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分类,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农业这一部分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比如知道农业是一种生产活动,能够提供食物等。
但学生对于农业的深入理解可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农业的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难点:农业的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农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汇总九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汇总九篇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__关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
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初中地理教案八上农业

教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含义、重要性及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地图、图表等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相关农业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土地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获取农产品的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 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我国农业分布图,标注主要农业产区。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文,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图表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农业》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农业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进行详细阐述。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并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农业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农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学生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的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实际情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观察法:学生观察农业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如图文资料、视频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农业知识测试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农业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市场需求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阐述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地理农业教案模板7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农业教案模板7篇八年级上册地理农业教案模板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当学生的思维结果错误的时候,要容忍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地理农业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
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
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
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
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三章陆疆万里行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
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中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1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1)熟读图5. 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
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读图5.1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P3的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1)读图5.2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4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如课本图5、1所示)(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是,对于农业这一领域,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其认识相对较少,理解也较浅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和分类。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农业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发展和问题。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2.准备农业的相关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你们知道农业吗?农业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农业知识。
如:“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农业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使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资源、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农业的具体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及其特点2.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农业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农业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PPT。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呈现(10分钟)1.使用PPT展示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取的农业案例,总结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引导语:有关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的教案要怎么设计!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5、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6、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
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
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教案、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活动1]
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
(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
[活动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问题1]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 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问题3]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
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问题4] 对图“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进行分析,
读出我国九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请思考:(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为什么要建立商品粮基地?
回答:
(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当地人口稠密,粮食消耗量较大。
(3)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活动3]
学生将教材提供的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格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阅读教材活动,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画出一幅流程图。
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请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么好处?
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对环境没有损害。
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
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4.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