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数值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HIF涡轮增压器混流涡轮级的CFD研究

HIF涡轮增压器混流涡轮级的CFD研究

Ke r s: mi e fo t r i e; p ro a c o y wo d x d— w u b n l e r n e c mpua in;fo a a y i fm tto l w n ss l
试 验和 计算表 明 ,混流 涡轮 在高 比转 速下 能保
持高 的涡轮 效 率 ,涡 轮 峰值 效 率 点 的 速 比 u c / 0值 低于 传统径 流涡轮 的设 计 值 0 7 . ,并 且 涡 轮 叶 片 的 负荷情 况好 于径 流涡轮 . 由于具 有上 述优 点 ,混 流
特性 ,并 与试验数据进行 了对 比,同时计算得 出了叶轮流场分布.结果表 明 ,混 流涡轮有 利于发 动机脉 冲排气能 量的利用 ,所设计 的混 流涡轮轮缘处流 动情况较差 . 关键词 :混 流涡轮 ;特性计算 ;流场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T 43 5 K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魏希辉 , 施 新 , 杨
( 北京 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北京

10 8 ) 0 0 1

要 :利用三维 C D软件 P E建立 了 H F涡轮增压器混流涡轮级三维流道模型 ,利用 商用 C D软件 N m c A m/ 1 F u ea
对涡轮内流场进行 了模拟 .控制方程使用 B lwnLm x模型 ,选用 sA湍 流模 型 ,计算 出了涡轮级 的流量 和需 的 几 何模 型包 括 涡 轮 涡 F
壳 流道模 型 和叶轮 通道 模型 .
计 混流 涡轮进 行 了流场 仿真 计算 ,得 出 了相 似转 速 20 70和 30 00时 的 涡 轮 流 量 特性 和效 率 特 性 曲 线 ,
收 稿 日期 :20 07—0 0 6— 1

航空发动机涡轮流场数值模拟及内部绕流特性分析

航空发动机涡轮流场数值模拟及内部绕流特性分析

航空发动机涡轮流场数值模拟及内部绕流特性分析航空发动机是现代航空技术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着飞机的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发动机的关键组件之一是涡轮,通过转化燃气能量为机械能来驱动涡轮机械系统。

因此,对于涡轮流场的数值模拟和内部绕流特性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涡轮的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来模拟和分析其流场特性。

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深入了解涡轮内部的复杂流动现象,如流速、温度、压力分布等,从而优化设计和改善性能。

在进行涡轮流场数值模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真实且准确的涡轮几何模型。

这可以通过三维扫描技术、CAD建模或者已有模型的几何重建来实现。

准确的几何模型对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使用CFD软件来模拟涡轮的流场。

CFD软件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将连续的Navier-Stokes方程转化为离散的代数形式,并通过迭代求解方法得到稳态或者瞬态的数值解。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如边界条件、材料特性、湍流模型等,以及对流动方程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方法的选择。

这些参数和假设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进行涡轮流场数值模拟后,我们可以通过对结果进行后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关键的内部绕流特性。

这包括但不限于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温度分布、旋转力矩和涡量的分布。

通过分析这些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涡轮的性能表现,如流经涡轮的流体速度变化、能量转换过程和各个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绘制流线图、压力云图等直观的图像来展示流场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内部绕流特性。

通过航空发动机涡轮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内部绕流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 螺旋流现象:涡轮内部的螺旋流是涡轮运行中常见的现象。

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可以观察到螺旋流的生成、发展和运动规律,从而认识到螺旋流对涡轮性能产生的影响。

