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

题目:市净水厂工艺设计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姓名:孔朋月

学号:024213106

指导老师:肖晓存

完成时间:2014年6月20日

实习很快结束了,没有失望,这次实习让我了解、认识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种结合日常生活,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环境挂钩学习,让大家都认识到了本专业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课程设计,一方面让我对专业课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我提起来是对专业课的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专业方面,针对给水设备、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展开了讨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有目的的实习。非常感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耐心解答。实习容有叙述不到位的地方,也请老师们能指出并给予建议和意见。

Practice soon ended, not disappointed, this internship, let me know, knowledge learned without a lot of textbook knowledge. This combination of daily life, with the textbook knowledge, learn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ok, let u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is ou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as we move towards society, occupation before a most necessary process. Through the curriculum design, I deeply appreciat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ancient wisdom. I'm serious curriculum design today, stand on solid ground to take this step, it is robust to ru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trend of the society for tomorrow.

The curriculum design, on one hand, let me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let me put up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course, also let me realize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the process of water supply equipment, water treatment were discussed, were once again to practice. Thank a teacher to our guidance and patience to answer. Practice contents are described not in place, also please the teacher can point and giv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1、水厂设计资料及设计原则 (1)

1.1设计题目 (1)

1.2设计基础资料 (1)

1.3设计容 (1)

1.4设计成果及要求 (1)

2、水厂规模的确定 (3)

3、总体设计 (4)

3.1 净水厂工艺流程的确定 (4)

3.2 处理构筑物及设备型式选择 (4)

3.2.1 药剂溶解池 (4)

3.2.2 混合设备 (5)

3.2.3 反应池 (5)

3.2.4 沉淀池 (5)

3.2.5 滤池 (6)

3.2.6 消毒方法 (6)

4、混凝沉淀 (8)

4.1 混凝剂投配设备的设计 (8)

4.1.1 溶液池 (8)

4.1.2 溶解池 (9)

4.1.3 投药管 (10)

4.1.4 药剂仓库的设计计算 (10)

4.1.5 加药间 (10)

4.2 混合设备的设计 (10)

4.2.1 设计流量 (11)

4.2.2 设计流速 (11)

4.2.3 混合单元格 (11)

4.2.4 混合时间 (11)

4.2.5 水头损失 (11)

4.2.6 校核GT值 (11)

4.3反应设备的设计 (11)

4.3.1 设计流量 (11)

4.3.2 设计总容积 (12)

4.3.3 絮凝池分池容积 (12)

4.3.4 实际流速 (12)

4.3.5 水头损失 (13)

4.3.6 校核GT值 (15)

4.4 沉淀池设计 (15)

4.4.1 设计流量 (15)

4.4.2 沉淀池面积 (15)

4.4.3 池体高度 (16)

4.4.4 复核管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16)

4.4.5 配水槽 (16)

4.4.6 集水系统 (17)

5、过滤 (19)

5.1 滤池面积及尺寸 (19)

5.2 滤池高度 (19)

5.3 配水系统 (19)

5.4 洗砂排水槽 (21)

5.5 滤池各种管渠计算 (21)

5.5.1进水管渠的计算 (22)

5.5.2冲洗水设计 (22)

5.5.3清水渠设计 (22)

5.5.4排水管渠的计算 (22)

5.5.6冲洗水箱 (22)

6、消毒 (24)

6.1设计计算 (24)

6.2氯瓶 (24)

7、其他设计 (25)

7.1 清水池的设计 (25)

7.1.1 平面尺寸 (25)

7.1.2 管道系统 (25)

7.2 吸水井的设计 (27)

7.3二级泵站 (27)

8、水厂高程布置 (28)

8.1高程布置 (28)

8.2高程计算 (28)

8.3水厂自动化控制要求 (28)

9、心得体会 (31)

参考文献 (33)

华中科技大学(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

一.总论 1.1 设计任务及要求 净水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净水厂,要求对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计算,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和某个单项处理构筑物(絮凝沉淀池、澄清池或滤池)的工艺设计图(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1.2 基本资料 1.2.1 水厂规模 该水厂总设计规模为***万m3/d,分两期建设,近期工程供水能力***万m3/d,,远期工程供水能力为***万m3/d。近期工程设计征地时考虑远期工程用地,预留出远期工程用地。 1.2.2 原水水质资料 水源为河流地面水,原水水质分析资料如下:

