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核酸化学

合集下载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5章核酸的化学
1951年,Pauling提出了蛋白质的 α-螺旋结构。
46
1950 Chargaff's rules
1. the content of purines was always
equal to the content of pyrimidines.
2. the amounts of adenine and thymine
47
1952年,Wilkins 和Franklin用高度 定向的DNA纤维 作出高质量的X-光 衍射照片
helical
10 layer Lines Between Cross Patterns (10 Residues Per turn)
48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反向平 行双螺旋模型
次黄嘌呤
25
(二)戊 糖
5' CH2OH
O OH
4' H H 3'
H 2'
1' H
OH OH
β-D-呋喃核糖
核糖(ribose) (构成RNA)
5' CH2OH
O OH 4 ' H H 1' H 3' 2' H
OH H
β-D-2-脱氧呋喃核糖
脱氧核糖(deoxyribose) (构成DNA)
26
(三)核 苷(nucleoside)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周珏宇
南方医科大学 基因工程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教学要求
【教学课时】 4学时 【掌握内容】
常见核苷酸的结构、符号和性质;DNA和RNA的分子组成;核酸分 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键的方向性,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表示法; DNA的二级结构的特点;掌握原核生物DNA的超螺旋结构;真核生 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结构;DNA的生物学功能;RNA的种 类与功能;信使RNA和转运RNA的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 与功能;DNA的变性和复性概念和特点;解链曲线与Tm。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四节 核酸的性质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四节  核酸的性质

食品生物化学
图5-15 RNA紫外吸收曲线
波长nm
食品生物化学
四、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当核酸在某些理化因素(如有机溶剂、酸、碱、尿素、加 热及酰胺等)作用下,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 松散,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denaturation)。变性使核酸的 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改变,但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变。变性后的 核酸理化性质改变,生物学活性丧失。
核酸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溶液比 普通溶液黏度要大得多,高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愈大,其黏度 也就愈大,不规则线团分子比球形分子的黏度大,线形分子的 黏度更大。由于DNA分子极为细长,因此即使是极稀的溶液也 有极大的黏度,RNA的黏度要小得多。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也是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两性 电离。因磷酸基的酸性比碱基的碱性强,故其等电点偏于酸性。 利用核酸的两性解离能进行电泳,在中性或偏碱性溶液中,核 酸常带有负电荷,在外加电场力作用下,向阳极泳动。利用核 酸这一性质,可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核酸分离。
DNA的变性是可逆的。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变性的两 条互补链重新结合,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和性质,这个过程 称为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称退火处 理)即可复性。最适宜的复性温度比Tm值约低25℃,这个温度 又叫退火温度。
食品生物化学
图5-16 两种不同来源的DNA在260nm的吸收值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食品生物化学
DNA的解链过程发生于一个很窄的温度区内,DNA的变性 过程是爆发式的,有一个相变过程,把A260达到最高值的一半时 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用Tm表示。 Tm值大小与DNA碱基组成有关,由于G-C之间的氢键联系要比 A-T之间的氢键联系强得多,故G+C含量高的DNA其Tm值越高。 通过测定Tm值可知其G+C碱基的含量。