2. 湍流和损失:湍流是涡轮内部流动中的一种无序运动,会引起能量的损失。

涡轮大扩张过渡段的流动分离与控制数值研究

涡轮大扩张过渡段的流动分离与控制数值研究
( 尔滨汽轮 机厂 有 限责任 公 司 , 尔滨 10 4 ) 哈 哈 5 0 6
摘要 : 现代高性能 涡轮机械 中 , 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提 高其气 动性能 , 体现 在涡轮气 动参数 设计 上就是 : 每个级 利用 最大焓降 、 最小 的轴向长度 、 最少的每排 叶片数 、 设计工况最高的效率 。这些气动设计 特点使得 航空涡轮低 压级静 叶入 口段具有较大的 向外扩性 , 给发动机 内外端壁及其 高低 压过渡段 的设计 带来 了难 度。通过 数值模 拟 , 讨 了 探
的扩张 比较严重 , 低压涡轮根部的入 口直 径 比高压 涡轮的动
叶出口端部直径还要大 , 整个过渡段扩张是 比较严重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计 不同的型线 方式来 考察 型线 的改变对 低压 导 向器 入 口
流动流场 、 向器流动损失 以及对扩张 型过渡段分 离流动结 导 构 , 同的叶型设计对扩张段流动分离 及低压 叶栅 气流 流动 不

端壁 曰的形状采 用 了等速 度梯 度设 计 方法 , 内端 壁 ∞ 采用别的设计方法 。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 , 涡轮 低压过渡段 该
现代高性能涡轮低压导 向器 , 高压级 向低压级 的过 渡是
通过具有较大扩散度的 中间机匣实现 的 , 午流道外壁 扩张 子 角和 内壁收敛角均 比较 大 , 沿流 向过 渡段横截 面剧 烈增 加 , 使得低压叶 栅流 道 的收 敛度 不 足 以弥补 子 午流 道 的扩 散。 湿级流动 中 , 不仅在 叶栅上 游来流 是扩 压的 , 叶栅 前部 流道 也是扩压 的 , 导致气 流进入 低压 叶栅前 , 端壁边 界层 迅速 上 增厚并分离 , 低 压 叶栅进 口附近 产生 大 的 回流 区和 分离 在 涡” 。本文 的研究 中 , 已经优化 的端壁型线基础上 , ’ 在 通过

带不同凹腔结构涡轮间燃烧室数值模拟

带不同凹腔结构涡轮间燃烧室数值模拟
收 稿 日期 :0 10 — 9 2 1- 7 2
o lw e sin,a T r ie It — l e B re (I ) ae n te n w U t — o p c f o mi o s ubn ne ba u n r r B b sd o h e l a C m a t s r d I 1 r
Ab ta t n od r o i r v h u t f c e c fa re gn n le h e u r me t s r c :I r e mp o et r s e i n y o e o n i ea d ne t e r q i t i t e n
04 、 6 ) 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 目资助 项
摘要 :为 了提高航 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推进效率和满足低排放 的要求 ,提 出了 1
种基于涡轮 内补燃增推循环 的超紧凑 燃烧室—— 涡轮间燃烧室。建立 了 3种带不 同轴 向凹腔( C 结构 的 T B 型 , A) I模 比较 了3种模 型的流动性能和燃 烧性能。计算 结果表 明:
TB的燃烧效率高达 9 .% A I 93 ,C结构 的改变对燃烧效率影 响较 小, 但对 温度 场分布影响
c m b to e f m a c o usin p ror n e
O 引言
现代航空装备要求燃气涡轮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推
重 比、 推进效 率和较 宽 的工作 范 围。 提高 涡轮前燃 气温 度在理论 上可 以改善 热力循 环性 能 ,而且 涡轮 内压力 较高 , 效率也 就高 。增加 涡轮 间燃 烧 室( I 是 燃烧 TB) 目前 提 高燃气 涡 轮发 动机 性能 的常规手 段 , 其结 构 但 庞 大 ,增 加 质 量 ,应 用 起 来 比 较 困 难 ;igao Si n 、 rn

涡轮过渡流道性能分析的一维模型及其参数化研究

涡轮过渡流道性能分析的一维模型及其参数化研究

⑥ 2 0 1 3 S c i . T e c h . E n g r g .
涡轮过 渡流道性能分析 的一维模型 及 其 参 数 化 研 究
唐晓毅 吴 虎 杨 金 广
( 西北 工业大学 动力与能源学院 , 西安 7 1 0 0 7 2 )


