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手工艺

合集下载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在学习黎族织锦技艺时,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
1. 观察:学生应该首先观察已经完成的黎族织锦作品。

这将帮助他们了解织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

2. 实践:学生应该开始实践织锦技艺。

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基础的织锦技术,包括如何使用织锦工具、如何选择织锦线材等。

3. 练习:学生应该进行反复练习,以加强他们的技能和技术。

4. 指导:老师应该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能。

5. 激励: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改进他们的技能,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黎族织锦技艺。

总之,通过观察、实践、练习、指导和激励,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黎族织锦技艺。

- 1 -。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传统酿酒工艺黎族传统酿酒工艺:醇香细腻余味绵长2021年,黎族传统酿酒技艺入选五指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酿酒需要的原料主要为山栏稻。

山栏稻又称为山兰稻,是一种旱生山栏糯稻谷,无肥无药的纯生态种植,通过自然发酵,能酿造出口味丰富的山栏酒。

山栏酒可以说是黎族人的茅台,黎族人称之为“biang(第四声)”。

山栏酒的酿造,光是拥有独特的原料还不够,没有独具匠心的酿造工艺,很难酿造出醇香细腻的山栏酒,在海南五指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美不过黎族三月三,甜不过黎家山栏酒。

山栏酒的酿造步骤主要为:将晾晒好的山栏稻谷脱壳、清洗,浸泡三个小时后进行蒸煮,蒸煮2-3个小时,煮好后将山栏米摊开晾凉,等山栏米完全晾凉后,在表面撒上酒曲,然后再把山栏米翻面,再撒一次酒曲,撒好后放置发酵两天再进行装坛,装坛时要用芭蕉叶在坛口进行密封,最后存放30天即可。

客家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客家黄酒酿造是一门综合性的传统工艺,其以糯米作为主要原料,经过洗米并浸泡、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木甑蒸煮、摊饭晾冷、拌曲、前期和后期发酵(陶缸发酵)、接酿、压榨、过滤(澄清)、炙煮(灭菌)、烤酒、勾兑、装缸贮存、灌装等多道工序酿造而成。

其中,清洗干净糯米杂质后浸泡至手指捻能粉碎,把米倒入箩里用清水冲洗干净至流出的水清澈无白色米浆水。

蒸煮,水沥干后的米全部倒入锅轻轻抹平,用木棍均匀打透气孔,上汽后90分钟至熟而不糊。

蒸熟后,铲到凉饭台冷却,沥干水分均匀翻拌一遍。

均匀撒入酒曲翻拌均匀后再次撒入酒曲翻拌均匀,把饭倒入桶或缸内,用洗干净的手在熟粳糯饭中央挖一个直通桶底部u形饭窝,冬春季洞口直径约10cm,夏秋季直径15cm左右,随后用手将饭面轻轻抹平至饭粒不下塌为度。

前期发酵温度控制在31度左右为佳,后期发酵是低温长时间的发酵过程,熟酒后酒度大都在16度左右。

将成熟酒醅集中到储罐内,再到压榨设备内进行糟酒分离,酒糟满后将糟压榨4小时左右。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黎锦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中国五大名织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村落之一。

黎锦工艺在宋朝时期就有了较为基础的技术,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黎锦是黎族地区最为著名的的手工艺,黎族将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感悟在黎锦上进行了展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黎锦工艺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创新与传承的经验。

黎族自古以来就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到黎锦工艺之中,从棉田到纺线,各个环节由黎族手工艺人亲自操作,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纯朴与原始性。

在黎锦的传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家庭、师傅传承,以及社会宣传。

一般而言,黎锦的织造是从祖传五代手艺中学习,通过师傅与弟子间的技艺传授与研究交流,最终传承下去,形成了独特的黎锦织造技艺。

同时,黎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节日、婚庆等都是黎锦织造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场所,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延伸不仅体现了一种玩乐、娱乐形式的传承,还发挥了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黎锦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化的大趋势下,工业化以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人力成本与流动性等方面的不利条件之下,黎锦织造逐渐走向了危机,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黎锦织造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推动黎锦工艺的传承,各级政府与民间机构在各个方面出谋划策。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更加重要,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对黎锦工艺的培训、培养、奖励力度,在制度上加以扶持,这些措施为黎锦工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能量。

