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一、引言水温控制系统在工业、家电、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AT89C51单片机作为一种常用的单片机,具有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中。

本文将对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文献综述。

二、AT89C51单片机简介AT89C51是一种常用的8位单片机,由美国ATMEL公司生产。

它具有4K字节的Flash 存储器、128字节的RAM、32位I/O端口、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等功能。

AT89C51单片机适用于各种控制领域,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三、水温控制系统设计水温控制系统主要由温度传感器、单片机控制器、执行器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采集水温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单片机控制器。

单片机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值与实际水温的差值,通过执行器调节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水温的自动控制。

在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执行器则可以选择继电器、可控硅等设备,用于控制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

为了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采用模糊控制、PID控制等控制算法。

四、AT89C51单片机在水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T89C51单片机在水温控制系统中主要负责温度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控制输出。

通过编程实现温度信号的采集和转换,并根据设定值与实际水温的差值,通过执行器调节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水温的自动控制。

此外,AT89C51单片机还可以实现报警、显示等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五、总结与展望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温度控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水温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1. 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温度的调控至关重要。

设计并实现一种高效、稳定且经济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满足现代家居和办公环境的温度控制需求。

本文将首先介绍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后,将详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温度控制算法等方面。

硬件设计部分将重点介绍单片机的选型、传感器的选取、执行机构的搭配等关键环节软件编程部分将介绍系统的程序框架、主要功能模块以及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逻辑温度控制算法部分将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以实现精准的温度调控。

在实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验数据的验证,展示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同时,还将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稳定性、准确性、经济性等方面,以便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总结,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单片机概述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或微电脑,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单片机以其体积小、功能齐全、成本低廉、可靠性高、控制灵活、易于扩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和智能仪器中。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0引言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电流、电压、温度、压力、流量、流速和开关量都是常用的主要被控参数。

例如:在冶金工业、化工生产、电力工程、造纸行业、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中,人们都需要对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

采用MCS-51单片机来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度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单片机对温度的控制问题是一个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本文以它为例进行介绍,希望能收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1硬件电路设计以热电偶为检测元件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1.1 温度检测和变送器温度检测元件和变送器的类型选择与被控温度的范围和精度等级有关。

镍铬/镍铝热电偶适用于0℃-1000℃的温度检测范围,相应输出电压为0mV-41.32mV。

变送器由毫伏变送器和电流/电压变送器组成:毫伏变送器用于把热电偶输出的0mV-41.32mV变换成4mA-20mA的电流;电流/电压变送器用于把毫伏变送器输出的4mA-20mA电流变换成0-5V的电压。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变送器可以进行零点迁移。

例如:若温度测量范围为500℃-1000℃,则热电偶输出为20.6mV-41.32mV,毫伏变送器零点迁移后输出4mA-20mA范围电流。

这样,采用8位A/D转换器就可使量化温度达到1.96℃以内。

1.2接口电路接口电路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8031,外围扩展并行接口8155,程序存储器EPROM2764,模数转换器ADC0809等芯片。

由图1可见,在P2.0=0和P2.1=0时,8155选中它内部的RAM工作;在P2.0=1和P2.1=0时,8155选中它内部的三个I/O端口工作。

相应的地址分配为:0000H - 00FFH 8155内部RAM0100H 命令/状态口0101H A 口0102H B 口0103H C 口0104H 定时器低8位口0105H 定时器高8位口8155用作键盘/LED显示器接口电路。

《2024年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下对温度精确控制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

该系统通过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结合温度传感器与执行机构,实现了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与精确控制。

二、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本系统以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其具备成本低、开发简单、性能稳定等优点。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51单片机、温度传感器、执行机构(如加热器、制冷器等)、电源模块等。

其中,温度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执行机构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进行工作,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供电。

2. 软件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单片机程序与上位机监控软件。

单片机程序负责实时采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根据设定的温度阈值,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机构,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控制。

上位机监控软件则负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实时显示环境温度及控制状态,方便用户进行监控与操作。

三、系统实现1. 硬件连接将温度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硬件设备与51单片机进行连接。

