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合集下载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三、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军事思想及其代表

古代军事思想,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 思想。主要国家是古罗马、古希腊、古中国。 代表国家: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 一朵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 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 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营口
淮海战役示意图
第三阶段 又歼杜聿明集团
滕县

第一阶段
首歼黄伯韬兵团
砀山
商丘
徐州
碾庄
新安镇 河
连云港
陈官庄
宿县
双堆集 蚌埠
再歼黄维兵团
吃一个 夹一个 看一个

江 南京
第二阶段
(五)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
1.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 3.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 4.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5.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
《孙子兵法》
▲孙子生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
陈妫满··陈他—陈完— 0 — 0 — 0—田无宇 ·· ·· (厉公) (田)
田桓(已) —田乞—田常 田穰苴—田豹
田书(孙)
—孙凭—孙武—0—孙膑
功绩: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孙子兵法》的主要贡献
4.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 略转变 (2)建设现代化国防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国防 和军队建设 (1)新形势下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和 平,局部战乱。 (2)正确把握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 战略任务的关系。 (3)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军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一、中国古代理论 • 二、外国古近代军事理论 • 三、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 (一)萌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理论 • (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 •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批火炮装备其水 筹组近代海军 重视火器的运用 3、不足 选派学生留学 2、调整武装力量体制 陆师。 革新军事制度 1、孙中山的党军 阵地战水平提高 培养指挥人才 3、废除武举制度 2、蒋介石的黄埔军 军队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战斗队形转变 蒋百里的《国防论》 绝对服从命令 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实行单纯防御 军队编制调整 4、传播西方军事理论 3、新国防观 特务恐怖统治 杨杰的《国防新论》
徐光启对使用火炮守城提出了以台 生攻读历代兵法,研 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 《纪效新书》
究军事理论,训练弓 成吉思汗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 《练兵实纪》 马武艺。 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 《武备志》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浅析中外古代军事思想各自之特点及区别1000字

浅析中外古代军事思想各自之特点及区别1000字

浅析中外古代军事思想各自之特点及区别中西方军事思想特点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十分繁荣。

继春秋战国时代诞生的《孙子兵法》之后,到宋朝时期形成七大兵书,号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司法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与“五经”相对应,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典籍)。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西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同时代并立的还有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在当时,后者的影响力一度超过《战争论》,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几乎人手一本《战争的艺术》。

中西方军事思想主要区别中国军事思想重谋略,西方军事思想重技术。

中国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谋略学。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

”毛泽东军事思想倡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乔良、王湘穗《超限战》理论则完全超脱军人对军人、国家对国家的传统战争思维,从更广义的视角思考现代战争方式方法。

这些军事典籍无不闪现着我国传统军事思想谋略和艺术。

就像打太极一样,中国最顶级的兵学大师总能恰当地避敌锋芒、击敌软肋。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从来没有最强的敌人,也没有最弱的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总能找到对付敌人的方法策略。

相比而言,西方军事理论更重视技术,更重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

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西方社会逐渐养成对科学技术深深的崇信,甚至把科学技术看成一种信仰,以至于在军事理论创新过程中自发地引入这种科技素养、科技思维。

可以发现,每涌现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西方国家就会提出一种新理论。

例如,20世纪20年代,飞机诞生仅仅数年后,意大利军事思想家杜黑便提出制空权理论;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美国海军提出“网络中心战”……现如今,无人技术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初露端倪,美国DARPA又适时提出“马赛克战”理论。

究其原因,这种区别可能与西方科学技术长时间持续发达、而我国科学技术起步较晚有关。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2、《司马法》
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是救国公子完,与孙武乃是 同族人。田穰苴,齐景公时人。经晏婴荐为将军,因功后任 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至齐威王时,“齐威王命大夫追论 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 法》。因此,《司马法》并非出自于于田穰苴手撰。现存的 《司马法》共有3卷5篇、其主要内容有:“正不获意则权, 权出于战”的揭示战争本质的观点;“以战止战”的战争观; “天不虽负,落战必危”的战备观: “顺天、阜财、怿众、 利地。右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的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
西周时期) 2.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 时期) 3.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秦—五代时期) 4.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 前期)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的特点
一、伦理观念占有极重要地位 二、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层次
三、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进步替代落后,
逐步转变、更新、完善、发展的趋势。
“忠君报国”、“成仁取义”等封建社会所倡
导的军人的一套道德观念,成为影响近代军 人生活的准则,而且影响的程度上较前为甚。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
5、《三略》
黄石公撰。传说是黄石老人传授张良的兵书。但《汉书.艺 文》未见著录,据学者们考证,《三略》成书时间可能在汉 未至魏晋时期。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是我国最早侧重 从战略上论兵的军事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庶民者,国之 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的民 为本的思想;“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有所设,刚有 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的柔刚弱强兼用的思想;“恕 己而治人”,“推惠施恩”,“以身先人”的治军思想;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的战争观。 《三略》实质是作者为统治者治国治军提出的三方面谋略— —上略、中略、下略。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杜燕波对双方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中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及基本脉络理论都可能从《战争论》找到踪迹;中国军事理论则以《孙子兵法》为总的根源而发扬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争论》诞生于18世纪后拿破仑战争时代,《孙的正确指导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在建国初期打赢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而奠定了新中国不容忽视的国际地位。

