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介绍

中国建筑的介绍

中国建筑的介绍中国建筑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一直被赞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无论是宫殿、寺庙、城墙还是园林,中国的建筑艺术都展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宗教、哲学和文化的精华,具有以下特点:1. 木结构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运用卯榫连接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体系。

例如,世界著名的故宫就是典型的木结构建筑。

2. 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选址、布局和造型上,建筑师常常参照自然景观的特点,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

3. 对称与平衡的原则: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通过严谨的对称布局和精心设计的细节,建筑物呈现出和谐、稳定的美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众多的代表作品,其中一些因其规模和独特性而闻名于世: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2.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延续了几百年历史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

3.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代表之一。

法门寺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

1. 中国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当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该建筑设计独特,外观像一个巨大的鸟巢,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2.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座超级摩天大楼。

该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设计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3. 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物,集观光、酒店、商务和娱乐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唐朝的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兴建了大量佛教的寺、塔、石窟。 唐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木 柱粗壮,多用板门和和直棂窗,直棂窗便于室内采光,为泥土夯筑。整个建 筑风格庄重朴实,规模宏伟。
佛 光 寺
(四)宋朝,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在建筑方面:首先,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 其次,宋朝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无论组群与单体建筑都没有唐 朝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避 暑 山 庄
除了汉族建筑以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 北海九龙壁(局部)
公元1645年重建和扩建的布达拉宫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 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受到封建社 会等级制度的限制,黄琉璃瓦只 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
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 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 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 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 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翼角
斗拱 山西洪洞广胜寺
唐(上)
宋(中)
元(下)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角楼
第6章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 • •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简介

中国古建筑简介

杆栏式
19
门饰:
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外宅门在东南角。屋宇式院门
20
门饰: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四合院大门分 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 门、如意门、墙垣式门等。除了王府大门 外,一般不建在四合院建筑的中轴线上。 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为做官人家使用的大 门,大门距门楼外檐较远。 蛮子门和如意门为一般人家使用。
14
“勾连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前 后檐相连,连成一个屋顶。
歇山式的变种——十字歇山式
15
16
柱梁架构: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木 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助性的,起分隔室内外 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梁架 结构复杂,做法变化多,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穿斗式、 抬梁式、井干式,此外南方民间也有一种杆栏式结构。
9
歇山式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歇山 顶也可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五品以上官 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单檐歇山式顶。
10
悬山顶 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 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 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
11
高度:以高为贵,不可逾越。 《礼记》中记载有“天 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之说。这 里的“堂”,指的就是台基。 材料: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
装饰:台基的装饰很丰富,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花 纹、装饰等均受等级制约。
4
紫禁城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 建筑台基最高的,须弥座台基(最高形制)
七、中国古建胶凝材料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掺入有机胶凝材料, 如“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等 ,用到了糯米 、桐油、血 料、明矾等有机材料。 这些有机材料还可以加入到三合土中去。 八、采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矾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其粘结性 非常好,常用于修补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类型。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备美观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建筑结构和功能上体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

下面将以宫殿、寺庙和民居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是宫殿建筑。

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紫禁城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廷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

它的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室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多个宫殿,包括太和殿、午门、乾清宫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整体上形成了严谨的空间序列和美观的景观效果。

宫殿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多元化,有明代的宫廷建筑、清代的宏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影响。

其次是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寺庙建筑通常由山门、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组成,呈现出鲜明的佛教特点。

其中,佛塔是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砖塔和石塔两种形式。

著名的佛塔有重庆的宝塔寺、洛阳的白马寺等。

寺庙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石结构,修建工艺精细,雕刻工艺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最后是民居建筑。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以庙堂建筑为基础,加以改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在北方,主要建筑类型有四合院、坊院民居和楼阁式民居。

四合院以四周围合的中庭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住宅布局。

坊院民居是深受封建礼仪和家族传统的影响,采用了严格的对称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装饰。

楼阁式民居则适应了山区地理环境,采取了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在南方,主要建筑类型有木结构的吊脚楼和水乡特有的桥门楼。

