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定稿

合集下载

认识地球(第1课时)示范教案

认识地球(第1课时)示范教案

《认识地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其与真实地球的差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大致过程,知道一些对地球认识的主要学说;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仪表面主要点、线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2017年9月份,微信启动页背景图首次发生变化,画面从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逐渐过渡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寓意着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师:相信同学们都用过微信,那是否有人注意过它登录界面的变化呢?生:有/没有。

师:这两幅图都呈现了地球的全貌,我们一目了然可以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是?生:球体!师:没错,地球是个“球”,这在我们看来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在古代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新课学习】(板书)一、地球的形状从古到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展示系列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表现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典型而有影响学说或认识。

课件展示整个过程,再分阶段讲解。

(板书)阶段1 盖天说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后来认为天像一斗笠,中间高四周低,盖在地的上面;而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这个就是新“盖天说”。

(板书)阶段2 浑天说出自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板书)阶段3 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

2.1认识地球1课时

2.1认识地球1课时

七年级地理学案 主备人:郭建坤 审核人:赵东海博学笃行 务实创新第一节认识地球(第1课时 ) 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 地球仪(一) 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材料,认清地球的形状特点 2、通过相关数据,对地球的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3、通过观察地球仪,知道地轴、南北两极的意义 4、理解纬线和纬度的含义。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阅读P16—P18完成下列问题: 1、古人提出的天地关系的学说中,我国比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 和 2、 国航海家 的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总结:说说人们在地球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学说或事件。

4、完成P17活动1、2。

自主学习二:阅读P18回答: 请用具体数字来简要说明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 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 千米,赤道周长约 千米。

2、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 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 、 的 的球体。

自主学习三:阅读“地球仪”回答: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叫 。

2、利用地球仪可直观演示地球的 、 、 等自然现象。

3、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 , 是地球的最北端, 是地球的最南端。

4、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 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 ,最大的 叫赤道。

5、 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赤道的纬度 ,北极纬度 南极纬度 7、低纬地区纬度范围 中纬地区范围 高纬地区纬度范围 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说说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巩固练习: 1、赤道是( ) A 、0°经线 B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 、本初子午线 D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关于0°纬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就是赤道,是一个圆圈 B 、南北半球分界线 C 、长度最长的纬线圈 D 、位于高纬地区 3、关于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的纬度是90°N B 、纬度越高,纬线越长 C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D 、在北半球不同纬度的纬线,长度不等。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

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假如你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认识地球(第1课时)

认识地球(第1课时)

约6371 千米 平均半径——————
约4万 千米 赤道周长——————
约5.1亿平方千米 表面积——————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的不规则球体。 选择题: • 1、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 • B、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地理事物。 • C、地球仪就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 D、地球仪能够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 1、地球平均半径
• 2、地球的表面积 • 3、地球赤道周长
半 径
地心
6357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赤 道 半 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 千米
三、地球仪
思考: 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 定义: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 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
现代探测技术证实
活动:
1、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 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历过哪些大洋? 2、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 面而是球体?
西 班 牙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地球真实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经过科学家长期的精密测量,发
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地 球 的 形 状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问这 个人在地球的那个地方?( A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北极点 3、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A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指南针的发明 D、地球的卫星照片
仪(globe)。
北极星
活 动
北 极 北极圈 北回归线
66.50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科目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节次
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2、总结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视频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1)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认识地球》教案(通用3篇)

《认识地球》教案(通用3篇)

《认识地球》教案(通用3篇)《认识地球》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并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活动准备教学《认识地球》三、活动过程(一)导入:猜导入活动。

(地球)(二)播放幻灯片,认识地球的外形及特点今天我想请你们看一看这些图,想一想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请幼儿讲述对地球的认识及自己见到美的东西总结: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却因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坏,所以地球爷爷就生病了,周末的时候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过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了什么?(三)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1.请幼儿来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总结:原来汽车排放的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地球是怎么说的?2.出示头饰,讲述“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爷爷,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的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四)寻找为地球爷爷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挂图)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地球爷爷的病好起来?幼儿分两组进行比赛。

“每个人想一种,和前面的小朋友说得不一样,你们每说一种,老师就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组的小朋友为地球爷爷治好的病多。

”(五)活动延伸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上还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们不知道的,请你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让我们大家一起把地球爷爷的病治好,好吗?《认识地球》教案篇2活动目的: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课题 3.1认识地球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七上第三章第1节《认识地球》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课时的内容就是初步认识地球,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主要历程,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本课是本章的起始,与后面学习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地理学知识。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探究实践: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态度责任: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重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难点学会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一起绕太阳运转。

在太阳系以个更加空旷的空间,还分布着众多的天体,它们与太阳系一起构成了庞大的银河系。

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亿个相互远离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员。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太阳系与宇宙的?对它们有着怎样的了解?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舰队从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一周,历时1082天,成功返回出发地。

出发时舰队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组成,回来时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

环球航行极其艰难。

那么,舰队的环球航行具有什么意义?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经历了哪些过程?一起开始今天的精彩课堂吧!导入新课讲授新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历史由来已久:地球人类的家园,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过种种看法。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

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

“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

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测达标
5 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离开地轴,地球就无法转动。 B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是钛合金的。 C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 为北极点。 D凡是穿过地心又与连接地面两点的轴都可称为地 轴。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确证: 确证: 地球是 球体
推测: 推测:“地 球” 麦哲伦环球航 行,证实地球 是一个球体。 是一个球体。
地 球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6371KM 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 连接南北两极并 环绕地球一周的 且与纬线垂直相 圆圈 交的半圆减 指示 方向 东西方向 一样长 南北方向
抽测达标
1、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长度是
约4万千米

3、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 做 纬线 它指示 东西方向。
4 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 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C经线是等长的 D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巩固旧知
1、在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我们确定方向 的准则是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在不带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甲在乙 的右下角,那么甲在乙的什么方向( B ) A 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 西南方
3、某村平面图中,汽车过桥后进入村庄, 则汽车行驶的方向是( )C
A向东北向西北 B向东再向东南 C向西再向西南 D向西北再向西
4、在1:50000000的地图上,1厘米代表 实际距离是 500千米 。
5、在比例尺为1:2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 甲乙两地之间直线距离是6厘米,那么两 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1200千米 。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