1.2.3 厂区地形 地形比例1:500,按平坦地形和平整后的设计地面高程32.00m设计,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厂东北方向150m,水厂位于城市北面1km。 1.2.4 工程地质资料 (1) 表土砂质粘土细砂中砂粗砂粗砂砾石粘土砂岩石层 1m 1.5m 1 m 2 m 0.8m 1 m 2 m 土壤承载力:20 t/m2. (2)地震计算强度为186.2kPa。 (3)地震烈度为9度以下。 (4)地下水质对各类水泥均无侵蚀作用。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历年最高水位m 34.38 黄海高程系统,下同 2 历年最低水位m 21.47 频率1% 3 历年平均水位m 24.64 4 历年最大流量m3/s 14600 5 历年最小流量m3/s 180 6 历年平均流量m3/s 1340 7 历年最大含砂量kg/m3 4.82 8 历年最大流速m/s 4.00 9 历年每日最大水位涨落m/d 5.69 10 历年三小时最大水位涨落m/3h 1.04 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8m 1.2.6 气象资料 该市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90C,七月极端最高温度达390C,一月极端最低温度-15.30C,年平均降雨量954.1mm,年平均降雨日数117.6天,历年最大日量降雨量328.4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NNE),静风频率为12%,年平均风速为3.4m/s。土壤冰冻深度:0.4m。

水处理实验技术教学大纲

水处理实验技术教案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实践教案环节(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实验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力学、环境生物学、水质工程学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是水处理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课程。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水处理基本概念、现象、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所学知识既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又为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本课程教案总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选课,加深学生对水处理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水处理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水处理实验的一般技能及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与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加深对水处理基本概念、现象、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掌握一般水处理处理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测定、分析与处理,从而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五、实验项目基本要求 ()活性炭吸附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加深理解吸附原理,掌握活性炭吸附常熟确定方法。 实验要求:学会使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使用,掌握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污水确定设计参数的方法。 ()离子交换软化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加深对离子交换容量的理解,掌握测定离子交换容量的方法,掌握离子交换柱的运行。 实验要求:学会使用离子交换设备使用方法,能测定离子交换容量。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了解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曝气充氧机理的认识。 实验要求: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熟悉曝气设备氧总转系数及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混凝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水样混凝的最佳投药量确定方法,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32页)

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任务 此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1.1 设计要求 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自来水厂,确定水厂的规模、位置,对水厂工艺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计算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1.2 基本资料 1.2.1 城市用水量资料 1.2.2 原水水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1) 原水水质情况:水源为河流地面水 ⑵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 ①河流水位特征 最高水位-1m,,最低水位-5m,常年水位-3m ②气象资料 历年平均气温16.00C,年最高平均气温390C,年最低平均气温-30C,年平均降水量1954.1mm,年最高降水量2634.5mm,年最低降水量1178.7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78%,历年最大冰冻深度:20cm。 ③地质资料 第一层:回填、松土层,承载力8kg/cm2, 深1~1.5m 第一层:粘土层,承载力10kg/cm2, 深3~4m 第一层:粉土层,承载力8kg/cm2, 深3~4m 地下水位平均在粘土层下0.5m 2 水厂选址

厂址选择应在整个给水系统设计方案中全面规划,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选择厂址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厂址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选在地下水位低、承载力较大、湿陷性等级不高、岩石较少的地层,以降低工程造价和便于施工。 ⑵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 ⑶水厂应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并考虑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水排除方便。 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通常与取水构筑物建在一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远时,厂址选择有两种方案,一是将水厂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另一是将水厂设置在离用水区较近的地方。 根据综合因素考虑,将水厂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水厂和构筑物可集中管理,节省水厂自用水的输水费用并便于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冲洗水排除。 3 水厂规模及水量确定 Q生活=240×52000×10-3=12480m3/d Q工业=12480×1.78=22214.4m3/d Q三产=12960×0.82=10233.6m3/d Q工厂=0.5+0.8+0.6+1.1=30000m3/d

