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
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讲堂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准南子·天文训》一书中。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各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气候、物候、农事等的转变。
春季:1. 立春 (2月4日-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上升。
2. 雨水 (2月18日-19日):降水开始,雨量渐增,冰雪融化。
3. 惊蛰 (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和小动物,万物开始萌动。
4. 春分 (3月20日-21日):昼夜平分,春光明媚,气候温和。
5. 清明 (4月4日-5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6. 谷雨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滋润万物,有利于谷物生长。
夏季:7. 立夏 (5月5日-6日):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9.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忙碌的夏收,同时也要播种晚稻等秋收作物。
10. 夏至 (6月21日-22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11. 小暑 (7月7日-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 (7月22日-23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秋季:13. 立秋 (8月7日-8日):秋季开始,但暑热未消,"秋老虎"还可能出现。
14. 处暑 (8月23日-24日):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
15. 白露 (9月7日-8日):夜晚水汽凝结成露水,天气转凉。
16. 秋分 (9月22日-23日):昼夜平分,气候凉爽宜人。
17. 寒露 (10月8日-9日):露水更冷,将要凝结成霜。
18. 霜降 (10月23日-24日):天气寒冷,开始出现霜冻,要注意保暖。
冬季:19. 立冬 (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天气寒冷。
20. 小雪 (11月22日-23日):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0、春分、秋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1、“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12、考试问题题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清明)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26.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27.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29.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30.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31.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32.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33.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34.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35.“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36.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38.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又忙种)41.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
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42.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43.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
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44.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46.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47.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48.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49.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是鹿角的时候。
(脱落)50.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51.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52.小暑时节,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的习惯?(饺子)53.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54.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13、1.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惊蛰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春分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谷雨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立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五绝·小满》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夏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小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庞铸《喜夏》大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立秋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白露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秋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霜降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大雪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陆游《大雪》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大寒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左河水《大寒》14、1、12月21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市恰逢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来袭,小凡发现家中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结了一层“冰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升华B. 凝华C. 汽化D. 液化解析: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B。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解析:河水“冰封”中的冰是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是凝固现象;“雪飘”中的雪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是凝华现象.故选C.1、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绕地球运动D.太阳活动的强弱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的形成,因此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地球的公转。
故选A。
15、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