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及其创作的《黄鹤楼》。
2.诗歌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包括:
a.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表达诗人对古人离去的感慨。
b.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描绘黄鹤楼空寂的景象。
c.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d.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黄鹤楼》中领悟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在挖掘诗歌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诗中的黄鹤楼为何空余?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与朋友的分别、亲人的远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黄鹤楼》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文言文体裁。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黄鹤楼是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教学《黄鹤楼》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也要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历史文化素养;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掌握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4.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技能的训练;2.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学习;3.文言文写作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1.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所描绘的历史文化背景;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想象黄鹤楼的景色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黄鹤楼》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通过现代汉语和注释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的修辞,帮助学生掌握常见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文言文写作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模仿《黄鹤楼》的风格,自行创作文言文文章。

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4.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可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可以询问学生掌握程度及感想。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情景重构方面较为成功,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理解环节,我对汉语注释的讲解比较详细,但部分学生仍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写作环节,我采用了课堂模仿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写作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了解黄鹤楼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和地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对景点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3. 关键词语解析: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等;4. 意境与主题探讨: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篇: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产生兴趣和好奇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4. 诗文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展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5.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第三篇:教学评价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3.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文解析和景点介绍;5.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课题:黄鹤楼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两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今天让我们走近崔颢,欣赏他的诗作《黄鹤楼》。

二、文学常识1、黄鹤楼(1)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2)黄鹤楼的内部装置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2、走近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究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学习黄鹤楼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诗词歌赋。

2. 教学难点: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讲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介绍黄鹤楼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文化名人的联系。

3. 演示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通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美学,引导学生探究其特色。

4. 分析黄鹤楼的诗词歌赋:选取经典诗作,讲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交流对黄鹤楼的认识和体会,深化对黄鹤楼的理解。

6. 个人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黄鹤楼,提高其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黄鹤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和音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和选择等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描绘出相应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第二篇: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黄鹤楼》诗歌,加强记忆;2.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3. 结合诗文内容,想象和描绘出《黄鹤楼》的画面;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

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

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

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

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

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

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

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

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
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

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

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

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

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

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教学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