水质工程学习题.doc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试卷装订封面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生系别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阅卷教师 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阅卷日期 装订教师 装订日期 缺卷学生姓名及原因: 无 附:课程考试试卷分析表、期末考核成绩登记表

第一章水质与水质标准 1.天然水体中的杂质如何分类。 按不同的原理,对天然水体的杂志进行分类: (1) 按水中杂质的尺寸,可以分为:溶解物,胶体颗粒和悬浮物; (2) 从化学结构上可以分为:无机杂质,有机杂质,生物(微生物); (3) 按杂质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物质。 2.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指标可分为哪几类。 (1)微生物标准;(2)水的感官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3)毒理学指标;(4)放射性指标。 3.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有哪些特点。 由于通过土壤和岩层的过滤作用,所以地下水没有悬浮物,通常是透明的。同时通过溶解了土壤和岩层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所以含盐量、硬度等比地表水高。地下水的水质、水温一般终年稳定,较少受到外界影响。受水体流经的土壤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 影响,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水质会有较大差异。 4.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富含磷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氮素的水,在光照和其他换进条件适宜的 情况下,水中所含的这些用营养物质是水中的藻类过量生长,随后藻类死亡和随之而来异养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得水中的DO 被迅速耗尽,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和水生态环境结构破坏 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造成水体感官性污染,使藻类过度繁殖,水有霉味、腥臭味,使水体混浊,透明度下降(2)消耗水体的溶解氧(3)向水体释放毒素,使人和牲畜得 病(4) 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供水成本(5)对水生生态造成影响。 5.什么是水体自净。为什么说溶解氧是河流自净中最有力的生态因素之一。 水体自净是指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地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的现象。 溶解氧是维持水生生态平衡和有机物能够进行生物分解的条件,DO 越高,说明水中的 有机污染物越少,DO 接近饱和时,水体是清洁的,因此DO 是河流自净中最有利力的生态 因素。 6.用哪两个相关的水质指标描述水体的自净过程。 BOD 和DO 。

水质工程学下册试题

作业一 BOD:由于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COD: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CO2与水所消耗氧化剂中的氧量,称为化学需氧量。 TOC:在900℃高温下,以铂作催化剂,使水样氧化燃烧,测定气体中CO2的增量,从而确定水样中总的含碳量,表示水样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TOD: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被氧化后,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所消耗的氧量称总需氧量TOD。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水体自净: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 污泥沉降比:污泥沉降比(SV)是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沉淀30分钟沉淀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资部分浓度。 氧转移效率 (EA):是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BOD 污泥负荷率(标明公式,单位):表示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P14 污泥容积指数(SVI):指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分钟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SVI=SV(ml/L)/MLSS(g/L) 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泥龄:是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长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回流比:是指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Q R与污水流量Q的比值。 BOD—容积负荷率(标明单位):表示为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的量。P14 1、什么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往生活污水中通入空气进行曝气,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褐色絮凝体,该絮凝体主要由繁殖的大量微生物所构成,可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并易于沉淀分离,从而得到澄清的处理出水,这种絮凝体就是活性污泥。具备的条件:P2

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授课对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学时数:44学时(其中含12学时实验) 学分数: 2.5学分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水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后续课程:水质工程学 开课教研室: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田晓燕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水处理微生物学》是《水质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以及微生物在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中的作用。 2.知识要求 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污水质,并用微生物理论提出粗略的处理意见。 3.能力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独立设计、实施相关实验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增强适应能力,自觉地把本课程发展与相关专业发展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1)概述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等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研究范畴,对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及其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2)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细菌及其一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放线菌、蓝细菌等其它原核微生物;细菌的分类鉴定。 基本要求: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潜力;了解放线菌、蓝细菌等其它原核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3)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等。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说明书 1设计任务 此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X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1.1设计要求 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自来水厂,确定水厂的规模、位置,对水厂工艺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计算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1.2基本资料 1.2.1城市用水量资料 1.2.2原水水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1) 原水水质情况:水源为河流地面水 ⑵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 ①河流水位特征 最高水位-1m,,最低水位-5m,常年水位-3m ②气象资料 历年平均气温16.00C,年最高平均气温390C,年最低平均气温-30C,年平均降水量1954.1mm,年最高降水量2634.5mm,年最低降水量1178.7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78%,历年最大冰冻深度:20cm。 ③地质资料 第一层:回填、松土层,承载力8kg/cm2, 深1~1.5m 第一层:粘土层,承载力10kg/cm2, 深3~4m 第一层:粉土层,承载力8kg/cm2, 深3~4m 地下水位平均在粘土层下0.5m 2水厂选址

