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从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局获悉,为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该局将于9月6日至12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2009年10月,中国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年来,海南省建成5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作坊,保留148亩原料种植生产基地供传承人学习,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正常运转,在62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
目前参加学校学习的有1万多人,织女从报考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多次代表海南走向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据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在巴黎举办的展览将分为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区、传承人生活展示区、李锦风情展示区、十年保护成果展示区、李锦创新文化展示区五大板块。
海南将派出1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青年代表到现场进行示范。
届时,展演展示将重点展示传承人的精品力作,其中两幅“龙被”——“双凤朝阳”、“鸾凤和鸣”均产于清末民初,图案绚丽色彩斑斓,代表了黎锦工艺中难度最大的珍品。
在此次活动中,海南黎族传统纺织技艺展示展演团将与巴黎的文化艺术单位进行交流,探讨黎锦走向时尚的可行性,探讨中法两国非遗传承与保护,黎族图腾元素与时装设计的运用,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秘书处就“用科技还原人类遗产”及急需保护名录转换人类代表作名录的可行性等进行交流讨论。
导游资格考试(地方导基)模拟练习题与答案

导游资格考试(地方导基)模拟练习题与答案1、贵州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夜郎是最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
()A、正确B、错误答案:A2、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
()A、正确B、错误答案:A3、辽宁省现有4个满族自治县。
()A、正确B、错误答案:A4、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受到巴洛克式风格的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 )A、正确B、错误答案:B5、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而豫州位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A、正确B、错误答案:A6、安徽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A、正确B、错误答案:A7、1949年11月7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广西战役,在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配合下,于同年12月解放广西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A、正确B、错误答案:B8、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个离岛。
()A、正确B、错误9、湖北是全国建材大省。
()A、正确B、错误答案:A10、藏民信奉藏传佛教。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A、正确B、错误答案:A11、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的国际A类电影节( )。
A、正确B、错误答案:A1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A、正确B、错误答案:A13、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湖北的梅雨期。
()A、正确B、错误答案:B14、安徽省在民国初期,分为芜湖、安庆、淮泗三道。
()A、正确B、错误答案:A15、“口弦”是撒拉族的一种独特乐器,一般用铜或银制,形似马蹄,为撒拉族妇女所钟爱。
()A、正确B、错误答案:A16、“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正确B、错误17、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
()A、正确B、错误答案:B18、左江花山岩画地处广西桂林市,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
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吴晨珠(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4100)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这一技艺的研究与传习,才能够确保其自身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好的保护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就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开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弘扬略尽绵力。
关键词:琼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黎族人民主要在南方还海南岛中南部,黎族是外界对这一民族的称呼,通常黎族人民自称为“赛族”。
据我国第六地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黎族人口数量为140余万人。
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少数民族,黎族古代先人在不断积累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实践经验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因此,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对于发挥这一记忆作用、促进技艺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发展概述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早期史籍材料中能够知道古代黎族人民很早就对纺染织绣技术有了一定掌握和应用,经过汉朝、隋唐时期、宋代等时代长河积累,愈加提升了纺染织绣技术水平。
有史料记载,黎锦在宋代时期就已名声在外,黎族妇女利用纺染织绣技术制作精美的缦布、花被、黎毯等棉纺工艺品,备受人们喜爱,到了十三世纪,当时对棉纺技术有深入研究的黄道婆亲自来到黎族人民生活地区,学习吸取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将这一技艺带回到今日的上海,在优化革新下创造了织布、纺纱、弹棉等纺织工具,提升了当代社会纺织水平,特别是三锭脚踏纺车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1]。
黎族古代先人结合自然环境现象,将编织热带纤维织物所累积的经验基础,应用到服饰花边图案的纺染织绣上,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其中腰机提花织锦、双面绣、絣染等技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极高的技艺水平。
2019-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存续3000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通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工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
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黎锦古称“吉贝布”,宋代称“黎单”、“黎幕”。
是采用木棉花果内的棉毛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妇女通过简单的踞织机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图案构织成富有装饰风格的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
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和谐,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
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比如,白沙县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良,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
一块富含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精美图纹的黎锦要经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据黎族老人讲,织一块锦至少也得半年时间。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黎锦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价值,还有不能忽略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由于能够使用踞织机这种古老的纺织机器的人越来越少,黎锦也随之越来越少,其收藏价值尤为突出。
