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黎族概况

合集下载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黎族建筑

黎族建筑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也是黎族唯一的居住地。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建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一)住宅1、船形屋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

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

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

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

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

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

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

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

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

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他们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

这种屋,远远看去,与船一模一样,故名船形屋。

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蓬,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

自然之子——黎族

自然之子——黎族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 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 遗产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在表演 歌舞时的伴奏乐器非常的有特点,都是用 取材于海南岛大山上竹子或者木头做成, 通过吹、拉、弹、敲发出优美的声音,被 称为“黎族竹木乐器”。 传统的黎族竹木乐器有独木鼓、叮咚木、 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 八种。
自然之子——黎族
纲要
黎族简介 黎族精美服饰 黎族特制美食 黎族古老船屋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神秘纹身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简介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 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 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 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 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统计,黎族 黎族人口数为12万。 黎族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 “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 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 语族黎语支系,不同地区方言 不同。现今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 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古老船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 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 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 如船而得名。相传为黎 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 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 状建造住屋。形状如船 篷,当地人也称之为船 形屋。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房子 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墙体用泥土筑成, 屋形狭长、屋檐低矮。大多数的船形屋长14.7米, 宽6米,屋高3.2米。房子分为前后两节。四壁用 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用稻草和泥糊墙。 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 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 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

黎族


重要节日
• 三月三爱情节 •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是海南省黎族 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 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 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 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 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宗教信仰
•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 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 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 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 活动。 •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 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 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 不相认--祖先崇拜。
民族饮食
•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 一些杂粮 •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 家鼠、松鼠均可捕食。 •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 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常吃槟榔还 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 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礼仪风俗
• 宴席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 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 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 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 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 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 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 好意思把饭吃饱。
社会经济
• 解放后,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 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 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 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 • 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黎族住宅的演变

地方文化:黎族住宅的演变

海南黎族住宅建筑,经历了⼀个⾃⾝变⾰和仿汉式变⾰的演变过程。

⼀、"⼲栏"式船开屋黎族传统居屋,是⼀种平⾯呈纵长⽅形,门⼝开在正⾯中间,屋盖和檐墙合⽽为⼀,利⽤⽊条、⽵枝、藤条缚扎成⽃圆拱形构架⼦,覆盖葵叶、茅草,⽤⽊条做柱、梁,外形象船,内部间隔象船舱的船形屋。

其分两类,有"隆咩"和"隆闺",即楼居和地居两种。

这种屋只有门,没有窗,"⼲栏"式住宅,以树积⽊,以居其上,古书称:"⼟⽓多瘴疠,⼭有毒草及沙虱蝮蛇,⼈并楼居,登梯⽽上,号为'⼲栏'"。

近代黎族"⼲栏"蔌船形室出现了⾼栏和低栏并存现象,⾼栏底层离地⾯1.6-2⽶,上⾯住⼈,下养禽畜,⼀般建在有⼀定坡度的坡地,垂直等⾼线布置。

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栏围,平⾯布局已趋定型,⼀般由庭(晒台)、厅堂、卧房、杂⽤房等⼏部分组成,从⼭墙左侧⼊⼝,庭在最前⾯,有简易⽊梯上落,低栏的底层⼀般在离地⾯0.3-0.5⽶左右处铺⼀层厚⽵⽚地板,⼀般建在平地上,底层不再圈养禽畜,其布局是从前⾯⼭墙左侧⼊⼝,作纵深⽅向布置,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房三部分组成。

⼆、地居式船形屋黎族的地居式船形屋,直接在平地上建造。

清末民初黎胞在长期定居的环境⾥,为节省材料,吸取汉族造床⽽睡,以避免地⾯湿⽓,逐渐将⼲栏式船形屋的栏脚去掉,直接在地⾯上建屋,这种地居式船形屋,也出现了船篷顶盖与⾦字顶盖并存现象,其顶盖两侧都是⼀直弯贴到地,顶盖与檐墙是合⽽为⼀的。

