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美妙之处和科学知识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地球的小学科学课程,包括课堂内容和所附的反思板书和课件。

【引入】在课程一开始,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人儿的奇幻冒险,在他的探险旅程中,他认识了地球的各个部分和特点。

这种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内容】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或交互式教具来展示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通过这些实物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视频、动画或模拟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可以使用简化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例如将地球比喻为旋转的陀螺,并解释一天和一年的概念。

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在介绍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图表和图片,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4. 地球上的水资源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资源,并激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全球水危机的原因和如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5. 地球的生态系统最后,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生态系统。

通过展示不同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沙漠等)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倡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反思板书】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反思板书,以便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板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一天自转一次- 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年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 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规律4. 地球上的水资源- 淡水和海水资源- 水循环及其重要性5. 地球的生态系统- 不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课件设计】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件,辅助教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地球表面的地》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地球表面的地》教案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主要有哪些地形?各种地形有什么特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观看一段视频。

2、教师播放“地球表面的地形”视频:/programs/view/HkPX0r4IY083、学生认真观看,并及时做笔记,记到记录纸上。

(由于农村学生出门旅游的机会不多,所以我采用观看一段视频的方法导入新课。

城里的学生视野开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曾经去过的地方,有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并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环节二、集思广益,汇报交流1、小组内学生初步交流汇总观看视频后记录的问题: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种地形有什么特点?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2、小组代表班级汇报。

3、教师补充介绍。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低平宽广;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盆地:四周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4、了解家乡的地形。

教师: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图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介绍。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3、初步推测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概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归纳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推测造成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准备: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识地形地球仪: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板书地球)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3、认识五种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

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②高原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

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④山地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

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⑤丘陵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

比如:峡谷、湖泊等。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青藏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5、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六)、综合分析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 球仪有哪些异同?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1、海洋 2、岩石 土壤3、平原(二)、判断题1、× 2、√ 3、√ 4、× 5、× 6、√ (三)、选择题1、C 2、C 3、B 4、C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 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视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 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 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 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 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 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 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行地表模型展,请同 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地和森林。( )5、海底的地形比较平坦。( )6、使用旧衣服做地形的立体模型
可以降低成本,勤俭资源。(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2、(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散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3、右图反应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A.西部多 高山,东部多平原 B.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C.以平原为主4、地球上的海 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 B.50% C.71%

五年级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五年级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五年级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仪的使用等基本知识。

2. 学会读图、绘图,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选用人教版《地理》五年级上册教材,以地球的基本面貌、地球仪的使用等为主要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使用、地球的基本面貌等知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地球的基本面貌2. 地球仪的使用3. 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

2.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地球在哪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的位置、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2. 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地图阅读1. 让学生阅读地图,了解家乡、祖国的基本地理情况。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家庭所在地的简易地图。

2. 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了解其开发与保护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图像);熟鸡蛋、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地球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大圆球,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

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测。

(石油、矿产、水)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今天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就很充分!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那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呢?你知道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我们看一下80页的资料卡。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的呢?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看来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确很复杂。

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

(板书)有人说,地球的内部构造就像鸡蛋。

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一半切开的鸡蛋,对比一下,看看鸡蛋各部分构造和地球的构造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学科学 教案《地球》

小学科学 教案《地球》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学生朗读单元课题
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重点
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难点
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课前准备
教师
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学生
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气层
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要学生对过去的我是什么样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影像。
初步体验到雍正据说话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试验记录的能力。
在科学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案设计
科学6上鄂教2007版
教案设计时间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 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各个部分的命名。

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季节变化。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地图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讨论。

2.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Step 2: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10分钟)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各个部分的命名,如大洲、大洋、赤道等。

2.解释地球是一个岩石包裹着的大球体,它由大洲、大洋、地壳和内部构成等组成。

Step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5分钟)1.通过图片或动画显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向学生解释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夜晚以及时间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并解释自转导致时区的存在。

Step 4:地球的季节变化(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高度和季节的关系。

2.通过图片或实验展示地球公转导致的季节变化,解释不同季节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差异。

3.通过实例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的原因。

Step 5: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巩固检查。

Step 6:拓展(10分钟)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了解其他行星的表面特征和运动规律。

2.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和其他行星的问题,并通过教师解答或进一步研究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Step 7:巩固练习(15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答案,以促进合作学习和交流。

Step 8: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小组:我国的古人最早在西周时就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故名“盖天说”。到了战国后期,又开始出现“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但浑天说对地球形状持何种见解至今还有争论,有些天文学史家认为中国古代的浑天家已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浑天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远古的希腊人认识为大地和海洋都是平的,而天空是圆的,太阳神每天驾着马车把太阳从东向西拉过天空,夜里再从地下拉回东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根据观察提出了大地是球状的,其主要理由:一是海上的船总是先见到船桅杆,后见到船;二是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三是只有球形是全对称的,可以提供任意角度的圆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根据毕氏的球形大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天上转。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地球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利用夏至日埃及阿斯旺城和亚历山大城太阳光入射的角度相差7度,推测出两地的距离是地球周长的7∕360,并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39690千米到46620千米之间。经过两极的确切地球圆周是40009千米,因此,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很准了。
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查找、阅读、分析
四、搜集整理信息
教师要求各组内部自行把任务进行分工,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及时引导。
五、思考与结论
各小组的同学针对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记录下来。
六、表达与交流
分别由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幻灯片或实验演示活动结果,并由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表活动结论,发言时本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教师不苛求统一答案,对其观点及看法要予以肯定生。
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出海的船只越走越远时,慢慢地就只看到它的桅杆了”这一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第三小组: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体。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物体在地球赤道处的重力比其他地方小,从而提出地球是扁球状的观点。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地球,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18世纪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支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第四小组:
这是我们小组收集的人造卫星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外貌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收集到:赤道半径6378.140千米,直径就是12756.28千米。两极半径6356.755千米,直径就是12713.51千米。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地球的赤道直径比两极直径大,也就是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
地球的形状
用实验模拟船只远航,并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推理
第三小组
是谁最早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收集有关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史话,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
查找、阅读、分析
第四小组
查找地球的形状的图片,大小的资料
收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地球赤道半径、两极半径、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
我们地球是否也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圆的呢?有什么能证明呢?古人们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三、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任务:
组别
活动任务
活动内容
能力要求
第一小组
查找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查找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代哲学家的思索。
查找、阅读、分析
第二小组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晚上,我们能够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结论:古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小组:用地球仪、长木板和小船做模拟实验。第一次:把木板水平放好,一位同学将小船模型贴着木板面向远处移动,其他同学从木板一端观察小船模型,直到小船移到木板的尽头,我们还是可以完整地看到小船模型。第二次:一位同学将小船模型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其他同学从地球仪的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随着小船的移动,我们逐渐的看到小船模型的船身先消失了,最后连桅杆也逐渐消失了。
七、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资料收集小组、最佳幻灯片制作小组、最佳发言人、最佳综合小组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