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探析
海南黎族女子筒裙中蛙纹的异同性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

海南黎族女子筒裙中蛙纹的异同性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海南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服饰而闻名。
其中,黎族女子筒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经过长久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纹样,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中蛙纹。
中蛙纹是黎族筒裙上常见的一种纹样,它通常由一系列蛙形图案组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效果。
这些蛙形图案通常具有对称性和重复性,使得筒裙的整体效果更加美观。
而在中蛙纹的设计中,黎族女性通常会使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进行刺绣,从而增加了纹样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通过研究海南黎族女子筒裙中蛙纹的异同性,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和家族之间的设计差异。
在传统的黎族社会中,筒裙是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每个家族都希望通过独特的纹样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同时,蛙纹的特点也能够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例如,生活在山区的黎族女性通常会在筒裙上刺绣山蛙纹,而生活在海边的女性则会选择海蛙纹。
除了研究海南黎族女子筒裙中蛙纹的异同性,我们还可以将这一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时尚的服饰。
通过将中蛙纹的图案进行重新演绎和改良,我们可以设计出既保留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筒裙。
同时,中蛙纹的独特形状和图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服饰和配饰的设计中,例如手袋、鞋子和首饰等。
此外,中蛙纹的研究和创新设计还可以促进海南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同时,这也为当地手工艺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市场需求,促进了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海南黎族女子筒裙中蛙纹的异同性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黎族筒裙中蛙纹的差异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黎族文化。
同时,将传统纹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时尚的服饰,促进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海南黎族是海南省的土著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杞方言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他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独特的身份象征。
而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黎族杞方言是黎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使用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相比于普通话,黎族杞方言更加复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杞方言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它既是黎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媒介。
传统服饰在黎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通常由头饰、上衣、裤子和鞋子组成。
头饰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工艺,常常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独特的花纹和装饰品,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上衣和裤子则采用黎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以精湛的技艺刺绣出各种图案和纹样,展现出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鞋子则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技法,经过反复打造和修饰,既舒适实用又美观大方。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黎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对于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传统服饰,可以深入了解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传统服饰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黎族杞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黎族杞方言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推动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继承人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将传统服饰呈现给更多的人群,提高人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黎族杞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服装、纹饰与意象黎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解析

