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饰 韵悠长

合集下载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黎族树皮衣是一种特殊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它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

海南岛的黎族树皮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于遮羞、保暖,海南黎族树皮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

树皮衣的历史特殊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消逝了树皮衣。

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

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

由于树皮布本身简洁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

据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1752-1755在任)《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

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而且在今日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保藏有树皮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把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照旧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

这主要是由于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特别耐用。

随着经济的进展,树皮布渐渐远离黎族人的生活。

专家认为,或许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

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

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

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管理资料】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汇编

【管理资料】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汇编
(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 ! 最早的超短裙---润方言区黎锦短裙
黎族妇女的“雕题”
现在海南部分黎族地 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 为“雕题”的文面、 文身风俗,特别是妇 女有文身风俗,一般 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 前陆续完成,个别有 婚后完成的。文身工 具是植物刺针、小竹 木棒和植物染料。文 身的部位主要是脸、 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 差别很大。这种习俗 目前已基本消失,仅 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
黎族的服饰和纹身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 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 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 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 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 团结的象征。 “双面绣” 多作为上衣的装 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 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 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 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 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 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汉族,回族,苗族迁入海南岛之后的黎族文化变迁 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原始文化的结构
到宋朝、元朝以后,汉族、回族大规模的迁移海南,其中也包括一 些贬谪官员及其家属、随从。在元朝后,大陆移民已增至17万人了, 汉族、回族的大量到来,改变了海南岛上单一的黎族人口结构,这 些汉族回族移民,不仅带来了自己民族包括语言、技术、艺术等文 化,而且一并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汉族文化,从而形成海南多元文化 并存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文化的格局,结束了海南岛文化 原始状态,使海南文化从单一的、原始的黎族文化,向多元文明形 态的文化转变。, 汉族移民带来了文字、教育、等文明形态的文化,结束海南了黎族 文化的原始状态,黎族从此进入到文明发展的阶段。通过与黎族的 交往,通过教育等途径汉族人民将文字传播到了黎族地区,被黎族 人民所广泛接受使用。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描写黎族的优美的句子

描写黎族的优美的句子

描写黎族的优美的句子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以下是描写黎族的一些优美的句子:
1.在青山绿水之间,黎族人民如诗如画地生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真正守护者。

2.黎族的传统服饰五彩斑斓,如彩蝶翩翩舞动,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3.黎族的歌舞如潺潺溪水,轻盈而悠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

4.黎族的手工艺品独具特色,如细腻的编竹技艺,展现着他们对自然的敏感和精湛的手艺。

5.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深深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与绿树、蓝天、碧海交相辉映,和谐共生。

6.在黎族传统节日里,他们的欢歌笑语像一幅绚烂的画卷,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

7.黎族文化是一幅古老而美丽的画卷,如同绚烂的彩虹,传递着他们对生命和希望的深切理解。

8.黎族的民歌轻柔悠扬,如同一曲悠长的乡愁,勾勒着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黎族人必备:红藤黎锦

黎族人必备:红藤黎锦

黎族人必备:红藤黎锦服饰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古代服饰纺织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但在黎族文化中,红藤黎锦也不逊色,它不仅是黎族宝贵的珍品,更是中国纺织技术的奇迹,黎族人民的创新与智慧,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黎族人必备:红藤黎锦吧。

连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宋朝以前,海南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织锦的三大特征就是指它的“原生态”、“原真性”和“原生地”。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

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

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

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

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

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

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

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您可能还会喜欢: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畲族文化颇具民风的哈尼。

黎族服饰特点作文

黎族服饰特点作文

黎族服饰特点作文
黎族,这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那可真是别具一格,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

黎族服饰的颜色那叫一个鲜艳夺目!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就好像是把彩虹披在了身上。

他们可不怕颜色多,就怕不够热闹、不够喜庆。

这跟黎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那是相当匹配,走到哪儿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瞧瞧那图案,更是充满了神秘和故事。

有象征着吉祥的龙凤图案,有描绘大自然美景的花鸟虫鱼,每一个图案都仿佛在诉说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听说这些图案还有着特殊的寓意,有的能保佑平安,有的能带来好运,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符咒,守护着黎族人民。

还有那独特的配饰,简直让人惊叹不已!大大的耳环,重重的项链,叮叮当当的手镯,每一件都精美绝伦。

尤其是那些银饰,闪闪发光,亮得能晃瞎你的眼。

感觉黎族的姑娘小伙们把家里的宝贝都戴在了身上,那叫一个豪气!
黎族的服饰在款式上也很有讲究。

女人们穿着长长的筒裙,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男人们的服装则简洁大方,又不失帅气。

而且,不同地区的黎族服饰还有着细微的差别,真的是各有各的美。

黎族的服饰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文化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

它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黎族人民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让人忍不住为之点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服饰韵悠长8月14日晚上在海口人大会堂演出的那场"黎风古韵锦绣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秀场,让古老的织锦技艺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黎族服饰是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是黎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黎锦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将黎族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黎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黎族服饰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浓郁的民族色彩。