具体连接方式根据硬件设备的接口类型而定,一般采用串口、并口或GPIO口进行连接。

连接完成后,需进行硬件设备的调试与测试,确保各部分正常工作。

2. 软件编程编写51单片机的程序,实现温度的实时采集、数据处理、控制输出等功能。

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易于阅读与维护。

同时,需编写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与单片机的通信、数据展示、控制指令发送等功能。

3. 系统调试在完成硬件连接与软件编程后,需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

首先,对单片机程序进行调试,确保其能够正确采集温度数据、输出控制信号。

其次,对上位机监控软件进行调试,确保其能够与单片机正常通信、实时显示环境温度及控制状态。

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联调,测试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试,本系统能够实现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与精确控制。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温度控制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精确控制温度的场合,如实验室、医疗设备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为主题,探讨其原理、设计要点和实现方法。

一、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温度,然后将温度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执行器实现温度的调节。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器模块。

1. 温度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主要用于感知环境的温度,并将温度值转换成电信号。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敏电偶和数字温度传感器等,其中热敏电阻是最常用的一种。

2.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是整个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接收传感器传来的温度信号,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模块会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执行器的工作状态。

51单片机作为一种常用的嵌入式控制器,可以实现控制模块的功能。

3. 执行器模块执行器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温度的调节。

常用的执行器有继电器、电磁阀和电动机等。

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在设计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考虑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因素,并确保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的兼容性。

2. 控制算法的设计根据温度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常用的控制算法有比例控制、比例积分控制和模糊控制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算法。

3. 控制信号的输出根据控制算法的结果,设计合适的控制信号输出电路。

控制信号的输出电路需要考虑到执行器的工作电压、电流等参数,确保信号能够正常控制执行器的工作状态。

4. 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单片机基于51单片机温度控制设计简介

单片机基于51单片机温度控制设计简介

单片机基于51单片机温度控制设计简介一、引言本文将介绍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设计,其中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

温度控制是工业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冷库、温室、恒温水槽等。

本文所介绍的温度控制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二、硬件设计1.传感器部分本设计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其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与51单片机通信采用单总线方式。

2.控制部分本设计采用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开关,继电器的控制信号由51单片机输出。

同时,为了保证控制精度,本设计采用PID控制算法,其中P、I、D系数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显示部分本设计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可显示当前温度和设定温度。

4.电源部分本设计采用12V直流电源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继电器的电流较大,因此需要采用稳压电源。

三、软件设计1.初始化在程序开始运行时,需要对各个模块进行初始化,包括DS18B20传感器、LCD1602液晶显示屏和PID控制器等。

2.采集温度程序需要不断地采集温度,通过DS18B20传感器获取当前温度值,并将其显示在LCD1602液晶显示屏上。

3.控制加热器根据当前温度和设定温度的差值,通过PID控制算法计算出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的开关,从而控制加热器的加热功率。

4.调整PID参数为了保证控制精度,需要不断地调整PID控制算法中的P、I、D系数,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

四、总结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设计,可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具有应用广泛、控制精度高等优点。

