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大脑》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大脑》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节课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设计意图]:老师在讲课,学生在认真听课,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能得以进行。
如何让学生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它能处理各种信息,并指挥身体完成各种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中设计了三项教学内容:1、眼疾手快用尺子做看谁的反应快的游戏,让学生体味熟能生巧、一心一意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2、人类的语言功能讨论明确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3、保护我们的大脑在学生收集了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资料,如睡眠对大脑的意义、体育锻炼对学习和记忆的帮助,全面均衡的营养、情绪好坏和习惯、嗜好对大脑的影响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促进学生保护大脑计划的形成。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小学科学优质课《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教案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了解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的实验,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师准备:粉笔1支红水钢笔1支高锰酸钾1份盐1份糖1份沙子1份玻璃棒2根抹布1块托盘1个放大镜1个纯净的水1杯红水1杯学生准备:纯净的水24杯红水6杯高锰酸钾6份盐6份糖6份沙子6份玻璃棒12根面纸6张布条6块抹布6块托盘6个放大镜6个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又见到大家,你们喜欢水吗?我们都是响水人,对水有了哪些理解?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看来,大家对水了解的很多。
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水有很多神奇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水。
(板书:神奇的水)二、研究水的溶解实验一学生实验感受水的溶解为什么说水神奇呢?让我们从实验中来寻找答案吧!想把实验做成功吗?那可要好好看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变化。
2、一分钟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按实验报告的要求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自己轻声读读吧!看明白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实验吧!学生实验,师巡视。
生汇报。
(实物投影)实验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颗粒不见了,水却变紫了,像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溶解)同学们,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糖、盐、沙子,把这些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溶解吗?大家猜猜看!生猜测。
把盐、糖、沙子放入水中,究竟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赶紧动手实验吧。
别忘了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师巡视。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代表你们组来说一下?(实物投影)生汇报。
看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呢?生回答。
三、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刚刚我们研究了水的溶解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水的神奇,其实,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下面我们继续来感受水的神奇。
小学科学8、《太阳和影子》 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1)

科学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2.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置疑。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3.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透明的物体、观察记录单、课前观察提示卡片等。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观察表格,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A4纸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猜谜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好,老师考考你们。
大家仔细听: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生答。
(师板书影子)2.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与影子有关的节目,想看吗?(想)师:请大家注意看——师在开灯的屏幕前做动物手影:大雁。
师:游戏好玩吗?(好玩)想不想玩一玩?(想)那么谁能表演和老师不一样的?好!你来!生上台表演。
师:表演的太棒了!(师突然把投影灯光关上)提问:哎?影子怎么不见了?(因为没有光)师:好!要想看到影子,首先要有光。
板书:光师:可是有光就有影子吗?(教师打开幻灯机)看!怎么没有影子?(还要有物体)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要看到清晰的影子需要那些条件呢?(要有光和物体)师:那我们来看(教师拿一块透明的薄玻璃片)哎!怎么没有影子?(因为它是透明的。
)师小结:透明的物体,即使有光也不会有影子。
必须把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才能看见清晰的影子。
(板书:不透明物体)师: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看见过影子?(月光下、灯光下、阳光下……)3.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是的,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都能有物体的影子,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太阳和影子。
补充课题:太阳和影子,生齐读。
【小学生都喜欢猜谜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把握了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影子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 变色游戏优质课教案