厂址选择应在整个给水系统设计方案中全面规划,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选择厂址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厂址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选在地下水位低、承载力较大、湿陷性等级不高、岩石较少的地层,以降低工程造价和便于施工。 ⑵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 ⑶水厂应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并考虑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水排除方便。 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通常与取水构筑物建在一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远时,厂址选择有两种方案,一是将水厂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另一是将水厂设置在离用水区较近的地方。 根据综合因素考虑,将水厂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水厂和构筑物可集中管理,节省水厂自用水的输水费用并便于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冲洗水排除。 3水厂规模及水量确定 Q生活=240×52000×10-3=12480m3/d Q工业=12480×1.78=22214.4m3/d Q三产=12960×0.82=10233.6m3/d Q工厂=0.5+0.8+0.6+1.1=30000m3/d

水质工程学(上)答案

14章 4.反应器原理用于水处理有何作用和特点? 答:作用:推动了水处理工艺发展; 特点:在化工生产中,反应器都只作为化学反应设备来独立研究,但在水处理中,含义较广泛,许多水处理设备与池子都可作为反应器来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以至纯物理过程等。例:沉淀池。 5.试举出3种质量传递机理的实例。 答:质量传递包括主流传递、分子扩散传递、紊流扩散传递。 1、主流传递:在平流池中,物质将随水流作水平迁移。物质在水平方向的浓度变化, 是由主流迁移和化学引起的。 2、分子扩散传递:在静止或作层流运动的液体中,存在浓度梯度的话,高浓度区内的 组分总是向低浓度区迁移,最终趋于平均分布状态,浓度梯度消失。如平流池等。 3、紊流扩散传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水流往往处于紊流状态。水处理构筑物中绝大 部分都是紊流扩散。 6.(1)完全混合间歇式反应器(CMB)不存在由物质迁移而导致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且假 定是在恒温下操作 (2)完全混合连续式反应器(CSTR)反应物投入反应器后,经搅拌立即与反应器内的料液达到完全均匀混合,输出的产物其浓度和成分与反应器内的物料相同 (3)推流型反应器(PF)反应器内的物料仅以相同流速平行流动,而无扩散作用,这种流型唯一的质量传递就是平行流动的主流传递 答:在水处理方面引入反应器理论推动了水处理工艺发展。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只作为化学反应设备来独立研究,但在水处理中,含义较广泛。许多水处理设备与池子都可作为反应器来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以至物理过程等。例如,氯化消毒池,除铁、除锰滤池、生物滤池、絮凝池、沉淀池等等,甚至一段河流自净过程都可应用反应器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介绍反应器概念,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分析研究水处理工艺设备的方法和思路。 7.为什么串联的CSTR型反应器比同容积的单个CSTR型反应器效果好? 答:因为使用多个体积相等的CSTR型反应器串联,则第二只反应器的输入物料浓度即为第一只反应器的输出物料浓度,串联的反应器数愈多,所需反应时间愈短,理论上,当串联的反应器数N趋近无穷时,所需反应时间将趋近于CMB型和PF型的反应时间。 8.混合与返混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返混是如何造成的? 答:区别是:返混又称逆向混合。广义地说,泛指不同时间进入系统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包括物料逆流动方向的流动。 造成返混的原因主要是环流,对流,短流,流速不均匀,设备中存在死角以及物质扩散等。例如:环流和由湍流和分子扩散所造成的轴向混合,及由不均匀的速度分布所造成的短路、停滞区或“死区”、沟流等使物料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有差异的所有因素。 9.PF型和CMB型反应器为什么效果相同?两者优缺点比较。 答:在推流型反应器的起端(或开始阶段),物料是在C0的高浓度下进行的,反应速度很快。沿着液流方向,随着流程增加(或反应时间的延续),物料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度也随之逐渐减小。这跟间歇式反应器的反应过程是一样的。推流型反应器优于间歇式反应器的在于:间歇式反应器除了反应时间以外,还需考虑投料和卸料时间,而推流型反应器为连续操作。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实例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计算说明书 (4)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厂选址 (4) 第二节工艺流程 (4) 第二章处理构筑物工艺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6) 第二节泵前中格栅设计 (6) 第三节污水提升泵房设计计 (8) 第四节泵后细格栅设计计算 (9) 第五节沉砂池设计计算 (10) 第六节辐流式初沉池设计计算 (12) 反应池设计计算 (14) 第七节O A/ 1 第八节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16) 第九节剩余污泥泵房 (17) 第十节浓缩池 (18) 第十一节贮泥池 (20) 第十二节脱水机房 (21) 第三章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3) 第二节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3) 参考文献 (2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计城市日处理污水量15万m 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二、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0m 3/d ;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 max =8125m 3/h (2)进水水质 COD Cr =400mg/L ,BOD 5 =180mg/L ,SS = 300mg/L ,NH 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 标准 ,即: COD Cr ≤ 60mg/L ,BOD 5≤20mg/L ,SS≤20mg/L ,NH 3-N≤8mg/L 。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4、资料 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米/秒。污水处理厂场地标 高384.5~383.5米之间,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为380.0m ,常水位为378.0m ,枯水位为375.0m 。 三、设计任务 1、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出厂方式;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和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各一张。 五、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五、十、十一册 2、《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卷) 原污水 污泥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房 出水 格栅 污水泵房 沉砂池 二沉池 泥饼外运 曝气池 回流污泥

