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汇编
人体发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1.人体发育学的起源是学科发育心理学与发育行为学2.中国残联协会小儿脑瘫康复委员会及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时间1992年3.格塞尔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他提出的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哪些方面遗传学的程序可能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整体顺序1.适应性行为2.大肌群运动行为3.小肌群运动行为4.言语行为5.个体和社会行为4.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1)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2)操作条件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分为精神世界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6.皮亚杰的认知发育理论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行为2.前运算阶段(2~7岁):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儿童开始凭借表象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但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中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青少年能进行抽象思维,依据假设推论可能性7.三山实验,容器倒水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具有哪些特性8.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发育的主要机制是适应:适应包括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吸收过程,吸收环境信息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婴儿改变自身的动作,或产生新的动作以适应新的环境。
两者处于平衡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功能的平衡,是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的或是终结,而是另一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适应达到与环境平衡9.新生儿,青春期的所属阶段及主要特征新生儿期主要特征:1.适应子宫外生活的生理学特征2.适应独立生活的行为学特征及觉醒状态的调节3.与外界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特征青春期的主要特征:1.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2.生殖系统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3.认知功能继续发育,思维活动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进入抽象思维逻辑的阶段4.个性的形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人体发育学题库(含参考答案)

人体发育学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5题,每题1分,共85分)1.个体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A、顶叶-枕叶-额叶-颞叶B、枕叶-顶叶-额叶-颞叶C、颞叶-枕叶-顶叶-额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E、枕叶-额叶-颞叶-顶叶正确答案:D2.多数女性更年期发生时期A、35~40岁B、45~55岁C、40~45岁D、55~60岁E、60~65岁正确答案:B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于A、2001年B、1999年C、2000年D、2004年E、2003年正确答案:D4.90岁老年人脑的平均重量减轻A、20%B、50%C、30%D、10%E、40%正确答案:A5.胎儿的记忆描述哪项不正确A、婴儿记忆产生于出生后几个小时内B、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它是在脑内储存和提取信息,从而使用信息的过程C、胎儿在妊娠末期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觉记忆能力D、胎儿末期(8个月左右)已发生了听觉记忆E、胎儿在妊娠末期已具有了初步的视觉记忆能力正确答案:E6.身高受( )A、地区的影响最大B、性别的影响最大C、种族的影响最大D、遗传的影响最大E、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正确答案:D7.新生儿情绪发育的特点错误的是A、具有先天性B、婴幼儿情绪外露的特点,不利于成人与儿童间良好的沟通C、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D、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E、能引起情绪的动因往往都是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事物,范围较小正确答案:B8.婴儿的早期同伴关系在下列哪个时期发展到互补性交往阶段A、6个月~1岁B、3~4岁C、2.5~3岁D、1~1.5岁E、1.5~2.5岁正确答案:E9.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的典型特征是A、依恋父母B、依恋喂养者C、依恋动画片D、依恋小动物E、无选择性依恋正确答案:E10.关于人体发育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成熟的重要标志为髓鞘由下向上逐渐形成B、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C、3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D、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表现仅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E、小儿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出现在青春期正确答案:B11.一般6岁儿童的词汇数量A、3B、7C、5D、4E、2正确答案:A12.评价胎儿宫内情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A、羊膜镜检查B、胎动计数C、胎儿影响学检查D、缩宫素激惹试验E、胎儿电子监护正确答案:B13.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育理论的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的年龄应是( )A、0~3B、0~1C、1~3D、1~2E、0~2正确答案:C14.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头前屈的反应为A、上肢屈曲、下肢伸展B、上肢伸展、下肢伸展C、上肢屈曲、下肢屈曲D、上肢伸展、下肢屈曲E、上肢外旋外展、下肢内旋内收正确答案:A15.下列各项中不是姿势发育的一般规律的是( )A、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B、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C、头尾发育规律D、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E、阶段性的发育规律正确答案:E16.以下关于胎儿期认知发育说法错误的是( )A、胎儿在13~15周时的味觉已初步发育成熟,并能发挥作用B、胎儿末期(32周左右)已产生了听觉记忆C、目前认为20~24周胎儿即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1000Hz以下的外界声音,因此实施胎儿音乐是不可行的。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上课讲义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二、名词解释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⑧成人期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二)名词解释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二)名词解释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人体发育学重点