海南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时称“吉贝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纺织技术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纺
黎族传统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手捻纺锤由转 轮、捻杆、挂纱钩等组成。纺纱时,棉絮连着尖钩 ,通过纺杆在腿 上搓转,转动纺锤将纤维捻成纱线 ,捻杆上的纱缠多了 ,则将纱挽成 团。单锭脚踏纺车由转轮、脚踏杆、机架、传动带等组成。纺纱时, 纺纱者坐在凳子上,先把搓捻好的一段纱缠在锭子上,再用手边搓 捻纤维,边用双脚蹬脚踏杆,带动转轮作顺时针运动,进行快速纺 纱。
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于一身的精品是黎族龙被。龙被亦称“广幅 布”、“崖州被”、“大被”,是代表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 的艺术珍品。龙被以龙为主体花纹图案,构图饱满,匀称、和谐, 颜色绚丽、华美,格调高贵、雍容。其他陪衬的图案有,以日月、 山水、蓝天、祥云、彩虹为主的自然界花纹图案,以祖宗图、八仙 图、五子登科图、福禄寿三星图、嫦娥奔月图为主的神话人物图, 以龙凤、麒麟、蛟龙、白虎、金狮、仙鹤、雄鸡、喜鹊、蝙蝠、鲤 鱼为主的吉祥动物图案,以灵芝、仙桃、桫椤、牡丹、莲花、仙草、 腊梅、幽兰、金菊、翠竹为主的吉祥植物图案。此外,龙被上刺绣 的汉字有楷体、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黎锦有单联幅、双联幅、 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 5种款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强 烈的艺术震撼力。
以下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题目以下哪一项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四合院
2.木拱桥
答案:2. 木拱桥
答案解析: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近年来,多种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技艺有所流失,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截至2023年,有4项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
1.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这项技艺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近年来,多种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技艺有所流失,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这是海南省的传统手工技艺,涵盖了纺线、织布、印染和绣品制作等全过程。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这是中国安徽省的传统手工技艺,用于制作传统书画所用的纸张。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西安鼓乐。
这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西安一带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鼓、锣、笛等多种乐器。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年来,海南省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果。
黎族黎族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国家相传了数年。
不过就在前天去老家看望姥姥时有一个巧合,让我买到了一个手工DIY黎族刺绣手帕的套组。
这个套组有自带的黎族布、固定布的环和针线,我这个黎族并不是很难能,用到的针法只有指针绣、法国豆针绣、轮廓绣、玫瑰花绣,所以我的黎族手帕缝的还是挺快的。
我买完这个黎族套组只有两天,但我已经将这幅黎族完成了1/2了,毕竟我这个黎族上只有12朵菊花、8朵小菊花和12支叶子而已,比起那些黎族大家所黎族出的金凤和巨龙相比,我这个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我自然绣得很快,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接触黎族,所以拉针引线啥的,做的不是很好,总是会掉线,线会分成好几个叉,从而穿不进针孔里,有时候甚至会在穿线时扎到自己的手指,而且我还会因为线上面有一个不平的疙瘩,卡在不上,从而让我认为线已经到头了,所
以手帕背面总会有很多很长的线头,而且我还非常容易犯晕,把这个针法记成那个针法,把那个针法记成这个针法。
唉,不过我能将黎族这事儿坚持到现在也是很了不起的,像我表姐她已经放弃了她的那一个黎族手帕。
看来古人的智慧可真不小,竟然可以发明出黎族这种东西而且还能将这麻烦的事物传承到现在,也希望我能把这个手帕绣成功。
黎族双面绣延伸到白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缩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秉承初心、不忘使命,继往开来做好黎族刺绣文化宣传。
海南省有多少地方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语文写作范

海南省有多少地方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语文写作范1.黎族钻木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或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
它记录着曾经的生存状态,目前全省懂此技术的不足10人。
2006年,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黎族骨簪黎族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为民族文物一级。
黎族骨器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
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刻制一支骨簪大约需要5—12天的时间,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同时要细心有毅力。
这也是如今骨簪雕刻难以传承的一个原因。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经难得一见。
3.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海南岛制陶有悠久的历史,在黎族居聚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片,文献中也不缺乏记载。
目前懂此技术的不足10人。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至今保留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这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作用。
如今懂得这种技术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人寥寥无几。
4.临高人偶戏临高人偶戏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亦称“佛子戏”。
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
5.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
以前黎族姑娘13岁就开始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纺织,精湛的纺织技术因此能够世代传承下来。
由于社会变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技艺正濒临灭绝。
6.黎族茅草屋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嫘祖庙
• • •
嫘祖庙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一)古代纺织的发展概述 1.采桑养蚕的起源 2.商周两代的桑蚕丝织业 3.战国秦汉时期的桑蚕丝织业 4.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桑蚕丝织业 5.宋元明清的桑丝织业
1.采桑养蚕的起源
• • 传说一: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 前编· 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 天下无皴瘃(cun zhu)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为了表示祝贺,亲自把她吐的丝献给黄帝。黄 帝见了,非常喜欢,叫人把丝织成了绢子,绢子织好后,黄帝和臣子伯余各做了 一件礼服,穿了感觉很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知道此事就去寻找能吐丝的蚕 种,并采来桑叶把它精心饲养起来。蚕神送丝,嫘祖始蚕,流传到民间,大家崇 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这样,采桑、养蚕、织绢,便成了中 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劳作手段。坐落在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前的那尊嫘祖 舞绸的雕像就取自这个传说。 传说二:来自马头娘 民间有关蚕桑起源流传最广泛的是马头娘的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 位姑娘思念远方的父亲,对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找到父亲,就嫁给白马。后来 马儿果然找回了父亲,但姑娘却无法兑现承诺,马儿十分伤心。得知内情的父亲 杀了白马,曝晒马皮。一天,马皮卷走了姑娘,在树林里变成了马首人身的蚕。 从此那一带开始有了蚕桑,使当地受益。人们就将这片树林称为桑(谐音 “丧”),桑树上的蚕便称为“马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