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习俗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黎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风俗文化的民族,黎族人把礼仪是非常看中的。
那么关于黎族的民族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黎族风俗有哪些的特色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黎族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黎族风俗习惯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
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
黎族文化资料

黎族文化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和广东省的一些地区。
他们拥
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语言和文字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虽
然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借鉴了汉字,并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创造了一些汉字表音符号。
这种符号被称为“黎文”。
婚俗
黎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多由父母和长辈包办。
在结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互扎发饰、喝交杯酒,以示新婚之喜。
此外,黎族的新娘子通常会身着锦袍,头戴银质饰品,美艳动人。
饮食
黎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喜欢食用猪肉、牛肉、鱼类等。
此外,他们还有
一些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黎苗肉”、“黎黑猪”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舞蹈
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为主题,舞姿矫健、优美,富有激情与活力。
在黎族的节日庆典中,人们常常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服饰
黎族服饰以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著称。
黎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头戴斗笠,脚踩草鞋;而女性则多身着色彩明艳的长袍,佩戴各式珠宝饰品,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特色。
总的来说,黎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它的独特性和丰富多
彩的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尊重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文化。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一、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自古以来信仰自然灵崇拜,崇奉太阳、月亮、森林、山川等自然神灵。
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黎族的宗教信仰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如对祖灵的敬仰、对土地神的崇拜等,这些信仰使得黎族人民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二、黎族的民俗风情黎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丰收祭祀、踩高跷、摆酒宴、唱山歌等。
丰收祭祀是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踩高跷、进行歌舞表演,庆祝丰收的喜悦。
踩高跷是黎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向大地神灵祈福的仪式。
黎族人民还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芦苇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巧手。
三、黎族的服饰文化黎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男子多穿白色长衫,女子多穿长袍。
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来装饰服饰,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黎族人民还会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戴传统的银饰,如银耳环、银胸针等,这些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着祈福的寓意。
四、黎族的传统音乐黎族人民热爱音乐,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如竖琴、竹笛、葫芦丝等。
黎族的音乐富有节奏感,激情四溢,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黎族人民会在婚礼、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演奏音乐,用音乐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仰。
总结:“黎族”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动听的传统音乐而闻名。
这些传统特点展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黎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宣传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魅力和传承下去。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四章节
山兰糯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是黎族先民在长 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 环境,筛选培植出来的适宜在山地刀耕火种的旱 稻品种。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山泉水流入河中, 河水清澈而甘甜,把山兰糯米装入竹筒后,再往 竹筒里灌入适量的清水,用芭蕉叶封口,就可以 烤制竹筒饭了。 将小鱼小虾清洗干净后,一条条的装入竹筒里, 除了适量的食盐以外,竹筒里没有放入任何的调 味料,当小鱼小虾占据竹筒二分之一左右的空间 时,把竹筒里灌满水,不用封口,立在火堆边烘 烤。这就是黎家竹筒鱼。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01 地理分布与由来 02 黎族风俗和习惯 03 特色建筑及服饰 04 民族的饮食文化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一章节
黎 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 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 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通用汉文, 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 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名族服饰
01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为基础,主要使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 纤维和蚕丝等材料制作。黎族服饰的款式和 颜色因地区和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02 黎族女性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一件称为“泥飞”
的长袖圆领上衣,衣襟敞开,下端呈圆弧形, 上衣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凤凰、鱼、狗等, 以及一条紧身短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 面,妇女们还会佩戴各种饰物,如白绿两色 珠串连成的套边、彩色珠串、银钗、银链、 银项圈、珠铃、银圈等。
名族服饰
03 黎族男性传统服饰则包括一对襟无
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并插雉翎, 上衣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平领,袖 口上绣有白色花纹,背后有一道横 条花纹,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 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男子还会 佩戴各种银饰,如银圈等。
“黎族”是否有传统的美食和饮食习惯?

“黎族”是否有传统的美食和饮食习惯?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黎族”的传统美食和饮食习惯。
一、丰富多样的主食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他们擅长种植水稻,并且以粳米为主要食用品种。
黎族的传统美食以丰富多样的主食为特色,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黎族主食:1. 黎族油饭:黎族油饭是黎族人民常吃的一道传统美食,主要以糯米和椰子油为主要原料,搭配肉类、海鲜等食材烹饪而成。
黎族油饭香糯可口,口感丰富,是黎族节日宴席上的必备美食。
2. 黎族粽子:黎族粽子是一种传统的黎族美食,与其他地区的粽子相比,黎族粽子的特点是糯米清香,同时内馅多为咸味,如咸鸭蛋、肉类等。
3. 黎族炒粿条:黎族炒粿条是一道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美食,主要由黎族人民自种的小米面制作而成。
炒粿条在黎族的饮食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作为早午晚餐的主食。
二、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黎族的美食文化离不开丰富多样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以下是黎族的一些特色食材和烹饪方法:1. 椰子:椰子是黎族重要的食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黎族的烹饪中。
黎族人民善于利用椰子榨油,加入菜肴中增添香气和滋味,同时椰子的果肉也是他们常常享用的零食。
2. 芋头:芋头是黎族的传统食材之一,他们善于用芋头制作各种美食,如芋头粥、芋泥等。
黎族芋头食品的特点是糯、香、软,营养丰富。
3. 藕:黎族人民常用藕烹饪美食,如藕汤、藕粉等。
藕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滋补食材。
三、传承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俗黎族的传统烹饪技巧和饮食习俗也是其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烹饪技巧:黎族人民采用传统的烹饪方法,如煮、炒、蒸、炖等,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食材的原汁原味。
黎族的主要烹饪方式是简单而不失精细,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2. 餐桌礼仪:黎族人民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礼仪,崇尚和谐共享。
在宴席上,他们尊重长辈、敬重客人,并重视家庭团聚。
黎族