水质工程学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实验一混凝试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求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2.观察混凝现象,加深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影响因素; 二、实验基本原理: 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影响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一般天然水体颗粒的电动电位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荷点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智能型混凝试验搅拌仪(六联搅拌器),酸度计一台,低浊度仪一台,双向磁力搅拌器一台,1000ml烧杯六个,200ml烧杯两个,1000ml量筒一个,1ml、2ml、5ml移液管各一根,酸碱溶液各一瓶,混凝剂溶液一瓶(5%硫酸铝) 四、实验步骤: (1)本次试验选用的是二号水样,将桶中原水搅拌均匀,测定水样的温度、酸碱度、浊度和pH值。 (2) 确定水样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量,在烧杯中加入200ml水样并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并且每次增加0.1mL的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记录生成小矾花是的混凝剂的最小投加量。 (3)在六个大烧杯中分别加入1L的原水,以上一步所得的最小投加量为基准,设置六组梯度试验,每组用量别为最小投加量的1/3、2/3、1、1.5、2、2.5倍。加入到相应的药剂试管中。 (4)设定六联混凝搅拌仪,第一阶段:时间30s,转速500r/min;第二阶段:时间10min,转速为250r/min;第三阶段;时间10min,转速100r/min;第四阶段沉淀10min。启动

水质工程学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5分 1、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11页 MLSS=Ma+ Me+ Mi+ Mii 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有活性的微生物) 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 ③由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惰性有机物质(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 有机物)(Mi)(吸附在活性污泥上未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 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无机悬浮物固体) 2、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MLVSS=Ma+ Me+ Mi 11页 MLVSS与MLSS 的比值用f表示,即f=MLVSS/MLSS;f 值一般取0.75左右。 3、SV(污泥沉降比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混合液溶剂的百分率,以“%”计。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映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量。12页 4、SVI污泥指数: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12页 5、SRT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从工程上来说,在稳定条件下,就是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14页 6、HRT(水力停留时间):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称曝气时间。 7、Lv(BOD容积负荷率):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 14 8、Ls(BOD污泥负荷率):曝气池内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14

