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3-我的课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 二是镇压奴隶反抗; 三是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 战争是维护奴隶制国家统治体制的工具。
A、维护阶级统治。方伯制和分封制,为调整组织内部的矛盾, 对诸侯实施征伐是奴隶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特权。凡“失命 乱常、背德逆天”者,天子则“遍告诸侯,彰明有罪”,然后 征集其他诸侯的军队,会同天子的军队征伐有罪之国。
• 一、概述 (一)、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 史时期及概况(代表人物、兵法著作和基本 特点)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武经七书”简介
(一)、基本概念 •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 识。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从奴隶社会至封 建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 理论。
“甲辰,帝其令雨?” “戍何弗雉王众(要不要派王师去戍守何地)”
• (3)“礼”、“刑”治军。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行为规范的叫礼,约束平民和 奴隶行为规范的叫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军队渗透。
“礼”作为道德尺度,确立军队中的尊卑观念,上 下有序,规范军队内部关系; “刑”来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刑法条目具体,见于卜 辞的有刖刑、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等。 周代的刑罚条目更加完备,仅《尚书· 吕刑》记载的就 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每一刑下细分条目。
• (2)、战略思想有比较系统的发展 a、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
•
明确了战略方针,提出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内容包括战略形势判断,主要战略方向 的选定和战略手段的运用等,如“跨有荆益”的战略基地建设思想,联孙抗曹的外 交盟战思想,以及等待时机成熟从宛洛、秦川两个战略方向进攻的进军部署等等。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PPT课件

9
卫
黄河
郑
楚
宋
泓 水
10
军事思想代表作
《军政》《军志》现 已失传.估计为编制条 令一类的书。
11
(二)成熟阶段
春 1、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秋 2、战争特点:一是从战争形态上看,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用兵的数量增多,
战 战争的时间延长;二是从军事技术看,铁兵器 国 制造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筑城开始兴起,攻
守用的器械增多,如云梯等。
渐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争观;
成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指导战争的原则;三是军事
熟 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替使用, 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军事著作。
15
军事思想代表作
《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等
16
(四)自成体系阶段
自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至1840年,我国经历 了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是封建
成 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 体 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
系 冷、热兵器时代。
宋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8
三、基本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 则(三)“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它告诫人们要以仁爱为根本,去看待战争。 仁,就是对人亲善,仁爱。通常是在非战争条 件下的、多从人之常情出发的、伦理性的爱或 同情心,如宽、信、忠、孝、义、礼等多种美 德。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晋
水
河
五鹿
上军 下军
卫
濮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水
漕
楚丘
济
曹
水 睢
陶丘
水
宋
商丘
12
楚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略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吴子》概括出五种原因:争名、争利、 积恶、内乱、因饥。 • 《经法》概括为三条:“有为利者,有为 义者,有行忿者”。
• 2、在战争指导方面,提出决定战争胜负是 由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士气等诸因素 的综合作用,《孙子》把它们概括为道、 天、地、将、法“五事”。 • 《孙子》强调“庙算胜”,“先胜而后求 战”。《管子》强调“争强之国,必先争 谋、争形、争权”,
• 3、在治军上,强调以法治代替礼治。 • 《吴子》明确提出“兵不在众,以治为胜” • 《孙子》把“法”纳入治军的基本要素
•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秦五 代) • 从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发展时期。 • 1、以长治久安为目标的国防思想。 • 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安”,“文武并 兴,农战兼务”。 • “守则固,战则强”
• 1、在战争观方面,《孙子》“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成为 百世的警策。 • 《尉缭子》关于“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 文为里”的论述 • 儒家倡导义战,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 道家认为兵凶战危 • 纵横家主张用战争“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 制海内”
• 2、综合分析战略要素,制定完整战略计划 的思想更明确。 • “远交近攻” • 楚汉战争中肖何向刘邦提出的“就国汉中, 还定三秦,以图天下”的方略, • 东汉邓禹向刘秀提出的“延揽英雄,务悦 民心,主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定 天下之策”
• 3、提出了经营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 凭借“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有利 条件 • “进是以胜敌,退是以坚守,故虽有困败 而终济大业”。(《三国志· 荀緒传》)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武警昆明指挥学院军理教研室主任 古 佳 副教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
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
“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
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
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
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
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
”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
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
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
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
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
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
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
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
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
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战国时代的吴起就提出:“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
《左传》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着名论断,至今还被人们所反复引用。
《司马法》也告诫人们:“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易经》也有这样的论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家可保也。
”
人类奇观万里长城,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思危意识的最好的例证。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思危意识依然十分强烈,甚至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准备打仗”。
邓小平在判断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的同时,仍然再三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江泽民在提出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关心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要“科技强军”,要把未来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五、百家争鸣,千川汇聚
《汉书·艺文志》写道:“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二十家。
”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就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
不仅诸多兵家如孙子、孙膑、吴起、尉缭等,各抒己见,自立门派,而且像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晏子、司马穰苴等政治家、思想家,也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正所谓“无子不言兵”,并且均有独到见解。
由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安危,必须实事求是,博采众家之长,以便正确指导战争,夺取胜利。
所以中国军事思想一直具有容纳千川的博大气度。
这与中国历史上伦理想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偏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兵家名将往往注意从对手的身上发现长处,虚心学习。
足智多谋的孔明曾经对对手曹操的用兵发出由衷的赞叹。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传大里程碑。
而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得益于百家争鸣、容纳千川的传统。
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看,这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化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为依据,广采博收从孙子到克劳塞维茨的古今中外兵家名将的合理观点,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当代杰出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共同创立而成的。
而且其中饱含着注重道义、崇尚和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
中国军事思想在具备上述精华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糟粕。
首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缓慢的,几乎没有什么突变、跃进。
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变革精神。
偶尔出现的变革要么不彻底,要么因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而归于失败。
例如,吴起变革的不彻底性,不仅导致他所发起的变革最终归于失败,而且也让自己落了个乱箭穿心的悲惨下场。
其次,消极防御的思想根深蒂固。
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古代帝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所修筑的万里长城,在表现出气吞山河的气概和居安思危的意识的同时,也暴露出这种根深蒂因的军事上消极防御的思想。
再次,中国历史上有些宋襄公式的人物,有意无意地把崇尚道义的品格推向要端,从而导致了许多可悲可笑的“蠢猪式的战法”;有的仅仅是为了面子而陷入本可以避免的战争。
还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后期发展中偏重谋略、轻视技术的偏颇,导致自身的发展动力逐渐变弱,发展速度逐渐趋缓,从而由先进转变成落后。
而这一时期的自我封闭、妄自尊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落后。
于是在鸦片战争中,在洋枪洋炮的打击下,中国在防务上土崩瓦解,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对我国和世界的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班级:15机械一
姓名:徐波
学号: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