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又叫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2、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3、(选择)民俗学之“民”的内涵是“民众”。
4、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本质区别的重要内容。
5、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的民众集团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
6、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如有些民族唱情歌是婚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被民众用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有些时政民谣表达了民众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
(3)娱乐和放松。
如劳动歌可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4)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
如一些童谣能够起到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的作用。
(5)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司马迁在记述五帝的历史时就主要依据神话传说资料。
这说明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对历史学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7、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
民俗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历时追溯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演化状况,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
将研究对象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传承规律和变异情况。
8、(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山风教研室倾情整理一、名词解释1.【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箭垛式人物】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
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
“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3.【故事类型】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
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
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仪式歌】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点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5.【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散文作品﹐歌谣﹑长诗、谜语谚语等韵文作品以及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等说唱作品。
6.【万物有灵观】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民间文学教程复习资料及答案

《中国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它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承),集体享有,并为集体服务。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2、世界民俗学之父是(威廉汤姆斯)。
《传说论》作者是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民间文学届常把(钟敬文)教授誉为是中国民间文学泰斗。
《中国神话ABC》的作者是(茅盾)。
提出广义神话概念的是神话学专家(袁珂)。
神话—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加拿大神话学家(弗莱)。
最先从事孟姜女传说研究的著名中国史学家是(顾颉刚)。
《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作者(天鹰)。
《民间故事比较论考》的作者(刘守华)。
《中国神话哲学》的作者是中国学者(叶舒宪)。
《神话哲学》是德国学者(谢林)写作的。
德国学者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变形”理论。
《金枝》的作者是(弗雷泽)。
3、恩格斯在《德意志民间故事》一文中对民间故事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成分。
“不懂得民间文学的作家是坏作家”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提出此论断。
“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是由(鲁迅)提出。
(鲁迅)在《论旧文学的采用》一文中指出,有“消费者文学”就必然有“生产者文学”。
“民间文学的风格清新刚健”是由(鲁迅)提出。
4、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两部著作中。
陶渊明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化用了(精卫填海)神话,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玉相传来自(女娲补天)神话。
创世神话关于(开天辟地)、关于(人类与万物)起源的神话。
自然生人、大神造人、洪水遗民、感生神话用来解释人类起源。
(女娲)造人神话最早见于《楚辞〃天问》,反映了人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事实。
“兄妹开亲”神话是人类(血缘)婚姻形态向(亚血缘)婚姻形态转化的反映。
神话体现了朴素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初步结合。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1(第11题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就收录了许多古代民歌。
A.《吕氏春秋》B.《论语》C.《诗经》D.《逍遥游》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12题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 )。
A.史诗B.民间故事C.神话D.歌谣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13题在中国神话中,( )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
A.女娲神话B.盘古神话C.洪水神话D.射日神话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4(第14题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 )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B.伊阿宋C.挪亚D.宙斯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15题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
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23题屈原在吸收( )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B.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C.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D.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答案:B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24题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 )造人。
A.泥土B.树木C.空气D.血液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25题“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
A.西藏B.新疆C.四川D.云南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9(第26题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 )。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口头流传并代代传承的文学作品,它是人们普遍参与和创造的文化形式。
民间文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间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童谣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和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代际性和民众参与性的特点。
首先,民间文学具有普遍性。
它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与社会地位和学历无关,因此能够广泛地反映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民间文学具有代际性。
它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背景和需求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演绎,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再次,民间文学具有民众参与性。
它不仅仅是某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个人所创作,而是广大群众参与的集体创作和传播活动。
因此,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群众气息和民间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民间文学可以根据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形式的不同,它可以分为故事类、诗歌类、谜语和童谣类等。
故事类是民间文学中最为丰富的一类作品。
它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等,起源于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想象。