基于 A u n g i e r 的环 形扩 压器 性能分析模型 , 发展 了大 涵道 比高低压 涡轮 间过 渡流道 的一维 性能分析 方法 , 并与等角
位发 起 了为 期 4年 的 A I D A( A g re g s s i v e I n t e me r d i a t e
D u c t A e r o d y n a m i c s ) 研 究 计 划 j , 旨在 通 过该 计 划 , 使得 涡轮 和压 气机 的过 渡流 道 缩短 2 0 %, 径 向偏 移
高温程度 , 这样 Biblioteka 可 以使得核 心机在小流量 、 高转
速 的情 况下 能够 获得 高 落 压 比和 高效 率 的性 能 ; 核 心 机尺 寸 的缩 小 就 使 得 高 压 涡 轮 与 低 压 涡 轮 部 件
之间的径向位移变大, 因此 高低压涡轮之间的涡轮
过 渡通 道 (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T u r b i n e D u c t , I T D) 的设 计 就 成 为 了关键 ( 如 图 1所 示 ) 。 由于 气 体 在 过 渡 通 道 中经历 扩 压 过 程 , 经 典 的 扩 压 器 理 论 表 明 J , 气 体 在 扩压 通道 中容 易 分 离 而造 成 损 失 , 为 了避 免 这种 损失 , 就必 须 加 长 过 渡 通 道 的 轴 向长 度 , 从 而 带 来

Numeca涡轮级及叶轮流场计算规范

Numeca涡轮级及叶轮流场计算规范

涡轮级及叶轮流场计算规范北京理工大学涡轮增压实验室2008年10月目录1.概述 (1)2.涡轮级网格划分技术 (1)涡壳网格划分技术 (1)喷嘴环和叶轮的网格划分技术 (3)涡轮级网格的生成 (5)网格分区及拓扑结构对涡轮叶轮流道网格质量的影响 (6)附面层网格剖分的要求 (10)叶轮网格质量判断准则 (11)3.边界条件的给定 (14)4计算区域的选择 (17)5湍流模型研究 (22)6 涡轮三维流动计算判别准则 (22)熵的分布 (22)静压分布 (23)马赫数分布 (25)叶轮进口攻角 (25)1.概述车用涡轮增压器使用的小型径流涡轮内的流动具有强烈的三维特征,气流将在几何尺寸很小的通道内从径向转为轴向,加上旋转和各种曲率的影响,造成涡轮内流动非常复杂,因此采用三维CFD方法对涡轮性能和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也比较复杂,影响计算准确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网格的划分、计算区域的选择、计算边界条件、湍流模型等。

本课题采用叶轮机械CFD软件NUMECA的Fine/turbo软件包,对典型的车用增压器涡轮进行数值计算研究,分析上述因素对涡轮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涡轮内部流场的判别准则。

2.涡轮级网格划分技术一个完整的径流涡轮级包含涡壳、喷嘴环和叶轮,涡轮级的网格划分研究选择JK90S增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它是径流有叶涡轮增压器,涡轮的主要几何参数和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涡轮级的网格划分是对涡壳、喷嘴环叶片和叶轮分别划分网格,然后进行整个级的网格生成。

涡壳网格划分技术JK90S增压器涡轮壳采用双通道梨形360度全周进气,其截面形状如图1所示,截面参数表如表2所示。

图1 JK90S涡轮壳流道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

图2 JK90S涡轮涡壳三维模型涡壳三维模型建立以后,将模型的iges文件输入到Numeca的Fine/turbo 软件包中的网格生成模块IGG中划分网格。

由于涡壳流通区域几何形状复杂,在涡壳网格划分时采用分块的措施,即将涡壳流道划分为13个块,其中从入口到0-0截面为1块,从0-0截面到360度截面按照每30度划分为1个块共计12块。

