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三亚的黎族文化的介绍

三亚的黎族文化的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三亚那超有意思的黎族文化呀!
你要是去了三亚,可一定得感受感受黎族文化。
黎族可是个古老的民族呢!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先来说说他们的服饰吧,那可真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呀!黎族的阿姐们穿上那漂亮的服饰,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特别好看。
而且呀,黎族的纺织技术那可是相当厉害,织出来的布又结实又漂亮。
还有他们的建筑,黎族的船型屋那可是很有特色。
远远看去,就像一艘艘小船停在那里,可有意思啦。
住在这样的屋子里,感觉就像是睡在一艘温暖的小船上,说不定晚上还能做个航海的美梦呢!
黎族的歌舞也特别棒!他们跳舞的时候,那活力四射的样子,能把你的热情都给点燃。
跟着他们一起跳起来,什么烦恼都能忘掉啦。
他们唱歌的声音也特别好听,虽然咱听不懂歌词,但就是觉得特别有韵味。
黎族还有很多有趣的节日呢。
在那些节日里,大家都聚在一起,欢歌笑语,可热闹了。
他们会举行各种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感觉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爱呀。
哎呀,黎族文化真的是太有魅力啦!就像一个大宝藏,等着你去慢慢挖掘。
当你真正去了解它,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
总之呀,在三亚可别错过黎族文化,去体验体验,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你肯定会爱上它的!就像我一样,现在说起黎族文化就滔滔不绝呢,哈哈!这就是黎族文化,有趣又迷人,等你来发现哟!。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吴晨珠(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4100)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这一技艺的研究与传习,才能够确保其自身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好的保护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就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开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弘扬略尽绵力。
关键词:琼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黎族人民主要在南方还海南岛中南部,黎族是外界对这一民族的称呼,通常黎族人民自称为“赛族”。
据我国第六地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黎族人口数量为140余万人。
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少数民族,黎族古代先人在不断积累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实践经验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因此,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对于发挥这一记忆作用、促进技艺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发展概述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早期史籍材料中能够知道古代黎族人民很早就对纺染织绣技术有了一定掌握和应用,经过汉朝、隋唐时期、宋代等时代长河积累,愈加提升了纺染织绣技术水平。
有史料记载,黎锦在宋代时期就已名声在外,黎族妇女利用纺染织绣技术制作精美的缦布、花被、黎毯等棉纺工艺品,备受人们喜爱,到了十三世纪,当时对棉纺技术有深入研究的黄道婆亲自来到黎族人民生活地区,学习吸取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将这一技艺带回到今日的上海,在优化革新下创造了织布、纺纱、弹棉等纺织工具,提升了当代社会纺织水平,特别是三锭脚踏纺车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1]。
黎族古代先人结合自然环境现象,将编织热带纤维织物所累积的经验基础,应用到服饰花边图案的纺染织绣上,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其中腰机提花织锦、双面绣、絣染等技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极高的技艺水平。
黎族文化

符号与记忆--黎族文化在五指山酒店的体现与表达一.黎族文化的概述黎族是一个聪颖、智慧的民族。
要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就必须走向田野,因为这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有很好的记忆力,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记忆来传承生活经验的历史。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住民族,黎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最绚烂夺目者即为黎族织锦。
二.黎锦概述传统意义上的黎锦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黎族棉纺织工艺品约定俗成的尊称,指的是黎族妇女使用原始纺织工具和天然原料经过纺、染、织。
绣工序而织成的一种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棉纺织品。
根据制作用途的不同,黎锦可分为筒裙、龙被、黎单等大件,以及头巾、腰带、挂包等小件。
三.黎锦制作技艺黎族织锦图案的工艺制作,主要以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织是指用踞腰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染主要是指纹纱染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色彩斑斓的筒裙图案,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
1、纺织原料:主要是麻类和棉类,黎族妇女一般使用当地盛产的海岛棉、木棉、麻纤维等。
2、染色原料:黎锦染料以野生植物类染料为主,动物类、矿物类染料为辅。
四.黎锦纹样研究黎锦分润、哈、杞、赛、美孚五大方言介绍了黎族男女服饰的基本情况,各方言服饰及其纹样的差异,认为润、赛黎纹最为丰富、美孚黎服饰“平凡而没有风趣”、杞方言纹样多为“几何形图案”,哈方言纹样“最简单的”。
五.润方言黎锦筒裙纹样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人形纹、龙纹、鸽纹为主,其他动物纹、植物纹以及花卉纹为辅。
他除了筒裙织制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外,上衣的图案最为普遍,一般以白布做底,然后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图案重发现,重创造、追求情趣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润方言黎锦筒裙在黎族各方言中最短,素有“超短裙”之称,上下长短一般在18厘米—30厘米之间,群围(腰围半径)30厘米—40厘米左右。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学校:海南实验中学姓名:班级: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全班共同参观了位于保亭县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黎族山庄。
其间槟榔成林,又困地势低狭,得名槟榔谷。
村寨内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古典韵味使每个人都陶醉其中,而了解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又不妨从黎族人最引以为傲的织锦技艺说起。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
“黎人取中国彩帛,折取色丝与吉贝,织诚锦。
”它产生于五指山附近的黎族居住区,拥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以火为图腾,因此黎锦上必不可少的图案便是自然——明、星辰、风火、雷电、江河、山川……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也一直影响着黎族织锦的发展,他们所崇拜供奉的图腾晴蛙、坡鹿、牛头等是普遍的锦纹。
龙纹象征高贵、吉祥,在白沙、琼中一带的黎民中广为流传。
而青蛙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象征母爱与避邪,反映于服饰上的蛙纹讲究严格的对称结构,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体现青蛙在田间跳跃,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加长青蛙的后腿,表现出其跃跃欲跳的生动神态。
总的来说,运动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纹样使织锈画面充实生动,图案构思大胆,简洁有力,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示的黎族文化中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特征,给人以生机与活泼之感,深受人们喜爱。
黎锦的纹样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了黎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与宗教祭祀活动,反映了黎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向往,人形纹也是黎锦图案中常见的一种。
主要场景有婚礼、祭祀、生子、丰收、放牧等,寄寓了人们对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强烈愿望。
黎族妇女通过夸张与变形手法,将人们的生活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更具有可视性与艺术性,也更为翔实地体现了黎族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民俗婚礼中迎字、送字与拜彩堂等情节纷纷展现于筒裙上,赋予黎绵上生活场景的艺术内涵,场面壮阔,热烈喜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域、地域风情,是黎族文化的最好体现。
浅析海南黎锦图案中展现的民族文化传承