例如《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诗歌类包括民歌、民谣等。
民歌是民众在特定场合下创作的短诗,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播。
它既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可以反映社会的动态和民众的心声。
民谣则常常以叙事方式表达,通过歌唱的形式传唱。
例如《茉莉花》、《扬州慢》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民歌作品。
谜语是以谜题的形式提出问题,通过隐晦的文字和诗律进行解答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民间智慧和幽默的体现,常常在民间传统节日和聚会活动中出现。
例如,有名的谜语包括“红红火火”、“三千头”等。
童谣是供儿童玩耍、学习和娱乐的歌谣,常常伴随着一些动作和表演。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传颂,着重反映劳动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语言艺术,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吏诗、民间叙事诗(民间长诗)、民间谚语、谜语和歇后语、顺口溜、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包含民间曲艺和民间戏剧)。
2,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系,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其次,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是指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现象。
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3,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内涵及表现: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表演性五个特征。
变异性,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4,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学源于劳动,反映社会生活。
5,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故事。
6,神话产生的基础:作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物的神话,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具体表现为:(1)经济基础:“人类的高级属性的发展”。
(2)社会条件:氏族的存在及强烈的氏族观念。
(3)思想根源:“万物有灵论”。
(4)独特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强烈的主观臆想性,具有不自觉的特征)。
7,神话的特征:神话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解释自然力为主,带有神奇的色彩。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第一章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的范围:歌谣、神话、谜语、戏曲(对联)民间文学的起源:劳动与生活、休闲、神话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安德烈*兰等。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芬兰学派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德国,《国际民俗学科目》日本,《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1935年,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运用“民间文艺学”一词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名词。
1983年,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了《建设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建立一门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并对这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进行构想与阐明。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与要求: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民间文学体裁学、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如吴文藻、林惠祥、杨成志、费孝通等。
PS 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中国著名三大史诗),西南以《人类迁徙史》、《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
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民间文学同时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①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基于其口头相传的特点。
②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于其众多异文之中,没有异文和变异性,也就没有传承性,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是藉由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异而得以实现的。
③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传承性而言的。
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故事存在着相似性和亲缘性,对其变异性的研究才有意义。
2.民间文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28-35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正如钟敬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A.区别B.联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
如: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深受楚地民歌、神话的影响;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体裁上②表现手法上比如民间惯用的赋、比、兴、双关等修辞技巧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所借鉴,讲故事、说书等民间文艺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家所借鉴等等。
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汉魏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③语言运用上民间口头语汇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
民众口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在长期的语言表述活动中,提炼、积累了很多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或高超的艺术性的词语、说法。
如:吉祥语、俗词、俗短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3.民间文学的范围从体裁上分为三类:①民间散文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②民间韵文类: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③民间说唱: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第二章民间故事1.民间故事定义:p65(广义和狭义)2.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p67①特点:a.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往往是模糊的b.贴近生活c.类化性②分类:at分类法除此之外,四大分类: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写实故事、寓言、笑话3.童话 p73①概念:p73②分类: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以魔法故事为主4.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a.天鹅处女型故事b.田螺姑娘型故事c.灰姑娘型故事d.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e.蛇郎型故事f.画中人型故事g.问活佛型故事h.狼外婆型故事i.怪孩子型故事 j.神奇宝物型故事5.童话的艺术特征a.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b.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6.民间生活故事 p79①定义:p79②特征: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7.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a.巧媳妇故事b.长工与地主故事c.婚姻爱情故事d.交友故事e.呆女婿故事f.怕老婆故事g.机智人物故事8.民间笑话和寓言p84A:笑话①定义:p84②特征:一是在内容和表达上巧妙满足搞笑或幽默的原理、技法;二是情节单纯简短,绝不拖沓;三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第一章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的范围:歌谣、神话、谜语、戏曲(对联)民间文学的起源:劳动与生活、休闲、神话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安德烈*兰等。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芬兰学派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德国,《国际民俗学科目》日本,《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1935年,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运用“民间文艺学”一词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名词。