本文所介绍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可供读者参考和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动 力 与 电 气 工 程
S O I E N C E &T E C H N 0 L O G Y
皿圆
基于 5 1单 片机 的温 度 控 制 系统 设计
李先 利 张 家 为 4 0 1 31 1 ) ( 重温 度控 制 系统 的硬件 电路 设计 . 总体 机 构 、 工作 原理 , 键盘 显示 等硬件 电路 、 单 片机及 扩展 几 1 3 ' 电路A / D 转 换和 D / A转换 电路 作 了详细的说 明和论述 。 关键 词 : 单 片机 温度控 制 系统设计 中图 分 类 号 : T P 2 7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3 7 9 1 ( 2 0 1 3 ) 1 0 ( e ) - 0 1 0 5 - 0 1 本 文 对 单 片 机 的 温 度 控 制 系 统 进 行 论 述的时候 , 主 要 是 从 具 体 的 四 个 组 成 部 分 进行 : 第一是输 入部分 ; 第 二 是 输 出部 分 ; 第 三 是按 键 部 分 ; 第 四是 显 示 部 分 。 温 度 控 制系 统通过 A DC 0 8 0 9 进行 A / D 转换 的形式 对温度传 感器的 实际温度 进行检测 , 同 时 将检测送 到单片机 中 , 如 果 检 测 到 的 值 同 设 定 值 在 比 较 的 时 候 出现 了 偏 差 , 会 对 偏 差值进行修 正 , 得 到 的 控 制 值 对 电机 转 速 进行 控 制 , 实 现 温 度 的控 制 。 这个 公 式 中 , Ama x 代表 的 是 测 量范 围 中的 最 大值 , 而 Ami n 代表 的是 测 量 范 围 中的 最 小值。 因此 , 可以将相应的数值加入公式中 进行计算 。 比如n 是8 的时候 , 而 Y是 3 的 时 候, 就 可 以满 足 相 应 模 数 转 换 器 的 要 求 。 最 常 用 的 模 数 转 换 器 是 ADC 0 8 0 9 , 这 个 转 换 器 的特 点是 价 格 比较 便 宜 , 性能较好 , 同时 有八个通 道 , 并 且 可 以 对 同一 个 参 数 进 行 测定 , 也 可 以 对 不 同 的 参 数进 行 测 定 。 本 次 设 计 中 是 通过 多 通 道 采集 的 方式 来 获取 温 度信号 , 这 样 可 以 对 系 统 的 各 个 要 求 进 行 充 分 的满 足 。 因此 , 本 次 设 计 中 的模 数转 换 所用 的 器件 选 择 用ADC0 8 0 9。 2 . 4 人机 交互 的设 计 人 机 界 面 主要 是 通 过 人 与 机 器 进 行 充 分 的结 合 , 从而对功能的选择、 控 制 参数 以 及 执行进 行设定 , 同时 对 温 度 的 显 示 等 功 能 进行较好 的控制 。 在 单 片 机 的 应 用 系 统 中, 人 机 交 互 是 属 于 外 部 设备 构成 系统 。 这 个 设 计 是 通 过 应 用 系统 同相 应 的 操 作 人 员 进 行相互 的活动 , 通 过 这 种 形 式 让 系 统 同 外 界进行相应 的联 系。 如 果 需 要 一 个 较 为 安全 的应用 系统 , 应 该 拥 有 较 为 灵 活 和 方 便 的交互功 能。 这 个 系 统 不 但 能 够 将 系 统 运 行 的 状 态 较 好 地 展示 出 来 , 同 时 又 可 以 进 行 恰 当的 人 工 干 预 。 2. 5 显示接 口的设计 在单片微机系统中 , 常用的显示器有 : 数码 管显示 器 , 简称 L E D, 液 晶显 示 器 , 简

基于51单片机的粮食烘干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粮食烘干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粮食烘干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摘要:粮食烘干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保证粮食质量和储存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51单片机设计了一种粮食烘干炉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温度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了对粮食烘干过程中温度的自动调节。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粮食烘干过程中的温度,提高了烘干效果。

关键词:51单片机;粮食烘干;温度控制;自动调节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太阳能和人工晾晒等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中对于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等方面需求。

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粮食烘干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51单片机的粮食烘干炉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温度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对粮食烘干过程中温度的自动调节。

通过该系统,可以提高粮食烘干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提高烘干效果,保证粮食质量。

第二章系统设计2.1 系统框架本系统主要由传感器、51单片机、执行器和人机交互界面等组成。

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炉内温度情况,将数据传输给51单片机进行处理;51单片机根据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设定值控制执行器调节加热功率;人机交互界面用于设定目标温度、显示当前温度等。

2.2 传感器选择与接口设计在本系统中,选择了一种高精度、稳定性好的温度传感器作为监测元件。

该传感器通过模拟量信号输出当前温度值,并与51单片机进行连接。

2.3 信号采集与处理51单片机通过模拟输入接口采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量信号,并通过模数转换将其转换为数字量信号。

然后,通过软件算法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当前温度值。

2.4 控制算法设计本系统采用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控制。

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算法,具有调节快、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

通过对PID参数的调整,可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2.5 执行器设计本系统采用电热丝作为执行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 51 单片机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引言在现代的各种工业生产中,不少地方都需要用到温度控制系统。

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本文所阐述的就是一种基于 89C51 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

