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奥数 第30讲 用还原法解题
三年级奥数讲义应用题还原问题(含解析)

还原问题一、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二、解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方法:倒推法。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方框箭头法【例 1】小淘气进入一座高楼的电梯,他乘电梯上升3层,下降5层又上升7层,下降9层,这时他位于第23层,他是在第几层进入电梯的?+-+-=层【分析】23975327【例 2】学学做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数加上3,减去5,乘4,除以6得16,求这个数.小朋友,你知道答案吗?【分析】根据题意,一个数,经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变化,得到结果16,应用逆推法,由结果10,根据加、减法与乘、除法的互逆运算,倒着往前计算.Array 16×6=96,96÷4=24,24+5=29,29-3=26综合算式为:16×6÷4+5-3=96÷4+5-3=24+5-3=29-3=26所以这个数为26.【例 3】一个数减16加上24,再除以7得36,求这个数.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分析】36×7-24+16=244.【例 4】 某数先加上3,再乘以3,然后除以2,最后减去2,结果是10,问:原数是多少?【分析】 综合算式,原数是5.【例 5】有一个数,如果用它加上6,然后乘以6,再减去6,最后除以6,所得的商还是6,那么这个数是 。
小学三年级奥数《还原问题》倒推法

6
例3 甲、乙、丙三人有邮票共150张,如果甲给乙11张邮票,乙给丙20张
邮票,丙给甲5张邮票,这时三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问三人原来分别有 多少张邮票?
-11
+5
甲
56
11+ 45
50 5-
解题过程:
150÷3=50(张)
+11
-20
乙
59 11- 70
50 20+
+20
-5
丙 35 20- 55 5+ 50
3 还原问题
2021/10/10
1
— 71
÷
9
+
132 10
62
33
×
+变-;-变+; ×变÷;÷变×。
2021/10/10
2
例1
你知道下面每个起点上的数字各是几吗?
倒推法
解题过程:
-7
×4
-9
10
3
12
3
7+
4÷
9+
+8
11
8-
2021/10/10
3
例1
你知道下面每个起点上的数字各是几吗?
10
2021/10/10
5
练一练
我家院里养了一群鸡,加上7,乘以7,减去7,再除以7,其结果还是7 ,问我家到底养了几只鸡?
1
+7 7- 8
×7
-7
7÷ 56 7+
49
÷7 7
7×
解题过程:
7×7=49(只) 49+7=56(只) 56÷7=8(只) 8-7=1(只)
答:我家养了1只鸡。
2021/10/10
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练习题精讲 第三十周 用还原法解题