1983年,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了《建设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建立一门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并对这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进行构想与阐明。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与要求: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民间文学体裁学、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如吴文藻、林惠祥、杨成志、费孝通等。
PS 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中国著名三大史诗),西南以《人类迁徙史》、《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
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表现: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
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处在不断变化中。
(表现:1、作品的语言变化2、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
传承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表现:作品的内容上2、作品的形式上3、具体作品的传承上)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定的传承渊源(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第三章神话定义: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特征:1、叙事艺术2、民族性3、神圣性4、创作非自觉性分类:自然神话-----按母题分类(《创世纪》)人文神话----按题材分类(众神争斗)研究:美国民间文艺学专家汤普森1932---1937年著《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价值:文化史价值;文化审美价值(现象层、语言层、意蕴层)中国现代神话大致经历五个发展阶段:a萌芽阶段(1903---1923)b 奠基阶段(1923---1937)茅盾《中国神话ABC》、闻一多《伏羲考》c 拓展阶段(1937----1949)d 低谷阶段(1950—1978)e 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神话理论探讨的多样性:a 神话基本理论的探讨(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b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戴珂《中国古代神话》)c 少数民族神话探索(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信仰》)d 神话比较研究 e 神话史研究f 方法论研究(陈建宪《神话解读》)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第四章民间传说定义: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风俗相关的故事。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体文学。
“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分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民间传说与神话:同:都具有解释的叙事功能异: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是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同: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转化。
异: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3、二者的叙事风格不同。
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
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2、传奇性的情节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价值:1、历史价值2、较强的实用功能3、有利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五章民间故事定义: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分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派别:本菲----流传学派;泰勒和弗雷泽-----人类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兰邓迪斯----心理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功能学派传承特征:1、故事传承的时间和场所。
(时间:多为休闲时,忙时为忘记劳苦而讲述;场所:多为家庭)2、2、故事传承的线路:社会传承(非血亲);家庭传承(直旁系血亲流传)3、3、故事传承人(1、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2、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3、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4、第六章史诗5、定义: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6、分类:1、创世史诗(创世神话史诗;创世纪实史诗)7、2、英雄史诗8、创世史诗的一般特征:1、肯定自我、战胜自然的激情诗化;2、民族童年时代的产物;3、艺术创造发达时的产物;4、具有历史性。
9、创世史诗的特征:1、曲折地反映了人类始祖创造世界的过程,与原始歌谣和原始传说有渊源关系。
2、程度不同地包含着几个或更多的创世神话,它为创世神话的保存和流传提供了条件,3、充满了奇特的想象。
4、创世史诗一般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各少数民族之中。
10、英雄史诗的特征:1、主人公是新兴阶级的代表;2、民族精神集中形象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作,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百折不饶的精神;3、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英雄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在极其严酷、恶劣的环境下同大自然搏斗与社会上邪恶势力斗争并获得初步胜利的精神产品。
11、英雄史诗的艺术特点:1、突出描写战争2、集中描写人物形象3、从内容到形式集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创造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4、创作和传承具有独特性。
12、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13、第七章民间长诗14、定义: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同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诗”或“故事歌”。
15、发展历程:汉乐府----《孤儿行》、《病妇行》、《陌上桑》、《十五从军行》、《上山采蘼芜》、《焦仲卿妻》、《木兰辞》16、艺术特征: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嘎达梅林》)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手法,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17、研究:对我国民间叙事长诗最早的研究----乐府长诗《焦仲卿妻》、《木兰辞》,真正把叙事长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民间文学体裁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阿诗玛》等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评说。
18、较早的研究《阿诗玛》的论文-----孙剑冰《阿诗玛》试论李广田《阿诗玛序》19、第八章民间歌谣20、定义: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
配合乐曲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颂的叫“民谣”。
21、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22、特征:1、情真意切,袒露心声2、格调优美,形式多样3、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23、研究:钟敬文《歌谣论集》朱自清《中国歌谣》五四时期《歌谣周刊》张紫晨《歌谣小史》吴超《中国民歌》24、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即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
以此来观察中国的社会;另一个是文艺的,即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25、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26、民间谚语27、界定:P13728、分类:三分法:农业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29、四分法:农业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风土谚语30、特色:简洁性、口语性、定型化31、民间谜语32、定义: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33、分类:物谜、事谜、字谜34、特色:从结构形式上看,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从语言特色上看,谜语的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谜底作比喻描写。
35、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36、民间说唱37、定义: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些称之为“曲艺”和“民间曲艺”。
38、PS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倪仲之《中国曲艺史》39、分类:唱故事类----采用韵文形式40、说故事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41、说笑话类----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42、特点:1、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2、民间说唱演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3、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43、艺术特征:1、构思巧妙,情节曲折2、形象生动,形神兼备3、叙议结合,寓情于理44、相声艺术45、定义: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的具有喜剧性的说唱艺术,它以其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