这几天摄影天地里相关美图让人眼界大开,掀起了宣传黎族文化的热潮。

为了更好的理解黎族服帖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黎家在上片的同时,找了一些资料一并发上供各位雅赏。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据《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记载:"武帝末(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

"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贯头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成。

这种布料是黎族妇女利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而成的。

关于木棉,《尚书?禹贡》就有这样的记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三国吴国人万震也在他的《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

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

人将用之,则治其核。

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

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

"唐代中叶,黎族妇女用同样原料织成被子、食单(桌布)和盘斑布,被列为上贡封建朝廷的珍品。

宋代志书更多地记录了黎族妇女在棉纺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宋人笔记里,我们可以看到黎族妇女纺织出的"黎锦"、"黎幕"、"黎单"、"黎幔"等品种繁多、工精艺巧的作品,证明黎族纺织工艺在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亚市)向黎族妇女学会治棉纺织等技术,然后传人中原地区,为推动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大发展,作了技术上的铺垫。

错纱、配色、综线、洁花等技术都完全出自黎族妇女之匠心。

黎族姑娘从六七岁开始学习纺织、刺绣,从小就受到传统纺织技术熏陶。

她们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就席织布,平纹挖花,飞针走线,正刺反插,精挑巧绣,把心血凝聚在一件件的织绣艺术品上。

她们织出来的花布、腰粲然若写"四个字带、被子、筒裙以及壁挂,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就用"来概括形容。

哈方言妇女织锦图案多以人形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纹样为辅。

哈方言妇女织锦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色彩浓烈,内容丰富,概括性强。

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平视体的组织形式表现,其特点是夸张变形、构图大胆、色彩多样、图案复杂,在花纹图案上多以描绘人的神态,比如舞蹈、生产、生活、婚嫁等,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人形纹、龙纹、鸽纹为主,其他动物纹、植物纹以及花卉纹为辅。

它除了筒裙织制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外,上衣的图案最为普遍,一般以白布做底,然后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图案重发现、重创造、追求情趣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赛方言织锦图案,多是织绣人形纹、青蛙纹,它主要织在裙身带和裙尾部位,除了织上有自己特色的花纹图案外,还嵌入云母片、河蚌壳及羽毛,以示平安、吉祥如意。

美孚方言妇女所织图案,有人纹、鹿纹、蜜蜂纹、鸟纹和汉字花纹,而以波浪纹、水波纹、曲线纹为最多。

美孚方言图案主要集中在筒裙上,整条除裙花外全部都是扎染图案,图案因浸染而相互渗透,形成深浅不一,且带有无等级的色彩,色彩斑斓。

色彩:黎族织锦图案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

工艺:黎族织锦图案的工艺制作主要由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织是指用踞腰织机采用道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染主要是指纹纱染线,包括暮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可织成色泽斑斓的筒裙图案;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补绣加工提高图案效果。

一般主体图案都是刺绣的,在图案中间的若干局部都是需要刺绣来完成。

织锦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而以润方言妇女上衣的黎族双面绣最为著名,所有织和绣的黎锦都是黎族织锦中的精品。

黎族原始纺纱方法为: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丝丝地捻接成线,然后用一小竹条捆卷着,要卷纱时,放在腿上一搓,卷纱竹枝在空中旋转,逐渐把纱卷成绽,黎族妇女就这样一寸一尺地纺纱。

黎族的纺织工具主要有手摇轧花机、踞腰织机、脚踏纺织机等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

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到汉代达到成熟。

在10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到棉纺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黄道婆在晚年致力传授海南黎族棉纺技术,并进行改革,把原来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的踏车,改进为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这一重大的改革,比国外早四五百年。

据考证,这种脚踏棉纺技术.在当时黎村里已广泛使用。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

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

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用比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

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

清代张庆长《黎歧纪闻》这样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

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

"染色的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而成,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还有另一种染色技术,叫做扎染,古时叫做"绞缬染"。

其制作方法是:把理好的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形的木架上,然后依经线将青色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

随后从木架上取下,放人染缸着色,染后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显出色斑花纹的经线。

在斑花的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这样就形成一幅精致的艺术品。

1978年,我国福建崇安县武夷船棺出土的纺织品、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至唐代人物丝绢棉织产品、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女供养人的衣裙上绞缬团花的花纹图案、唐代人物服饰花纹"花仕女图"都是运用这种印染方法染制而成,如上面提到的唐、宋时时期黎族地区上贡的"盘斑布"、"海南青盘皮(披)单"等;宋代输入内地的"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出自儋州、万州的著名"缬花黎布"也是使用这种绞缬技艺制作而成的。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南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远古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

这种服饰材料,是服饰制作者从山上扒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加工而成。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如《桂海虞衡志》卷15载:"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

"又《岭外代答》卷6载:"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由于各个方言的地域语言、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

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这种衣衫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最后将对襟改为偏襟。

赛方言黎族,除陵水县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穿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服饰了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

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虽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

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

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黎族服饰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