第五章 核酸化学

第五章  核酸化学

C6H6(benzene)
从氢化热看苯的稳定性
H2 2H2 3H2 H苯理=3x120=360KJ / mol
H=_120KJ / mol H=_232KJ / mol H=_208KJ / mol H苯实=208 KJ / mol
碱基堆积力
二、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这种力量比 碱基堆积力弱。
双螺旋分子中糖分子与 纵轴平行,与碱基平面 垂直
稳定双螺旋 结构的作用 力为氢键和 碱基堆积力 (即疏水作 用)
C. DNA 二 级 结 构 呈螺旋上升,旋 转过程中每10个 核苷酸旋转一圈, 螺旋上升一圈, 10个核苷酸上升 3.4nm , 每 个 核 苷酸上升0.34nm, 螺 旋 的 直 径 2nm 。
4、细胞内核苷酸衍生物
环核苷酸:常见的有3’,5’—环腺苷酸 cAMP、cGMP。它们是传递激素作用的 媒介物,在细胞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碱基组成 E.charguff规则: 1.体细胞碱基组成 2.不同生物碱基组成 3.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 4.A=T、G=C 5.A+G=C+T
Z-DNA
Z-DNA生物学意义
研究表明,Z-DNA的形成是DNA单链上出现嘌呤与 嘧啶交替排列所成的。比如CGCGCGCG或者 CACACACA。这种碱基排列方式会造成核苷酸的糖苷 键的顺式和反式构象的交替存在。当碱基与糖构成反式 结构时,它们之间离得远;而当它们成顺式时,就彼此 接近。嘧啶糖苷键通常是反式的,而嘌呤糖苷酸键既可 成顺式的也可成反式的。而在Z-DNA中,嘌呤碱是顺式 的。这样,在Z-DNA中嘧啶的糖苷链离开小沟向外挑出 ,而嘌呤上的糖苷键则弯向小沟。嘌呤与嘧啶的交替排 列就使得糖苷键也是顺式与反式交替排列,从而使Z- DNA主链呈锯齿状或“之”字形。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DNA和RNA分子中,主要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等, 个别核酸分中还含有微量的S。磷在各种核酸中的含量比较接 近和恒定,DNA的平均含磷量为9.9%,RNA的平均含磷量为 9.4%。因此,只要测出生物样品中核酸的含磷量,就可以计算 出该样品的核酸含量,这是定磷法的理论基础。
食品生物化学
二、核酸的水解产物
3.次黄嘌呤衍生物——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在肌肉组织中,腺嘌呤核苷酸循环过程中由AMP脱氨形成 次黄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在生物体内是合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 核苷酸的关键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的功能。另外,它还 是一种很好的助鲜剂,有肉鲜味,与味精以不同比例混合制成 具有特殊风味的强力味精(见第九章第二节鲜味)。
2.腺苷衍生物——环腺苷酸(cAMP)
cAMP是由ATP经腺苷酸环化酶催化而成的。
食品生物化学
图5-7 环腺苷酸(cAMP)
食品生物化学
cAMP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浓度很低。它们的主要作 用不是作为能量的供体,而是在生物体内参与细胞内多种调节 功能,如它可调节细胞内催化糖和脂肪反应的一系列酶的活性, 也可以调节蛋白激酶的活性。一般把激素称为第一信使,而称 cAMP为“第二信使”。
核酸是一种聚合物,它的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
核酸
核苷酸
磷酸
核苷
碱基
戊糖
(嘌呤碱和嘧Ch啶em碱Pa)st(e核r 糖或脱氧核糖)
图5-1 核酸的水解产物
食品生物化学
三、核酸水解产物的化学结构
1.戊糖
DNA和RNA的主要区别是所含戊糖不同,DNA分子中的戊 糖是β-D-2-脱氧核糖,而RNA分子中的戊糖是β-D-核糖 。
碱基 Ade Gua Cyt Ura

生物化学 第五章 核酸化学习题含答案

生物化学 第五章 核酸化学习题含答案

核酸的化学一、是非题1.嘌呤碱分子中含有嘧啶碱结构。

2.核苷由碱基和核糖以β型的C—N糖苷键相连。

3.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脱水缩合而成,所以说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

4.核苷酸的碱基和糖相连的糖苷键是C—O型。

5.核糖与脱氧核糖的差别是糖环的2’位有无羟基。

6.核苷酸的等电点的大小取决于核糖上的羟基与磷酸基的解离。

7.在DNA双链之间,碱基配对A-T形成两对氢键,C-G形成三对氢键,若胸腺嘧啶C-2位的羰基上的氧原于质子化形成OH,A-T之间也可形成三对氢键。

8.任何一条DNA片段中,碱基的含量都是A=T,C=G。

9.DNA碱基摩尔比规律仅适令于双链而不适合于单链。

10.用二苯胺法测定DNA含量必须用同源的DNA作标准样品。

11.DNA变性后就由双螺旋结构变成线团结构。

12.Tin值低的DNA分子中(A-T)%高。

13.Tin值高的DNA分子中(C-G)%高。

14.由于RNA不是双链,因此所有的RNA分子中都没有双螺旋结构。

15.起始浓度高、含重复序列多的DNA片段复性速度快。

16.DNA的复制和转录部必须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

17.某氨基酸tRNA反密码子为GUC,在mRNA上相对应的密码子应该是CAG。

18.细胞内DNA的核苷酸顺序都不是随机的而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19.RNA链的5 ′核苷酸的3′羟基与相邻核昔酸的5′羟基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20.假如某DNA样品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OD260提高30%,说明它是一条双链DNA。

21.核酸外切酶能够降解所有的病毒DNA。

二、填空题1.核苷酸是由___、____和磷酸基连接而成。

2.在各种RNA中__含稀有碱基最多。

3.T m值高的DNA分子中___的%含量高。

T m值低的DNA 分子中___%含量高。

4.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____,其生物学作用是____________。

5.细胞内所有的RNA的核苷酸顺序都是由它们的______决定的。

6.将双链DNA放置在pH2以下或pH12以上,其OD260___,在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______。

