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5.观测风 参考教案1
小学科学35《观测风》(教案)

小学科学35《观测风》(教案)观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因。
2. 风的特点和观察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风的气流特点,并能准确观察风的表现。
2. 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风的观察工作。
四、教学准备:1. 风筝、纸片、风车、风力等相关实物。
2. 如有条件,准备一段风场风力较强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窗外的树叶和旗帜等,引发学生对风的注意;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有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理解风的形成1. 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纸片等在风中的表现,让学生发表对这些现象的解释;2. 教师讲解风形成的原因:地球的地表受到太阳能的不均匀加热,造成空气的温度不均匀,从而形成气流,即风;3. 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风的气流特点。
步骤三:观察风的特点1. 教师分发风车和风力等实物,并向学生解释如何观察风的特点;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一个风车,记录下风车旋转的方向和速度;3.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描述风的特点。
步骤四:团队合作与总结1. 小组内学生分享观察记录,比较各组观察结果;2. 提问学生:“你们所观察到的风的特点有哪些?是否有相同点或不同点?”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特点,并引出“风的强弱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
步骤五:拓展活动1. 如有条件,可以展示一段风力较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强度的风对物体的影响;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现象,如树叶的摇摆、气球的飘动等,与风的特点进行联系。
六、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设计风速测量仪器,让学生亲自测量风的速度;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风能利用等。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风形成原因的理解,对风特点的观察和总结能力;2. 评价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是否准确,是否能描述风的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风》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学生在观测风的方面可能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观测风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的PPT。
2.准备观测风的工具,如风向袋、风速计等。
3.准备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奥秘。
同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风的一些了解和经历。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风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观测风的工具进行实地观测。
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尝试解释数据的含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观测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风帆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对环境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测风的方法和风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风的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风的观察日记,记录他们在家中观测到的风的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 《观测风》教案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工具。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利用课外时间制作一个风向标,看看用它测风向时跟小风旗有何不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观测风》教学设计
课题
观测风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3.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知道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重点
制作步骤:(1)选一块轻薄的布,长约35厘米,宽约20米,作为风旗的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再选一张硬纸板,长约40厘米,宽约6厘米,作为风旗的旗杆。
(2)将硬纸板对折,将布对齐折痕放入硬纸板内,并将硬纸板合上。
(3)用订书机将硬纸板订结实。
提醒:使用订书机要小心!硬纸板要有一定的硬度,布要柔软一些。
制作原理:在风力的作用下,小风旗顺着一个方向展开,展开的大小表示风速的不同。
学生朗读。
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聚焦: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
今天的风有多大?是什么方向的风?
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我们可以通过地面物体的飘动、摇晃感受到风的大小和风是从哪个方向刮来的。
风是看不见的,但是当树枝摇动时,我们知道那是风的作用当风扑面而来,吹动我们的头发时,我们感觉到了风:红旗飘飘、炊烟袅袅、浪花朵朵、尘土飞扬等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感知到风的存在。
探索:根据地面物体判断风。
地面上有很多物体会随着风飘动、摇晃,比如青烟飘动的方向和程度,红旗飘动的方向和程度,小树摇晃的方向和程度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风向和风力。出示图1、2、3。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来记录风速和风力。
3-5《观测风》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科版

3-5《观测风》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风以及其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设置实验环节,能够观察风的形成以及不同风力对事物的影响。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风的形成原因以及风对事物的影响。
2.难点:
学生对风的概念具有模糊性,需要进行较多的实例讲解。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白板笔
3.教科书
4.风筝、风扇等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学生回忆一下春天吹风的情景,然后引出今天的学科——《观察风》。
(2)教师介绍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2.讲解
(1)教师先让学生了解一下风的定义和由来。
(2)引导学生认识风的好处和影响。
(3)教师介绍风的形成原因。
(4)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风力对事物的影响。
3.实验探究
(1)安排实验环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力对事物的影响。
(3)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复习
(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继续探究或学习。
五、教学评估
1.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行评估。
2.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分析。
3.5观测风(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6.风的利用:风可以被用来发电,这就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环境友好。
7.风速计和风向标的原理:风速计是用来测量风的速度,风向标是用来指示风的方向。风速计通常是通过测量空气流动的阻力来计算风速的,风向标则是通过风向标的转动来指示风的方向。
8.天气预报中的风速等级和风向:天气预报中的风速等级和风向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来划分的。风速等级越高,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越大。风向则是指风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表示。
9.风的分类:风可以根据速度和方向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微风、大风、台风等。微风是指风速在0-5米/秒之间的风,大风是指风速在6-10米/秒之间的风,台风是指风速在11-30米/秒之间的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风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风的定义、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这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2.风向和风速的观测方法: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观测风向和风速,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技能。
难点:
1.风的形成原因的抽象理解:风的形成原因涉及气象学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2.风向和风速的观测方法的实践操作: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风向和风速的观测方法,但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板书设计
1.板书内容:
(1)风的定义和特征:速度、方向、温度、湿度等。
(2)风向和风速的观测方法:风向标、风速计。
(3)天气预报中风的表示方法:风速等级、风向。
(4)风的形成原因:地面和空气的温差。
(5)风的作用和影响:气候、交通、建筑等。
(6)风的利用:风力发电。
2.板书形式:
(1)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风的定义和特征,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风》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的基本特点和测量方法。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风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观测风的技巧和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出发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基本特点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观测风的技巧和方法。
