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及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通过诵读领悟本词“形象”、“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 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豪情壮志。

2.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独学思考: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革命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三)字词积累(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寥廓峥嵘挥斥方遒遒劲浪遏飞舟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遒劲jìng 浪遏飞舟(è)(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上阙,思考下列问题: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正常语序应是怎样?“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为了格律需要。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2、由“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秋景的句子。

这七句按照怎样的顺序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这几句,由远而近,由仰视到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鹰击长空——仰视鱼翔浅底---俯视3、上阕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反复朗诵,通过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宏阔的深秋意境。

2.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受诗人对青春的思考,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3.准确、流利地背诵全词。

■学习探究任务一:恰当吟诵,整体感知这首词被放在“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

吟诵青春,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说说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什么画面?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解析】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展现了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诗人故地重游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词的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作了气势恢宏的回答。

任务二:品读语言,赏析意境上阙写景句子,语言精炼传神,请选择任一写景语句,品析你认为生动传神的词。

并试着通过诵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写“山”——“看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红”字写出了色彩绚丽。

【解析】“林”——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拟人手法,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江”——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舸争流:“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写出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鱼翔浅底:“翔”生动地写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任务三:畅想形象,感受情怀上阕末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你觉得应该是谁?为什么应该是他(们)?能在词中找到答案吗?【解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2012.8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导学过程一、资料补充《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二、课前预习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代,盛行于宋。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到90字)、(91字以上)。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它决定词的、和。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长沙是词的。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两大类。

三、课堂学习1.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下阕:2.上阙中有一个领子,是。

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景物:特点:顺序:感慨:3.上阙中哪些词特别富有表现力?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4.深入品读下阕思考:词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革命战友?答:5.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答: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三、课后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词的常识1、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2、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背景介绍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题目简介】“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为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自主预习】①沁园春(qìn)②峥嵘岁月(zhēngróng )③百舸争流(gě )④怅寥廓(liáo )(kuò)⑤挥斥方遒(qiú )⑥浪遏飞舟(è )课堂案【整体感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找到统领上下片的关键字词。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2019-08-31【学法指导】1.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的内容,所有题⽬都要书⾯完成,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2.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思考,谈出⾃⼰的理解,不能独⽴解决的问题⽤红笔做好标记。

【学习⽬标】1.知识⽬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标:了解诗歌的意象、语⾔特点,初步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诗词鉴赏能⼒。

3.情感⽬标:学习同志以天下为⼰任的⾰命使命感和远⼤的抱负。

【学习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的意境。

2.领会诗⼈主宰⼤地沉浮的博⼤胸襟和慷慨豪情。

【预习案】1.(1)词的知识词,⼜称?摇 ?摇?摇。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乐分离,成为诗的⼀种,所以有⼈把词称为“?摇?摇”。

词有词牌,⼜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摇 ?摇(58字以内)、?摇 ?摇(59到90字)、 ?摇?摇(91字以上);以⽚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摇 ?摇?摇派和?摇 ?摇?摇派。

“沁园春”是?摇 ?摇名,“长沙”是?摇 ?摇。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沁⽔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2)背景知识这⾸词作于?摇 ?摇年。

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

这年深秋,去⼴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作,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洲,写下了这⾸词。

2.熟读课⽂,读准下列字⾳沁园春( ) 百舸( ) 怅寥廓( )峥嵘( ) ⽅遒( ) 浪遏( )飞⾈3.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长沙》精编导学案(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精编导学案(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编写者:王珏校对者:王珏审核人:王珏编号:11001学习目标: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背诵全诗,朗读时注意情感和节奏。

掌握生字词,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景色(意境),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了解时代背景分析其抒发的情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写法。

一课前学案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音乐的,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如《如梦令》、中调(59至90字),如《》、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按字数属于。

词的每一段落又叫或,词按段多少划分单调(共一段)、双调(共两段)、三调(共三段)、四调等,《沁园春·长沙》按段数属于。

2.给下列字注音并释义。

沁()舸()怅()遒()遏()3.解释词语:峥嵘:寥廓:风华正茂: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切分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5.有感情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一想毛泽东的诗词整体上具有怎样的风格?每一句应该用怎样情感基调。

并试读几篇寻找一下感觉。

《沁园春·长沙》整首词景物形象生动,情感热烈奔放,词风遒劲有力充满豪气。

朗诵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刚劲豪放这个总的基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朗诵时语调应庄重平稳,树立起诗人毛主席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朗诵时“看”字后面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以显示其总领关系。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语速稍慢,语调舒缓,“遍”字要上扬、拖长,“染”字也要拉长。

“漫江碧透”以下逐渐加快加强,语势上扬,以增强动感,显示活力。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字词,了解词的文学知识。

2、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作情与景的结合。

4、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及使命感【学习重点】1、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难点】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百舸.(gě)沉疴.(kē) 层林尽.染(jìn) 尽.管(jǐn)尽.量(jǐn)尽.早(jǐn) 寥.廓(liáo)绸缪.(móu) 方遒.(qiú)遒劲..(qiújìnɡ)酋.长(qiú)浪遏(â)飞舟遏(â)制拜谒(yè)寥(liáo)廓惆怅(chóu chàng)万户候(hóu)尽染百舸竞自由寥廓苍茫沧.海书生意气江湖义气2、词语释义:①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②击水:引用了祖逖(tì)的“中流击楫( jí)”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光[恢复(已亡的国家),收回(失去的领土)]之志。

……(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旧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③意气:意志与气概3、了解词:(1)、定义:词,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层林尽rán ()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ò()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 róng()岁月稠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浪è()飞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遒:苍茫:主:峥嵘:激扬文字:稠:风华正茂:遏:挥斥:击水: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三、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意象:(二)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忆”的是,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达标训练】(一)填空选择题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 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B、沉浮携带仓茫C、挥斥酋劲峥嵘D、遏阻惆怅激扬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5、诗词讲究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

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C、层漫遍底D、碧尽遍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课内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到__ ____,自________而____ ,再从_______到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8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三、(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

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由哪个字统领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达标训练(一)填空选择题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2、C 3、D 4、B 5、B 6、C 7、C 8、D (二)课内阅读。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中橘子洲头。

2、从第一句到第七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总领。

3、从远到近,自上而下,再从分到总。

4、林、江、舸、鹰、鱼。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三)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

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

2、B (四)1、长短句(诗余)2、D3、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