生物化学第5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第5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第5章核酸化学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核苷酸;2、核酸的一级结构;3、增色效应;4、DNA变性;5、T m值;二、符号辨识1、DNA;2、RNA;3、mRNA;4、tRNA;5、rRNA;6、AMP;7、dADP;8、A TP;9、NAD;10、NADP;11、FAD;12、CoA;13、DNase;14、RNase;15、Tm;三、填空1、RNA有三种类型,它们是(), ()和();2、除()只含有DNA或者只含有RNA外,其它生物细胞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3、核酸具有不同的结构,()通常为双链,()通常为单链;4、原核生物染色体DNA和细胞器DNA为()状双链,真核生物染色体DNA为()双链;5、核苷酸由核苷和()组成,核苷由()和()组成;6、构成核苷酸的碱基与戊糖连接的类型属于()连接,糖的构型为()型;7、稀有碱基在RNA中的含量比在DNA中的丰富,尤其在()中最为突出,约占10%左右;8、具有第二信使功能的核苷酸是()和();9、辅酶类核苷酸包括()、()、()和();10、多聚核苷酸是通过核苷酸的C5’-()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C3’-()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11、两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通常称为()磷酸二酯键;12、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单核苷酸之间通过()相连接以及单核苷酸的()及排列顺序;13、真核生物的mRNA分子存在5’-()结构(甲基化的鸟苷酸)和3’-()尾结构;14、1953年,J.Watson和F.Crick提出了著名的()模型;15、DNA分子由两条DNA单链组成,为()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主干链方向(),侧链()互补配对;16、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A与()结合,G 与()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17、碱基互补形成碱基对时,A和T之间形成()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个氢键;18、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堆积力和()的负电荷与介质中阳离子的正电荷之间形成的离子键;19、DNA的()结构是指DNA分子通过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构象;20、超螺旋是DNA()结构的一种形式;21、真核生物的核酸通常与蛋白质复合在一起,称为()。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05第五章核酸化学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05第五章核酸化学
.
(二)DNA的二级结构1(总)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 点 2.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3.DNA双螺旋的不同类型
.
(二)DNA的二级结构2
➢公 认 的 为 1953 年 watson 和 crick 提 出 的 DNA 双 螺旋结构模 型
.
(二)DNA的二级结构3
➢此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根据 ➢(1)碱基组成A=T,C=G,并证明A 与T之间可生成两个氢键,而C与G之间 三个氢键。 ➢( 2 ) X 衍 射 结 构 分 析 : 不 同 来 源 的 DNA纤维具有相似的X光衍射图谱。
➢含量:占总RNA的5% ➢存在: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被合成以后,
可能暂存于核仁内,也可能立即转移到胞质中, 并以每分子mRNA与几个或几十个核蛋白体结合 成串珠样的多核蛋白体形式而存在。
➢特点:一般都很不稳定,代谢活跃,更新迅速,
寿命较短,种类很多。
➢功能: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传递遗传信息的作
➢(2)离子键及范德华力:DNA分子中磷酸基因在生理 条件下解离,使DNA成为一种多阴离子,这有利于它与 带正电荷的其它阳离子基团发生静电作用,这样减少双链 间的静电排斥,有利于双螺旋的稳定。
➢(3)碱基堆积力:目前普遍认为堆积碱基间的疏水作 用是稳定DNA结构的更重要的因素。大量碱基层层堆积, 两相邻碱基的平面十分贴近,于是使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 一个强大的疏水区,与介质中的小分子隔开,有利于互补 碱基之间氢键的形成。
.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1)
➢(1)DNA分子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平行 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即p5’-糖3‘-p的结构 与p3’-糖5‘-p的结构相对;两条链的糖-磷 酸主链都是右手螺旋,有一共同的螺旋轴。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试题库 第5章 核酸化学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试题库 第5章   核酸化学

第5章核酸化学单元自测题(一) 名词解释1.核酸,2.核酸一级结构,3.DNA二级结构,4.碱基互补规律,5.稀有碱基、稀有核苷酸,6.环化核苷酸,7.多磷酸核苷酸,8.增色效应,9.减色效应,10.发卡结构11.分子杂交,12.Tm值,13. 回文序列,14. 同裂酶,15. 限制性物理图谱(二)填空题1.核酸可分为和两大类,其中主要存在于中,而主要存在于。

2.核酸完全水解生成的产物有、和,其中糖基有,碱基有和两大类。

3.生物体内的嘌呤碱主要有二种,和,嘧啶碱主要有、和,某些RNA分子中还含有微量的其它碱基,称为。

4.DNA和RNA分子在物质组成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和的不同,DNA分子中存在的是和,RNA分子中存在的是和。