黎族服饰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
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
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妇女爱嚼槟榔建筑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
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
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
外形象船篷,拱形状。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
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
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
木料则多用格木。
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
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地鬼。以为农作物的丰收是地鬼的恩赐。在合亩制(由若干父系小家庭联合进行生产和分 配的一种经济制度)地区,开始犁田时,“亩头”(合亩单位的首领)夫妻要到河里洗澡换新衣, 然后回家静坐。当太阳西下时,亩头才下地“犁第一路田”.途中要反复念“呼风唤雨”的咒语,祈 求大雨降临如倾盆,点点滴滴落田中。播种当天,亩头独自去秧地,小心翼翼做象征性的播种动作。 要防止鸡叫狗吠,纵使遇见熟人也不吭声,唯恐惊动地鬼。插秧前,亩头先去插几株被称为“谷魂” 的秧苗。稻谷成熟时,要供献几个小饭团,感谢地鬼的恩典;并由亩头的妻子到田间去接“谷魂”. 3、灶鬼。由于敬畏和崇拜火,因而家家户户敬祀灶鬼。禁止任何人跨越、敲击或移动用三块 石头砌成的品字形炉灶,否则认为将触犯灶鬼,从而招致病痛或其他灾难。
黎锦服饰
织锦图案
纯手工制作
传统服饰
• 黎族最著名的服饰是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 挂包、头巾、花带等,图案师于自然,又抽象变形。制作 精巧,有的带嵌缀金银线、云母、贝壳、穿珠、铜线等, 色彩鲜艳,风格朴厚,富于装饰性。 • 黎族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女子一般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男子一般结发缠头,穿 无领对襟上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黎族男子的服饰 已完全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民族服 装,只有传统节日和婚丧时才穿民族服装。在偏僻的山寨 中,老年妇女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
4、雷公鬼。以为太阳等天体及云、雾、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都有“灵性”,故普遍敬畏 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如人头痛发热,就认为触犯了雷公鬼、太阳鬼;患疟疾,则认为触犯了 风鬼。触犯雷公鬼,要请娘母、鬼公(巫师)联合做法事。
• • • • •
传统节日
•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 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 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 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 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 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 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 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 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 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 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 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 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 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 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 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种类
姐妹花
服饰展示
活动场合穿着
黎族别具特色的婚俗
• 黎族婚俗黎族青年的婚恋别具特色,按照黎族习俗,村子 里的姑娘长到十六岁,就要搬出父母的住房,单独住在离 父母不远的寮房内。寮房多为茅草房,内放一张大床。住 进寮房的姑娘便开始了自由恋爱。年轻的小伙子可以随意 到寮房与姑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欢上的小伙子可留宿房 中,不喜欢的就让他离开。被姑娘喜欢上的小伙子经寮房 的自由恋爱之后,由父母正式上门提亲。提亲时要带上一 些姑娘爱穿的衣服和槟榔。槟榔是求婚最重要的礼物,带 少了姑娘家会不满意。举行婚礼时,全村人大都会在一起 庆贺,十分热闹,有伴娘与伴郎对山歌,新婚夫妇在欢歌 声中共饮幸福酒,还有"逗娘"活动。
黎族概况
•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 昌江、宦县等地,人口约124.78万。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 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 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 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 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 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居住地方,处 于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由 于四面环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水产业和林业。历史上 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
•
三月三活动活动形式源自分布图黎锦• 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中国纺织艺术的 一朵奇葩。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 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时期时 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 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 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 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 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 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 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 裙。
寮房
婚俗
表现一下
带走新娘
宗教文化
• 黎族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对“万物 有灵”的迷信很重。靠近汉族的地区受道 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在乐 东番阳地区,村内有教堂。
鬼神宗教文化
• 1、山鬼。黎族认为山林中的飞禽走兽都受山鬼管辖,猎人只有在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领“俄巴” 带领下,才能捕获猎物。因此,选举新俄巴时,需要有前任俄巴或老人在猎伴面前当众占卜,看他 是否符合山鬼之意。出猎前,也要由俄巴占卜以定吉凶。捕获猎物后,要以猎物举行祭祀仪式。为 祈求丰收,每年农历正月选地种植时,要到深山密林中举行祭祀山鬼的仪式。他们在选好的旱谷地 里插上数根木棍,上盖带叶的树枝,作为祭坛,然后口念祭山鬼的咒语,进行占卜。假如反复占卜 多次都得不到吉祥征兆,就弃此而另选。一俟选定,烧山前夕还须在旱谷地上撒米,请山鬼保护火 力和风向。戳穴点种后,用稻秆和破布扎成若干草人,作为山鬼的化身,插在旱谷地的周围,认为 可以防御野兽的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