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张养浩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张养浩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7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游京师,授堂邑县尹。
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民甚快之:(2)既闻命:(3)犹以盗目之:(4)遂得疾不起: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译文:11.张养浩曾经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了本文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4分)12.阅读全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哪些事?(4分)参考答案:8.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每处1分)9.(1)以……为快,对……感到高兴(2)已经(3)看待(4)最终,终于(每个词1分,共4分)10.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3分,闻、恸、济为得分点)11.例:张养浩是一个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克己奉公,受人景仰的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元史-张养浩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元史·张养浩传》(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
尝出,遇人有遗赭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诂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槊,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经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材料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022部编版七年级下阅读综合(现代文+文言文)

一、文言文阅读(一)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解释词语(2分)①有遗楮币于途者遗:②读书不辍辍: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分)(一)【答案】1.①遗失②停止2l.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_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养浩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③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④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颁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⑤,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台掾(yuàn):台指高级官署,掾泛指官员,此处可表赞赏意,可译为“栋梁之才”。
④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⑤岳祠:华山为“西岳”,其祭祀之地称“岳祠”。
【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戒:戒备B.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置:处置C.其党暴戾为害戾:凶恶D.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怠:懈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吾其还也B.①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①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②臣乃敢上璧D.①遇饿者则赈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养浩勤政爱民的一组是()①年方十岁,读书不辍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④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⑤未尝家居,止宿公署⑥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养浩少年时有侠义行为,拾金不昧展示了他高尚的品德,而学习刻苦倒让父母为之不忍,则表现了他好学。
张养浩行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养浩行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张养浩行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那么默诵,夜那么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那么赈之,死者那么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那么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张养浩传阅读答案

篇一:张养浩传阅读答案篇二: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
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
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
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旧时的一种钞票。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7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76.选文记述了张养浩归还钱币、读书不辍、______、惩治李虎等事迹,表现了他______的精神品质。
【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纳:上交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昏:模糊不清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窃:盗窃【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②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5分)(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5分)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1)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窃,偷偷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答本题时可假设这些重点实词的意义都是对的,一一代入原句,看是否符合具体的语境。
可这样,采用排除的办法解答本题。
【小题2】试题分析: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筛选文章信息,解答此题,一要读懂文意,结合文意判断,二要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
具体地做法是,弄懂所给的各个句子的文意,从而进行排除。
【小题3】试题分析:原文说“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也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做过盗贼的人能宽容感化他们,但对李虎,“尽置诸法,民甚快之”,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解题时仔细阅读原文并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
“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要处理好这样几个词语:既闻命,接到任命后;就道,出发;赈,赈济;家居,在家里住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
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附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