5.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它们通过键相互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

6.DNA的二级结构是结构,其中碱基组成的共同特点是(若按摩尔数计算) 、、。

7.测知某一DNA样品中,A=0.53mol,C=0.25mol、那么T=mol,G=mol。

8.嘌呤环上的第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位碳原子相连形成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

9.嘧啶环上的第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位碳原子相连形成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

10. 有两个主要的环核苷酸是、,它们的主要生理功用是。

11.写出下列核苷酸符号的中文名称:ATP 、dCDP 。

12. DNA的Tm值的大小与其分子中所含的的种类、数量及比例有关,也与分子的、有关。

若含的A—T配对较多其值则、含的G—C配对较多其值则,分子越长其Tm值也越。

13.组成核酸的元素有、、、、等,其中的含量比较稳定,约占核酸总量的,可通过测定的含量来计算样品中核酸的含量。

14.DNA双螺旋结构的维系力主要有和。

15. DNA分子中G,C含量高分子较稳定,同时比重也较、解链温度也。

16.RNA主要有三类,既、和、它们的生物功能分别是、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图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 两条链反向平行,围绕同 一中心轴构成右手双螺旋 (double helix)。螺旋直径 2nm,表面有大沟和小沟。
2. 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螺 旋外侧,碱基垂直于螺旋轴 而伸入内侧。每圈螺旋含10 个碱基对 (bp),螺距为 3.4nm。
碱基平面与纵轴 垂直,糖环平面 与纵轴平行
1.DNA的一级结构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核酸的各个单核 苷酸之间连接键的性质以及组成中单核苷 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碱基排列顺序)。
• 1869年,瑞士医生弗雷德里希.米歇尔首次 分离出DNA,命名为核素(Nuclein)
• 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和玛莎.蔡斯确认 了DNA的遗传功能
• 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杜威. 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氨基酸臂
携带氨基酸
反密码臂
识别mRNA 上的密码
TC臂 可变区
识别并结合 核蛋白体
tRNA的三级结构 —— 倒L形 tRNA的功能 活化、搬运氨基酸 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 的翻译。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一、一般性质 分子大小:DNA :106~1010 RNA:104~106 性状: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 RNA为白色粉末 溶解度:DNA和RNA均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微溶于水,但它们的钠盐在水中溶解度较 大。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两性离子 )
核酸可以看成是多元酸,有较强的酸性,
溶液中与阳性离子结合,细胞内,与带正
电荷的化合物如精胺、亚精胺、组蛋白等
结合。 同时含有含氮碱基,具有碱性。
在pH4-11之间保持稳定,在此范围之外,
核酸就会变性。
在电泳时核酸向正极移动。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由于核酸中碱基的共轭双键,所以对紫外有较强的 吸收,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利用这一特性可 进行核酸的定量测定。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3. 两条链通过碱基间的氢 键相连,A对T有两个氢 键,C对G有三个氢键, 这种A-T、C-G配对的规 律,称为碱基互补规则。
4. 维持双螺旋稳定的因素: 横向为氢键,纵向为碱 基间的堆积力。
碱基互补配对
A
T
G
C
DNA双螺旋的结构类型
※目前已知DNA双螺
旋结构可分为A、B、 C、D及Z型等数种, 除Z型为左手双螺 旋外,其余均为右
手双螺旋。
A型DNA
B型DNA
Z型DNA
3.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
超螺旋结构:DNA双螺旋链扭曲或再盘绕形 成的特定构象 。 正超螺旋: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4.染色质与染色体
真核生物染色质由DNA和组蛋白构成,其基
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
3.核苷
核苷是由戊糖与含氮碱基经脱水缩合而生
成的化合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核苷是由核糖或脱氧核 糖的C1′-羟基与嘧啶碱N1或嘌呤碱N9进 行缩合,故生成的化学键称为,N糖苷键。
OH
N9 N1
β1
β1
腺苷(AR) β1,N9-糖苷键
脱氧胞苷(dCR) β1,N1-糖苷键
DNA和RNA的基本化学组成
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
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经
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 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
核酸杂交可以是DNA-DNA,也可以是DNARNA杂交。 不同来源的,具有大致相同互补碱基顺序 的核酸片段称为同源顺序(homologous sequence)。
“稀有核苷”是由“稀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
假尿苷(ψ) 1,C5-糖苷键
C5
1
4.核苷酸
核苷酸(nucleotide)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
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
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
由于与磷酸基缩合的位置不同而分别生成2-核苷 酸、3-核苷酸和5-核苷酸。 最常见的核苷酸是5-核苷酸(5常被省略)。
磷酸 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 嘧啶碱 核糖
戊糖
脱氧核糖 嘌呤碱
(一)核苷与核苷酸
1.碱基
稀有碱基
3
3
2、戊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
HO CH2 O OH
HO CH2 O OH


