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而对策建议也需要及时出台,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

一、城镇化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弱化,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聚集,优化了人口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但是,城镇化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其中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和聚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也使得社会资源的分布更加优化,包括经济、人口、文化等,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扩张。

此外,城镇化进程也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城镇化的问题和挑战城镇化进程与现代产业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包括经济的规模、结构、分布等都需要更加优化,以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存在一定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需要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以保障城市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镇化进程也需要解决贫困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以促进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平等发展与进步。

四、对策建议城镇化实现和经济发展的推进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应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治理和管理,制定出明确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指导和规范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控和处理。

最后,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和贫困问题的处理,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推动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二: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与现状1. 城镇化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2. 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和城市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不完善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利益1.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城镇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资源和机会不平衡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2. 户籍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便。

3. 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五:附件本文档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2. 户籍制度:指的是根据居民的户籍身份区分其在城市或农村的不同待遇和权益。

七: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城镇化作为当今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城镇化对于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机遇1. 优化资源配置城镇化可以使得人口和经济资源更加合理地分布,优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

通过城市人口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农村工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提高非农就业率和产业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开启消费升级城镇化可以促进消费升级,加速我国经济结构从生产型向消费型方向转变。

城市人口收入水平较高,对于消费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和高端,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城镇化带来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

3. 提升城市地位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将日益增强,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也将同步提高。

这将为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挑战1. 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城镇化进程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这往往会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同时,城市交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污染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农村劳动力流失城镇化带来的非农就业机会虽然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农民劳动力大量流失,这给农村家庭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影响。

同时,城镇化也会加速城市的人口老龄化,对于城市福利、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也会不断增加。

3. 资金投入和债务风险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这对于政府财政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同时,城市债务问题也日益凸显,管理和风险防范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什么是城市化?它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什么是城市化?它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什么是城市化?它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城市化是指人口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并产生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化对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更方便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文化体验,但也伴随着许多坏处,比如环境污染和经济不平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1. 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提供更好的医疗设施,学校和住房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城市化还带来更多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使人们成为更积极的社会成员。

城市化也促进了商业和交易,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

2. 促进技术创新城市化是技术和知识的集合,通过不断的研究,发明和创新,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城市的创新和发明也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 优化劳动力市场城市化使就业形势更加优化。

城市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使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梦想工作,也使得雇主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员工。

这种市场条件的优化,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坏处:1. 环境污染城市化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和土壤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

城市化也会占用生态系统,导致野生动植物失去家园和资源,从而带来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 经济不平等城市化增加了贫富差距,导致了贫困人口和富人的骨干排斥。

一些经济低下的人们会被迫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贫民区,缺乏机会和社会资本,这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犯罪问题。

3. 社会关系较弱城市化使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不和谐。

城市中心转移到了社会消息的虚拟空间,而不是真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加低级和名义化,这使得城市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下降。

结论:城市化是一种历史潮流,从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技术创新等。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坏处,比如环境污染和经济不平等等。

因此,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确保城市化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完整版)我国城市化利弊问题

(完整版)我国城市化利弊问题

(完整版)我国城市化利弊问题
我国城市化利弊问题
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进程利弊共存,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我们要正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弊问题.
一、城市化的优势
第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多余的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更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带动农林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质量,让我国农民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

第三,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总数多于城镇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农村与城镇的联系,甚至是使农村直接转变为城镇,有利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第四,城市化进程是以城市作为中心,可以很好的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城乡交流,进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率。

第五,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的医疗保障.
第六,城市化使交通更加的便利,可以使农产品走出去,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也可以吃到放心的蔬菜。

第七,居住条件的改善,减少农村疾病的病发率,各种休闲公园体育器材的建设,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娱乐场所,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二、城市化的弊端
第一,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环境的承载能力超出负荷,造成环境污染.
第二,岗位有限,待业人口较多,就业困难加大,造成失业人数上升。

第三,大量农业人口转型,造成粮食产量下降,农业用地荒废,造成土地资源量费.
第四,城市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涌入,造成住房相对紧张。

第五,城市交通拥堵,不利通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城市化的利与弊城市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 - 城市化的利与弊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既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不利因素。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利与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城市化的利益1. 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集聚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富资源,为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资源聚集效应,城市成为了创新和创造价值的中心。

2.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改善了人们的就业状况。

同时,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 政府税收增加: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的增加。