海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具雏形。随着历史的演进,黎 族妇女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传统的黎族妇女服饰以麻布、树皮、 竹纤维等环保材料制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利用。此外,服饰上 的图案与色彩也取材于自然,如蓝天、白云、飞鸟、游鱼等元素,彰显了造型 生态符号的魅力。
在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造型生态符号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纺织技术的运 用使得布料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质感。例如,黎族人常采用树皮纤维和麻纤维 进行编织,使得衣物表面拥有独特的粗糙质感,同时树皮纤维的耐用性也增强 了衣物的使用寿命。其次,刺绣工艺的运用将造型生态符号巧妙地结合在服饰 中。
总之,黎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 对其服装、纹饰和意象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
参考内容
从古老的黎族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造型生态符号。它是海南黎族 妇女的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世代妇女的智慧与情感。本次演示将通过探究海 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的造型生态符号,来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
月意象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瞩目的意象之一。它在作品中被赋予了团圆、 思念、永恒等文化内涵。月意象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水调歌头》等, 这些作品通过望月、对月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 祝愿。月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表现自然之美、时光流逝等主题。水意象的 作品多见于《江雪》、《山居秋暝》等诗篇,通过描绘山川湖海、溪流池塘等 自然景观,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时光的感慨。水意象还被用来形容女子的柔 美和婉约之美,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池塘边相会,用水意象来形 容女子的柔美和婉约之美。水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时光流 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一、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自古以来信仰自然灵崇拜,崇奉太阳、月亮、森林、山川等自然神灵。
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黎族的宗教信仰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如对祖灵的敬仰、对土地神的崇拜等,这些信仰使得黎族人民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二、黎族的民俗风情黎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丰收祭祀、踩高跷、摆酒宴、唱山歌等。
丰收祭祀是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踩高跷、进行歌舞表演,庆祝丰收的喜悦。
踩高跷是黎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向大地神灵祈福的仪式。
黎族人民还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芦苇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巧手。
三、黎族的服饰文化黎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男子多穿白色长衫,女子多穿长袍。
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来装饰服饰,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黎族人民还会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戴传统的银饰,如银耳环、银胸针等,这些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着祈福的寓意。
四、黎族的传统音乐黎族人民热爱音乐,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如竖琴、竹笛、葫芦丝等。
黎族的音乐富有节奏感,激情四溢,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黎族人民会在婚礼、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演奏音乐,用音乐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仰。
总结:“黎族”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动听的传统音乐而闻名。
这些传统特点展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黎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宣传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魅力和传承下去。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五指山黎族传统织锦服饰特色浅析

的情感 。在儒 文化 的伦 理观念 中 ,黑 色具 有 至高无上 的品 位 ,在 我 国传 统绘画 中的 “ 水墨 为上 ”即以这种 视黑 为正 色 的传 统观念 为背景 。在黑 白艺 术 中,黑是 主体 框架 ,体 现着 “ 实” 的意味 ,传 达着有 限的情感 ,而 白则 往往 举足
轻重 ,有 着无 限的审美 承传扩张 以及深蕴 的 暗示 。黑 自正
但 纺线亦 以黑色为 主基调 。只有 图案用红 、黄 、白 、绿等 色织绣 ,其 鲜艳 的色彩 图案 与服饰 的整体黑 、白色为基调 的对 比中形 成了强烈 的视觉 冲击 ,突出了图案 的艳 明个 性 ,
在 视觉上形 成一种 醒 目而不 杂乱 的艺 术效果 ,因为 在整个
色调较为单一 ,但男 子 的头 巾则 大都 是长条 红布包裹 ,系
在黎族妇女 服装上 ,如上 衣 、筒裙 头部大 多以黑 色或 蓝黑
色的纺织棉 麻布来缝制 ,然 后在衣 领袖 口上手臂与肩膀处 衣 襟 的边处 配以 白边镶边 ,形成 了基本 的黑 白对 比美。筒
山黎族传统织锦服饰 的特 色。
一
、
色 彩 艳 丽 与黑 自对 比之 特 色
裙 裙头 的部 分是素色 的黑 色棉布料 ,没有 图案也没有松 紧
