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行义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③。

人皆吊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⑧入塞,丁壮者引⑨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⑩。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④其父(fǔ):那人。

其,那。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就。

⑥将(ji āng):带领。

⑦髀(bì):大腿。

⑧大:大规模。

⑨引:拉,拿起,举起。

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阅读指津】“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堕而折其髀A.丁壮者引弦而战B.马无故亡而入胡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何遽不为福乎?(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二)夜郎自大及元狩①元年,博望侯张蓦使大夏②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③,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④。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蓦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甸奴隔其道,诚⑤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7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游京师,授堂邑县尹。

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民甚快之:(2)既闻命:(3)犹以盗目之:(4)遂得疾不起: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译文:11.张养浩曾经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了本文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4分)12.阅读全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哪些事?(4分)参考答案:8.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每处1分)9.(1)以……为快,对……感到高兴(2)已经(3)看待(4)最终,终于(每个词1分,共4分)10.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3分,闻、恸、济为得分点)11.例:张养浩是一个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克己奉公,受人景仰的人。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元史·张养浩传》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释】①平章:官职名。

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

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遇人有遗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 四顾壁立顾野有麦场C. 其人已去其真无马邪D. 乃荐入御史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0、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A.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B.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C.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D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 “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 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张养浩行义》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张养浩行义》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张养浩行义》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注释】1遗:遗留2济:接济3去:离开【翻译】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张养浩传阅读答案

张养浩传阅读答案

篇一:张养浩传阅读答案篇二: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

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
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旧时的一种钞票。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7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76.选文记述了张养浩归还钱币、读书不辍、______、惩治李虎等事迹,表现了他______的精神品质。

【答案】。

《张养浩行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张养浩行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张养浩行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导语: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张养浩行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欢迎阅读学习!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分)参考答案:20. (共2分)B2l.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饥民相食/食马者B、终日无少怠/宾客意少舒C、遂得疾不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哀之如失父母/君将哀而生之乎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养浩行义阅读答案篇一: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 (2020middot;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

(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WTT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20. (共2分)B 2l.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2分) 【答案】23.⑴吃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2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篇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分)译:(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5分)译:答案:【小题1】C【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0分)(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 (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D(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是只是行为,并非直言。

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

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

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言,所以是正确的。

)【小题3】试题分析:B(B项属张冠李戴的错误。

张养浩并没有直接给皇帝上疏,而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上疏。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加是刑罚,目是看待,绝为断绝和状语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语意完整给1分。

(2)这个句子中伏是我,愿是希望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篇三:张养浩传阅读答案篇一:张养浩传阅读答案篇二: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

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

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

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县尹。

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

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及至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庄稼由此得到了生长,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夜里就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到外面去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