人体发育学第一章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和社会行为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人体发育学重点Word版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1.人体发育学定义: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人体发育学涉及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按着一定规律分化、发育、统合、多样化、复杂化的过程。
从胚胎期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功能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人体发育学研究的重点。
3.生长发育包括生长、发育、成熟三个概念。
★4.正常发育规律:生理功能发育、心理功能发育、社会功能发育。
5.成熟理论的研究是观察法:采用自然观察、控制环境观察、标准化观察。
★6.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2岁)、⑤生殖期(12~20岁)。
7.学习和研究人体发育学的意义:①促进正常发育、②形成人体发育学的新概念、③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④促进发育监测和评定技术的发展。
8.生长发育的分期: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胎龄)、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之前)、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学龄期(自入小学前即6~7岁至青春期)、青春期(一般从10岁到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成人期(18岁以后,分为:青年期(18~25岁)、成年期(25~60岁)、老年期(60岁以后))。
9.生长发育规律★10.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0Kg~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11.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的脑可塑性最强。
脑的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
★12.反射发育,分为5大类:①出生时即有,终生存在的反射;②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③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④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⑤出生后逐渐建立,终生存在的反射。
人体发育学复习

重点掌握(重中之重)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人体发育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是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长度、重量及容积的增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3.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6.唐氏综合症:即21-三体综合征。
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畸变性所导致的出生缺陷类疾病,多见于小儿。
7.同质人群:是由特点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能力、教育、文化背景、心理问题等。
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8.发育水平:是指某一年龄时间、儿童某一体格生长指标与该人群参考值比较所到达的程度二.问答题1..简述人体生长发育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P11-13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期40周。
是个体出生前身体结构和功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影响是长期的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适应子宫外生活的生理学特征(呼吸、循环、消化);适应独立生活的行为学特征及觉醒状态的调节(视物、对声音有反应);与外界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特征(保持警觉)3)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感觉和运动功能迅速发育;言语功能的发育;开始产生最初的思维过程;可以接受大小便控制。
4)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体格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开始会走,活动范围渐广;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对于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有限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体格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各类感觉功能日趋完善;智能发育更加迅速;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力量相对较弱;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初步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识6)学龄期:自入小学(6~7)开始至青春期前。
人体发育学习试题库(附答案)

人体发育学习试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以下哪项属于次级(复杂)情感()A、惊讶B、嫉妒C、恐惧D、愤怒E、悲伤正确答案:B2、下面描述哪项不正确()A、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SehenIe),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称之为“同化”B、原有的图式无法实现时,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图式进行修正以适应目前变化了的情况,称之为“调节”C、智能“游戏”可以说是“同化”占优势的状态D、“模仿”则是属于“调节”占优势状态E、上述均不对正确答案:E3、学龄期儿童,呼吸频率已达到()A、20次/分钟B、10次/分钟C、15次/分钟D、25次/分钟E、30次/分钟正确答案:A4、个体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A、枕叶-顶叶-额叶-颍叶B、枕叶-额叶-颗叶-顶叶C、枕叶-颍叶-顶叶-额叶D、顶叶-枕叶-额叶-颍叶E、颗叶-枕叶-顶叶-额叶正确答案:C5、80岁时胰腺重量减至()A、20gB、40gC、IOgD、50gE、30g正确答案:B6、倒手动作出现在生后()A、7个月B、9个月C、8个月D、6个月E、5个月正确答案:A7、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称为()A、知觉B、记忆C、认知D、认识E、感觉正确答案:A8、正常儿可用双手或肘部支撑,腹爬,可见下肢交替动作的月龄为()A、4个月B、6个月C、5个月D、8个月E、7个月正确答案:E9、《儿童心理之研究》的作者是()A、朱智贤B、艾华C、陈大齐D、陈鹤琴E、黄翼正确答案:D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半数4岁以下起病,男与女比例为()A、3~4:1B、8^10:1C、2~3:1D、4~6:1E、6~8:1正确答案:D11、美国的《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发行于()A、20世纪80年代以后B、20世纪6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前E、20世纪70年代以后正确答案:A12、按照美国DSMTV(1991)标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中须至少具备注意力项和多动项中的各几种表现()A、2B、4C、6D、5E、8正确答案:B13、能一页一页翻书的时间为()A、30个月B、12个月C、36个月D、18个月E、24个月正确答案:E14、交叉伸展反射存在时期()A、0~5个月B、0~3个月C、0~4个月D、(H个月E、0~2个月正确答案:E15、关于中年期心理变化特征,不正确的叙述()A、中年期是一生中价值体验的低谷期B、情绪稳定,心理平衡C、意志坚定,自我意识明确D、智力明显的上升或下降E、个性成熟,特点鲜明正确答案:A16、《儿童的思想与起源》的作者为()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布鲁纳D、埃里克森E、瓦隆正确答案:E17、宫内APgar评分包括()A、胎心监护B、多普勒测胎血流分布C、多普勒检测子宫胎盘的灌注情况D、胎儿肌张力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E、胎盘的血流代替皮肤颜色正确答案:E18、婴幼儿依恋障碍属于()A、广泛性发育障碍B、品行障碍C^重复刻板性行为D、情绪情感障碍E、学习障碍正确答案:D19、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以神经兴奋剂最有效,可首选()A、诺氟沙星(氟哌酸)B、苯丙胺C、匹莫林D、丙咪嗪E、哌甲酯(利他林)正确答案:E20、8个月左右的婴儿,随母亲在公园时玩耍,陌生人递给婴儿玩具,婴儿母亲微笑着向陌生人表示感谢,婴儿此时采取的行动是()A^拒绝B、开始哭闹C、看着母亲的表情,然后高兴地接受D、看着母亲不知所措E、无法判断正确答案:C21、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般在()A、「2岁以前B、3~4岁以前C、2~3岁以前D、4~5岁以前E、5~6岁以前正确答案:E22、人类言语活动的两大反映形式是:()A、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和独自言语C、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D、内部言语和书面言语E、肢体言语和口头言语正确答案:A23、平衡反应中枢位于()A、延髓B、脊髓C、皮层D、脑桥E、中脑正确答案:C24、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将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些时,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些,你推测这儿童的年龄是几岁。
《人体发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知识参考)