本温控系统可应用于温度范围30℃到96℃。

设计并制作一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30℃到96℃)内自动调节温度,使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30℃到96℃)内。

(1) 利用摹拟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要求检测电路尽可能简单。

(2) 当液位低于某一值时,住手加热。

(3) 用 AD 转换器把采集到的摹拟温度值送入单片机。

(4) 无竞争—冒险,无颤动。

(1) 温度显示误差不超过1℃.(2) 温度显示范围为0℃—99℃。

(3) 程序部份用 PID 算法实现温度自动控制。

(4) 检测信号为电压信号。

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 AT89C51 为本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件。

AT89C51 是一种带4K 字节闪存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 8 位微处理器。

其引脚图如图1 所示。

显示模块主要用于显示时间,由于显示范围为0~99℃,因此可采用两个共阴的数码管作为显示元件.在显示驱动电路中拟订了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静态显示的方案采用三片移位寄存器 74LS164 作为显示电路,其优点在于占用主控系统的 I/O 口少,编程简单且静态显示的内容无闪烁,但电路消耗的电流较大。

方案二:采用动态显示的方案由单片机的 I/O 口直接带数码管实现动态显示, 占用资源少,动态控制节省了驱动芯片的成本,节省了电,但编程比较复杂,亮度不如静态的好。

由于对电路的功耗要求不大,因此就在尽量节省 I/O 口线的前提下选用方案一的静态显示.图 1 AT89C51 引脚图1 温度检测:有选用 AD590 和LM35D 两种温度传感器的方案,但考虑到两者价格差距较大,而本系统中对温度要求的精度不很高,于是选用比较便宜 LM35D。

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NS 公司生产的 LM35D,他具有很高的工作精度和较宽的线性工作范围,他的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线性成比例,且无需外部校准或者微调,可以提供±1/ 4 ℃的常用的室温精度.L M35 的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的线形关系可用下面公式表示,0 ℃时输出为 0 V ,每升高1 ℃ , 输出电压增加 10 mV。

其电源供应模式有单电源与正负双电源两种,其接法如图2 与图3 所示。

正负双电源的供电模式可提供负温度的测量,单电源模式在 25 ℃下电流约为 50 mA ,非常 省电。

本系统采用的是单电源模式。

Vout=10mV /℃×T(℃)2 液位检测:同样考虑到成本问题,选用自己做一个液位传感装置。

图 2 单电源模式 图3 双电源模式由于需要用大功率加热装置对水温进行调节,故采用带过零检测双向可控硅输出光电耦 合器 MOC3041 构成后向控制电路.硬件组成框图如图 4 所示:主要由AT89C51 单片机、温度信号采集和调理、 AD 转换、数 码显示电路、温度控制等部份组成。

图 4 硬件框图电源开启后,可以显示出实时的温度,并且可以判断出此时的温度是否需要对水进行加 热操作LM35D 采用单电源供电模式如图 2 将采集到的电压信号送入运放uA741 进行放大处理, 如图 5.图 5 信号采集调理电路显示电路由两片 74LS164 和两个数码管构成, 为了 PCB 中作图的方便,故采用如图 6 的连 接方式。

图 6 温度显示电路时钟由单片机的 P1.1 提供,第一个数码管的数据由单片机的P1。

0 提供,第二个数码管的数 据由第一个 164 的 Q7 提供。

164 的时序图如图 7 所示。

图 7 74LS164 的时序图温度控制电路由光电耦合器 MOC3041 和双向晶闸管 BT137 构成,硬件连接如图 8。

图 8 温度控制电路本部份电路由 ADC0809 和一些 74 系列芯片构成,其中 74LS74 用于对单片机的 ALE 信号 进行分频作为 0809 的时钟, 74LS373 用做地址锁存实现单片机P0 口的分时复用。

该部份硬 件电路如图 9 所示.图 9 AD 转换电路A/D 转 换电路液位检测温 度 显 示执 行 电 路温 度 采 集 电 路信 号 调 理 电 路单 片 机系 统该系统由 AT89C51 构成,由 5V 电源供电,采用 6Mhz 的晶振。