同时,企业家、文化人士、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关注与支持,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黎锦工艺的传承除了纯粹的技术保护,更重要的是发展与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突破传统的固有框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黎锦工艺以及黎族的文化内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必须坚守“实践、认识、创新、传承”的四步法,始终不忘初心,才能保持黎锦工艺的活力与生命力。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手捻纺锤由转 轮、捻杆、挂纱钩等组成。纺纱时,棉絮连着尖钩 ,通过纺杆在腿 上搓转,转动纺锤将纤维捻成纱线 ,捻杆上的纱缠多了 ,则将纱挽成 团。单锭脚踏纺车由转轮、脚踏杆、机架、传动带等组成。纺纱时, 纺纱者坐在凳子上,先把搓捻好的一段纱缠在锭子上,再用手边搓 捻纤维,边用双脚蹬脚踏杆,带动转轮作顺时针运动,进行快速纺 纱。

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于一身的精品是黎族龙被。龙被亦称“广幅 布”、“崖州被”、“大被”,是代表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 的艺术珍品。龙被以龙为主体花纹图案,构图饱满,匀称、和谐, 颜色绚丽、华美,格调高贵、雍容。其他陪衬的图案有,以日月、 山水、蓝天、祥云、彩虹为主的自然界花纹图案,以祖宗图、八仙 图、五子登科图、福禄寿三星图、嫦娥奔月图为主的神话人物图, 以龙凤、麒麟、蛟龙、白虎、金狮、仙鹤、雄鸡、喜鹊、蝙蝠、鲤 鱼为主的吉祥动物图案,以灵芝、仙桃、桫椤、牡丹、莲花、仙草、 腊梅、幽兰、金菊、翠竹为主的吉祥植物图案。此外,龙被上刺绣 的汉字有楷体、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黎锦有单联幅、双联幅、 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 5种款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强 烈的艺术震撼力。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黎族竹乐,黎族竹乐是黎族人民在劳作、生活和宗教仪式中
使用的一种传统乐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包括
竹筒琴、竹筒鼓、竹管笛等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2. 黎族竹编手工艺,黎族竹编手工艺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
工艺技艺,包括竹编筐、竹编箱、竹编椅等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3. 黎族古歌,黎族古歌是黎族人民口头传承的古老歌谣,反映
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这些古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4. 黎族服饰,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独特
的图案和工艺特色,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社会和民族本身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妇女刺绣按照构思的图案,不需要绷子而直接在织物上以针引 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的图案。
黎族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显示 刺绣图案,主要的绣法有平绣、贴布绣、珠绣等,最常见的是给黎 锦图案的轮廓做线形装饰绣;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 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 著名,其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
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纸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色黑、
黄、红、褐、深兰等多种颜色。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
麻匹、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古老的织布工具。腰机由经轴、 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 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 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腰机提花尤为特色,是用黑 色或蓝黑色做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颜色的纬线搭配,织 出各种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没有现成的 稿样,全部出自了然于心又切合习俗规矩的腹稿。
(5)建立网站,设立展览场所,建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

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

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

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

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

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

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

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

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

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

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

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

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

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

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

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

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

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

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

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

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6、雕刻。

黎族以椰雕和贝雕较为有名,产品有牙签筒、台灯、奖杯、茶具、酒具、烟具,座屏、花瓶、挂屏等。

水富村群众善于用花梨木雕刻烟斗、烟嘴,但生产不多,一般作为礼品赠送朋友。

7、酿酒。

这是黎族地区常见的手工艺。

黎族群众都有酿酒的习俗,以山兰糯米酿酒,味醇,滋补身体。

另外,黎族群众还擅长乐器制作,烧制竹筒饭,等等,这些技艺资源都具有市场开发潜力,但目前由于没有市场价值,开发利用率低。

二、制约黎族手工艺开发的因素
(一)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开发条件不成熟。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发展还不成规模,游客零星分散,团体游客少,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开发黎族手工艺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二)商品意识不强,自然经济观念还不改变。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黎族群众生产的手工艺品没有人购买。

