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领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对比等。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2)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营造秋天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的名句有哪些?让学生回忆并背诵相关诗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毛泽东在 1925 年秋离开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06
相关教学资源与推荐阅读
教学辅助材料
课件PPT
详细解读《沁园春·长沙》的PPT,包括诗歌背景 、词句分析、意境描绘等。
教案
针对《沁园春·长沙》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 学难点、教学过程等。
教学视频
有关《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视频,供教师参 考和学习。
网络资源推荐
古诗文网 提供《沁园春·长沙》的原文、注释、赏析等内容,便于学生自主 学习。
教学手段
01
02
03
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 内容,提供丰富的视觉和 听觉效果,增强学生对诗 词的感知和理解。
互动式白板
利用互动式白板进行讲解 和展示,增强师生之间的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 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 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论坛
聚集了大量语文教师和爱好者,可以交流教学心得和阅读体验。
慕课网
有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专项课程,适合学生系统学习。
延伸阅读书目
1 2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详细解读毛泽东诗词的鉴赏类书籍,有助于深 入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诗歌史》
从历史角度解读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 有助于拓展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认知视野。
教学互动
课堂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 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课堂反馈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 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3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一、课程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时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掌握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深入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特点,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4.培养学员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程内容1.创作背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2.内容解析(1)上阕:描绘长沙秋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下阕: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艺术特色(1)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秋景,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运用对比手法,突显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3)采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

(4)词中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四、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词人毛泽东。

2.诗词鉴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3.艺术特色解析:探讨《沁园春·长沙》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4.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历史文化背景探究•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学生互动环节•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01课程介绍与背景沁园春长沙背景毛泽东创作背景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毛泽东求学和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革命。

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深入解读,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和革命形势。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感悟能力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民族命运的热爱。

01020304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对词中的主题、意象、情感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文学知识,对词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意。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利用PPT 、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创作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词人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沁园春·长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词的朗读、感悟、分析和欣赏;对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主题的深入解读;对作者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沁园春·长沙》。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结合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实践: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上片、下片3. 诗歌意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5. 诗歌主题:赞美长沙美景,抒发壮志豪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毛泽东的另一首诗《七律·长征》,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示例:通过分析《七律·长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可以看出诗人毛泽东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的描绘,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和欣赏,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和鉴赏方法。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章,详细内容为《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通过对长沙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主题及诗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句的赏析。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主题、表现手法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为诗歌原文,右侧为诗歌解析。

1. 左侧: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望岳麓山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 右侧:背景:毛泽东,长沙美景主题:家国情怀,革命热情意境:壮丽、激昂表现手法:对比、夸张、设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3)谈谈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

(2)意象:江水、山川、船舶等。

作用:形象地描绘了长沙的美景,突出了革命事业的壮丽。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现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描绘了长沙的自然美景和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感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沙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描绘的美景的感受。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上片、下片3. 诗歌背景:毛泽东、长沙4. 情感主题:国家命运、民族前途5. 重点词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词。
看万山红遍 遍:红之广
层林尽染

染:拟人手法
机 漫江碧透 透:水之清
勃 勃 百舸争流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之 景
鹰击长空
击:飞之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
万类霜天竞自由 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湘 江 北 去
鹰击橘 长子 空洲 ,鱼头

漫江鱼碧透翔, 浅百舸底争流
沁 园 春
长 沙
·
1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 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 和革命斗志。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兴起于隋 唐,盛行于宋,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 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 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按照字数, 词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的上
世礴

诗只纪的肃Fra bibliotek眼, 那
的 诗, 的



句, 酿,
人,
╭︿︿︿╮ {/-●●-/} ( (oo) )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 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 ,后被外戚窦宪夺 取。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双调,114字,上阕13句,下阕12句。
➢1925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韶 山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组织各种 农民运动。1925年秋,离开韶山,由 长沙动身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间


近观
静 结

仰视
, 对
俯视 比


看万山红遍
提示:
现 这 层林尽染
分析写景的语言, 也就是分析精妙
力 几 漫江碧透
的词的用法。对
特句 别 中 百舸争流
强哪 些
鹰击长空
词 鱼翔浅底 表
于景物描写中的 静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形容词和副 词;对于动景我 们往往要注意动
➢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 长沙。
➢五卅运动后,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 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抵制 英货、日货运动。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 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
朗 读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注意这些音:
➢ (1)沁园春(qìn) ➢ (2)百舸争流( gě ) ➢ (3)怅寥廓( liáo )(kuò) ➢ (4)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 ➢ (5)挥斥方遒( qiú ) ➢ (6)浪遏飞舟( è )
•独 湘 橘 看 层 漫 百 •鹰 鱼 万 怅 问 谁 •携 忆 恰 风 书 挥 •指 激 粪 曾 到 浪
飘 雪 宽 抬 有 阳, 略 常 二 你
成天 阔 头 时 成 家 于 万用
梅更 的 望 潇 了 的 马 花善 脑 断 洒 最 目 背
五平 千平

漫 畅 际 南 地 美 光。 上 里 仄 人
天 想, 却 飞 抽 的 的 神 有 雁,烟, 意
战 构 是仄 地 思, 最 的

北思 大 国飞 江
象 黄 便 长枪 袖
。 花, 具 一 声,
风扬 流
如 有 行写
光 起 淌,
血 了 。 诗,
。 来,
残战
嘹便天轻调一屈相
亮成安易动首指信
了了门不了气数你
东 世 城 朗 半 势 算, 是
方! 界 楼 诵, 个 磅
浅 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立”)
湘江秋色图 (“看”)
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和环境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望: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问:谁主沉浮
词的下阙突出什么人的活动?由哪个字领
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图“生 ”少气
年勃 学勃 子的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 激扬文字, 责任感。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功名利禄的豪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 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体 感
下阕:忆、记

情志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 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 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 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 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 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迈气慨。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 作用?
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 用了大胆的夸张,含蓄巧妙回答 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投身革 命, 急流勇进, 担负大任.
峥嵘岁月图 (“忆”)
中流击水 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下阕
答:同学少年
主题总结
➢景: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豪情壮志:以天下为 己任,振兴中华
请找找本诗中的意象
万 山 红遍
层 林 尽染 漫 江 碧透 百 舸 争流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
学生研讨
• 1.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 2.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选取两个词谈谈其中的好处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远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静景 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动 鹰击长空, 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