第三十周用还原法解题专题简析:“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这个数是几?”像这样已知一个数的变化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求原来的数,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还原问题”。
解答还原问题,一般采用倒推法,简单说,就是倒过来想。
解答还原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从结果出发,按它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推想,直到问题解决。
同时,可利用线段图表格帮助理解题意。
例题1 一个减24加上15,再乘8得432,求这个数。
思路导航: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432出发倒着推想。
最后是乘8得432,如果不乘8,那应该是432÷8=54;如果不加上15,应该是54-15=39;如果不减去24,那应该是39+24=63。
因此,这个数是63。
练习一1,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
这个数是几?2,一个数的4倍加上6减去10,再乘2得88,求这个数。
3,一个数缩小2倍,再缩小2倍得80,求这个数。
例题2 一段布,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又剪去余下的一半,还剩8米。
这段布原来长多少米?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米8米余下的一半全长的一半从上面的线段图可以看出:剩下的8米和余下的一半同样多,那么原长的一半是:8×2=16米,原来长:16×2=32米。
练习二1,某水果店卖西瓜,第一次卖掉总数的一半,第二次卖掉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10只西瓜。
原有西瓜多少只?2,某人乘船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一半时开始睡觉,当他睡醒时发现船又行了睡前剩下的一半,这时离乙地还有4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有一箱苹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多1个,箱里还剩下10个。
箱里原有多少个苹果?例题3 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三人的本数同样多。
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思路导航:因为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本,而这10本中又有3本是甲给的,所以原来乙比丙多10-3=7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 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还原问题是指题目给出的是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的问题,解答这一类问题时,要根据题意,从所给的结果出发,抓拄逆运算关系,由后向前一步步逆推(倒推法、还原法),做相反的运算,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在解答还原问题时,如果列综合算式,要注意括号的正确使用。
例题与方法例1.三(1)班小图书箱第1天借出了存书的一半,第2天又借出43本,还剩32本。
小图书箱原有图书多少本?例2.某数加上5,乘以5,减去5,除以5,其结果等于5。
求这个数。
例3.小明在做一道加法式题时,由于粗心,将这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
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例4.仓库里有一批大米。
第1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
第2天售出的生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
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例5.操场上放了一些花盆,第1次搬走了全部的一半多8盆,第2次搬走了余下的一半少4盆,将剩下的放成6排,每排恰好放2盆。
原来有多少花盆?例6.有一捆线,第1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2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5米,还剩下17米。
这捆线原来有多少米?例7.小丽到商店去买文具。
买文具盒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圆珠笔用了2元钱,买钢笔用了剩余钱的一半,这时还剩下5元钱。
小丽一共带了多少钱?练习与思考1.某数加上3,乘以5,再减去8,等于12。
求某数。
2.一根铁管,第1次截去2米,第2次截去剩下了一半,还剩下5米。
这根铁管原来有长是多少米?3.三(1)班学生进行大扫除。
一半学生去支援一年级,剩余下的一半去扫清洁区,最后还有10人留下扫教室。
三(1)班共有多少人?4.在做一道加法计算题时,把个位上的4看作7,十位上的8看作2,结果和是306。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5.王叔叔去商店买东西,他先用去所带钱财一半多4元,又用去所余钱的一半少4元,这时还剩14元。
王叔叔带了多少钱?。
三年级还原问题教案

三年级还原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敏捷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还原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2. 解决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倒推法、逆向思维法。
3. 实际案例分析与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倒推法、逆向思维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还原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还原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解决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倒推法、逆向思维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6.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8.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还原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运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解决还原问题的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还原问题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的解决方法:逐步推理法、图表法。
3. 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解题经验,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293031周年龄问题还原法解题假设法解题

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293031周年龄问题还原法解题假设法解题第二十九周年龄问题专题简析: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前面所讲的和差问题及差倍问题的综合,要正确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两个不同年龄的人,年龄之差始终不变,但两个人年龄的倍数关系却在不断地变化。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大小年龄差是一个不变的量。
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利用和差、差倍等知识来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例题1 三年前爸爸年龄是女儿的4倍,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多少岁?思路导航:由题意可知爸爸今年43岁,则三年前爸爸的年龄是43-3=40岁,40岁正好是女儿年龄的4倍,女儿三年前的年龄是40÷4=10岁,今年女儿的年龄是10+3=13岁。
练习一1,四年前小林年龄是小丽的2倍,小林今年12岁,小丽今年多少岁?2,五年前爷爷年龄是孙子的7倍,孙子今年14岁,爷爷今年多少岁?3,儿子今年10岁,爸爸今年34岁。
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例题2 明明4岁时,妈妈年龄是明明的8倍。
今年明明12岁,妈妈今年多少岁?思路导航: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8倍,那么妈妈与明明的年龄相差4×8-4=28岁。
妈妈与明明的年龄差是不变的,今年明明12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12+28=40岁。
练习二1,玲玲7岁时,爸爸年龄是玲玲的5倍。
今年爸爸40岁,玲玲今年多少岁?2,爷爷63岁时,他的年龄是小青的9倍。
今年小青12岁,爷爷今年多少岁?3,两年前妈妈年龄是儿子的5倍,儿子今年9岁,妈妈今年多少岁?例题3 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
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思路导航: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她们的年龄差是33-3=30岁。
她们年龄差不变,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把女儿的年龄看作1份,妈妈的年龄就有7份,相差7-1=6份,6份是30岁,所以几年后女儿的年龄是30÷6=5岁。
也就是说,5-3=2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小学奥数竞赛专题之还原问题

