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的起源

合集下载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是中国布依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贵州省的布依族地区。

它以竹竿为道具,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蹈动作和技巧的表演,展现出布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布依族竹竿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布依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竹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布依族竹竿舞可以说是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劳动和生活的一种表达和纪念。

在布依族竹竿舞中,舞者们以柔和的身姿和舞步,配合竹竿的摆动和旋转,展示出独特的舞蹈韵律。

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动竹竿的力度和角度,表达出自然界的景象和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例如,竹竿的上下摆动可以模拟风吹草动的景象,旋转的竹竿则象征着日升月落的变化。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舞蹈动作中的柔和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舞者们的身姿优雅,舞步轻盈,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布依族竹竿舞在传统节日、婚庆和庆典活动中经常被演出。

舞者们身穿传统的布依族服装,舞动竹竿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布依族的音乐和歌唱。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布依族竹竿舞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布依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内容简介:真正的竹竿舞起源于黎族民间,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意为“跳柴”。

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中学竹竿舞 美篇

中学竹竿舞 美篇

中学竹竿舞美篇
(实用版)
目录
1.竹竿舞的起源和历史
2.竹竿舞的舞蹈形式和特点
3.竹竿舞的流行地区和文化意义
4.竹竿舞的现代发展
正文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竹舞等,是一种源于我国民间的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竿舞的舞蹈形式独特,其主要特点是舞蹈者会在竹竿之间跳跃,同时双手持竿,舞蹈过程中会不断变换节奏和动作,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竹竿舞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的以节奏明快、跳跃灵活为特点,有的则以舞蹈者之间的配合和互动为主要表现手法。

竹竿舞在我国的流行地区广泛,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更为常见。

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竹竿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竹竿舞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现在,竹竿舞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民间舞蹈,它已经走进了校园,成为了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化表现形式。

中学校园中的竹竿舞,不仅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竹竿舞是一种富有我国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承载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

第1页共1页。

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

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

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跳竹竿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体育舞蹈形式。

它不仅是一项具有独特的技巧和魅力的运动,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跳竹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能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一、起源与发展跳竹竿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佤族、傈僳族等。

据传,这项古老的舞蹈形式最早起源于傣族,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并得到了发展。

跳竹竿的起源与竹文化密切相关,跳竹竿所使用的器材就是比较长的竹竿。

竹竿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认为象征着丰收和祥瑞。

二、竹竿舞蹈的表演形式竹竿舞蹈通常由男女两人以上的舞者组成,其中一人手持竹竿,在舞蹈的过程中,其他舞者会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来操控竹竿的运动。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既有力量感又充满了柔美的舞姿。

跳竹竿舞蹈的动作包括各种技巧,如跃起、旋转、翻转等,舞者需要保持平衡的同时展示出灵活的身体控制能力。

三、跳竹竿的意义与象征跳竹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舞蹈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竹竿作为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跳竹竿舞蹈是对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此外,跳竹竿也寓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祝愿,希望通过跳竹竿舞蹈能够获得好运和丰收的象征。

四、在少数民族社区的传承与弘扬跳竹竿舞蹈在少数民族社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许多地方都设立了竹竿舞蹈的培训班和表演队,组织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项传统艺术形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跳竹竿舞蹈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总结:跳竹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观众。

通过跳竹竿,人们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并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三月三竹竿舞的介绍

三月三竹竿舞的介绍

三月三竹竿舞的介绍
三月三竹竿舞是中国传统的节庆舞蹈之一,通常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地头或公共广场上跳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竹竿舞的动作形象生动,队形繁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竹竿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传,最早的竹竿舞源于崂山道教文化,是祭祀山神的一种传统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竿舞逐渐演化为一种表达祝福和喜庆的歌舞艺术,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