主控系统电路主要承担显示及对温度的 PID 控制的核心引用,各功能通过软件软件实现。

图 10 为单片机的主控电路.图 10 单片机主控电路主程序的任务主要是循环检测采集到的温度值,不断比较实现 PID 控制。

流程图如下:开始初始化延时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并进行转换数据暂存B修改指针延时再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并进行转换A=B?A<=30?JR=1;加热A>=96?JR=0;冷却A>B?JR=1;加热JR=0;冷却图 11 主程序流程图5。

2.1 显示部份显示部份主要包括三个小模块:第一、原始数据的拆分;第二、待显示数据查表;第三、 待显示数据的输出.数据分配表如图 12,送待显示数据流程如图 13,查表流程如图 14图 13 待显示数据输出流程 图 14 查表程序流程中断部份包括定时器中断(主要实现 1 秒刷新一次显示)和外部中断(检测液位。

为防 止颤动,设置一个标志位,进入中断后判断标志位,如果一秒钟内没有出中断,则响应,否则 不响应),流程图分别如图 15 和图 16。

图 15 定时器中断流程图图 16 外中断流程图 调试所用软件:Keil uVision2 和 Proteus7。

将编写好的程序用 Keil uVision2 汇编编译成 hex 格式的文件后导入Proteus7 中的原理 图(附件 B)内。

结果正常显示,说明程序本身没有问题。

调试所用工具: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万用表等。

6.2。

1 放大电路的调试:将信号调理部份电路的输入端接地, 调节电位器,使输出电压为零(用万用表毫伏档测量). 输入一定的电压值 0— 1V 范围内,观察电路的输出电压,调节电阻值,使输出为输入的 5 倍。

6.2。

2 显示电路的调试:先写一个简单的显示程序,烧入单片机内,接好电路,观察显示是否正常. 6.2.3 AD 转换电路的调试:入中断F1 =1?住手加热延时 1S返回F1=1入中断保护现场1S 到?重赋计数初值调用显示恢复现场返回写一个简单的控制 ADC0809 的程序,用示波器观察 ADC0809 所接受到的信号是否正确, 如时钟信号、开始信号等、给定输入端一个电压,给 OE 端持续加高电平,使允许输出,用万用表或者示波器测量各个输出引脚的转换情况,结果与计算值是否相符合.6.2.4 系统的整体调试: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入单片机中,接好整体电路,观察输出结果是否正确.调试中显示向来是 99,最后去掉 373 和排阻,显示正常。

主要是因为加的排阻过小,惟独 330 欧姆,而ADC0809 向单片机送数据的时间有很短,所以,即使送入 0 也可能会被单片机认为是 1,所以向来显示 99。

6。

2。

5 系统存在的问题:由于实验调试时,只是观察 led 灯的亮灭变化,没有接上实际的光耦驱动大功率加热器件,而实际测试时, led 灯的亮度不高说明驱动电流太小,于是在驱动光耦时还需加入74LS07 以增大 P1。

2 口的驱动电流,使之能够驱动光耦。

调试的过程中发现所购买的ADC0809 的 IN0 输入端直接与地短接,所以,真正做成的系统用的是通道 1。

又加之调试时去掉了排阻和 74LS373,于是选地址时是直接把地址选择端接成为了高低电平,虽然实现了功能但是与初衷不符。

【1】谢自美电子路线综合设计【2】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本系统所用程序:DIN BIT P1。