一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胎龄。
此期是个体出生前身体结构和机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影响是长期的,对整个一生有着重要意义。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3、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4、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自入小学前即6~7岁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儿童的生长发育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五)青春期生长发育受性激素等因素影响,青春期体格生长出现第二高峰,有明显的性别差。
8、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1.营养因素;2.疾病因素;3.母亲因素;4.社会因素。
9、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胚芽期(受精后0~2周)、胚胎期(受精后3~8周) 、胎儿期(受精后第9~40周)11、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2、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13、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14、坐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包括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坐位自由玩15、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二、名词解释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⑧成人期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二)名词解释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二)名词解释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
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
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8.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遵循的规律。
(1)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2)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4)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6)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第四章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二)名词解释1.精细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手的基本动作。
手的基本动作包括:非抓握动作与抓握动作两大类。
非抓握动作包括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抓握动作又分为力性抓握与精细抓握,前者包括球形抓握、柱状抓握及拉,精细抓握包括指尖捏、指腹捏、侧捏及三指捏。
2.简述抓握动作发育规律。
由无意识抓握向随意抓握发育;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由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全手掌抓握模式)向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发育;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
放开较抓握更为精细,更具有目的性。
3.简述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握笔姿势发育包括: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发育,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发育,主要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握笔的手指握笔动作发育。
握笔动作发育特征:①握笔部位逐渐靠近笔尖;②离躯干中线越近部位的活动越来越少,而躯干远端部位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第五章婴幼儿言语语言发育(二)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2.言语: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6.语音:语音是口头言语的物质载体,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内容的声音。
(三)简答题6.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基本韵母发音较早,声母很少,主要是h音,有时有m音。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发音增加很多,发重复连续音节,开始有近似词的音,半岁时有的音开始有某种意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不同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一定的音开始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但还没有成为“词”。
正式学话、单词句阶段:1.0~1.5岁,开始有指向连续音节和近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以词代句”;但理解并不限于单词。
掌握初步的语言、简单句阶段:1.5~2.0岁,由单词句进入多词的简单句,各类句子数量比例:单词句占37.7%,简单句占55%,复合句占7.3%。
复合句发展,掌握基本语言阶段:2~3岁,单词句明显下降,而复合句上升到30.5%,句子长度也明显增加,言语内容也更加丰富。
第六章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二)名词解释1.同化: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称之同化。
2.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判断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
3.陌生环境法:陌生环境法的产生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简答题3.阐述皮杰亚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深刻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发育阶段理论包括: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运动认识对象;②前运算阶段(3~7岁),思维的片面性和自我为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第七章婴幼儿期情绪及其社会功能发育(二)名词解释1.情绪: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其产生都是与个体的动机是否实现、需要是否满足有关。
2.情感:情感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三)简答题2.简述婴儿的情绪反应的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婴儿初生情绪反应的产生、出现或消失、转移,都与其生理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随生理需要的出现而出现,并随其减弱、消失而消失、停止。
婴儿身体内部或外部引起不舒适的刺激,如饥渴或尿布潮湿等刺激,会引起哭闹等不愉快情绪,只有当直接引起这些消极情绪的刺激消除,这些情绪反应才能停止,代之以新的情绪。
如给孩子喂饱或换上干爽尿布后,婴儿就会立即停止哭声,变得愉快、安静。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的产物,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无须经过后天的学习。
孟昭兰指出:“人类最基本情绪具有先天性”。
新生儿以哭声反映身体痛苦,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这些都是非编码的,不学就会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因此,人们常把婴儿初生时的情绪称作“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了许多新的需要,继而也就出现了多种新的情绪体验。
在幼儿中、晚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并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可不断引起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
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的儿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而完全表露于外,喜、怒、哀、乐都清楚地在脸上反映出来。
到幼儿晚期,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外部表现。
幼儿还可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同时,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在情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起作用。
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一定的趋势:从在很大程度上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转为多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从容易不随意的外露转向能有意识地控制;从容易变动转向逐渐稳定。
8.列举几种婴幼儿的基本情绪。
哭、笑、恐惧、兴趣、愤怒、骄傲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