用数值模拟研究叶片数变化对离心挖泥泵性能的影响

21年第 1 01 期
小 番 柱 木
・3・ 3
用数值模 拟研究 叶片数变化对离心挖泥泵性能 的影 响
张 勇
( 家庄 强大泵 业集 团有 限责任 公 司 ) 石
摘 要 :采用计算 流体动力学 (F )软件 ,在双参考 坐标 系下 ,利用有限体积法对雷诺 时均 N ve— tks CD airSoe 方程进
行 数 值 离 散 模 拟 。选 用 R a zbek s湍 流模 型 、SMP E ela l - i I L C方 法 求 解 ,对 2台离 心 挖 泥泵 在 不 同叶 片 数 下 的 内部 流 场 进
行 了叶轮 和蜗 壳的数值模 拟 。研究 叶片数 变化对挖 泥泵性能 的影 响。当叶片数 由 3 枚增 加到 4枚后 ,泵 的扬 程和效率
为 07 .,湍 动 能 项 时 为 08 .,湍 动 能 耗 散 率项 时 为
0. 8
型 网格数 经 过 相关 性 检 查 ,当计 算 外 特 性 的 变化 小于 2 %时 ,认 为 网格数 影 响可 以忽 略 。计 算 收 敛 精 度为 l 0 。其 计算 区域 的网格 数分 别 为 :模 型 1
泥泵设 计 水平 具有 有益 的参 考价 值 。

ap ) (s
O t O x;

业 兰釜]c ! +l p 胁
O x 。

pC2 -
B ̄
2 控 制 方 程 、边 界 条 件及 研 究 模 型

十v
式 中 1 — 涡粘性 系数 ,c .9 . — 00 ,
为 16 84 16 1 ,模 型 2为 9 14 。网格 图见 图 1 4 19 。
3 C D计 算 结 果及 分 析 F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轮过渡段的数值研究

同时加入 二 阶 和 四阶人 工 黏 性 项 以消 除 数 值 计 算
图 2 涡 轮 过 渡 流 道 型 线
过 程 中的伪 数 值 震 荡 , 提 高 计 算 效 率 , 用 了多 为 采 重 网格法 、 部时 间步 长 和残 差 光顺 等 加 速 收敛 措 局 施, 整流 支板通 道 和低 压 涡 轮 导 叶通 道 交 接 面上 参 数 处理方 法为 周 向平 均 的混合 平 面 法 ; 计算 中工 质 选用 理想 气体 , 依照文 献 [ ] 6 中研 究不 同湍 流模型对
高 比为 3 。
表1 和表 2分 别给 出了整流支板 和低压 涡轮进 口
导叶 八伺参数 , l 本文中所有角度数据均是气流方 向与额 线 的夹角。其 中支板数为 1个 , 4 低压导叶数为 5 个。 4
程 的 Kw 湍流模 型 (s w模 型 )其 中流道进 口湍 流 - st k , 参数选择 为 k 3 .3m / 5143 2s。 = 52 s, 7 .8m / =
道 , P 一高压压 气机 ,C mb s r- 烧室 , H. 高压 涡 Hc o ut - 燃 o H _
轮 , D 涡 轮 过 渡 流 道 ,. 一 低 压 涡 轮 I 一 T I
图 4和 图 5分 别 给 出了整流 支板和 低压导 叶 的
叶形积 叠 图。 图 6显示 了整 流支 板和低 压导 叶 的三
第1 2卷
第 6期
2 1 2月 02年







V0. 2 No 6 F b 0 2 11 . e .2 1
l 7— 1 1 (0 2 0 -3 80 6 1 85 2 1 )6 10 —6
S in e T c n l g n gn ei g ce c e h o o y a d En i e rn

6涡轮叶尖间隙流动的数值模拟

收稿日期:2008-06-27; 修订日期:2008-12-09作者简介:许开富(1980-),男,广西北流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1文章编号:1001-2060(2009)04-0432-05涡轮叶尖间隙流动的数值模拟许开富,乔渭阳,罗华玲(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 要: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的三维CFD计算程序,并结合S palart-Allmaras一方程或k-epsilon双方程湍流模型加壁面函数的方法,对涡轮平面叶栅和涡轮级转子的叶尖间隙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详细研究了不同叶尖间隙高度、不同叶尖间隙形式和叶尖间隙有冷气入射时其对涡轮叶尖间隙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叶尖间隙对从大约70%叶高到叶尖位置的叶片损失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同样间隙大小情况下,余高间隙叶片等熵效率比平间隙叶片等熵效率约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叶尖间隙有冷气入射时涡轮的等熵效率要比无冷气入射时的等熵效率约提高两个百分点。