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市消防总队和海淀区政府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纪委市监委同步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检测鉴定、调查取证、模拟实验,并委托化工、爆炸、刑侦、火灾调查有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及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基本情况 (一)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现场位于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东教2号楼。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中间两层建筑为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环境实验室”),东西两侧三层建筑为电教教室(内部与环境实验室不连通)。环境实验室一层由西向东依次为模

型室、综合实验室(西南侧与模型室连通)、微生物实验室、药品室、大型仪器平台;二层由西向东分别为水质工程学Ⅱ、水质工程学Ⅰ、流体力学、环境监测实验室;一层南侧设有5个南向出入口;一、二层由东、西两个楼梯间连接;一层模型室和综合实验室南墙外码放9个集装箱(建筑布局详见下图)。 (二)事发项目情况 事发项目为北京交通大学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横向科研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所属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目的是制作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德生申请立项,经学校批准,并由李德生负责实施。 2018年11月至12月期间,李德生与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15天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一.总论 1.1 设计任务及要求 净水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净水厂,要求对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计算,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和某个单项处理构筑物(絮凝沉淀池、澄清池或滤池)的工艺设计图(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1.2 基本资料 1.2.1 水厂规模 该水厂总设计规模为5万m3/d,分两期建设,近期工程供水能力5万m3/d,,远期工程供水能力为10万m3/d。近期工程设计征地时考虑远期工程用地,预留出远期工程用地。 1.2.2 原水水质资料 水源为河流地面水,原水水质分析资料如下:

1.2.3 厂区地形 地形比例1:500,按平坦地形和平整后的设计地面高程32.00m设计,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厂东北方向150m,水厂位于城市北面1km。 1.2.4 工程地质资料 表土砂质粘土细砂中砂粗砂粗砂砾石粘土砂岩石层 1m 1.5m 1 m 2 m 0.8m 1 m 2 m 土壤承载力:20 t/m2. (2)地震计算强度为186.2kPa。 (3)地震烈度为9度以下。 (4)地下水质对各类水泥均无侵蚀作用。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历年最高水位m 34.38 黄海高程系统,下同 2 历年最低水位m 21.47 频率1% 3 历年平均水位m 24.64 4 历年最大流量m3/s 14600 5 历年最小流量m3/s 180 6 历年平均流量m3/s 1340 7 历年最大含砂量kg/m3 4.82 8 历年最大流速m/s 4.00 9 历年每日最大水位涨落m/d 5.69 10 历年三小时最大水位涨落m/3h 1.04 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8m 1.2.6 气象资料 该市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90C,七月极端最高温度达390C,一月极端最低温度-15.30C,年平均降雨量954.1mm,年平均降雨日数117.6天,历年最大日量降雨量328.4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NNE),静风频率为12%,年平均风速为3.4m/s。土壤冰冻深度:0.4m。

水质工程学(上)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何谓水质性水资源短缺? 答: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从天然水体取水不会对水体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使其排入水体后不会造成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质性水资源短缺:丰水地区,因为水源水质受到污染而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2.水处理中的反应器有哪些类型? 答:常见的有间歇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恒流搅拌反应器等 3.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成几类?简述各类杂质主要来源、特点及一般去除方法? 答: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成:悬浮物、胶体杂质和溶解杂质。 悬浮物尺寸较大,易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但胶体颗粒尺寸很小,在水中长期静置也难下沉,水中所存在的胶体通常有粘土、某些细菌及病毒、腐殖质及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通常也属于胶体一类。天然不中的胶体一般带有负电荷,有时也含有少量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胶体。 粒径大于0.1mm的泥砂去除较易,通常在水中很快下沉。而粒径较小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须投加混凝剂方可去除。 溶解杂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它们与水所构成的均相体系,外观透明,属于真溶液。但有的无机溶解物可使水产生色、臭、味。无机溶解杂质主要的某些工业用水的去除对象,但有毒、有害无机溶解物也是生活饮用水的去除对象。有机溶解物主要来源于水源污染,也有天然存在。 4、为什么斜板、斜管沉淀池的水力条件比平流式沉淀池好? 答:由于斜板(管)的水力R很小,则Re小,Fr大,水力条件好。 5、沉淀池表面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关系如何?两者涵义有何区别? 答:沉淀池表面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在数值上相等,但含义不同。沉淀池表面负荷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产水量,而截留沉速指沉淀池中能被全部去除的所有颗粒中最小颗粒的沉速。 6、斜管沉淀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斜管倾角通常采用60°? 答:斜管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是采用斜管沉淀池既可以增加沉淀面积,又可以利用斜管解决排泥问题。斜管倾角愈小,则沉淀面积愈大,沉淀效率愈高,但对排泥不利,实践证明,倾角为60°最好。 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变微气泡与颗粒的粘附性能? 答: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基本条件是水中颗粒的润湿接触角大于90度,即为疏水表面,易于为气泡粘附或者水的表面张力较大,接触角较大,也有利于气粒结合。 影响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因素有: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气-粒气浮体的亲水吸附和疏水吸附,泡沫的稳定性等。 在含表面活性物质很少的废水中加入起泡剂,可以保证气浮操作中泡沫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微气泡和颗粒的