因此,农户生产的手工艺品多为家用,或赠送他人。

邻近县城的黎族村庄,常有人上门收购工艺品。

但售价不高,除去成本,所赚的不多。

群众的商品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属于家庭副业,没有大规模的生产。

(三)重视不够,技艺面临失传。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学习黎族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艺人年龄增大,一些技艺面临失传。

如树皮衣和制陶,目前掌握其技艺的传承人才一二人。

群众对这些技艺继承不够重视,导致技艺后继乏人。

三、发展现状和氛围
非遗手工技艺到底要怎样保护,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2006年6月2日,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9年3月,省民委、省妇联、省文明办和五指山市政府联合举办全省“五指山杯”黎族织锦技能比赛。

2010年6月12日,海南省第二届黎族织锦大赛在省博物馆举行,61名选手同场献技。

2010年9月,省民委、省民族研究所举办了“黎族织锦技艺培训班”,50名来自各民族市县的妇女参加了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2008年,保亭县已成功研发了黎族织锦编排模板,黎锦实现了电脑化技术编排和图案设计,使这项面临传承难题的黎族传统工艺走向数字化,可以织出书法作品和人头画像。

同时保亭县还编写、出版了一套黎锦教材。

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黎族手工艺开发了,变成商品,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后继者的学习、传承就有动力,否则谈不上保护。

也就是让黎族传统技艺有市场需求,让从业者能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找到生计。

生产与收入挂钩,有市场拉动,不用宣传发动,群众自愿自发生产。

手工艺产品,只有出售,才有市场价值。

四、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是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色旅游产品。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我省黎族手工艺产品。

特别是要通过组织大型比赛、展览,如组织全省性织锦比赛、举办展览活动等方式,大力营造舆论声势,扩大影响,让社会各界对其有所了解,让黎族手工艺从“待字闺中”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开发。

各级领导要重视黎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抓紧做好黎族手工艺的调查、普查,编制“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通过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研制取材于本地、承载黎族文化内涵,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地的居民收入。

1、开发黎族手工艺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黎族手工艺有自己的特色,要采取家庭世代承传、艺师带徒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法相结合,对于具有手工艺特长的艺匠、技师,组织起来,给有意愿学艺的群众传授技艺。

要因地制宜,认真发掘,积极开发,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要研究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工艺品,扩大手工艺的服务领域。

如室内装饰、车内装饰和生活用品等,不断扩大和丰富黎族手工艺的品种和产品,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使黎族手工艺焕发光彩,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开发黎族手工艺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领导要重视,认真组织,做好规划,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时也要把开发旅游工艺品列入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产品目录与目标。

当前特别要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陈设工艺品、礼品,并尽可能使产品系列化。

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政策,放手发展,推动黎族手工艺加快发展。

3、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

要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

如把黎族织锦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结合,提高黎锦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

在黎族工艺品中,有些是必须手工操作的,但有些工序适合机械操作,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机械,革新工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在以家庭作坊为主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业工厂,如织锦技艺,可以引进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扩大了生产批量,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树皮衣和制陶的原材料不足,可在旅游景点设置展览厅,让游客亲自体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借此提供收费服务,也将大大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建立传承人制度,切实保护黎族技艺。

在认真搞好调查、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通过比赛、现场献技、调查和考核等多种方式,经专家评委认真遴选,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给证书,列入专家人才库,颁发政府艺术津贴。

建立传承人津贴和奖励制度,让技艺传承人有生活保障,鼓励带徒传艺,以培训班形式继续传授技艺,保证黎族技艺后继有人。

(四)规范引导经营,创新提升效益。

黎族地区大都实行封山育林,实施生态保护政策,耕地少,田间劳动投入不多,有大量的时间可经营手工艺。

要通过引导、扶持,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社,参与开发黎族技艺,把农户集中起来搞手工艺制作,实现组织化、集体化生产经营,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做到生产、销售两头并进,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开发黎族手工艺,使技艺的延续传承得到了保障,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