3´ 2´
OH

OH
OH
-D-核糖(ribose) (构成RNA)
-D-脱氧核糖(deoxyribose) (构成DNA)
第五章
核酸化学
本章内容
01
核酸的组成与结构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分离与含量测定
02
03
第一节核酸的组成与结构
核酸(nucleic acid)是含有磷酸基团的 重要生物大分子,因最初从细胞核分离获 得,又具有酸性,故称为核酸。
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 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一、核酸的生物功能
• Tm的高低与DNA分子中G+C的含量有关, G+C的含量越高,则Tm越高。
思考题: 有甲、乙、丙三种不同生物来源的DNA样品, 它们的Tm值分别为84℃、87℃和89℃.它们 的碱基组成各是多少?哪一种含G-C高,哪 一种含A-T高?
根据公式: (G+C)%=(Tm-69.3)×2.44
计算出: 甲
• 定磷法
• 定糖法 • 紫外吸收法

LOGO
摩尔磷消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法
(p ) A CL
(p) :摩尔磷消光系数,也称摩尔磷吸光系数
A:样品的光吸收值 C:每升溶液中磷的摩尔数 L:光径
∵ ∴
C
每升中磷的重量 (g)W 磷的原子量(30.9 8)
(p )
A CL
A 30.98A W WL L 30.98
tRNA的二级结构由于局部双螺旋的形成而呈现 “三叶草”形,故称为“三叶草”结构。
tRNA的“三叶草”形结构包括(四臂四环) (1)氨基酸接受区(一臂) (2)二氢尿嘧啶区 (一臂一环) (3)反密码环区(一臂一环) (4)TψC环(一臂一环) (5)可变区
DHU臂
辨认并结合氨基酰 tRNA合成酶
(G+C)% 35.87 (A + T)% 64.13

43.19 56.81

48.67 51.33
由上结果可知:丙中G+C高,甲中A+T高。
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将热变性后的DNA溶液缓慢冷却,在低于
变性温度约25~30℃的条件下保温一段时
间(退火annealing),则变性的两条单
链DNA可以重新互补而形成原来的双螺旋 结构并恢复原有的性质。 将变性DNA经退火处理,使其重新形成双 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DNA变性的 本质是双链间 氢键的断裂。
DNA变性后的性质改变:
①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
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
的现象;
② 旋光性下降; ③ 粘度降低;
④ 生物学功能丧失或改变。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DNA的紫外吸收光谱
③ 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摩尔百分比具有一定的规律 性,即A=T、G=C、A+G=T+C。这一规律被称为 Chargaff规则。
•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思考题:
对一双链DNA而言,若一条链中(A+G)/(T+C)=0.7, 则(1)互补链中(A+G)/(T+C)=?,(2)在整个DNA分子 中(A+G)/(T+C)=?若一条链中(A+T)/(G+C) = 0.7, 则(3)互补链中(A+T)/(G+C)=?,(4)在整个DNA分子 中(A+T)/(G+C)=?
细胞核和胞液 核蛋白体RNA 信使RNA 转运RNA 核内不均一RNA 核内小RNA 核仁小RNA 胞浆小RNA rRNA mRNA tRNA HnRNA SnRNA SnoRNA scRNA/7SL-RNA 线粒体 mt rRNA 功 能 核蛋白体组分 转运氨基酸 成熟mRNA的前体 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 rRNA的加工、修饰 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 的信号识别体的组分
5-核苷酸又可按其在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 分为一磷酸核苷(核苷酸)、二磷酸核苷和三磷 酸核苷。
(二)环核苷酸
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
环一磷酸腺苷
环一磷酸鸟苷
三、核酸的分子结构
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其分子结 构跟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级结构和高
级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一)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核酸与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是由DNA通过mRNA传向蛋白质,蛋 白质的生物合成和生物性状的表现都与核 酸紧密相关。
3.核酸与医药 抗癌药物、基因工程
二、核酸的分子组成与基本结构单位
核酸是由许多单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 酸。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DNA-DNA杂交示意图
变性
复性
不同来源的 DNA分子
DNA-DNA 杂交双链分子
DNA-RNA杂交示意图
利用核酸的分子杂交,可以确定或寻找 不同物种中具有同源顺序的DNA或RNA片 段。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有:原位杂交、
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及Northern杂
交等。
核算的含量测定
知道了磷的含量就可知核酸的含量 在pH7.0时;DNA的 (p ) 为6600, RNA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