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三、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军事思想及其代表

古代军事思想,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 思想。主要国家是古罗马、古希腊、古中国。 代表国家: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 一朵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 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 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营口
淮海战役示意图
第三阶段 又歼杜聿明集团
滕县

第一阶段
首歼黄伯韬兵团
砀山
商丘
徐州
碾庄
新安镇 河
连云港
陈官庄
宿县
双堆集 蚌埠
再歼黄维兵团
吃一个 夹一个 看一个

江 南京
第二阶段
(五)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
1.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 3.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 4.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5.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
《孙子兵法》
▲孙子生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
陈妫满··陈他—陈完— 0 — 0 — 0—田无宇 ·· ·· (厉公) (田)
田桓(已) —田乞—田常 田穰苴—田豹
田书(孙)
—孙凭—孙武—0—孙膑
功绩: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孙子兵法》的主要贡献
4.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 略转变 (2)建设现代化国防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国防 和军队建设 (1)新形势下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和 平,局部战乱。 (2)正确把握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 战略任务的关系。 (3)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军事思想military thought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分类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性质区分,有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等按地域和国家区分,有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军事思想按人物区分,有孙子军事思想、拿破仑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等等产生与发展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

此时,人们已开始探讨战争与物质力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军队的多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

“强胜弱”、“众胜寡”成为一般的作战原则。

它标志着这时出现的军事思想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但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军事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观念,加之战争规模较小,作战形式单纯,这时的军事思想还比较简单。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在战争中衰亡。

这个事实促使人们认识到,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强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战争的性质,力量的运用及其强弱转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一认识是由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军事著作首先在理论上加以阐明的。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它是无数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军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愈发灿烂,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古代军事思想对我国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古代军事发展,对国家与民族统一团结如此重要的军事思想最初形成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又是怎样的呢?在每个朝代不同的政治管理下,军事思想也大有不同,随着朝代的变迁,军事思想也随之发展,那么在悠久的古代军事发展历史中,军事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完善?军事思想是经过战争实践,在鲜血中积累出来的理论财富,军事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对战争不仅局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还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回望军事思想发展历史,能够得到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一、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思想最初起源于奴隶制社会,夏商周时期是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的夏王朝建立,这一时期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奴隶制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并不深刻,还处在懵懂的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已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对外部土地掠夺、对内部反抗镇压,这些战争都以“违天命者”、“敬天保民”等为口号,兼用占卜,假借神明的名义发动战争实行掠夺与镇压,符合初步形成时期以天命观为核心的作战理念。

商朝军事思想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延伸。

商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一时期的作战方式不同于夏朝的正面冲杀,逐渐开始以兵车作战为主。

商朝时期经常爆发战争,除了对内部的镇压,便是对外进行征服和掠夺,商王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有时还会亲自出征。

商朝以后,西周建立。

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鼎盛时期,周王朝积极开疆拓土,经常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讨伐,特别是在周昭王和周穆王统治时期,西周的领土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均有扩大,对于北方戎族则是以守为主。

西周时期,对内实行酷刑镇压,对外发动战争积极扩张,直到周厉王之后,王朝开始衰落。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四)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只有《军政》《军志》,已无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之书。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时代背景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 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大家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威猛无比,英雄盖世,可最终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结局是多么的悲剧;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三国时的刘备,有关、张、赵(前六员中有三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帮助,却常常是寄人篱下,流离失所,(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直到诸葛亮隆中一对(进行战略指导),他才有了立足之地。明朝的朱元障,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这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三个:
《武经七书》中的五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是北宋时为便于研究军事理论,把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后订成一本。
《吴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军事家是孙武,最出名的政治家是秦国的商鞅,而有一个人,它在军事上与孙武齐名,在政治上与商鞅齐名,这个人就是《吴子》的作者吴起。吴起出生在卫国,后到期鲁国求学,尔后到魏国做将,在魏国指挥打仗76次,胜64次,平12次,没有失败过。在魏国被排挤到楚国做相(政治家),在它为相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用权楚国恢复了霸王风范。据说《吴子》共48篇,但目前能发现的只有6篇,而且残缺不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四个时期:
1、初步形成阶段——夏、商、西周
2、基本成熟阶段——春秋、战国
3、完善发展阶段——秦至隋唐五代
4、自成体系阶段——宋到明清
八、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1、产生阶段:1840—1860 民族独立求解放求生存的时期
2、形成阶段:1860---1894 中华民族处于极度的危机
3、发展时期:1894—1925
九、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人物
一、产生阶段
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形成阶段(1860—1894)
主要的军事思想:洋务图强,塞防海防并
三、发展时期
军事思想:武装革命,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三个里程碑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蔡锷
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
命问题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

