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作者:中西医临床二班王慎摘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寄生虫流行防治寄生虫病的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例如的传染源为人;的传染源为人和、犬、猪等动物。
2.传播途径(1) 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而经口感染。
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
(2) 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 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
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
(4) 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5) 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
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后一般均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呈带虫免疫状态,当寄生虫自体内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
例如疟疾非流行区的人口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
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和等。
二、流行特点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第三章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

3.保护易感者人类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的感染大多缺乏先天的特异免疫力,因此对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最直接方法。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在皮肤涂抹驱避剂以防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刺和预防服药。
由于大多数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同时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较多,因此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目前我国对寄生虫病采取的是综合防治策略,即根据流行区的实际情况和流行规律,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综合防治策略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是切实有效的。
(3)经土壤传播:有些直接发育型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产的卵需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卵或幼虫,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的寄生虫卵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如蛔虫卵能在浅层土壤中生存数年,由于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们可在土壤中达到惊人的数量。
(4) 经空气(飞沫)传播:有些寄生虫的感染期可借助空气或飞沫传播,如蛲虫卵、棘阿米巴可在空气中飘浮,并可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通过对流行过程三个环节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地理环境会影响到中间宿主的孳生与分布,如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溪蟹和蝲蛄只适于生长在山区小溪,因此肺吸虫病大多只在丘陵、山区流行;气候条件会影响到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及其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的孳生, 如血吸虫毛蚴的孵化和尾蚴的逸出除需要水外,还与温度、光照等条件有关,而适宜的温度又增加了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因而有利于血吸虫病的流行。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内脏幼虫移行症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IgE水 平升高
新出现与复燃的寄生虫病
感染途径(方式):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
经口感染 经皮肤感染 经节肢动物感染 接触感染 自身感染 逆行感染 血液感染 经胎盘、乳汁感染 其他途径感染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与 寄生虫病的特点
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带虫者(carrier) 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
多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一些寄生蠕虫幼虫 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 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虫病的流行 与防治
第一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 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在外界或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进入另一宿主 的整个过程
感染途径(方式):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源 病人 带虫者 保虫宿主(家畜、家养动物或野生动物)
传播途径:
土壤 水 空气 食物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 人体直接传播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第一篇: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关键词:寄生虫病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一)传染源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
作为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
例如感染多种蠕虫的带虫者或患者从粪便排出蠕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带虫者可排出包囊;虫卵或包囊在排出时即有感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感染期)。
感染阶段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二)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人体寄生虫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下列几方面:土壤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
如蛔虫卵、鞭虫卵在粪便污染的土壤发育为感染性卵;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的虫卵在土壤发育为感染期幼虫。
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水多种寄生虫可通过淡水而达到人体。
如水中可含有感染期的阿米巴与贾第虫包囊、猪带绦虫卵、某些感染性线虫卵、血吸虫尾蚴和布氏姜片虫囊蚴等。
食物主要是蔬菜与鱼肉等食品。
由于广大农村用新鲜粪便施肥,使蔬菜常成为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如感染性蛔虫卵、鞭虫卵、猪带绦虫卵和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以及原有包囊等,皆可以由食用未洗净或未煮熟的蔬菜而传播,旋毛虫、猪带绦虫可以通过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而传播。
某些淡水鱼类可传播华支睾吸虫等。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很多医学节肢动物可作为多种寄生虫的传播媒介。
如蚊为疟原虫、丝虫,白蛉为利什曼原虫,蚤为膜壳绦虫的传播媒介。
人体直接传播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
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防治

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防治
猪场集约化生产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病害难题,特别是
寄生虫病的流行问题。
寄生虫病的流行对猪场生产和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给猪
的健康和猪肉等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综合防治寄生虫病已成为当前猪场
管理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猪圆线虫病、地方病、肠道隆头线虫、肺纤维化等。
在猪场集约
化生产过程中,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群共感染、交叉感染、传染母期猪、环境污
染等多种方式。
针对寄生虫病的流行,猪场管理者应采取多种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必要的药物治疗、
生物学防治、环境卫生整治等。
合理应用驱虫药物可以有效消灭害虫,但需要根据药物使
用说明和临床医生建议选用正确的药品和使用方法,预防和减少药物滥用引致的副作用。
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学手段制约有害昆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达到
保护农业生产的综合治理手段。
常用的生物学防治措施包括放线虫、壳孢菌等有益微生物
的使用,以及利用一些凶猛的捕食能力强的天敌,如赤眼蜂、螨捕蛛等对病虫害进行生物
控制。
环境卫生整治是防治猪场寄生虫病流行的重要手段。
保持猪舍内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干燥、通风、卫生,去除能够滋生寄生虫的泥土、废弃物等垃圾,以及采取合理的消毒措
施使猪场的环境更加健康和清洁。
总之,针对集约化猪场存在的寄生虫病流行问题,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必要的药物
治疗、生物学防治、环境卫生整治等多种手段,并保持科学管理原则,养成好的消毒习惯,是预防和控制猪场寄生虫病有效的手段,也是促进生产和猪肉安全的重要举措。
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寄生虫病是指动物体内寄生着各种寄生虫,通过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成虫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引发一系列疾病的病原体感染。
动物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1. 虫源宿主寄生虫病的虫源宿主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和人类。
大多数寄生虫病都有明确的虫源宿主,如疟原虫的虫源宿主是感染了疟疾的人类,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给健康人。
某些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包虫病等则有多种虫源宿主。
2. 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食物、水、空气、接触、咬伤和昆虫叮咬等。
例如,蛔虫病通过误食蛔虫卵感染,包虫病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生肉引起。
3. 流行病学特征寄生虫病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的特点。
某些寄生虫病在特定区域和季节发病率高,如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旺盛的蚊虫是传播媒介。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对于某些重要的动物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是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例如,狂犬病疫苗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犬只通过咬伤传播疾病。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控制寄生虫病的有效途径。
定期清理环境,减少垃圾、污水和动物粪便的滋生地,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食品安全和水源清洁也是重要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3. 动物防治动物的防治是控制寄生虫病的重要一环。
定期对动物进行驱虫、灭蚊等工作,可以减少寄生虫在动物之间传播,从而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4.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疫病高发区或接触虫源宿主时,人们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使用防蚊用品、饮食卫生等。
5. 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结语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课题。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精修订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作者:中西医临床二班王慎摘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寄生虫流行防治寄生虫病的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例如的传染源为人;的传染源为人和、犬、猪等动物。
2.传播途径(1) 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而经口感染。
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
(2) 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 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
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
(4) 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5) 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
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后一般均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呈带虫免疫状态,当寄生虫自体内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
例如疟疾非流行区的人口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
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和等。
二、流行特点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防治