( 指 山市 文 化馆 ,海 南 五 指 山 五 52 0 ) 7 20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探析---以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为例摘要:海南黎族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黎族人民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黎族人民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关键词:黎族;传统服饰;文化黎族是我国岭南地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树皮布以及种植棉的民族,这一独特的民族凭借着辛勤劳作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内容丰富,形式优美,工艺考究,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不仅有利于为海南岛的建设提供历史文化上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现状黎族传统服饰是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历程中,通过本民族的智慧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演变和不断地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
海南岛作为黎族人民分居和聚居的地方,由于和大陆隔海相望,交通闭塞,无法和外界保持畅通和频繁的交流,这才使得黎族传统服饰得以保持较为原生态的服饰文化。
但由于民族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情况不断改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现在黎族男女传统服装服饰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很少有人穿,即使是在乡村也比较少见,而喜欢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并掌握这些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加之在工业化的冲击下,黎族聚居地区充斥着大量廉价的服饰服装,而制作过程复杂,制作速度慢,且制作成本颇高的的黎族服饰就变得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同时,黎族同胞也在不断地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这使得很多黎族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也慢慢地缺乏了解和认可。
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概况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黎族祖先们甚至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如今在海南的槟榔谷内就保留有这样的服饰。
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由于黎族聚居地区地形复杂,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黎族服饰款样上也有差异。
,服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在长期的繁衍、迁徙发展过程中,黎族形成了几个方言群体。
按习惯沿用的五个支系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加茂)、“润”、“美孚”,五个支系的服装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哈方言服饰;杞方言服饰;赛方言服饰;润方言服饰;美孚方言服饰。
3.1 哈方言服饰哈方言女子服饰多以蓝色为底色,对襟、无纽扣,前摆长后摆短。
上衣可分为单层或者三、五层上衣,在领口、襟、袖口和后背常常用图案粗犷的绣花装饰。
下身多穿筒裙,分为短、中、长三种,深蓝底色,面料为各种花纹图案的织锦或者在织锦之上绣花而成;哈方言男子服饰上衣多以原色或者蓝色为底色,为麻织、棉布缝制,一般为对襟无纽扣,有长、短衣之分,衣底边缘留穗,下装系包卵布。
头上一般缠着黑色或者深蓝色的棉布。
3.2 杞方言服饰杞方言女子上衣一般以深蓝色或者黑色为底色,无领、对襟、无纽扣、袖窄,衣襟两边各有一行铝质扁圆形装饰。
衣服背后以及下摆上有绣花,袖口处镶有三寸宽的白布边。
下身穿紧身及膝中筒裙,筒裙以红色为底色。
头缠黑色或者深蓝色头巾,或者是织锦带穗头巾;杞方言男子上装为白色或者深蓝色棉、麻布料,对襟,无纽扣无领,或仅用小绳系扎。
腰间前后各系一片棉布或者麻布,红巾束腰。
额前结发,头缠红布或黑布,颈戴数十个铜钱串成的项圈,手绑红色或者蓝色绒线。
3.3 赛方言服饰赛方言女子服装多为蓝色、白色,上衣多为直领、斜襟、盘扣、窄袖。
下穿织锦长而宽的筒裙,多为横条纹或者水波纹,穿时将筒裙在臀部打上一个褶纹,并在裙尾绣上复杂和精美的图案;男子上衣多为长袖、对襟、无领,胸前用一对小绳子代替扣子,腰部前后各用一片棉布或者麻布遮羞。
3.4 润方言服饰润方言女子上衣多穿黑色或者深蓝色“V”型领、不开襟、无前后之分的“贯头衣”,并以“双面绣”作为衣身两侧的镶饰,衣襟下沿、衣背下部绣有宽边横向绣花装饰。
下身穿超短筒裙;男子上衣多为开胸式,长袖带有衣领,并配有铜制的纽扣,胸前有一个大口袋;。
下装为布头较长、仅能掩盖阴部的三角形小短布,长出的部分可翻褶垂落于小腹前,且带有丝领。
3.5 美孚方言服饰美孚方言女子常用黑白相间的头巾交叉于脑后。
上衣对襟,无纽扣窄袖,常常用红线衔系,衣服背部中间有一道横着的花纹。
衣襟上端左右各缝缀两条红色布条,领口拼接一块海军领式方布。
筒裙十分宽长,齐及脚面,通常在腰间打一个褶裥;男子上衣多为对襟,领口处理与女装一样。
下穿黑色白边、左右开叉的短裙。
4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探析4.1 黎族传统服饰表现的形式美黎族传统服饰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服饰的色彩搭配、材料的运用、款式的构成和图案纹样上。
从色彩搭配上看,黎族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配以红、黄、绿、白,可谓是“五彩斑斓”。
这些色彩都是来自于自然中的原料,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稚真的审美格调。
黎族传统服饰多采用对比用色,且注重色彩的调和;从材料的运用上看,黎族传统服饰的材料多为自然中的树皮、鲜花、棉、麻等,而染色原料多为植物浆液、动物血液或者一些矿石等。
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原始存在的,通过黎族先民勤劳的双手进行手工制作,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自然气息;从款式的构成上看,黎族传统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不同的方言地区的服饰款式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服饰款式区别更为明显。
