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第4篇)
科学《地球》教案6篇

科学《地球》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科学《地球》教案6篇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具,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科学《地球》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地球(精选6篇)

认识地球(精选6篇)熟悉地球篇1其次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熟悉地球教学目标1.使同学把握地球的外形、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熟悉过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人类对事情的熟悉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培育同学仔细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神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外形、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外形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些学问.【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引导同学阅读课本“读一读”,思索人类对地球的熟悉经受了几个阶段?举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同学活动。
【老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对地球的熟悉愈来愈正确。
特殊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觉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同学观看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假如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同学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假如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由于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同学观看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再来观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根据肯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争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同学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多篇)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
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
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
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是理解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的基础)2、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地球说明文作文4篇

地球说明文作文4篇说明文,是我们写作中的一种题材,是对一些事物进行说明的写作手法。
下面是XX整理收集的地球说明文作文4篇,欢迎阅读!地球说明文作文我叫地球,我有数十亿个亲爱的孩子人類,他们送我一套美丽的衣服,这衣服是用蓝蓝的海洋做外套,轻薄的大气层形成了一件裙子,我还穿着花儿给我绣的花鞋子呢!我给人類丰富的资源、足够的食物,他们给我一套时装,我很高兴,也很疼爱他们。
可是,几年后,这套时装大变样了:蓝蓝的外套变得黑不溜秋,好上面还有许多黑黑的斑点在游动,大气层也变成了一件脏裙子,花鞋子也枯萎了,我最喜欢的绿上衣也被污染了,河水、大湖不再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也不能在水里嬉戏、玩耍。
到处都是混浊、发黄的脏水,有的水面还飘着鱼虾的尸体,路两旁的大树不再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仔细一看,树叶都烂掉、发黄了。
天空也不再蔚蓝,人们建起的工厂有烟,把白云赶走了,有时我会自己把这混浊的天空补好,但人们很快又把我的身体弄成脏得不得了。
终于有一天,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把那套时装还给了我,我很高兴,我的时装回来了!我将更加多的食物和资源送给他们。
请大家爱护地球,别再伤害我了! 地球说明文作文我叫地球,带着人類在茫茫宇宙中遨游我的外套是一件水蓝色的纱衣。
我把我体内的资源慷慨地贡献给人類,总是倾其所有。
但他们不节制地开采矿物,还在我身上乱凿,现在我已经是千疮百孔了,那是因为人類不爱我了,不保护我了。
他们只会奢靡地享受,贪婪地索取,一点儿也不懂得珍惜生存的家园,学会利用和保护。
以前,我是一个年轻的西施,土星和木星都向我发出赞叹;而现在我是一个衰老的老人,冥王星和海王星都在背后议论我的丑。
我估算了一下,我最多可以再活50亿年。
前天,太阳告诉我,在以我为中心的40万亿平方公里内,没有第二个适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看那边,在树林里,猎人的贪欲又一次响起,他们在无休地捕捉人類的朋友,而他们想过吗?假如一天世上没有了动物,那麽他们天天吃蔬菜吗?他们把动物摆上贪吃者的餐桌,残忍地捕杀人類的朋友,忍心坐视一个个物种灭绝看那边,在战场上,两国的纠纷又一次开始,他们在无休止地杀人,罪恶的鲜血染红了他们的双手。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认识地球启蒙教育教案

认识地球启蒙教育教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
因此,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事情。
而地球启蒙教育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关注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本教案将从认识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的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和环保意识。
一、认识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颗蓝色的行星,大部分是由水构成。
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公转一周为365天。
地球上有五大洲和四大洋,还有许多美丽的国家和城市。
孩子们可以通过地球仪、地图等工具来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从而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二、地球的生态环境。
地球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
而这些要素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化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们要珍惜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和湿地,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从小做起,让孩子们养成爱护地球的好习惯。
三、地球的资源利用。
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获取食物、水、能源、材料等各种资源都来自地球。
然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地球的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枯萎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浪费,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消费,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珍惜地球的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四、启蒙教育活动设计。
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孩子们展示地球的美丽和脆弱,引发他们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2. 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环保展览馆、植物园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3. 开展环保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创作环保作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4. 组织孩子们参与植树、清理垃圾等环保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五、教学效果评估。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通用)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地球基本知识概述 • 地球表面特征探究 • 地球内部结构剖析 • 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分析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了解地 球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二
四季变化原理
地球公转轨道与地轴之间存在一个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种移动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不同时 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增加,气温升高;而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 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气温降低。
,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滑动,形成海洋、陆地等地理环境。
02
板块边界类型
包括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三种。离散型边界形成裂谷、海洋等;汇
聚型边界形成山脉、海沟等;转换型边界形成断层、地震等。
03
板块运动驱动力
来源于地幔对流、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等。这些力量导致板块间
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原因
0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幼儿将初步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现象 ,为日后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 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 等基本概念;认识地球上的陆地、海 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激发幼儿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幼儿的环保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和探究精神。
(完整版)小学生环保小知识