2.风速和风向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风的迹象,了解风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观测风的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测风的体验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速计、风向标、计时器等。
2.学具:每人一份观测风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风,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风的特点和如何测量风呢?”2.呈现(10分钟)介绍风速计和风向标的作用,讲解观测风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测风实验,记录风速和风向。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观测风的体验和心得,分享风速和风向的数据。
教师点评学生的观测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观测风的技巧。
5.拓展(5分钟)讨论: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风的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测风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观测风记录表,观察并记录家里或学校附近的风速和风向。
8.板书(课后整理)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一份板书,突出观测风的要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观测风》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观测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5课,主题为"观测风"。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和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了解风的形成原因以及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风的形成原因,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和工具。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风的形成原因,观测风的方法和工具。
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因的概念理解,观测风的方法和工具的运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对风这一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但对于风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和引导来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风车旋转的图片,并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风车?你们知道风是怎么让它转动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风的观察和体验。
第二环节:介绍风的形成原因教师向学生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可以使用以下例子:教师说:“风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热能所引起的。
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吗?就好像我们在旋转的游乐设施上一样,地球也在不停地转动。
当地球的某一部分受到太阳的热能辐射时,它会变得热起来,而周围的空气则会被加热膨胀,变得轻。
这时,周围的冷空气就会流向热空气的位置,形成了风。
”第三环节:观察风的方法和工具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风的方法和工具,可以使用以下例子:教师展示一面风向标,并解释它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师说:“风向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风的方向。
它通常由一个杆子和一个指示箭头组成,箭头会随着风的方向而转动。
我们可以根据箭头指向的方向来判断风的来向。
”接着,教师展示一个风力计,并解释它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师说:“风力计可以帮助我们测量风的强度。
它通常由几个杆子和一个旋转的杯子组成,当风吹过时,杯子会旋转。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5课《观测风》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5课《观测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风》是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风的形成和观测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天气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风的形成和观测风的细节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和观测风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的形成和观测风的方法。
2.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风的形成和观测过程,了解风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观测风的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风的形成和观测风的详细方法。
2.实验器材:风车、风向标、测量工具等。
3.分组讨论的表格和纸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风的形成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的形成过程和观测风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观测风的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际操作观测风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观测风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观测风来预测天气变化?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观测风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观测风
一、教学目标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自制简易小风旗。
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3.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制作风向标.mp4、【活动设计】制作风向标.jpg。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聚焦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展示】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
【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
【预设】是风引起的。
【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
【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
【总结】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
【新知讲解】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展示】展示小风旗或风向袋的图片。
【讲述】小风旗或风向袋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展示】展示小风旗的制作方法。
【教师活动】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学生活动】利用手中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风旗。
【教师活动】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风向吗?我们通常用什么方位来描述风向呢?
【展示】展示风向图。
【讲述】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如北风是由北面吹过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
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
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
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的风向。
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讲述】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测量风速,并按照风力的大小将风速分为13个等级。
【展示】展示风力等级儿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讲述】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四)拓展:自制风向标
【展示】展示风向标
【讲述】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
【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
【提问】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强调】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
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展示】播放视频【教学实验】制作风向标.mp4
插入【教学实验】风向标
【讲述】请同学们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作业】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明天请同学们自制风向标。
插入【活动设计】测量雨量并记录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知道了风速是风每秒进行多少米;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通常我们用八个方向来表示风向。
学会了识别风向、判断风力的一般方法。
七、板书设计
5.观测风
风向:八个方位
风速:三个等级(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
教科版三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