而且,在同一方言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各有不同的衣着款式,不同身份的更有其特殊的服饰。
所以,在黎族地区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从图案纹样上看,黎族服饰的图案丰富多样。
黎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所以黎族服饰上多有以动植物为原型的纹样。
4.2图案纹样与色彩蕴涵的审美情趣4.2.1 自然崇拜在严重依赖自然的原始社会中,黎族的先民们对于大自然非常的崇拜,他们崇拜的内容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石崇拜、山崇拜、树崇拜等等。
他们的服饰材料不仅直接来源于大自然,而且,在他们的服饰中有很好的体现。
他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将大自然中各种实物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4.2.2 图腾崇拜黎族的图腾崇拜随着黎族的母权制氏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黎族的图腾崇拜的特点是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们崇拜龙(鱼)龙、葫芦瓜、鸟、牛和猫,他们认为这些动植物和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着某种联系,所以在他们的服饰中,总会出现以这些动植物为原型的各种图案。
4.2.3 祖先崇拜黎族崇拜祖先大概发生于其母系氏族时代。
黎族人对于祖先非常的尊敬,他们将祖先的灵魂称为“祖先鬼”。
为了趋吉避凶,黎族先民开始祭拜祖先,而且,在岁时节日中,他么也会祭祀祖先。
5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审美方面的缺陷,以槟榔谷文化景区为例5.1 海南黎族服饰缺乏传统的工艺美众所周知,黎族服饰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黎族先民通过将采集来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智慧,结合从大自然中得来的启示,有创造性地制作服饰。
但是随着黎族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和工业化的影响,黎族先民的植物纤维原料及采制工艺、龙被制作工艺、双面绣与贯首衣制作工艺、单面织制作工艺、染色技艺以及图案和花纹都在很大的程度导航出现了流失和失传。
所以,在槟榔谷中,我们无法见到那些年长的阿婆是怎样将自然中的原材料纯手工地加工成各种纺线,现在她们使用的纺线,都为机器制造出来的。
同时,黎族先民在纺织各种服饰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纺织工具,但在槟榔谷中我们所见的纺织工具几乎都是一样的,即使采用这样的原始工具织出布匹,最后也难免的掺杂一些现在的工艺对其进行加工。
5.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缺乏传承美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黎族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逐渐减少。
20世纪50年代,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
目前,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屈指可数,而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可以说黎锦技艺生存已面临濒危。
黎族纺织技艺大都是心手相传,如果代与代之间出现断层,那么黎族纺织技艺将很难传承下来。
在槟榔谷见习期间我就发现了这一问题,我们在景区内所见的都是年纪较大的阿婆在进行纺织,这是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黎族纺织技艺的断层已然出现。
5.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缺乏多元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很难有很好的认知和认可,同样,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也不能为大多数的人接受,尤其是整天面对各种流行服饰的年轻人。
李笃中在其《全方位的无限》种提到,“如果缺乏了多样性,则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自由”。
在槟榔谷文化景区实习期间,我所见的黎族服饰大都缺乏多元美,有点过于囿于传统。
这就使得其只能在所谓的传统的圈子中,无法得到更好地发展自由。
6 针对黎族传统服饰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建议,以槟榔谷文化景区为例6.1 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保护好利用好海岛棉、木棉、各类野生麻类、树皮、藤类等纤维材料,为黎族传承纺染织绣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
尤其是像槟榔谷这样的旅游文化景区,占据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应该有能力地建立适当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6.2 在景区内建立技艺传习馆,开设纺纱、染色、支部、刺绣等课程,一方面可以为她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来槟榔谷参观的游客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到黎族织锦技艺的价值。
6.3 设立图书展览场所,加强该技艺的宣传工作。
槟榔谷文化景区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组织人员研究黎族织锦技艺,并搜集和出版与黎族织锦相关的学术著作,并在景区内展览。
6.4 吸收一些对黎族服饰文化感兴趣的服装行业的年轻人,通过他们将黎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适当的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黎族服饰产品。
参考文献:[1]《黎族服饰》,/view/275761.htm.[2]民族生态审美学/黄秉生,袁鼎生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陈兰.浅议黎族传统织锦图的造型美.琼州学院校报,2010年第六期.[4]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5]王养民,马燕著:《黎族文化初探》,广西出版社,1993年版.[6]王献军.黎族服饰文化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刑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