水质工程学2实验 (1)

水质工程学II实验指导书 榆林学院 污水处理实验室 2011年9月

学生实验守则 水质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水质工程学实验必须遵守: 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 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 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 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 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不得乱动其它与 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 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 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 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 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 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 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并写上 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

目录 实验一混凝实验 (1)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实验 (5) 实验三小区污水处理及水中回用实验 (9) 实验四工业废水处理流程实验 (12)

实验一 混凝实验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 实验目的: 1. 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中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 方法。 2. 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3. 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 4. 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 5. 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2. 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电位,ξ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电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电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HD K πημξ= 式中: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6=K ; π ——系数,为3.1416; η——水的粘度(Pa ·S ),(此取S Pa ?=-110η); μ ——颗粒电泳迁移率(cm V s m ///μ); H ——电场强度梯度(V/cm ); D ——水的介电常数D 水=8.1。 通常,ξ电位一般值在10-200mv 之间,一般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ξ电位约在-30mv 以上,投加混凝剂以后,只要该电位降至-15mv 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ξ电位降为0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效果。

水质工程学下册废水处理工程_试题库

《废水处理工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污水 指经过使用,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水,也包括降水。 2、生活污水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并为生活废料所污染的水。 3、工业废水 指在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和排放的水。 5、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稳定化所消耗的氧量。 6、化学需氧量(COD) 指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稳定化消耗的重铬酸钾量所折算成的氧量。 7、总需氧量(TOD) 指有机污染物完全被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 8、总有机碳(TOC) 指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9、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在其环境容量围,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 13、污水的物理处理法 指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14、污水的化学处理法 指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15、污水的生物处理法 指利用微生物新代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法。 16、沉淀 水中的可沉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的一种过程。 17、活性污泥法 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基质,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群的连续培养,经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沉淀等过程去除有机物的一种法。 22、污泥龄 指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值。 23、BOD-污泥负荷率N S 指单位重量的污泥在单位时间所能代的有机物的量。 24、污泥膨胀现象 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变少,颜色也有变异,即为污泥膨胀现象。 25、容积负荷率Nv 指单位容积曝气区在单位时间所能承受的BOD数量。 26、表面负荷 指单位时间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解剖腹股沟区设计性试验 一解剖腹股沟区的程序 1. 解剖腹外斜肌腱膜先修结腱膜表面的筋膜,观察腱膜纤维走向。在髂前上棘与耻 骨结节之间寻认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下反折增厚形成的腹股沟韧带。在耻骨嵴外上方,找 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此即腹股沟管浅环处所在。剖开 精索外筋膜至腹股沟浅环的边缘,观察浅环的形态,修洁浅环的内外侧脚,以及位于浅环 外上方的脚间纤维。提起精索,观察位于后方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端腱纤维自耻骨结节向内 上方形成的反转韧带,纤维融合于腹直肌鞘前层。 检查已做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的横切口,自此切口的内侧端至腹股沟浅环内侧脚的内侧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勿切损腹股沟管浅环的内侧脚。向下外翻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 腹股沟管,找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精索。分离并提起精索,以其为标志辨认:(1)腹股沟管,即容纳精索的部位;(2)腹股沟管后壁,即精索后方的腹横筋膜与联合建;(3)精索外侧端的前面被腹内斜肌起始部所覆盖。 2. 解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修洁腹内斜肌表面的筋膜,验明起自腹股沟韧带外 侧1/2的腹内斜肌下部纤维,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上方找出其下缘的纤维与腹横肌下 缘的纤维呈 弓状走行,越过精索走向其后内方。提起精索,在腹股沟管后壁内侧份观察两肌纤维 彼此融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并至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内侧份,成为加强腹股 沟管后壁的一部分。修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观察其发出的部分肌纤维随精索下行,共同形成提睾肌。 约在髂前上棘内侧2.5cm 处,于腹内斜肌表面找出髂腹下神经,将其修洁至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 3. 解剖腹横筋膜沿附着点切开腹内斜肌起始部并向上翻起,用手指将精索游离后, 提起精索,观察腹横筋膜。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一横指处,腹横筋膜包绕精索呈漏 斗状向外突出,随精索下降形成精索内筋膜。此漏斗状突出的开口即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切开此筋膜可见输精管、睾丸血管通过腹股沟管深环(腹环)。 4. 观察腹股沟管的内容翻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在男性标本找出精索,在精索的前上 方找到髂腹股沟神经,随精索穿出腹股沟浅环。在精索的后内方找出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与精索伴行穿出腹股沟浅环。在女性标本找出子宫圆韧带,追踪至腹股沟浅环为止。 5. 观察腹股沟三角再腹股沟深环内侧,分开腹横筋膜深面,找出腹壁下血管,可看 见由腹壁下血管、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即腹股沟三角。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I课设

