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重点课稿

合集下载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变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概述生长与发育的定义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2. 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运动因素环境因素3. 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4.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健康问题5. 关注自己身体变化的意义自我观察自我保健寻求帮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生长发育的过程及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变化,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生长与发育相关教材。

2. 课件:人体生长与发育的图片、图表、动画等。

3. 案例素材:选取典型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视频资源: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相关视频资料。

5.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胎儿到成人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与互动:讲解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人体发育6课稿

人体发育6课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手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动可以促进脑的发育。
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对促进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儿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影响精细运动发育的因素及异常发育
一、精细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
1.性别
2.父母文化程度
3.抚养人
4.围生期危险因素
1.评定特点
(1)不仅要对视力及视野大小进行评定,还要对图形知觉、颜色知觉以及运动知觉进行评定。
(2)目的是对视觉功能的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早实施干预。
(3)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
2.评定方法
(1)单眼遮盖试验
(2)光觉反应
(3)注视和追视
(4)眨眼反射
(5)双眼同视功能
(三)手眼协调功能发育评定
精细运动能力是在人体获得了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功能发育也受到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因此,姿势和移动、上肢功能与视觉功能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育的过程,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岁前是精细运动能力发育极为迅速的时期。
5.QUEST(quality ofupper extremity skills test)量表
6.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量掌握抓握动作发育规律、双手协调动作发育规律、绘画动作发育、视觉发育过程、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过程、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特征、姿势控制不良、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影响手功能发育的途径、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异常发育表现、精细运动评定目的、手功能发育评定方法、视觉功能评定方法、手眼协调功能发育评定。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模版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模版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模版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模版引言:人体发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成长和发育的学科,涵盖了从胚胎发育到成年阶段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的模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教学的框架。

一、课程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人体发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人体发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通过学习人体发育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以及如何促进健康发展。

二、课程内容2.1 胚胎发育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受精过程和胚胎的发育。

学生将学习受精卵的形成和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胚胎器官的形成、胚胎膜的功能以及胚胎期的重要发育事件。

2.2 婴儿期发育这一部分将探讨婴儿期的身体和认知发育。

学生将学习婴儿的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包括运动发展、感官发展和语言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婴儿期的营养需求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3 儿童期发育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儿童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学生将学习儿童期的身体变化,包括身高、体重和性征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儿童期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

2.4 青春期发育这一部分将探讨青春期的身体和社会发展。

学生将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包括性征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成熟。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包括自我认同的形成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2.5 成人期发育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成人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学生将学习成人期的身体变化,包括生理功能的稳定和老化的特征。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成人期的心理变化,包括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体发育学的知识。

这些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和观察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评估方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评估方式,以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身体发育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概念2.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3.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4.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因素5. 身体发育的监测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过程、因素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实际应用。

4.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3. 安排适当的实践环节,如测量身高、体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体生长发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发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的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思考自身身体发育的情况,并找出可能影响身体发育的因素。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106108课程名称: 人体发育学学分: 2学时: 32开课学期: 2适用专业: 康复治疗学参考教材:《人体发育学》, 李晓捷主审, 李林、武丽杰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年7月第3版。

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 医学不仅要治病救命, 而且要具有保证生活质量的功能, 康复医学正是从功能障碍预防、评定和处理的角度, 成为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和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

属于康复医学范畴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 与人体发育学有密切关系。

人体发育学是全面探索和研究人生全过程的科学, 从防治各类发育异常与疾病及相关功能的角度看, 学习人体发育学, 对于加深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和促进康复治疗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后学课程为康复临床课, 如:《康复评定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运动疗法学》《作业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运动疗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具备了功能解剖、人体发育的基本常识和运动分析、康复评定的能力等等, 康复治疗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 与人体发育学有着密切关系。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从康复治疗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患者对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

其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康复专业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康复治疗思维方法。