小学生环保知识第一章认识地球一、认识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出生之日起,已经历了46 亿年。
地球表面71%为水所覆盖, 29%陆地,是太阳系独一在表面能够拥有液态水的行星,也是当古人类知道的独一一颗存在生命的星体。
地球上生活的人类有六十亿八千万零陆拾柒万人。
地球上有好多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断的。
“只有一个地球”,此刻的资源和环境已经不可以知足人们的无穷制的开发、生产和无克制的花费。
第二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人类生计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供应生产和花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
它包含大气、水、大海、土地、矿藏、丛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古迹、自然保护区、景色名胜区、城市和农村等。
二、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是因为自然要素的损坏和污染所惹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等产生的自然灾祸等。
这类损坏和污染是人类很难控制的。
第二是人为要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损坏,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样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遇到损坏。
二、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1)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3)工业固体荒弃物污染;(4)噪声危害严重;(5)农业环境污染严重;(6)自然资源遇到严重损坏;(7)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章环境保护之大气篇1、什么叫大气大气又叫大气圈或大气层,指的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是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象是地球的外套,保护着地球的体温。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 78%;氧气占 20%,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是氧气,我们人类离不开氧气就象鱼类离不开水中同样。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假如没有大气都不行能存在。
大气是没有国界的,大气的运动是全世界性的,不论污染和损坏源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域,所造成的危害是共同的。
第四章环境保护之水篇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计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是可贵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月食和北极星的位置
公元前240年,埃塞色托尼(厄拉多塞)测量了地球的周长。
(体积、直径)
相距弧长为800千米,角度7.2°。
周长:40000千米。
经线是半圆弧。
一行(本命张遂)724年中国了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子午线1°长129.2千米;目前测量值111.2千米
1519年麦哲伦(葡萄牙人)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出发历时三年第一次环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出发,11月达到巴西海岸。
1520年1月拉普拉塔河的入海口。
休整半年,10-11月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
100多天。
1521年3月8日到菲律宾群岛。
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中箭死亡。
1521年11月到达马鲁古群岛。
1521年12月最后一条船“维多利亚”返航,开始穿越印度洋。
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
出发时200多人,返回时28人。
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海洋是连通的。
全球纪元标志着人们了解了地球是圆的。
1486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9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年麦哲伦
几年后德国的纽伦堡地球仪出现了麦哲伦航线
地球的长径和短径比值是300:299
极半径6357km
赤道线速度为463m/s 半径6378km
回归线处:34700km 线速度402米每秒
极圈处20000km 线速度232米每秒
珠穆朗玛峰8844.43km距离地心6382km
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72m距离地心6384.1km
71%为海洋,剩余为陆地
海洋平均深度4km
地球体积10832亿m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
陆地约1.5亿平方千米
珠峰的高度(1847年来)
第二节地球的质量
称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布格
马斯基林用其数据算地球体积:1.08×1012km3
地球质量5.98×1024kg
平均密度5.5g/cm3
现代测量值4.5
金字塔的数据:长230米高137米
230万块石灰岩每块2.5吨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7克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他测得地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45g,现在公认的为5.25g,
卡文迪许算出了万有引力常数:
由此得到地球质量:5.98×1024kg
密度地面2-3 地核7-10(平均5.2)
地幔密度和地壳密度相近
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核直径是地球直径的一半
地核密度11
19世纪末,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第三讲地震波
