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中国的交通运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城市交通运输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交通运输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交通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城市交通运输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3.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4. 城市交通运输问题分析5. 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作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以及如何分析城市交通运输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作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分析方法。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城市交通运输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交通拥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交通运输问题。

2. 讲解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3. 讲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城市交通运输由哪些部分构成。

4. 讲解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5. 分析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交通运输现象。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城市交通运输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方式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运输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掌握得相对较快,但对于一些难点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时,学生们的思路不够清晰。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难点。
在新课讲授后的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我在一旁观察指导,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成果展示来看,学生们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对难点内容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2.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
3.探讨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交通运输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阐述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如高铁、航空、物流等,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章节,内容包括: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挑战。具体涉及以下知识点:
1.介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难点解释:学生需要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优势与局限性,如山区、高原、沿海等地区。
(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解释:学生需要分析地理、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

地理《交通运输》教案范文模板

地理《交通运输》教案范文模板

地理《交通运输》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2)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学会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布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和密度;(2)以实例分析,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运用比较法,评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和效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交通运输业的关注和理解;(2)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交通运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1)介绍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和分类;(2)分析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3)阐述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1)陆地运输: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2)水上运输:内河、沿海、远洋;(3)空中运输:航空、无人机;(4)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

3.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和密度(1)分析铁路、公路、航线的分布特点;(2)了解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衔接;(3)探讨交通运输网络的密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2)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和密度。

2. 教学难点:(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布局;(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交通运输业的地位、作用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2)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实例;(3)比较法:评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和效益。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交通运输网络分布、密度和实例;(2)地图:分析交通运输线路和区域发展关系;(3)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交通运输业?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2)导入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和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一、教案设计:教案名称: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地位和作用;2. 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能够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4. 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地位和作用;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教学难点: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2.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讲解: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如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等。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方案。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如高铁、自动驾驶等。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一条交通运输线路,或提出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

5. 分享成果: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教案设计:教案名称: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地位和作用;2. 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能够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4. 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地位和作用;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教学难点: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2.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6讲中国的交通运输学案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6讲中国的交通运输学案

第26讲中国的交通运输[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借用地图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上准确指出或填出铁路干线的名称。

3.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综合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构建脑图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概述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公路、________(海运和河运)、航空、________等。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填图绘图】在上图中填出:图中三条线所表示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

(1)铁路——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和客运。

(2)公路——各种运量小的短途货运和客运。

(3)水路——运输时间不受限制的大宗或笨重货物运输和客运。

(4)航空——客运为主,贵重或急需物品的运输。

(5)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二、我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交通网密度差异:东部运输网________,西部稀疏。

2.铁路运输(1)线路格局:以________为中心,________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构成大致呈六纵、六横的基本框架。

(2)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A________线、B 京九线、C 京广线、D________线、E 宝成—成昆线、京哈—沈大线。

(3)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①京包—包兰线,②________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主要铁路枢纽:a________,b 郑州,c________,d 宝鸡,e________,f 株洲,g________。

【特别关注】亚欧大陆桥亚欧大陆桥是指横跨亚欧大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联运的运输方式。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等港口,比北线缩短行程3 000 km ,时间缩短一半。

3.公路运输(1)公路网:以________为骨架干线,连接主要城市构成的公路运输网络。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3)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探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和作用;(2)运用实例,探讨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业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3)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2)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3)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交通运输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业;(2)提问:什么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有哪些分类?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学生结合地图和图表,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2)教师通过实例,阐述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高二地理教案【7篇】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高二地理教案【7篇】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高二地理教案【7篇】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高二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高二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1、洋流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

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

关于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教案汇总一、教案主题: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使学生掌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优缺点比较;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连续性强;公路运输:灵活性高、覆盖面广、投资较小;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度高、安全性好;水运: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管道运输:适合液体和气体运输、损耗小。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利用图表和数据对比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交通运输问题。

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析交通运输问题时的能力;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当地交通运输状况,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案主题: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因素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布局:运输线路、运输枢纽、运输节点等;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利用图表和数据对比各种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交通运输布局问题。

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析交通运输布局问题时的能力;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当地交通运输布局状况,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案主题:城市交通运输问题及对策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使学生掌握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对策;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2. 教学内容:城市交通运输问题:交通拥堵、出行难、环境污染等;城市交通运输对策:优化公共交通、发展低碳交通、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中国的交通运输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本讲包括第九单元一、二节
二. 重点
(1)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2)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三. 难点
本区主要铁路的分布
四. 知识结构
⎥⎥⎥⎦⎤⎢⎢⎢⎣⎡
战略后方内陆腹地边疆⎥⎥⎥⎥⎥⎥⎦
⎤⎢⎢⎢⎢⎢⎢⎣
⎡⎢⎣⎡⎢⎣
⎡---------水平低,贫穷少数民族聚居社会经济条件类型多,数量大资源条件地形为主导复杂多样自然条件— ⎢⎢⎢⎣⎡合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南昆铁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 五.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在各地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交通问题。