小学科学优质课变色游戏曹妃甸十一场中心小学周昫21.变色游戏十一场中心小学周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具有在实验前提出假设,并实验验证的初步能力,还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开始对事物进行复杂的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一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因此,本节课以实验观察与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交流中学。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时间和机会。
在教学中能注意到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交流并完善方案、合作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获得科学的实验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真正的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收获科学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知道物体变色的原因。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变色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小刀淀粉碘酒 84消毒液彩色纸等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大家看,这是什么?不错,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呢?很普通的一种水果,但又很神奇。
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使乔布斯成为伟大的电子产品发明人,使筷子兄弟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苹果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探究科学的奥秘好不好?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是变色游戏,一起读课题。
(二)交流合作,实验探究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一个苹果,注意听老师说活动要求:每组桌子上放着两个小碟子,一个碟子是空的,另一个碟子里盛有柠檬汁,同学们用水果刀给每一小组切两片苹果,请组长把苹果片分别放在两个小碟子中。
小学科学《小水滴的旅行》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水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分析自然界里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及各种自然现象,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想象、分析综合、学会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小水滴的漂亮图片,师生共赏。
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多么漂亮。
太阳出来了,小水滴去哪儿了?原来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了它的旅行,并以不同的状态展示着它的美丽。
你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小水滴的旅行,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小水滴的旅行》(二)小水滴在自然界,会变成什么?太阳出来了,小水滴会变成什么呢?学生回答。
(雪、雨、雾……)教师播放有关雪、雨、雾、云、霜、露的有关视频。
小水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千百般的变化。
我们今天分专题来研究一下。
(三)主题一:研究雨和雪的形成小水滴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变成了雨和雪呢?学生推测雪和雨的形成过程。
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吧。
实验:了解雨的成因实验材料: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玻璃片实验步骤:(1)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
(2)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实验现象:玻璃片上先出现细小的水珠,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水珠落到了烧杯中。
实验分析:加热水可以使水快速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汽,水蒸汽遇冷,玻璃上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增大后,由于重力作用而降落。
教师总结:小水滴受到阳光的照射,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小水点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O℃时,便是雨。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doc(说课、试讲、教案集)

《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二课。
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表示和作用。
2.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科学态度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四、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等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地球仪;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音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教师出示课件,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它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你们知道是哪个星球吗?(地球)地球上都有些有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提供资料——资料探究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让我们先从身边的事物说说,说说你曾经外出旅游时看到的景观。
(学生边说,教师边总结)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同学们说的这些只是地球上极小的一部分,那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看,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地球上有哪些地形地貌,待会我请你来说。
教师播放视频。
同学们看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你从录像中了解了哪些地形地貌?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陆地、海洋。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观察的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些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浮力的产生》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浮力的产生》小学科学精品课程《浮力的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Xx教学及难点:浮力的原因;准备:2个乒乓球,1个矿泉水塑料瓶,1个大雪碧塑料瓶,一根细铁丝和足够的水。
教学过程:1.介绍xx班:老师: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河里会怎么样?学生:水槽。
老师:但是如果你拿着救生圈,它就不会沉。
船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潜艇可以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沉入水中。
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呢?浮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到水底,有的却浮到水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浮力。
三、教xx课:1.研究浮力是什么。
【示范一】:把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它去。
老师:漂浮的物体受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接下来,我们将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研究】:无论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这种作用在水上乒乓球上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研究浮力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所示。
老师:我这里有两个乒乓球。
把它们放进内瓶。
那你看到了什么?(1)学生分组操作上述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健康:一个乒乓球挡住瓶颈处的内瓶嘴,另一个靠在上面的瓶壁上。
(2)学生小组合作:快速将水从上方倒入乒乓球内瓶,观察发生什么情况?A.学生报告观察到的现象。
B.老师评价,总结。
(3)想一想:为什么一个小球浮在下面,另一个沉在下面?启发学生分析:浮力=向上浮力-向下浮力四.本节概述: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浸没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比如气球。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的特点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2.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2)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2.教学难点: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准备木块、风车、易拉罐、直尺、铁架台、红领巾、摆线、手帕、乒乓球,橡皮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科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科学有关,请大家根据这个谜语猜猜这是个什么物体?猜谜语远看像头牛,近看像部车,杀杀没有血,剥剥没有皮。
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转圈圈。
(谜底:风车)从上面的谜语中,你知道它是怎样运动的吗?你还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怎样运动吗?学生交流(弹、滚、走、跑等等)。
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方式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
(板书课题)(二)物体运动方式有哪些1.想办法是这些物体运动起来。
(1)物体运动方式有哪些呢?现在进入动手动脑环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物品(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你们要使它们动起来,并注意玩的时候要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记录下它们的运动方式。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有的滚球,有的拍球;有的跑起来让风车转动或吹风车叶片,让红领巾飘起来,有的玩摆的装置,有的让钥匙摆起来,把木头从斜坡上滑下来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
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
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
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