关键词:涡轮;涡轮性能;间隙流动;泄漏涡;流场计算中图分类号:TK474;O242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叶尖间隙泄漏流动是叶轮机转子流动中最普遍和最具影响的流动过程之一,由于多种原因,伴随着旋涡运动的叶尖泄漏流动对叶轮机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中包括:泄漏流动以及产生的旋涡对通道流动造成的堵塞、下游流动非定常性(在相对坐标系内)、复杂的叶片热传递及产生的二次流造成的气动热力损失等。

文献[1]中指出,涡轮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损失由叶尖间隙泄漏流引起,而降低损失、提高效率一直是涡轮部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涡轮叶尖间隙流动结构、涡轮叶尖间隙流动损失机理以及控制减小间隙泄漏流动损失等一直是涡轮叶尖间隙研究的主要课题[2~4]。

近年来,随着CFD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流场数值模拟对涡轮叶尖间隙泄漏流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5~7]。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包括间隙在内的涡轮三维粘性流场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轴流式涡轮近机匣区域的泄漏流、泄漏涡以及相应的二次流的物理机制,理解产生这种二次流的物理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干涉关系,并分析叶尖间隙流对涡轮气动性能影响的规律。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流动特征与优化设计研究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流动特征与优化设计研究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是一种在飞机发动机中常用的关键部件,其设计和流动特征对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流动特征及其优化设计的研究。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是连接高压涡轮和低压涡轮之间的部件,起到将高压涡轮的高温高压气体引导到低压涡轮的作用。

在过渡段内,气体流动经历了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同时还存在着流速、流向和湍流等复杂流动特征。

因此,对过渡段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对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流动特征进行分析。

过渡段内的气体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入口流场的不均匀性、涡轮的叶片数和叶片布置、以及过渡段内的湍流和转捩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过渡段内气体流动的复杂性。

研究表明,过渡段内存在着流动分离、旋转不均匀、湍流强度不均匀等现象,这些现象对过渡段的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流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设计方法。

其中包括通过改变过渡段的几何形状来优化流动特性,如增加过渡段的长度、改变入口和出口的形状等。

此外,改变叶片的布置和叶片的形状也是一种常用的优化手段。

通过这些优化设计,可以改善过渡段内流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

对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优化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在实际发动机中安装优化设计的过渡段,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来进行。

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建立过渡段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

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验证,对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流动特征与优化设计是飞机发动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过渡段内流动特性的分析和优化设计的研究,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同时,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也为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超紧凑涡轮过渡段的流动特征和优化设计方法,以满足飞机发动机对性能和效率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15期2017年5月1671 —1815 (2017)015-0143-07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 o l. 17 No. 15 M ay. 2017©2017 Sci. Tech. Engrg.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数值模拟研究王晏根1>2韩建涛1>2张燕峰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 ,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2,北京100190)摘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超紧凑涡轮过渡段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比6个不同超紧凑过渡段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过渡段 内部流动基本特征,探讨了长度和支板对超紧凑过渡段内部流动损失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对于超紧凑过渡段而言,长度 越短,其流动损失越大;而且进一步缩短长度的流动损失“成本”越大。

支板的引入改变了流通面积,进而影响过渡段内部压 力分布;并与上下游叶片相互作用,改变过渡段内部流动分离及损失状况。

整体而言,支板使得过渡段流动损失明显增大且 过渡段长度越短,支板带来的额外流动损失越大。

关键词超紧凑涡轮过渡段长度 支板 数值模拟中图法分类号V231.3; 文献标志码A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发动机面临的经济性要 求和环保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大涵道比涡扇发 动机,表现为涵道比不断提高。

涵道比的提高主要 通过增大风扇直径和缩小核心机直径两个方面实 现。

因此,高、低压涡轮间的径向偏差增大。

另外,为了减重和改善转子动力学特性,还应该尽量缩短 发动机轴向长度。

因此,在新一代发动机中,涡轮过 渡段的进出口半径差值更大,长度更短,这就要求设 计出更加“紧凑”的过渡段。

祸轮过渡段(intermediate turbine duct, ITD)作为航空发动机中连接高、低压涡轮的环形流道,其基 本形式是一个S型环形扩压管道。

另外,由于结构方面的要求,过渡段内部可能还安装有支板,用来为 轴承提供支撑,或为润滑油、冷却气体提供通道[1]。

过渡段的基本作用是将高压涡轮出口气流引至低压 涡轮进口位置,其基本要求是:尽量避免流动分离,流动损失尽量小;同时,为低压涡轮提供合理的来流 条件。

为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过渡段,国内外相关研 究机构对影响过渡段流动的众多因素进行了研究。