竹竿舞的形式和内容因地域不同而略有不同,其中以江南地区的竹竿舞最为著名。

竹竿舞通常由多人组成一队,手持长度在三至五米不等的竹竿,在音乐的节奏下轮流交错着跳跃、翻转、旋转。

竹竿舞的动作难度较大,需要舞者的团队配合默契,同时也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体能和灵活性。

最具象征性的动作是竹条交叉,象征吉祥如意、团圆美满。

而竹竿舞队形的构建也十分注意美学和审美效果,如组成的几何图形、队友之间的对称性等都需要注意。

在舞蹈中,舞者一般还会穿着节日盛装,如彩色绸缎、绣花鞋、彩绸围裙和彩带发饰等,因此整个舞蹈场面十分的热闹、繁华和节日氛围浓厚。

同时,在舞蹈之外,竹竿舞还伴有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民间祭祀、合家团圆、品尝美食等,是一项集文化传承、人际互动、身体锻炼、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民间活动。

总的来说,竹竿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展现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和推广这样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和参与其中,从而传承和发展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幼儿园教研活动竹竿舞(3篇)

幼儿园教研活动竹竿舞(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竹竿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竹竿舞在幼儿园教育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我们开展了竹竿舞教研活动,旨在探索竹竿舞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竹竿舞的起源、特点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

4. 提高幼儿的体质、协调能力及节奏感。

三、活动内容1. 竹竿舞的基本知识(1)竹竿舞的起源:竹竿舞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民间舞蹈。

最初,人们用它来祈求丰收、驱邪避灾。

(2)竹竿舞的特点:竹竿舞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竹竿舞的文化内涵:竹竿舞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1)动作名称:左跳、右跳、前跳、后跳、转圈等。

(2)动作要领:动作要轻快、协调,节奏要准确。

3. 竹竿舞的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教师首先进行动作示范,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2)分解教学:将动作分解成若干个步骤,逐一进行教学。

(3)合作练习:让幼儿分组练习,培养合作意识。

(4)创新改编: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提高创新能力。

四、活动实施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知识,准备竹竿、音乐等教学材料。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竹竿舞的起源、特点及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3)分解教学:教师将动作分解成若干个步骤,逐一进行教学。

(4)合作练习:幼儿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创新改编: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

3. 教学评价:(1)动作是否规范:观察幼儿的动作是否准确、协调。

(2)节奏感:评价幼儿对节奏的把握程度。

竹竿舞

竹竿舞

话题延伸
寒具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轼在告别海南省时,创下的一首诗: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梦死,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 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 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 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 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 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 感。
发展历程 话题延伸 健身价值 基本技术 视频鉴赏
发展历程
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 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 “跳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据传,跳柴是黎族一种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 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 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随着 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 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这个运动项目主要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 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 黎族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基本技术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 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 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 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

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

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引言:竹竿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舞者手持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展现出激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舞蹈动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竿舞被视为一种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高校竹竿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竹竿舞的历史渊源竹竿舞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形式,经过演化和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据资料显示,竹竿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是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竿舞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并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二、竹竿舞的表演形式和技巧竹竿舞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二人竹竿舞、四人竹竿舞等,其中以四人竹竿舞最为常见。

竹竿舞的表演主要通过舞者手持竹竿并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展示。

在竹竿舞的表演中,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身体的灵活运动和竹竿的协调使用。

在竹竿舞的表演技巧方面,重要的是掌握节奏感和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三、高校竹竿舞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意义高校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高校竹竿舞的研究与传承可以有效弥补这种文化缺失。

此外,竹竿舞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和困难在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竹竿舞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由于竹竿舞既要求舞者身体的协调运动,又要求竹竿的稳定使用,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难。

结论:高校竹竿舞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更多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深入探索竹竿舞的起源和演变,进一步完善竹竿舞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加强与其他舞蹈形式的融合,丰富竹竿舞的表演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竿舞的起源
一、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

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

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跟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舞蹈。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二、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1、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

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

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

”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2、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

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

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三、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