其平⾯亦为纵长⽅形,⼀般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炉灶仍放在居室内。

黎胞⼜吸取汉式居屋有墙檐的优点,将船篷顶盖和⾦字顶盖升⾼,使横向两⾯成为承重平衡的压⼒⾯,⽤编⽵抹泥或⽵条、⽊条⽵笪、椰叶做成檐墙。

⾦字顶与檐墙分离式地居船形屋,是黎族传统住宅向汉式住宅演变过渡的形式。

三、仿汉式⾦字屋本世纪初期,黎族同胞由于受汉族⽂化的影响,住宅已基本上依照当地汉族住宅形式,改建成⾦字顶屋。

黎族建筑特色

黎族建筑特色

黎族建筑特色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黎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融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居住习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探讨黎族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形式黎族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形式简洁而实用。

传统的黎族民居通常是独立的平房,布局呈“回”字形,以中央的一个院落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多个房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居住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符合黎族人热爱自然、注重家庭和谐的生活态度,还能在居住上互相便利,形成一个友善的居住环境。

此外,黎族建筑还有一种建筑形式是建在水上的“水上长屋”。

这是因为黎族广泛分布在海滨和河边地区,水资源丰富。

水上长屋一般建在水上,采用高柱子支撑,并以木板和草席铺设,既能适应水上环境的需要,又能有效地避免湿气对建筑物的侵蚀。

二、建筑材料黎族建筑材料以木材、石块和竹子为主。

黎族人身处南方山区,其居住环境多为山地和森林区,所以木材资源非常丰富,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黎族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是优质的硬木,具有很强的抗风霜和耐久度。

而石块则多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壁,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

此外,竹子也是黎族建筑中重要的材料之一。

竹子具有坚韧、轻巧和可再生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建筑构件,如屋檐、篱笆等。

与木材结合使用,黎族建筑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特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得很好。

三、建筑艺术黎族建筑艺术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雕刻和装饰等方面。

黎族的房屋建筑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外观朴素典雅,内部装饰精致细腻。

在房屋结构上,黎族建筑注重榫卯和榫卯连接,使得建筑物非常牢固。

黎族人还喜欢在建筑物上雕刻纹饰,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器物等。

在房屋的装饰方面,黎族建筑常常用彩画来装饰,色彩鲜艳而繁复。

黎族人善于用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涂饰房屋,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黎族人还在房屋周围布置花园和庭院,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得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黎族风情介绍

黎族风情介绍

Thank you
画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 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画于上唇的 纹,称为“吉利”图案 ,另外还有“多福” 图案 ,“保平安”图案
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 手艺也已在失传。目前在世的纹身妇女有 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 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 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黎族美味
竹筒香饭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 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 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 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 有名的竹筒香饭。
黎族特色
纹身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 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 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 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
独树一帜—黎族
黎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 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 始居民,现大多居住在海南岛 中南部山区。
黎族的居住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 的住宅,竹木结构的 干栏式建筑,因屋形 似覆舟而得名,有高 架式和铺地式两种, 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 建筑。
独创乐器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 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 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最能传情是鼻箫 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 孔吹奏而得名。
竹竿舞
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 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黎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人民
黎族少女
民俗旅游资源
(一)建筑 黎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个村庄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同一姓氏。黎族村寨
都依山傍水,村寨建在山坡上,以各个支系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杞黎以船 形屋为代表。
船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船屋
民俗旅游资源
(二)饮食 黎族人的饮食比较简单,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为大米,有时也吃一些
杂粮。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黎族人民大多嗜酒,喜爱吃老鼠肉。
竹筒饭
竹筒饭
民俗旅游资源
(三)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有些地方还利用树皮作为服饰材料。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黎族歌舞
民俗旅游资源
(四)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而言,
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中国民族民俗
黎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历史及概况 二、民俗旅游资源
历史及概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黎族人口数为130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 南部地区。黎族源于古代百越。其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黎族主 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善于狩猎,黎族妇女则精于纺织。黎族没有形成统一 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黎锦、黎单、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 闻名于世。
三月三
三月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