言,中国篆刻是一种以刻字技艺为基础,通过雕刻石材等材料,展现艺术才能和表达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书法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的章法之印文安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 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 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篆刻的章法布局
3.轻重法 轻重是物理学的名词,造型艺术由于线条所占面积有大小的区别,给视觉造成轻重感, 后来艺术家们便把这一名词引用到了艺术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轻重的对比, 将能赋予作品以虚实相生,轻重相间,协调呼应的节奏感。轻重在印章中以线条的粗细 所占的空间论之,粗者重,细者轻。线条粗细的把握,通常是根据入印文字笔画的繁简 而决定的,字的笔画多,线条细;笔画少,则线条刻得粗些。图8—28“晋率善羌佰长” 印,其中“晋”、“善”两字笔画繁,所刻线条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笔 画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轻四重。图8—29“晋归义胡王”印,图8—30“赣榆令 印”,为四重一轻和两重两轻,均能给人以轻重相间的节奏美感。
篆刻的章法布局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 相等。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 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平均法 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 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追古溯源---
篆刻入门
主讲:高震波
篆刻的起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 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 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 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篆刻的起源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 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 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 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 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 “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 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 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 苍劲,笔势挺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 “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 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 “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起源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 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 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 好,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 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 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 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的工具材料
二、篆刻刀 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 廉的碳钢刀。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 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 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三、印泥 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 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 好的印泥打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 泥的使用寿命。
篆刻的工具材料
四、印床 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固定印石。如果没 有印床,篆刻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 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难度。
篆刻的工具材料
五、砂纸或磨盘 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 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 越大,表面越精细。
篆刻的工具材料
六、工具书和教材 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 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 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 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 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七、笔墨纸其它杂件 毛笔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篆刻 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 出来的墨。小镜子(刻好后放到镜子前看一下效果) 旧牙刷(刻好后刷去印面上的石粉)
篆刻技法之步骤
三、初学者把握不好字型大小的话,可以用铅笔在石面上四等分。 因为汉印比较规整大气,大部分印章字体都差不多大,所以很适 合初学临摹。先用毛笔蘸浓墨描出边框。注意了,这时宣纸是要 反过来看的!!!把反字写在石面上。写好后修正一下
篆刻技法之步骤
四、该用刀了,握刀姿势有两种,一般用包抄式执刀。就像握毛 笔那样用前三个指头握刀,无名指抵住石头。书上说冲刀容易表 现流畅稳健劲挺的线条,为皖派所擅长;切刀易于传达犀利峻峭 简炼苍莽的美感,浙派西泠印社擅长。从难度上说,我觉得切刀 更难,所以我们初学用冲刀就好。这个图比较难懂。大家好好揣 摩。虚线箭头是刀尖的运行轨迹。这一步一定要找个石头练习一 下,好好体会在石头上刻字的感觉。
篆刻技法之步骤
六、修改的差不多就把石沫扫掉。要试印了,最好用朱砂印泥, 质地细腻颜色鲜亮又沉稳。
篆刻技法之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白文印的特点
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 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为什么要刻印章?
印章,信也,权也。古往今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 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 的心爱之物。中国印,沉淀千年的岩层,只有配上古 色古香的篆体文字,在方寸之间展现一片天地。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一、练习石 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 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 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 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篆刻技法之执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执刀有下面几种方法: 1、执笔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无名指抵刀后。运刀方向是自右向左, 或刀杆可略向右倾斜,以看清运刀变化。执笔式执刀法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 但能敏锐细腻地处理细微之处。 2、捏拳式 是五指紧聚捏拳样将刀握于手中,全从腕肘之力运刀,运刀方向是自上而下, 迎面向里,刀杆也略向后倾斜。一般说,捏拳式执刀法易发出,但对运刀细 微变化较难体现。 3、掴刀式 用手紧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 怀内刻
篆刻技法之运刀
刀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运刀的方法,当与学习书法当中的基本笔法一样,成为 篆刻技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代篆刻理论中对刀法的研究与陈述往往是故弄玄虚,把本来很简单的操作讲 得神乎其神。陈克茹在(篆刻针度》中例举了单刀、双刀、复刀、反刀、飞刀、 锉刀、轻刀、伏刀、埋刀、切为、舞刀、涩刀、冲刀和送刀等多达14种刀法。 篆刻的刀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大讲究,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人们总结 出所谓的刀法总共不过是冲刀、切刀这两种基本刀法。冲和切构成了篆刻当中 “刻”的基本技术动作。所谓冲刀就是“执刀直冲”,这种方式在刻的过程中 比较畅快淋漓,运刀的过程也比较长。它形成的刻痕线条较为挺劲,有力度感, 这是历来篆刻爱好者和篆刻家普遍使用的刀法。所谓切刀就是由多个用刀角切 石的小碎刀连接成一根完整线条的用刀方式。它的墓本法则是表现一种“断而 再起,笔断意连”的刀味和笔意。用切刀法表现出的线条则较为苍老含蓄。
篆刻技法之步骤
五、觉得练习好了就开始吧。初步刻好是这样,乱七八糟的。还 要改。手指抹上快干了的、黏糊糊的墨,在刻好的石面上轻拍。 刻成什么样明显了很多,这时候对比一下书上的印章,查看哪里 不对,哪里刻得不好。把之前磨下来的石粉倒一点在石面上。拍 匀,然后开始修改。修改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刀法,千万不要来回 用刀磨,否则印章就不精神了,印出来拖拖沓沓的很难看。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
篆刻的章法之印文安排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篆刻技法之步骤
一、用砂纸先把石面均匀磨一下,注意均匀用力, 不要磨成斜面。前面这块是磨好的。后面是没磨 的。因为买来的石头都打上蜡了,所以要磨掉那 层薄薄的蜡以便后来的操作。
篆刻技法之步骤
二、用半透明的宣纸,剪一小块下来,把宣纸覆盖要临摹的稿子 上,用小楷笔摹下来。注意要用浓墨,水加多了宣纸会皱。注意 用笔,体会书写的意味。写成这样就好
篆刻的章法布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 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 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一种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笔画造 成的疏与密的对比。图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占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笔画多, 在所占的位置中线条密集白多红少,形成了三繁一简的疏密关系;图8—21“殿中都尉”印,图8— 22“人间何世” 印,同属此类。第二种是顺其文字笔画的繁简,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应对比。 如图8—23“王凤之印”四字,文字布排为顺向,四字各占四分之一,“王”、“之”笔画简, “凤”、“印”笔画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对比。如果此印四字采用回文法布排, 可产生对角疏密呼应;图8—24“千人督印”,图8—25“侵骑千人”印,为左右疏密对比法。第三种 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笔画过多,又无法省减,只能随其形,加大其所占面积,而让下一字紧缩, 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关系,如图 8—26“王奉熹印”即属此种。第四种为随形就势。图8— 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笔画密集,下部一足顶立,“丁”字四周形成了 自然的空白,毫无造作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