这些民居建筑在材料选择和工艺技术上都非常注重环境适应性和舒适性,既满足了居住需求,又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2.歇山顶(九脊殿) 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 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特点:把庑殿顶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 形式上也有单檐和重檐。
故宫保和殿
3.悬山顶(挑山或出山) 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常见的一种屋顶样式。 特点: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西周青铜 器上的门
(三)封建社会时期 1.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铁工具和砖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木结构的发展, 秦汉时期木构架建筑日渐完善,两种主要的结构 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这一时期 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坛庙、陵墓、万里长城 和水利工程。至此,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请仔细观察以下两张图片,试着说一说两者的区 别。
抬 梁 式
穿斗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是继承与运用汉朝的成就。佛教的传入引起了 佛教建筑的发展,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 和石窟。 3.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隋朝开 凿的大运河,是中国建筑史上继长城之后的又一壮 举。
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河北赵州安济桥,造型美 观,雕刻精美,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斗拱[dǒu gǒng]
4.宋朝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的发展: 第一,出现了建筑类文献《营造法式》。 第二,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形成了新的艺 术风格。建筑规模比唐朝小,但宋朝大量使用彩画 和琉璃瓦,在建筑风格上比唐朝更为秀丽。 第三,园林兴盛。
5.元朝 宗教建筑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建造了很多喇嘛教 寺院和塔。
妙应寺白塔
6.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主要由以下特 征: 第一,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第二,砖的使用更加普遍,琉璃面砖和琉璃瓦应用 面更广。 第三,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兴盛。 第四,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后来,汉武帝又在城西修了建章宫,在城内造了桂宫、 明光宫。王莽时,又在城南修建了辟雍等礼制建筑。
• 在西汉末年与东汉末年,长安城屡遭破坏,最终被董 卓纵令部下烧毁。
• 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可以知道长安城呈不规则 矩形,周长25.1公里。全城共有12个城门,以东面的宣 平门为最主要的出入口。城中的街道,南北与东西向 纵横交错,共有8条,宽度都在45米左右。
秦汉时期古拙、统一而未定型的建筑形象
住宅
汉代明 器陶屋、 画像石 中的住 宅形象
• 阿房宫、汉都城、万里长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气势建筑纷纷涌 • 现,正是这个体系形成的标志。 •
• 一、秦汉长城 •
• 长城,是古代中国的独特建筑。 •
•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家为了抵御别的国家进攻,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上 建造起长长的城墙,燕、赵、魏、齐、吴、楚等国家都筑有这种长城。
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
历史背景:历经夏、商、周三代。 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古典建筑
初步确立,但仍较原始。 具体表现:初步完成了木构架形式及结构体系,掌 握了筑高台的做法,但建筑未摆脱原始状态。礼制 对建筑的布局开始有了控制,表现出等级森严的秩 序,影响了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建筑。
奴隶社会的建筑处于或刚脱离“茅茨土阶”阶 段
• 穿斗式
•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 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 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形 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 井干式结构
•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 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 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 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 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 构成房屋。
建筑艺术形象古朴凝重 结构上木构体系趋于成熟(抬梁式、穿斗式、井干 式三种结构方法形成),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但 尚无解决大空间的技术。斗拱成组,并普遍应用,但形 式不统一。屋顶形式丰富起来。 建筑类型增多,出现了楼、阙、榭等。
• 抬梁式
•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 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 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 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 代表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第三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时期) 2、奴隶社时期建筑(过渡期) 5、隋、唐、五代时期建筑(高峰期) 6、宋、辽、金时期建筑(守成期) 7、元、明、清时期建筑(停滞与衰落期)
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期)
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萌芽时期,主要有两种原始人居住 模式:穴居与巢居。
原始社会的穴居:于黄河流域产生,后演变为木骨泥墙。
例1:陕西 西安半坡 村原始社 会方形住 房
例2:郑州大河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社会的 巢居
于长江流域 多水地区产 生,后发展 成干阑式建 筑。
• 长安城实际上还只是一座内城,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区则是在北面 与东北面的“廓”区内。
• 汉代长安城,人口最多时达到3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 之一。
• 东汉改都洛阳,是在东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人称之为 “汉魏故城”。
• 洛阳故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九里多,东西宽六里多,有 • 的古代文献称之为“九六城”。考古发掘表明,实际情况基本上
北二宫占据了绝大部分地方,平民居宅和礼制建筑都在城外。东 汉末年,洛阳城大受损坏,主要宫殿都被烧毁。
• 三、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形成
• 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种高台建筑的风格,反映出 当时崇尚等级威严的思想。这种风格,在秦代 与西汉依然流行,如秦咸阳的甘泉宫以至阿房 宫、西汉长安的未央宫,都是这种高台建筑。
• 到了东汉时期,高台建筑逐渐减少,而开始向 楼阁形式发展。
• 这种风格的改变,一是因为经济、实用的原则 发挥了作用,二是由于木结构建筑技术逐步成 熟、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与 • 文献相合,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 故城内原即有南、北二宫,后来汉明帝时曾重修北宫。其中的德
阳殿,它的“庭”据说和阿房宫一样可以容纳1万人。 • 洛阳城的布局与西汉长安城不同,以南、北纵向布局为主。 • 洛阳城的城门,每一面各三门,以东面为主,东面的北门(宣平门)
为主要城门。 • 洛阳城与西汉长安城一致的是,实质上依然属于内城性质,南、

• 秦王朝帝国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将燕、赵、魏等国家的北 部长城连接起来,用30万人整整修了十多年,才初步筑成。

•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
• 秦代的万里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岷县),沿着黄河到内 蒙临河,又北登阴山,再南下山西雁门关、代县、蔚 县,接燕国长城后,经张家口而经燕山、玉田、锦州, 终于辽东。
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传统院落式建筑布局初步定型,礼 制确立。尚处“茅茨土阶”阶段,无瓦,屋顶十分简陋。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3、战国至秦汉时期建筑(古风期)
历史背景:战国后,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封建社会具
有开创性,汉代400年则形成统一的汉文化。统一的文 化促成建筑体系的更大发展与趋于统一。
建筑特点:
• 继秦而起的汉王朝,也因为北方地区匈奴的侵扰不断, 继续修筑长城。
• 汉代除了修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朔方长城(今内蒙河 套以南)与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的长城规模较大, 北起额济纳旗居延海,西南经大方城到金塔县,是其 北段;金塔县经破城子、桥湾城到安西县,是其中段; 从安西县经敦煌达大方盘城、玉门关而至新疆,是其 南段。
• 汉长城与秦长城相比,构筑的规模与技术都有了较大 的进步。特别是新筑的“凉州西段”长城,“五里一 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居延汉简》 语),成为了大漠与山岭中的一道烽火线。

• 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刘邦入关后,在秦长 安宫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的。
• 当时先将长安宫扩展为长乐宫,又在边上造了未央宫 与北宫,再在这些宫殿造成后,建造起了长安城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