黎族哈方言传统织锦花纹图案艺术转载

黎族哈方言传统织锦花纹图案艺术转载作者:王海昌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网发布日期:2011-05-30世居海南岛的黎族系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自殷商始,黎族先民就陆续迁入海南岛,是琼州沃土上最早的开拓者。
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勇敢的黎族先民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他们和兄弟民族一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黎族是我国人口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0多万,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等9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定安、澄迈、屯昌等市县。
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居住地域分布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生活习俗、服装服饰、语言等方面亦有差别。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又称侗台语族)黎语支,壮侗语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我国古代南方的骆越人是黎族的先民。
黎族同外族交往时称自己为"赛"。
黎语分为哈、杞、润、赛、美孚等五种方言,这五种方言妇女的传统服装服饰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服装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服装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辨别一个民族外貌形状的标志。
黎族妇女传统服装服饰的织锦花纹图案,其特征为雅拙有趣,立意新颖,不陈腐,不俗套,工艺非常细腻精致。
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灵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黎族妇女通过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等传统的四大工艺,纺织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款式的传统服装服饰。
黎族传统精美的服装服饰,是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综合的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正因为它的内蕴不是单一的,所以造就了民族服装服饰款式格调的多样化。
服装服饰的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服装服饰文化的历史与人类活动紧密相随,始终相伴。
海南黎锦文化PPT