小学奥数竞赛专题之还原问题[专题介绍]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还原问题先提出一个未知量,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最后给出另一个已知量,要求求出原来的未知数量。
解题时,从最后一个已知量出发,逐步进行逆推性运算,即原来是加的,运算时就减;原来是减的,运算时就加;原来是乘的,运算时就除;原来是除的,运算时就乘。
列综合算式时,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为此要正确使用括号。
如小莉要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打开。
她先拆开最外层的彩纸;接着打开纸盒,纸盒里有一个绒布盒;再打开绒布盒一看,里面是两支“派克”金笔。
妈妈说,这礼物是送给大学老师的,要小莉把它重新包装起来。
小莉是按这样的顺序做的:先把两支笔放入绒布盒→盖上绒布盒,并把它放进纸盒→盖上纸盒,并用彩纸封好。
小莉重新包装的步骤(顺序)恰好与她打开这盒礼物的顺序相反。
这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还原问题”。
在数学中,还原问题也很多。
[经典例题]【例1】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
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
他原有存款多少元?【分析】从上面那个“重新包装”的事例中,我们应受到启发:要想还原,就得反过来做(倒推)。
由“第二次取余下的一半多100元”可知,“余下的一半少100元”是1250元,从而“余下的一半”是1250+100=1350(元)余下的钱(余下一半钱的2倍)是:1350×2=2700(元)用同样道理可算出“存款的一半”和“原有存款”。
综合算式是:[(1250+100)×2+50]×2=5500(元)还原问题的一般特点是:已知对某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施行四则运算的结果,或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增加或减少的结果,要求最初(运算前或增减变化前)的数量。
解还原问题,通常应当按照与运算或增减变化相反的顺序,进行相应的逆运算。
【例2】有26块砖,兄弟2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来了。
哥哥看弟弟挑得太多,就拿来一半给自己。
三年级奥数还原问题