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2、《司马法》
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是救国公子完,与孙武乃是 同族人。田穰苴,齐景公时人。经晏婴荐为将军,因功后任 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至齐威王时,“齐威王命大夫追论 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 法》。因此,《司马法》并非出自于于田穰苴手撰。现存的 《司马法》共有3卷5篇、其主要内容有:“正不获意则权, 权出于战”的揭示战争本质的观点;“以战止战”的战争观; “天不虽负,落战必危”的战备观: “顺天、阜财、怿众、 利地。右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的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
西周时期) 2.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 时期) 3.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秦—五代时期) 4.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 前期)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的特点
一、伦理观念占有极重要地位 二、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层次
三、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进步替代落后,
逐步转变、更新、完善、发展的趋势。
“忠君报国”、“成仁取义”等封建社会所倡
导的军人的一套道德观念,成为影响近代军 人生活的准则,而且影响的程度上较前为甚。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
5、《三略》
黄石公撰。传说是黄石老人传授张良的兵书。但《汉书.艺 文》未见著录,据学者们考证,《三略》成书时间可能在汉 未至魏晋时期。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是我国最早侧重 从战略上论兵的军事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庶民者,国之 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的民 为本的思想;“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有所设,刚有 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的柔刚弱强兼用的思想;“恕 己而治人”,“推惠施恩”,“以身先人”的治军思想;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的战争观。 《三略》实质是作者为统治者治国治军提出的三方面谋略— —上略、中略、下略。

2.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

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

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

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其体系确立于先秦时期,历朝历代均有丰富和发展,其中包括古代农民起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强调先计后战、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胜"、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造形任势、动敌、致人、我专敌分、并卒击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逸待劳、善择战机、兵贵神速、灵活应变;在治军思想上要求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能、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在后勤保障上提倡聚财积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寓兵于民、因势改制等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有广泛影响和突出地位,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在清王朝后期,由于闭关自守的消极思想和日益腐化的政治体制,使清廷的命数逢秋必衰,一直到1840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分建设会。

为了拯救国家,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曾设想过许多方法,付诸实践的只有:洋务运动。

在此阶段,由于西方的先进理念对守旧的国民思想有所影响,同时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帝国主义无暇顾及在中国的剥削。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社会总资产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守旧派的封建帝王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后来帝国主义的遏制,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来军阀混战,军事发展上也没太多成果。

在探寻中国前进的道路的漫漫旅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登上舞台,并且以其科学的哲学体系,逐渐走向胜利。

乱世是英雄纵横的阶段,因为乱世需要英雄,同时英雄也只有在乱世才能将其天才的指挥才能、战争艺术、政治手段付诸实践。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他的军事思想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新中国军事理论发展的源头和基石。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始终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中国军事理论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众所周知,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创性地解决了我们党领导军事活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由一系列原理、观点和方法所构成的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覆盖了我党我军军事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既反映了军事活动的普遍本质和根本规律,又揭示了我党我军在不同时期军事活动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长期稳定的普遍真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为新中国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战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深刻阐明了下列重要观点;战争发展根源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是战争的根本物质基础;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战争则是这种矛盾和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战争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暴力斗争,阶级的政治就是战争的本质,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贯彻于战争的全过程,渗透到战争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决定着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强烈地影响着战争的范围、规模、强度、进程和结局;战争的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性质,要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革命战争之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

二是战争双方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提出战争是人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战争胜负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主观指导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战争规律根源于战争双方诸因素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战略战术归根到底都是由此产生的;论述了战争双方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对抗的两种综合力量,进而在战争过程中表现为力量的强弱推移及转化,呈现出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决定着战场优劣态势和主动被动地位的变化,决定着交战双方作战方式的运用及其变换;强调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及其一切发展变化,取决于交战双方力量强弱对比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交战双方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对比变化。

三是战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论述战争实践决定战争认识,战争实践是战争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动力,战争认识对战争实践有能动作用;阐明了正确的战争认识在本质上只能来源于战争实践,战争认识就是由战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战争实践,新的战争实践必然导致新的战争认识的产生,新的战争认识又反作用于战争实践,新的军事理论正确与否还须在军事实践中检验,军事理论的发展就是随军事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理论的发展。

四是战争的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统一。

提出战争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一切战争指导的基本矛盾,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主观通过实践又反作用于客观,指导战争就是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回到客观的循环往复过程;强调战争主观指导与战争客观实际相符合,是战争指导的根本原则,指导战争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这是打胜仗的关键。

五是军事力量建设状况取决于社会状况。

论述社会制度决定军事力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因素的状况决定军事力量建设的状况,军队是军事力量的主体和骨干;强调军队建设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军队建设本质上就是处理军队内部、外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

六是研究和指导军事及战争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军事矛盾分析方法和战争矛盾分析方法;军事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军事上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军事上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军事系统方法和军事结构方法等。

归纳起来,毛泽东研究和指导军事及战争问题,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军事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及人民军队建设诸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思想认识路线、战争指导路线和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和指导原则。

诸如:关于战争矛盾和战争因素的理论,关于战争本质和战争社会基础的理论,关于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理论,关于认识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关于战争力量对比消长的理论,关于人民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对战争进行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矛盾分析等科学方法。

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科学解决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人问题的理论武器,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光辉范例,也提供了新中国军事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下,结合国际实际和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战争思想,形成又一套严密的军事理论体系,为现代化作战做出了思想指导。

中国军事思想无论是哪个阶段,都有极大地创造性,为我们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马上国家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运用于实践中,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