地震是指地表岩层发生震动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2005年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撞击——形变——位移
断层最初的移动的位置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震源和震中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1883年英国人米尔纳研究了日本地震,提出一个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点测到
德国人帕施维茨设立了一个精确的摆锤来测量地面方向水平的变化,证实了米尔纳的预见132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第一台可以预测的工具
1889年东京大地震:帕施维茨根据摆锤记录得知地震发生在东京
现代地震之父——奥尔德海姆,在全世界设立摆锤。
19世纪末证明了地震波。
波有运行规律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地震仪(地面振动)
地震仪的构成:记录纸卷筒、悬垂笔头
振动曲线称为地震谱
振动幅度和谱线高度正相关
曲线越密,地震的频率越高
先到的波叫P波,后到的S波,再后面是面波。
面波是散乱的。
P波和S波又称为体波。
体波能在地球内部传输
面波只能沿着地表传播
P波是纵波(上下)。
S波是横波,破坏力较强。
(左右)
面波又分勒夫波和瑞雷波。
(振幅大,波长长)
地震波来测量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四节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探测
1906年奥尔德海姆发现地球内部是由两种介质组成的(地核和地幔——地震波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
地核和地幔的过度地带地震波波速发生突变,证实了重力学家根据转动惯量计算认为地球一半对一半是最稳定。
在介质密度不一样的地方。
波速必然发生突变。
1909年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有波速突变带,地震波传输的不连续
面,(纪念)称为莫霍面。
位于大陆下30-40公里
1914年德国的古登堡完善了他老师奥尔德海姆提出的幔核界面理论
在低下2900km处是该界面的位置——古登堡面
地核是双层的。
外核是液态的
英国数学家杰弗里斯和古登堡研究了波和介质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P波是压缩波,S波是剪切波(剪切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没有剪切波——那么就有液体。
地震波相互叠加和消长
勒夫波(L波)瑞利波(R波)
哥本哈根的地震观测站的勒曼观察员提出了地核的双重结构,杰弗里斯和古登堡证实了。
地幔是固态
地震波不连续→地球内部密度不连续
岩石的种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高压物理学对地震研究的影响:剑桥大学的布里奇曼
他的研究生(伯奇)做了不同温度。
压力和介质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
建立了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压力、密度、温度和各种化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地幔是一种富含硅的介质、
地核是一种富含铁的介质、
贴在特高压下,密度增长非常大。
最大11-13
第五讲内部构造与物资组成
洋壳主要由黑色玄武岩构成,而陆壳则由浅色富硅的岩石构成。
地壳深部主要是玄武岩和花岗岩及两种岩石的混合物构成。
随着地震学家对地震波的进一步研究,地幔的主要岩石成分被确定为橄榄岩,同时地幔是塑性的,会在压力下进行蠕变,并且同地核一样由两部分构成:上地幔和下地幔。
科学家又进一步精确推算出地壳、地幔与地核的主要元素构成及密度大小。
洋壳比地壳重一些
榴辉岩石石榴子石和辉石组成,暗红色
伯奇
火山岩玄武岩
地壳和地幔的结合带附近,即莫霍面附近
地幔蠕变,物质对流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100公里的深度1300度
地核温度:3000度-5000度
陆壳的硅含量比洋壳高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有三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密度突变),还有地球内部的内核和外核
毛河光,金刚石压腔
第六讲岩石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巴利尔在20世纪初提出。
19世纪早期,普拉特和艾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均衡平衡模式,使人类意识到地球内部均衡补偿面的存在。
利用地震波对地壳深度的测算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巴利尔将均衡补偿面之上的地壳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岩石圈板块顶部的大陆,是随板块的运动而运动的。
而本尼奥夫带的发现,则更好的说明是板块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的形成和发生。
普拉特漂浮均衡原理
艾利与普拉特均衡原理的区别在于固态外壳和液态底层之间的界面是不是平的
“均衡补偿面”
艾利认为补偿面应该是地面的镜像,山越高山根约厚
科罗拉多山脉
1955年本尼奥夫,本尼奥夫带(板块俯冲带)——深源地震带沿着海沟的内壁分布,由板块下插引起,离海沟越远,地震的深度越大
第七讲地核与地核的旋转
地核因外部压力和元素分布的不同而分成两部分: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我们能得到地球各圈层的旋转状态。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核相对于地壳在旋转,地球磁场也因此产生。
地核
外核液体,内核固体(压力大)
铁和镍——地核的组成元素
外核里有轻元素,降低了熔点
宋晓东
第八章地磁场
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犹如一件防护衣,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不被太阳风伤害。
地球磁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倒转,这一点可通过对陆地上火山岩的磁性研究、以及海底洋中脊的岩石磁性条带上得到证实。
同时洋中脊的地磁条带也被用来研究地球的历史及板块的运动。
高能粒子,太阳风,南北极电离产生极光
地磁场频繁倒置,每隔三十万年一变
熔岩记录
岩石磁性条带的形成
地磁条带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