三年级奥数还原问题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还原问题知识结构一、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二、解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方法:倒推法。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重难点(1)还原法的知识点(2)画图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例题精讲【例 1】一个数减16加上24,再除以7得36,求这个数.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难度】1星【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3672416244⨯-+=.【答案】244【巩固】少先队员采集树种子,采得的个数是一个有趣的数.把这个数除以5,再减去25,还剩25,你算一算,共采集了多少个树种子?【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难度】1星【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25255250+⨯=(个),即共采集了250个树种子.()【答案】250【例 2】学学做了这样一道题:某数加上10,乘以10,减去10,除以10,其结果等于10,求这个数.小朋友,你知道答案吗?【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难度】1星【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根据题意,一个数,经过加法、乘法、减法、除法的变化,得到结果10,应用逆推法,由结果10,根据加、减法与乘、除法的互逆运算,倒着往前计算.÷=,11101+=,1101011-=综合算式为:⨯=,100101101010100()()⨯+÷-=+÷-=÷-=-=所以这个数为1.1010101010100101010110101011101解这种还原问题的关键是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是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答案】1【巩固】 学学做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数加上3,减去5,乘以4,除以6得16,求这个数.小朋友,你知道答案吗?【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 根据题意,一个数,经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变化,得到结果16,应用逆推法,由结果10,根据加、减法与乘、除法的互逆运算,倒着往前计算.综合算式为:16645396453245329326⨯÷+-=÷+-=+-=-=【答案】26【例 3】 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用还原法解题
专题简析:
“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这个数是几?”像这样已知一个数的变化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求原来的数,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还原问题”。
解答还原问题,一般采用倒推法,简单说,就是倒过来想。
解答还原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从结果出发,按它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推想,直到问题解决。
同时,可利用线段图表格帮助理解题意。
例题1一个减24加上15,再乘8得432,求这个数。
思路导航: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432出发倒着推想。
最后是乘8得432,如果不乘8,那应该是432÷8=54;如果不加上15,应该是54-15=39;如果不减去24,那应该是39+24=63。
因此,这个数是63。
练习一
1,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
这个数是几?
2,一个数的4倍加上6减去10,再乘2得88,求这个数。
3,一个数缩小2倍,再缩小2倍得80,求这个数。
例题2 一段布,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又剪去余下的一半,还剩8米。
这段布原来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8米
余下的一半全长的一半
从上面的线段图可以看出:剩下的8米和余下的一半同样多,那么原长的一半是:8×2=16米,原来长:16×2=32米。
练 习 二
1,某水果店卖西瓜,第一次卖掉总数的一半,第二次卖掉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10只西瓜。
原有西瓜多少只?
2,某人乘船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一半时开始睡觉,当他睡醒时发现船又行了睡前剩下的一半,这时离乙地还有4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箱苹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多1个,箱里还剩下10个。
箱里原有多少个苹果?
例题3 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三人的本数同样多。
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
思路导航:因为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本,而这10本中又有3本是甲给的,所以原来乙比丙多10-3=7本。
练习三
1,小松、小明、小航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松给小明10个,小明给小航6个后,三人的个数同样多。
2,甲、乙、丙三个组各有一些图书,如果甲组借给乙组13本后,乙组又送给丙组6本,这时三个组的图书本数同样多。
原来乙组和丙组哪组的图书多,多几本?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各有年历卡若干张,如果甲给乙13张,乙给丙23张,丙给甲3张,那么他们每人各有30张。
原来3人各有年历卡多少张?
例题4李奶奶卖鸡蛋,她上午卖出总数的一半多10个,下午又卖出剩下的一半多10个,最后还剩65个鸡蛋没有卖出。
李奶奶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剩下65个
从图上可以看出,最后剩下的65个鸡蛋加上10个正好是余下的一半,余下的一半为65+10=75个,所以上午卖出后余下75×2=150个;150个加上10个就是总数的一半,所以总数的一半是150+10=160个,总数为:160×2=320个。
练习四
1,竹篮内有若干个李子,取它的一半又1枚给第一人,再取余下的一半又2枚给第二人,还剩6枚。
竹篮内原有李子多少枚?
2,王叔叔拿工资若干元,从工资中拿出一半多10元存入银行,又拿出余下的一半多5元买米、米,剩下80元买菜。
王叔叔拿工资多少元?
3,妈妈买来一些橘子,小明第一天吃了一半多2个,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少2个,还剩下5个。
妈妈买了多少个橘子?
例题5 小红、小青、小宁都喜爱画片,如果小红给小青11张画片,小青给小宁20张画片,小宁给小红5张画片,那么他们三人的画片张数同样多。
已知他们共有画片150张,他们三人原来各有画片多少张?
思路导航:三人画片进行交换,其总张数是不会改变的。
交换以后三人张数相等,那每人应有:150÷3=50张。
再对照题中条件,把各人的画片还原,便可得到他们三人原来画片的张数。
小红:50+11=61张;
小青:50-11+20=59张;
小宁:50-20+5=35张。
练习五
1,三筐苹果共放9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15千克放入乙筐,从乙筐取出20千克放入丙筐,从丙筐取出17千克放入甲筐,这时三筐苹果就同样重。
甲、乙、丙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2,三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56人,若从一班调5人到二班,从二班调8人到三班,从三班调4人到一班,这时每个班的人数正好相同。
三个班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
3,小林、小方、军军、小敏四个好朋友都爱看书,如果小林给小方10本书,小方给军军12本书,军军给小敏20本,小敏再给小林14本,四个人书的本数同样多。
已知他们共有112本书,他们4人原来各有多少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