从公开资料可知,影响过渡段内流动的因素多而杂[2],例如:长度、面积比、中位角、叶顶间隙、支板、2016年11月18日收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用飞机专项科研项目(MJZ-D-2013-02)资助第一作者简介:王晏根(1992—),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气动热力学〇E-mail : wangyangen@ iet. cn〇引用格式:王晏根,韩建涛,张燕峰.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数值模拟研 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17(15) : 143—149Wang Yangen, Han Jiantao, Zhang Yanfeng. Numerical study of aggres­sive intermediate turbine ducts [ J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7, 17(15) :143—149马赫数、旋流角、尾迹等。

在早期文献[3_6]中,国外研究人员研究了扩压 率、支板、尾迹、旋流对常规涡轮过渡段的影响。

Durham大学的Norris和Dominy对比了两个长度相差30%的常规涡轮过渡段,其实验结果表明[3]:过 渡段A和B(长度缩短30%)的静压恢复系数C p分 别为0.464和0.420。

另外,他们还研究了支板在 常规涡轮过渡段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支板的位 置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分离,成为了过渡段的主要 损失来源[4]。

同样是在Durham大学的实验台上, Dominy和Kirkham还研究了尾迹和旋流的影响[5’6]。

后续,国外又有人开始对超紧凑涡轮过渡 段进行研究[79]。

Wallin和Arroyo等在Chalmers大 学的大型低速实验台,对设计工况和非设计工况下 的过渡段进行了研究[7’8],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进口的尾迹、漩涡,特别是泄漏流对流场的影响很 大,而非设计工况下的总压损失有所增加。

由于超 紧凑涡轮过渡段设计难度大,人们又研究了改进过 渡段流动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流动控制和一体 化设计理念[^11]。

另外,针对带支板的涡轮过渡段,M a m等提出把支板和下游的低压涡轮导叶两者 合二为一,即一体化设计理念[12]。

作为一种新颖的 思路,一些先进的研究机构和航空公司也在逐渐对 此展开研究和应用。

另外,国内研究人员在这方面 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是来自中科院、西工大、哈 工大和北航的研究人员对过渡段的流动机理、流道 型线、流场结构、气动改型设计等[1P17]进行了初步 研究。

例如,哈工大的安柏涛较早地研究了流道型 线对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3]:流道外壁型线的改 变显著影响出口能量损失。

再如,中国科学院的胡 书珍在其博士论文中阐述了高低压涡轮过渡段内部144科学技术与工程17卷的复杂流动机理[14],内容翔实。

从公开文献看来,涡轮过渡段的研究主要来源 于一些航空技术先进的国家,而国内研究机构对此 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对于设计更加“紧凑”的过渡段而言。

因此,针对超紧凑涡轮过渡 段,本文通过C F D软件对6个不同过渡段模型进行 了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对比研究了不同模型的流 动状态和流动损失状况,分析了长度和支板对超紧 凑过渡段流动的影响规律。

1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1.1过渡段几何模型以典型在研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轮过渡 段为参考对象。

图1是带有支板的过渡段模型示意 图;无支板的模型与此类似,只是过渡段内部没有安 装支板而已。

图1过渡段模型示意图Fig. 1D iagram o f IT D models如图1所示,过渡段的进口截面定义在旋流叶 片下游流道曲率开始变化的位置。

考虑到超紧凑过 渡段把低压涡轮导向器放置在过渡段内部,故过渡 段的出口截面定义在低压涡轮导向器出口位置。

带 支板过渡段模型中包含了三排叶片:旋流叶片(48 片)、支板(12片)、低压涡轮导向器(96片)。

其中,旋流叶片用来模拟来自高压涡轮的出口气流角度。

本文共研究了 6个不同的过渡段模型,包括三 个无支板的模型(IT D00、IT D10、IT D20)和三个带支 板的模型(:^)00_3、:^)10_3、:^)2〇_3)。