1.设计任务及资料 1.1设计原始资料 长垣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近期5万吨/天,远期10万吨/天,规划建造水厂一座。已知城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21.00米;水源采用长江水;取水构筑物远离水厂,布置在厂外。管网最小服务水头为28.00米;二级泵站采用二级供水到管网系统,其中最大一级供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百分数为5.00%,时间为早上6:00~晚上10:00,此时管网系统及水厂到管网的输水管的总水头损失为11.00米;另一级供水时管网系统及水厂到管网的输水管的总水头损失为5.00米。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水厂大门朝向为北偏西15°。 1.2设计任务 1、设计计算说明书1本。 内容包括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资料、成绩评定表等,按要求书写或打印并装订成册。 其中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和设计要求概述,方案比较情况,各构筑物及建筑物的形式、设计计算过程、尺寸和结构形式、各构筑物设计计算草图、人员编制、水厂平面高程设计计算和布置情况以及设计中尚存在的问题等。 2、手工绘制自来水厂平面高程布置图1张(1号铅笔图,图框和图签按标准绘制)。要求:比例选择恰当,图纸布局合理,制图规范、内容完整、线条分明,字体采用仿宋字书写。

2. 设计规模及工艺选择 2.1设计规模 根据所提供的已知资料:最高日用水量为近期5万吨/天,远期10万吨/天。 d Q=Q α α为自用水系数,取决于处理工艺、构筑物类型、原水水质及水厂是否设有 回收水设施等因素,一般在1.05-1.10之间,取α =1.07,则水厂生产水量 近期:Q 0=1.07Q d =1.07×50000=53500m 3/d=2229.2m 3/h 远期:Q 0=1.07Q d =1.07×100000=107000 m 3/d=4458.3m 3/h 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时所需供水量进行校核。 2.2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2.2.1概述 给水处理的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要求的水质。给水处理工艺方法和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及设计生产生产能力等选择,由于水源不同,水质各异,生活饮用水处理系统的组成和工艺流程也多种多样。 2.2.2水处理流程选择 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水源水质的要求确定。所给的设计资料中指出,水源采用 长江水,其水质应该较好,采用一般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即: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混凝剂采用硫酸铝,设溶解池和溶液池,计量泵投加药剂,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合。絮凝池采用水平轴机械絮凝池。沉淀池采用平流沉淀池。滤池采用普通快滤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