黎族的历史和传说为黎锦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每一件黎锦作品都充满了故 事和意义。
黎锦在黎族生活中的作用
黎锦在黎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实 用价值,它不仅是美丽的工艺品, 也是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黎锦被用于制作各种服饰、头巾活带来了丰富的视
旅游纪念品
黎锦制品如围巾、披肩、抱枕等成为热销的旅游 纪念品,丰富了旅游市场的产品种类。
3
景区展示
在海南的景区和博物馆,黎锦的展示和现场制作 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环节,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 和满意度。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文化交流使者
01
黎锦作为海南文化的代表,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
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缺乏市场推广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黎锦 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难 以获得广泛的消费群体。
保护意识不足
部分地区和民众对黎锦文化保护的重 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和传承 的意识。
保护措施与政策
政府支持
建立传承人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黎锦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 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人开 展技艺传承活动。
02 海南黎锦的制作工艺
纺线工艺
采集原材料
晾晒与储存
海南黎锦所用的纤维原料多为野生或家种 植物,如剑麻、木棉、葛藤等,通过浸泡 、晒干、剥皮、绩丝等工序制成纤维。
纺好的细线需在通风处晾晒干燥,然 后储存备用。
纺线
将制成的纤维通过纺轮旋转产生的离 心力纺成细线,这一过程需经过多道 工序,如去杂质、合并纤维等。
觉效果。
黎锦还是黎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通过织锦技艺的传承,黎族 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
王小静、
韩明秦、
杨依依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
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
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
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
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
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
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
清代,中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琼州海黎图纺织图》文字说明:“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
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
”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做经线,再用天然植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黎锦。
从宋代到清代,黎锦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
”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早已闻名于世。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黎锦工艺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传统的黎锦制作的知识和技艺正在面临失传。
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双面绣图案的一套服装,价格才二三十元,做工精细的五十元左右,黎锦中的精品——龙被(左图)几百元
就能买到,价值较低。
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黎锦的价格已翻了许多,据2005年《海南京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黎锦价格普通的一二千元,有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历史久远且品相好的龙被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万。
可以说黎锦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就像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神路图,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
图二:工艺精湛的黎锦艺术:龙被
二、黎锦的图案
黎族织锦中的图案也是各式各
样,因为黎族妇女们精巧的手艺和
丰富的想象力,一般很难找到两块
一模一样图案的黎锦。
首先,黎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
很讲究色彩的运用,多以黑色或者
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
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
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
彩也有调和色彩。
花纹多以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组成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有几何纹、方块纹、梯田纹、房屋
纹、干栏纹、竹
条纹、水波纹、
山形纹、牛鹿纹、
龙凤纹、青蛙纹、
鱼虾纹、人舞纹
(上图)、汉字纹等等,黎族妇女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图案的抽象化,所以图案表现的风格是抽象的。
黎族不同地区的人,织锦的花纹、色调、长短、式样等都会有所不同。
如在润方言区的妇女穿超短筒裙,以上、中、下三幅布
打横连接起来,最上面一幅花纹最简单,一般用深蓝、白、赤褐等三种颜色织成几何图案。
中间一幅花样多些,颜色以蓝白相间为主,最下面一幅是最漂亮的了,色彩尤其鲜艳,把各种漂亮栩栩如生的图案织在上面,图象颜色变化多端。
又如在美孚方言区的妇女筒裙长及小
腿,是所有支系中最长的,
它的花纹属中间那块最为
鲜艳,图案也最为丰富多
样。
赛方言区妇女筒裙较宽
大,中间一般不绣花,下摆
花纹很精致、秀气。
黎锦图案还跟历史上黎族人民的信仰和习俗有一定的关系,黎族人所崇拜信奉的图腾物有青蛙、坡鹿、龙等,植物中有大榕
树、水稻等,所以在黎锦中经常出现带有这些动物或植物的图案。
黎锦的图案不但丰富多采,而且图色并茂,图象逼真、自然,从中可以看到黎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
三、黎锦的纺织
图三在黎族村寨中认真纺织的黎族老太太
在保亭黎族村我们看到了几个黎族妇女坐在草棚下,足踏织机木棍,熟捻地纺织。
黎族妇女们对推动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她们从小就学习织锦、纺纱、刺绣,然后再教授子女们。
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她们将这种绝伦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
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
成。
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伸直双腿蹬着织机经线木棍撑开纱线,席地坐着织布。
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整个过程看上去复杂而精细。
清代《黎歧纪闻》有这样一段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
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
四、黎锦的发展前景
纵使海南黎锦是延绵多年的艺术,在服装市场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珍贵的织锦技艺正在慢慢流失,黎族织锦工艺濒临灭绝。
不少黎族地区的人们逐渐丧失黎锦的制作技能,而会的也是先买好现成的线与颜料制作,掘弃了黎锦本身采棉制线的独特风味。
而一些地区黎锦织品成为殉葬品,被酸性的土壤慢慢啃噬,这是令人何其悲痛的事啊!保护黎锦,迫在眉睫,则拓宽黎锦的市场,使其发扬光大是重要举措。
我们分析了个中原因,发现黎锦的知名度没有打响,加上市场需求不一,更新量快,使人们忽略它的美。
而黎锦本身工艺落后、生产率低下(黎锦为完全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等劣势也是影响黎锦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黎锦本身拥有许多其他民族服饰不具备的特点。
比起湘西土家服粗犷过余,藏族服饰沉重繁多等弊处,黎锦质朴中见优雅,厚重而不失灵动。
所以我们积极探讨了黎锦的发展出路。
一、黎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企业政府应大力举措发展服饰市场。
据统计,黎锦的一套女式上衣和筒裙约600-
800元,其它黎锦品利润也较丰厚。
二、黎锦黎族的织染绣技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制作精巧、色
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能够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时尚服饰设
计,成就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之美。
所以我们觉得黎锦的设计
可以融入海南岛的岛服设计,既宏扬了海南传统文化,又能使人耳目
一新。
众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利用其进行创新。
一旦将其推广,一定能
激起人们的文化积蕴,更能招徕广大华裔的倾心。
三、黎锦可以运用到各种周边产物中,如壁画,床单等。
所
以发展以黎锦设计为主的床上用品,家具(如电话垫子,鞋垫,窗
帘等)未尝不是刺激人们需求的方法。
四、为了保证黎锦质量,我们觉得应提高原棉的生产与质量,从而又拓出一条提供失业或无业人员就业发展的道路,由此又
能促进经济发展。
五、如今众多海外收藏家倾心中国民族工艺品,所以发展黎锦
的出口贸易与拍卖市场也值得考虑。
黎锦有许多经济效益尚待探讨,我们能力有限,只能提出一些建议,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海南黎锦,家乡的发展。
黎锦的未来一定是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