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 与人体发育学有密切关系①以监测与评定为前提, 促进正常发育;②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 形成人体发育学的新理念;③以人体发育学研究为基础, 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④以人体发育学研究为基础, 促进发育监测和评定技术的发展。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借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 以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 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运动疗法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人体发育学》是一门涉及人类生长发育过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本课程将介绍人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胚胎时期到成年阶段的生理变化和发育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体发育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1. 掌握人类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了解人体各器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和功能;3. 理解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体发育的影响;4. 掌握人体发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5. 培养学生对人体发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人类生长发育的概念和定义;2. 胚胎发育过程及胚胎层的形成;3. 胎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4. 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研究;5.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特点;6. 成年期的生理发育和维持;7. 老年期的生理变化和衰老规律。

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方式,向学生传授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并掌握实验技巧;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评估,考察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人体发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要求1. 学生应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2.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生物学和解剖学知识,能够理解和应用相关内容;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4. 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课程调整和指导。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人体发育学导论》参考书目:1. 《人体发育与解剖学》2. 《人类发育学概论》3. 《人体生长发育指南》八、教学安排本课程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共计16周。

九、总结通过《人体发育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二、名词解释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⑧成人期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二)名词解释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二)名词解释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教案名称:人体的生长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能够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兴趣,增强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长和发育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规律。

2.难点:解释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资源:相关课件、视频和图片。

3.辅助材料:学生人体生长和发育的调查问卷。

四、教学过程:1.自我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兴趣,进行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

2.新知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规律,并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认识。

3.知识拓展(2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实际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问题。

4.合作探究(25分钟):分小组进行探究研究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体的生长和发育现象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

5.知识总结(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提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6.课堂练习(15分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课堂巩固。

7.课堂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回答课堂小结中的问题。

2.进行个人或小组续探活动,选择一个具体的生长和发育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并提交一份调研报告。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的深入程度。

2.批改课堂练习中的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发育学第一章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和社会行为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语言学习5~6岁之前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25.儿童身高体重生长特点体重非等速增长。

随着年龄增加,体重的增长逐渐减慢。

身高26.语言发育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1)听力障碍(2)精神发育迟滞(3)家庭因素(4)发音器官的影响(5)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6)环境因素临床表现:(1)构音异常(2)嗓音问题(3)流利性问题(4)语言问题27.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性发育迟缓和偏离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28.孤独症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发育障碍(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4)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5)智力障碍和认知偏移(6)患儿早期较难抚养,睡眠少、尖叫、倔强和固执,或特别安静、有特殊兴趣等29.筛查性的测验包括哪些方法:(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2)绘人测验(3)图片词汇测验30.丹佛发育筛查测验适用对象:<4.5岁儿童。

3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分为四个能区:个人-社会、细运动与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

32.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适用对象:4周至3岁的婴幼儿。

33.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包括:大运动、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适应性行为。

34.发育商:用以表示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商数,以发育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表示。

第二章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2.胚泡:受精卵进入子宫腔后,卵裂球增大至100个左右,细胞间隙融合成一个大腔,呈泡状,称胚泡。

3.胚胎期有哪三个附属结构?有哪些作用?胚胎期的三个附属结构:羊膜囊、胎盘、脐带。

羊膜囊:含羊水,羊水有缓冲作用。

胎盘:借脐带将营养成分运送给胚胎。

脐带:连接母体与胎儿,运输养分的通道。

4.胚层分化方向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外胚层皮肤、头发、指甲和部分牙齿、感知器官和神经系统中胚层肌肉、骨骼、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循环系统5.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极低:超低:6.早产儿:胎龄足28周不足37周的活产胎儿。

7.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有哪些①发生畸形,出生后出现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等②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脑发育不良③导致脑白质发育不良④导致髓鞘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发育顺序:(从脊髓向脑干的上位中枢进展的过程)延髓-脊髓→中脑-桥脑-脊髓→间脑-中脑-桥脑-脊髓9.胎儿在多大以后具备宫外存活能力?10.正常孕期范围:37~42周。

11.胎动: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③剧烈的痉挛动作12.胎动异常:胎动若少于10次或逐日下降超过50%,表示胎儿有缺氧的可能,如果胎儿突然剧烈活动,接着胎动停止,往往提示胎儿宫内急性缺氧,危险性更大。

13.胎儿在八个月左右有哪些记忆?听觉记忆。

14.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15.胎教的首选方法:音乐胎教16.胎儿生长发育的特征:(1)生长速度:胎儿体重每日增加的量,到38周为止,呈加速度的趋势。