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所以,交通运输建设也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第九单元第一节“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分别讲述了本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应以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为重点。

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很有特色,但对交通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地形说明条件,因此,教材主要分析了西南区的地形特点。

分两个层次来说明。

第一个层次是比较微观的层面,即分地形区阐述,如青藏高原冰川广布、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四川盆地山岭环绕、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

总体上说,本区地势崎岖复杂,既有海拔的差异,又有地质条件的差异,交通运输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个层次是比较宏观的层面,分陆路和水陆两方面来说明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西南地区虽有许多大江大河,但受地形地势影响,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并不理想。

只有一部分河流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西南地区地形条件如此恶劣,为什么国家还要花大力气进行交通建设呢?这与本区的资源条件是分不开的。

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总量大,种类多,结构合理等特点,是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资源的“潜在价值”大,正说明大量资源的使用价值还没有真正实现,与交通运输滞后是分不开的。

优越的资源条件使这里的交通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

关于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课本上讲的三点可以看作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从西南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来分析:南昆铁路把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同对外交通便利的南部沿海衔接起来,意味着把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结合起来。

第二方面是把西南放在全国这个大棋盘上分析:南昆铁路的建设,使西南区“三沿”(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得以发挥。

对外门户打开了,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

西南区的铁路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和柳州为中心的铁路网骨架。

这些铁路纵横交错,记忆起来较麻烦,容易混淆。

我们不妨把书上9、10图进行一下分解,步骤如下:
(1)先找出6个中心城市;
(2)将它们之间用铁路线相连,这样便记住了6条铁路;
(3)上述6个城市各向外延伸出一条铁路。

这样,书上提到的12条线路基本上都包含了。

六. 知识要点
9.1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先行;国土开发要充分考虑到交通运输因素
区位条件——交通不畅是影响本区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指由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西藏两自治区共同组成的大西南区)
(一)有利
西南边疆区——沿边开放。

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重点,现不少交通干线也多在那时修建
临长江——水能和水运。

临北部湾——沿海开放区。

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重庆直辖市设立。

(二)不利
内陆腹地——开发程度低
邻国经济落后——对外开放不利
距海远——水运不便
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对交通影响大,西南区发展关键
(一)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

地势——起伏大,跨三大阶梯地形多山
地形——高寒的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的东西阻隔、山河纵列多峡谷
四川盆地的山岭环绕、内部低山丘陵
云贵高原的崎岖不平、多喀斯特地貌
距海遥远、山河纵列多峡谷——航运不便
地质——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分布集中
地域组合较好,并且与丰富的能源资源相匹配。

能源——水能丰富
天然气——四川居全国首位
煤炭——贵州“江南煤海”
石油、天然气——北部湾
农林资源(水热丰富)
物产富饶——四川盆地“天府之国”
森林资源——横断山区第二大林区
滇南谷地——热带作物基地(云南——生物物种居全国首位、动植物王国)社会经济条件
内陆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基础薄弱
矿产、能源丰富;“三线”建设重点——重工业初具规模
交通运输——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9.2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以南昆铁路为例,分析说明西南区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是我国继成昆铁路之后在西南山区新开通的又一条铁路大动脉,也是西南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最便捷的一条出海大通道。

(一)经济意义:
1. 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岸的西南内陆,与南部沿海连成一体——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2. 利用沿海、沿江、沿边加快西南对外联系、开放——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国际区域合作(战略意义)
3. 带动商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

(二)政治意义:
4. 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脱贫扶贫(首要目标和任务)
5. 加强通达性——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交通面貌的变化
(一)陆路——铁路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
1. 东部:铁路、公路网已形成(三省一区一市)
2. 西部:公路为主(西藏)
50年代以来复建和延长了黔桂、湘桂铁路,修建了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枝柳、南昆等铁路干线,基本上形成了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和柳州为中心的铁路网骨架。

本区的公路发展更加迅速。

以拉萨为中心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等许多工程艰巨的公路干线。

(二)水运——河运通航里程不断加长
对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进行了在全面整治,排除险滩,改善通航条件。

广西沿海,重点进行港口建设,改造北海港,新建防城、钦州港,开辟出海通道。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主要问题——交通制约经济发展
1. 运力和运量的矛盾突出
2. 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仍较薄弱
3. 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二)加强建设
1.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如扩建和改造宝成线、襄渝线;新建南昆铁路。

2. 完善公路网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

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

3. 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4.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和边境贸易。

扩建昆河铁路,修建滇缅铁路,修复滇缅公路,开辟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