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防治集约化猪场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猪场养殖过程中,猪群往往容易受到寄生虫病的侵害。
寄生虫病是猪场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直接影响了猪肉的质量和数量。
调查和研究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探索综合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寄生虫病的种类和病因分析1.常见的寄生虫病(1)绦虫病:绦虫是引起猪绦虫病的病原体,绦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导致猪群出现厌食、消瘦、腹泻等临床表现。
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猪场内外环境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水、饲料受到寄生虫卵的污染,猪群因此摄入了寄生虫卵。
(2)猪舍内部环境不洁净,寄生虫卵和囊实体残留在地面上,导致猪群不断受到寄生虫卵的感染。
(3)外来感染源的输入,比如生猪、环境等。
二、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1.调查结果显示,集约化猪场主要受到绦虫病、蛔虫病和圆线虫病的侵害。
绦虫病:绦虫病主要流行于猪场内年龄较大的种猪和育肥猪,受到绦虫病侵害的猪群出现明显的消瘦、厌食、生长迟缓等临床症状。
蛔虫病:蛔虫病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猪场内的仔猪和生长肥育猪群中,蛔虫寄生在猪的消化道内,导致仔猪和生长肥育猪出现腹泻、厌食等临床症状。
2.不同季节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会有所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夏季是寄生虫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是因为夏季气温、湿度适合寄生虫卵的孵化,加上夏季饲料、水源的容易受到寄生虫卵的污染,导致猪群不断受到寄生虫的侵害。
三、综合防治方法1. 环境管理(1)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持猪舍内的环境清洁卫生。
(2)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有效杀灭猪舍内寄生虫的卵和囊实体。
(3)对饮水、饲料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饮水、饲料的卫生安全。
2. 合理饲养管理(1)根据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搭配饲料,提高猪的免疫力。
(2)定期对猪群进行驱虫防治,根据不同寄生虫病使用不同的驱虫药物,驱除猪群内的寄生虫。
3. 生物防治(1)发酵饲料:添加适量的发酵饲料,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的感染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
作者:中西医临床二班王慎
摘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寄生虫流行防治
寄生虫病的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例如的传染源为人;的传染源为人和、犬、猪等动物。
2.传播途径
(1) 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而经口感染。
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
(2) 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 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
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
(4) 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5) 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
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后一般均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呈带虫免疫状态,当寄生虫自体内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
例如疟疾非流行区的人口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
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和等。
二、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已把数种寄生虫病列为乙类传染病(、疟疾、) 和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细粒棘球蚴病)。
此外,许多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病也与医学昆虫有关:例如乙型脑炎与蚊、出血热与革螨、与蜱、与蝇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一般具3个方面:
1.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分布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
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差异,如干寒地带少有;中间宿主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如我国某些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的习惯,因此有猪带绦虫或牛带的流行;在畜牧地区,犬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卵污染食物和牧草,人畜食入后常罹患细粒棘球蚴病(俗称)。
绦虫病和细粒棘球蚴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寄生虫病。
2.季节性
如前所述,寄生虫病的流行受季节的影响。
虫媒寄生虫病的传播季节与昆虫的活动一致,如间日疟与嗜人按蚊;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饮食方式因季节而异,多数寄生虫感染好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如急性血吸虫病多发于夏季。
3.人兽共患性
许多寄生虫除了寄生人体外,还可在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寄生,对人类造成威胁。
这类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全球此类疾病约有70多种,已知我国有30多种,如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等。
对于人兽共患病的防治,必须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人兽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稳定的效果。
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主要包括:①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现症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②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中间宿主,对于
土源性蠕虫及食源性寄生虫,尤其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③预防感染:改进生产方式和条件,摈弃不良的生活陋习,对于某些寄生虫可采取预防服药和积极开发疫苗研究。
对于经皮肤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寄生虫病,应注意病人的隔离和病房内衣物的消毒。
对于虫媒病则须大力控制媒介节肢动物。
参考文献
1、苏哲娃,葛凌云《》,1998(04)
2、,,《》,2013,(04)
3、,《》,2012(1)
4、《现代寄生虫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5、,,,《,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