0CLK BIT P1。

1JR BIT P1.2F1 BIT 21HORG 0000HSJMP MAINORG 0003HLJMP INT00ORG 000BHLJMP INTDISPORG 0030HMAIN: SETB EASETB EX0SETB ET0MOV TMOD,#01HMOV TH0,#3CHMOV TL0,#0B0Hmov 20h,# 10SETB TR0CLR F1CJ1: MOV R0,#30H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整体 PCB 图PROTEUS 仿真图;中断初始化LCALL D1SLCALL AD0809MOV B,ACJ2: MOV R0,#31HLCALL D1SLCALL AD0809CJNE A,B,COMPLJMP CJ2COMP: CJNE A,#30H,N30 SETB CTROLJMP CJ1N30: JNC COM96SETB JRLJMP CJ1COM96:CJNE A,#96H,N96CLR JRLJMP CJ1N96: JC COMABCLR JRLJMP CJ1COMAB:CJNE A,B,DRLJMP CJ2DR: JC DOWNRISE: SETB JRLJMP CJ1DOWN: CLR JRLJMP CJ1AD0809:MOV DPTR,#0FFF8H LOOP:MOVX @DPTR,AMOV R7,#0AH DELAY:NOPNOPNOPDJNZ R7,DELAYMOVX A,@DPTRMOV DPTR,#TBCDMOVC A,@A+DPTRMOV @R0,ARETDISP0:MOV R1,#40H;数据采集转换;拆分MOV A,@R0MOV B,AANL A,#0F0HSWAP AMOV @R1,Ainc R1MOV A,BANL A,#0FHMOV @R1,ARETDISP1:MOVMOVMOV L1:MOVMOV R0,#40H R1,#50H R7,#2 DPTR,#SEGTAB A,@R0MOVC A,@A+DPTRMOV @R1,AINC R0INC R1DJNZ R7,L1RETDISP2:MOV R0,#50HMOV R1,#2L2:MOV A,@R0MOV R7,#8L3:RLC AMOV DIN,CCLR CLKSETB CLKDJNZ R7,L3INC R0DJNZ R1,L2RETDISP:PUSH ACCPUSH Bmov 33h,r0LCALL DISP0LCALL DISP1LCALL DISP2mov r0,33hPOP BPOP ACC ;查表;显示RETD100MS:MOV R3,#200DEL0: MOV R4,#125DEL1: DJNZ R4,DEL1DJNZ R3,DEL0RETD1S: MOV R5,#10DEL2: CALL D100MSDJNZ R5,DEL2RETINT00:JNB F1,LINTCLR JRSJMP RETURNLINT:SETB F1LCALL D1SRETURN:RETIINTDISP:PUSH ACCPUSH BMOV TH0,#3CHMOV TL0,#0B0Hdjnz 20h,backmov 20h,#10LCALL DISPback:POP BPOP ACCRETITBCD:DB 00H,00H,01H,01H,02H,02H,02H,03H DB 03H,04H,04H,04H,05H,05H,05H,06HDB 06H,07H,07H,07H,08H,08H,09H,09HDB 09H,10H,10H,11H,11H,11H,12H,12HDB 12H,13H,13H,14H,14H,14H,15H,15HDB 16H,16H,16H,17H,17H,18H,18H,18HDB 19H,19H,20H,20H,20H,21H,21H,21HDB 22H,22H,23H,23H,23H,24H,24H,25HDB 25H,25H,26H,26H,27H,27H,27H,28HDB 28H,28H,29H,29H,30H,30H,30H,31HDB 31H,32H,32H,32H,33H,33H,34H,34HDB 34H,35H,35H,35H,36H,36H,37H,37HDB 37H,38H,38H,39H,39H,39H,40H,40HDB 41H,41H,41H,42H,42H,43H,43H,43HDB 44H,44H,44H,45H,45H,46H,46H,46HDB 47H,47H,48H,48H,49H,49H,49H,50H DB 50H,50H,51H,51H,51H,52H,52H,53H DB 53H,53H,54H,54H,55H,55H,55H,56H DB 56H,57H,57H,57H,58H,58H,59H,59H DB 59H,60H,60H,60H,61H,61H,62H,62H DB 62H,63H,63H,64H,64H,64H,65H,65H DB 66H,66H,66H,67H,67H,67H,68H,68H DB 69H,69H,69H,70H,70H,71H,71H,71HDBDBDBDBDBDBDBDBDB SEGTAB: END 72H,72H,73H,73H,73H,74H,74H,74H 75H,75H,76H,76H,76H,77H,77H,78H 78H,78H,79H,79H,80H,80H,80H,81H 81H,82H,82H,82H,83H,83H,83H,84H 84H,85H,85H,85H,86H,86H,87H,87H87H,88H,88H,89H,89H,89H,90H,90H90H,91H,91H,92H,92H,92H,93H,93H 94H,94H,94H,95H,95H,96H,96H,96H 97H,97H,98H,98H,98H,99H,99H,99H DB 77H,14H,0B3H,0B6H,0D4HDB 0E6H,0E7H,34H,0F7H,0F6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