(2)体重递增:若将某周中1天体重增加数化为上周体重的百分数称之为递增率,胎儿期递增率是逐渐降低。

(3)器官发育:在胎儿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其中肌较慢,神经系统最快。

17.胎儿最初的运动形式:胎动反射18.宫内Apgar评分:①胎儿心血管系统检查②胎儿呼吸系统检查③神经运动系统检查19.胎儿听觉的传导途径:声波穿透腹壁的肌层而进入羊水,再经此介质传经颅骨-鼓室-前庭窗-迷路外淋巴-内淋巴-基底膜- Corti器产生音的感觉。

20.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主要有哪些途径?(1)因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观察,记录其自然行为和其对某些电、机械刺激的反应。

(2)对早产儿进行研究,观察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和行为。

(3)采用某些仪器设备对子宫内的正常胎儿进行测量研究。

21.胎儿发育的检测方法与内容:(1)胎动(2)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3)胎心率检查(4)羊水检查(5)胎儿宫内评分(6)超生多普勒监测(7)胎儿心电图(8)实验室检查22.胎儿心率正常范围:120~160次/分钟。

第三章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1.握持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

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存在时期:0~4个月。

2.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存在时期:0~2个月3.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3个月。

4.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0~6个月。

5.立直反射:矫正反射。

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

6.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7.围巾征: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个月小儿过中线。

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8.与粗大运动相关的反射:原始反射、直立反射、平衡反应。

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意义: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

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头后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意义: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

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意义同ATNR12.直立反射中枢:中脑&间脑。

功能: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影响直立反射的原因: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直立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智力反射的建立。

13.颈直立反射持续的时间:6~8个月。

14.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

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15.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

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持动作。

意义: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16.平衡反应中枢:大脑皮层。

17.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18.前庭系统感受器包括:①前、后、外三个班规管内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②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19.仰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20.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21.立式姿势运动发育阶段2个月阳性支持反射逐渐消失,下肢出现半伸展、半屈曲的状态而不能支持体重3个月膝部与腰部屈曲,可以短暂支持体重4个月由于伸肌张力较高,下肢伸展并支持体重,多呈足尖支持状态5~6个月使小儿站立时,出现跳跃动作,此阶段称为立位跳跃阶段7~8个月扶持小儿腋下站立,多数可站立,髋关节多不能充分伸展,称为扶站阶段9个月小儿可抓物站立或抓住检查者的手后自行站起,脊柱充分伸展,称为抓站阶段10个月在抓站的基础上,由于立位平衡功能的逐渐完善,小儿可独自站立,开始时间较短,逐渐延长,称为独站阶段11个月小儿站立稳定后,则可以牵手向前迈步,称为牵手走阶段12个月可以独自步行,称为独走阶段(一般不应晚于18个月)22.粗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年龄头与躯干控制翻身坐爬、站、行走2个月短暂抬头,臀、头同高半前倾不支持4个月抬头45°~90°,头高于臀部,玩两手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扶腰坐足尖支持6个月随意动作增多,抬头>90°俯卧位至仰卧位独坐手支撑7个月双手或单手支撑,支撑向后成坐位直腰坐肘爬、扶站8个月胸部离床扭身坐腹爬9个月手或肘支撑,腹部离床坐位自由变换体位后退移动、抓站10个月四爬、独站12个月跪立位前移、独走15个月独走稳、蹲着玩2岁跑步、跳23.脑瘫患儿姿势运动发育的主要特征①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②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③固定的运动模式④抗重力运动困难⑤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⑥发育不均衡⑦肌张力不均衡⑧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不出现⑨感觉运动发育落后⑩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24.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的表现25.如何检查肌张力26.如何针对平衡功能进行评定?①平衡反应评定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⑤对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1.手的基本动作包括哪些?[选择]非抓握动作: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抓握动作:力性抓握(球形抓握、柱状抓握、拉)、精细抓握(尖捏、指腹捏、侧捏、三指捏)2.抓握动作发育的规律:①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②动作的概括化,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选择】3.无意识抓握出现的时间:3个月左右【选择】4.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