城市中的企业和个人纳税,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4. 市场扩大:城市化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这进一步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化的不利因素1. 资源压力: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资源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能源、水资源等的紧缺问题,可能会导致高昂的成本和不稳定的供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负面效应: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城市扩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3. 社会不平等:城市化使得城市中人口的分布不均衡,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可能会对经济秩序和稳定造成影响。

4. 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市政建设和住宅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这可能导致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加剧了土地的稀缺性和成本的上升。

三、结论尽管城市化对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风险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风险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风险中国在近年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

然而,这一进程并不是没有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风险。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1.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城镇化可以提高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性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增加城市经济的产出和效率。

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提高就业率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改善居民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等都将得到改善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乡融合也将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3.提高房地产市场和财政收入城镇化在推进房地产市场和财政收入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活力。

同时,城市化也是一个可以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服务业进入市场,提高了城市税收收入。

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风险1.财政承担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场规模可达16.2万亿的城市化浪潮政府近些年的投资或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大。

此外,还需要通过土地增值、城市税收等途径创造资金来源。

但是,由于城市化策略的落地和投资回报需要较长时间,财政压力增加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

2.土地收购和使用大量土地收购和使用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关键挑战。

新城规划和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土地收购和使用存在政策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社会冲突。

一些农民拥有的土地会受到农村、城市居民和企业的争夺,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也需要完善。

3.人口管理和落户政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和迁移也将加速,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落户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决定着城市化迁移的可能性和速度,但是政策突然调整或者限制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政策调整的时机和目的需要充分考虑。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资源学院2019级本朱南华诺娃 [1**********]2引言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 201011191012引言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重大课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通过30 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出现数量多、分布广和推动经济发展及人口聚集的功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城镇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一些学者又称之为“大都市连绵带”。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城市连绵区也在形成。

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粮食安全问题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过快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耕地荒废,粮食减产,使本就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二)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建房修路使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打击,难以再恢复。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交通不畅,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人把服务经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消费性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样就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城镇政府计划部门不愿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把大多数资金投向能直接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的生产项目上。

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后果,全国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快速上升。

根据城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人口向城镇地区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3美元,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阀值;根据樊纲(2009)的研究,在2008~2020年期间,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等举措,中国经济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未来较长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2%,城镇人口达到7.6亿左右;根据韩俊的研究,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城镇人口为8亿左右;有专家估计,未来5~10年城镇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率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0%~65%。

无论何种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得到加速发展。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将从局部突破过渡到全面推进阶段。

未来,随着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将取得突破性进程,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制度藩篱将被打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将率先成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突破口,城市群、大城市区的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制度变迁的全面推进将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发生大的转型,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模式将实现规划目标从物的增长到人的发展的转变、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城乡关系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空间结构从基于行政区划的藩篱式城市格局向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无拥挤集中”格局转变。

论农村城镇化的利与弊摘要: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 防止“城市病”的恶化。

然而如何在新形势下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经济(一)农村城镇化的利端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优化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更好的发展, 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几年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不能转移出来发挥作用,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农民收入过低和增收乏力。

从而造成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

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加快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非农业部门,就地或异地转移或消化; 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 带动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近几年,大量农田改造为大棚种植,这样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反季节蔬菜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过去;同时由于引进科技种植,所需人员缩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周边新建的二,三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这对于解决目前农村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一般来说, 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这已为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所证明, 二者应当是共同发展的。

一方面,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拉力, 在工业化的拉动下, 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吸引农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 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要素, 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

对以共谊村,近几年来,周边引进了大量工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采用了修建居民区的方法,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为工厂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因此, 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推动我村工业化积极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3.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 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得城市可以吸纳众多的农村人口, 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大城市的风险和成本, 缓解现有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

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备军来说, 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极为有限,城市就业弹性减弱, 城市就业难愈来愈严重, 从而无力兼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无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打了一剂强心针。

其次,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必将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出巨大的需求, 从而带动城市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都将产生极大的就业需求。

就业渠道拓宽了, 就业岗位增加了,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了。

4.有利于扩大内需, 缓解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

内需不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城镇化严重滞后导致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需求为农民人均消费需求的3~ 3. 5 倍。

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很大。

推进城镇化进程, 将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 农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需求, 从而带动全社会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之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 收入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家用电器、水电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娱乐等诸多产业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从而进一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的弊端1.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由于各种开发建设,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各种野生动物更是难以看到,虽然有严禁乱砍乱伐的规定,但显然缺乏管理力度。

2.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

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

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

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3.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

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