所研究的6个过渡段是相当“紧凑”的设计,简称为“超紧 凑”,详见表1中的几何参数。

表1过渡段模型几何参数Table 1 Geometry parameters of ITD models模型L/h c p/n支板ITD00 3.66 1.4536XITD10 3.30 1.4536XITD20 2.93 1.4536XITD00_S 3.66 1.4536VITD10_S 3.30 1.4536VITD20_S 2.93 1.4536V 其中前3个模型长度不同(进口高度A保持不变),分别为原长度、缩短10%、缩短20%,长高比 (L//〇分别为3.66、3.30、2.93。

另外3个模型则是 在前3个模型基础上分别加上支板。

模型的其他主 要参数保持相同,如进出口面积比疋utA4m = 1.45,中位角^=36°。

1.2计算模型及方法使用 CFD软件 N U M E C A/F IN E,采用 SST(shear stress tra n s p o rt)模型对三维揣流 N avier-S tokes 方程 进行求解。

该方法已在过去的文献[18]中经实验验 证了其准确性。

在求解过程中,工质设置为理想气 体,米用多重网格和局部时间步长加速收敛,最终得 到定常解。

计算的网格划分情况和边界条件设置如 下所述。

1.2. 1网格划分在无支板的模型中,计算时采用单通道网格(图2),并设置旋转周期性边界条件。

此时,模型的网格 总数约为255. 8万,过渡段区域的网格主要位于旋流 叶片所在通道。

其中,第一排叶片R〇w l(旋流叶片)所在通道网格数量147. 5万;第二排叶片Row2(低压 涡轮导向器)所在通道网格数量108. 3万。

图2无支板模型计算网格Fig. 2 C om putational mesh fo r IT D w ith o u t stm t在带支板模型中,考虑到该情形更接近真实情 况,计算时采用了多通道网格(图3)。

根据三排叶 片的数量比例(48: 12: 96),网格的通道数依次为4、1、8。

此时,模型的网格总数约为1 079万,过渡段 区域的网格主要位于支板叶片所在通道。

其中,第 一排叶片R〇w l (旋流叶片)所在通道网格数量306. 6万(4个通道);第二排叶片(支板叶片)所在 通道网格数量167.9万(1个通道);第三排叶片 R〇w3(低压涡轮导向器)所在通道网格数量604. 7 万(8个通道)。

所有模型在环绕叶片处采用〇型网格,在其他 区域采用H型网格。

同时,在端壁附近进行加密处 理,保证壁面y+的值在2以内,以便更准确地计算 壁面附近的流动状况。

1.2.2边界条件根据相似准则及实际试验条件,计算域进口条 件给定总温和总压,其中总温333. 15 K;为了保证15期王晏根,等:超紧凑涡轮过渡段数值模拟研究145图3带支板模型计算网格Fig. 3C om putational mesh fo r ITD w ith stm t不同长度的过渡段模型的质量流量相近,总压依次为118 400 P a (原长度模型)、118 700 P a (缩短10% 模型)、119 000 P a (缩短20%模型)。

计算域出口条 件给定平均静压,值为101 300 P a 。

对于所有的固 体壁面,都给定绝热、无滑移的边界条件。

2计算结果及分析通过C F D 软件对六个过渡段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经对比分析不同过渡段模型的计算结果,该部分 先讨论了长度、支板对过渡段流动的影响。

在这些讨 论中,既包含了不同过渡段模型中流动的相同特征, 又强调了长度和支板对流动带来的差异。

在该部分 的最后,汇总分析了不同过渡段中流动损失的差异。

2.1长度对过渡段流动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分析三个无支板、长度不同的过渡段模型(IT D 00、IT D 10、IT D 20),可以得到过渡段流动的基本特征,以及长度对其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

图4为三个无支板模型的静压分布曲线,其中 横坐标为无量纲化的轴向位置(即%/L ),〇表示过 渡段进口截面位置,1表示过渡段出口截面位置。

纵坐标中的C ps 为无量纲化的静压系数,S 卩C p s =(A_ P s ie f )/〇. 5p ( Fref )2,其中下标r e f 表示参考截面(进口截面)的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