1999年,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号称“21世纪集东方智慧之大成的军事学术”,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据说,该书是三本中国人写的、入选美国西点军校“必读书目”的作品之一(另外两本分别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足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军队开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新征程,并逐渐形成伟大的习近平强军思想。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西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同时代并立的还有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在当时,后者的影响力一度超过《战争论》,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几乎人手一本《战争的艺术》。

一战前后,随着飞机、坦克等机械化兵力的出现,西方军事学术进入空前繁荣期,涌现出英国富勒的《装甲战》、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等军事理论(论著)。

二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实力大不如前,世界进入美国一家独大时代。

1982年,在反思越南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美军将“空地一体战”理论写入作战条令。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成功实践了刚刚提出的“五环打击论”,取得令人侧目的作战效果。

几乎同《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源之作(layered stand-off)就是美国人造的词,用来形容现代条件下中、俄军队的强大攻防与反击能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概念”,正如数学、物理等理工科一样,概念是逻辑(科学)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小结: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

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

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

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

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

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

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的《孙子兵法》13篇中。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59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战略问题,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战术问题,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

第三部分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火攻、用间。

《孙子兵法》列《武经七书》之首,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居于鼻祖地位的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唐朝时期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古今中外众多军事家、政治家、学者推崇备至,有日、法、英、俄、德等多种外文译本,被誉为“兵经”、“世界第一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也因此被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

美国国防大学等西方国家军事院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必修课程。

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后世军事思想无处不存在孙子军事思想的烙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频繁更迭,但先秦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使这一阶段的中国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秦汉时期,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集中统一,国防建设上强调长治久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目的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探讨的重点,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的“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争斗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

唐代兵书《李卫公问对》,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作战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太白阴经》分析了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军事谋略的应用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

宋辽金元时期,南北对抗更加激烈,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日益突出。

北宋初期,随着火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冷热兵器并存的局面,军事技术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

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教程。

明至前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徘徊时期。

明代至清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徘徊时期,明代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特别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保守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军事上更加保守落后,军事思想已经趋于陈旧与保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这里主要介绍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的军事思想产生于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他继承了前人的兵学思想,对当时的军事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主要概括在以下六个方面:■“安国全军”的慎战观孙子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直观地认识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提倡“安国全军之道”,“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慎”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孙子告戒“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警”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在读到《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时,感慨万千,长叹“如果早读《孙子兵法》20年,也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因形任势的制胜论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子正确地阐述了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辨证关系。

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五事”(道、天、地、将、法),也包括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上下同欲、并气积力)。

孙子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论述了经济因素对军事实力的影响,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从土地、物产、兵源推算出军事力量的强弱。

孙子还充分肯定了主观能力的发挥对战争的作用,指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通过主观努力,把静止的“形”变为运动的“势”,能动地创造和运用有利的态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提出了不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全”为上,“破”次之。

为达到全胜目的,在战略谋划上要胜敌一筹,“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在力量对比上要处于优势,“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在战争准备上要周到细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在实行方式上则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总之,要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兵贵神速、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积极进攻。

在实施战略进攻时,要秘密决策,“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隐蔽准备,“形人而我无形”;出其不意,“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避实击虚,“兵之形,避实击虚”,“攻其无备”;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速,不贵久”。

■作战谋划孙子强调作战谋划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要看到地有“六形”(通、挂、支、隘、险、远),法有“九变”(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谍有“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要知晓“五事”(道、天、地、将、法);要考察“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诸多因素。

作战指挥,孙子强调要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明利害、识众寡、辨分合、察虚实、善专分。

战术运用要示形惑敌,“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奇正多变,“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孙子的治军思想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就是要厚赏、爱卒,“武”是重罚、严刑,二者相辅相成。

士卒平时要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战时才能步调一致,服从命令。

孙子还十分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提出了将帅选择标准:智、信、仁、勇、严,理、备、果、戒、约。

智——足智多谋;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申令。

理——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果敢,果断;戒——戒骄戒躁;约——军令简明易懂,不搞繁文缛节。

孙子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己知彼”,以庙算“七孰”进行分析对比,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其转化,等等,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

孙子通过战争事物对应概念的认识,如敌我、攻守、全破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及其相互消长,如奇正互变,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推动了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八十年间,是中国军事史上急剧变化时期。

在西方列强的屡次侵略,饱受屈辱和蹂躏过程中,中国军事思想自觉与不自觉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