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型糖尿病指南

通过连续血糖监测,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血糖波动信息,为治疗提 供参考。
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近2-3个月来血糖的控制情况,是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 要指标。
其他指标的监测与评估(如血脂、血压等)
1 2
血脂监测
监测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评估心血管疾 病风险。
血压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也 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状况。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血糖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 仪,以及如何根据血糖结果 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记录管理
指导患者如何记录每日的血 糖值、饮食、运动等情况, 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
心理调节
教育患者如何应对糖尿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抑 郁等。
寻求专业支持
指导患者如何寻求专业医生 的帮助,以及如何与医生合 作共同管理病情。
《中国型糖尿病指南》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指南概述 • 糖尿病诊断与分型 • 糖尿病治疗与管理 • 糖尿病预防与控制 • 糖尿病患者教育与管理 • 糖尿病监测与评估
01
指南概述
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有关中国糖尿病防治的指导建议,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状况和生活质量。
03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
糖尿病的分型及特点
01
02
03
1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多发于 青少年,需要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 多发于中老年人,需要口 服降糖药及生活方式干预 。
妊娠期糖尿病
孕妇在妊娠期出现高血糖 症状,需要控制血糖并监 测胎儿发育。
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的指导原则。
该部分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 诊断2.1 酮症酸中毒的定义酮症酸中毒是指酮体在血液中的过高浓度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病症。
2.2 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满足以下标准:- 血酮体:β-羟丁酸>3.0 mmol/L或血酮>0.6 mmol/L;- 血酸中毒:动脉血pH<7.3或碳酸氢盐(HCO3^-)<18 mmol/L。
2.3 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多尿、口渴、乏力、食欲不振等糖尿病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深快呼吸、口气有酮味等呼吸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 治疗3.1 急性治疗- 确保患者通畅的气道、稳定的循环和足够的液体补充;-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联合5%葡萄糖溶液以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静脉应用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利用,初始剂量为0.1-0.15U/kg,然后持续滴注。
3.2 慢性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慢性治疗应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目标;- 药物治疗应个体化,可选用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结论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原则。
在诊断方面,通过血酮体和血酸中毒的检测可以准确诊断酮症酸中毒。
治疗方面,急性治疗应注重维持循环和补充液体,同时给予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利用;慢性治疗应以血糖控制为主,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这些指南将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提高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1. 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
指南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和患者一个简单易懂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本指南遵循独立决策的原则,不寻求用户协助,并避免使用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引言
中国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编写了本指南,旨在提供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
1. 健康饮食:建议患者采用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
2. 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控制体重:建议患者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4. 规律监测血糖: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5.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本指南提供的策略,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
南
引言
本文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二型糖尿病的全面指导,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预防
1.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家族糖尿病史患者等。
诊断
1. 根据血糖水平和症状进行诊断,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2. 需要多次检测以确认诊断结果。
治疗
1. 首选治疗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
2. 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3. 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管理
1.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血糖水平和相关指标。
2.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理解并管理疾病。
3.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包括定期测量血糖、按时服药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结论
该指南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二型糖尿病。
该指南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常用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
✓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酿脓链球菌所致
外科治疗,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置换、血管成形或血管旁路术
– 骨髓炎和深部脓肿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期延长而增加,无性别差异,已报告的病例中有73%的患者病期超过10年
血压为达标血压
胃轻瘫
✓ 少食多餐,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 ✓ 口服胃复安、多潘立酮
– 腹泻
✓ 对症处理
– 膀胱自主神经病变
✓ 可用甲基卡巴胆硷,α1受体阻滞剂治疗 ✓ 有严重尿潴留的年青患者应学会自行消毒
外阴后导尿 ✓ 老年人可通过外科手术膀胱造瘘
(八)糖尿病胃肠病
临床表现
• 糖尿病胃肠病变十分常见,可见于3/4以上的糖 尿病患者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
• 以往有截肢史 糖尿病易引起牙石、牙龈炎,龋齿发病率显著增加
足的检查
•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应该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足
– 评估保护性感觉 – 足的结构和力学有否异常 – 有否血管病变 – 皮肤是否正常
•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更要定期随访
• 感觉的评估手段
– 尼龙丝检查触觉 – 音叉震动觉 – 感觉阈值测定(如TSA-II感觉测定仪) – 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接受肌电图检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改善神经微循环
• 对症治疗
– 止痛:慢心律、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 嗪等)、曲马多、左旋苯丙胺、卡马西 平、苯妥英钠等
– 辣椒素膏 – 神经营养素的用法
– 体位性低血压
✓ 预防为主 ✓ 下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 ✓ 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者可口服氟氢考的松 ✓ 禁止使用扩张小动脉的降压药 ✓ 降压药剂量以站位血压为准,而不能以卧位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医师分会编写的权威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诊治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需要两次以上的检测结果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家族糖尿病史、胰岛素抵抗等,当血糖达到以下标准时,也可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其次,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指南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
同时,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再次,指南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
指南指出,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如抗凝治疗、血脂调控、血压控制等。
最后,指南还关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指南强调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运动锻炼、用药遵从等方面。
指南还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治指导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1.诊断标准: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和随机血糖值。
2. 防治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控制目标要求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6.5%。
3.饮食控制:着重强调合理膳食,减少能量摄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推荐适量的饮酒和戒烟。
4.运动疗法: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9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在运动前测试血糖,以便调整运动前的餐食和胰岛素剂量。
5.药物治疗:指南中列举了多种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选择和应用情况。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6.血糖监测: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测试血糖控制情况。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测一次空腹血糖,用于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7. 血压控制:降低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防治的重要方面。
指南提出了血压控制目标,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
8.肺结核筛查:糖尿病患者是肺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指南建议定期进行肺结核筛查。
9.爱心计划:指南强调建立完善的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机制,鼓励建立爱心计划,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进行患者管理和随访。
10.并发症的防治:指南着重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关键。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的2型糖尿病防治方法和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但需要指出的是,指南只是一种参考,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THANKS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 担。
为了规范和指导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的定义和重要性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一套针对 糖尿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标
脑血管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 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及早发
现并治疗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肾病
密切监测尿蛋白等指标,及早 发现并治疗糖尿病肾病。
特殊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足
加强足部护理,预防溃疡和感染,及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足。
糖尿病神经病变
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及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06
糖尿病教育与患者自我管理
准化指导方案。
指南对于规范和改进医疗卫生机构的 糖尿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 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 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有利于推动中国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
普及化。
指南的范围和受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糖尿病 患者。
指南针对不同层面的医务人员、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 行全面、系统和实用的指导和建议,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效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T2DM早期和T1DM患者,可 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如每日多次 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以控 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
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正确使用药物、保持饮食 控制、进行适量运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并可减轻体重[101-103]。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104-105]。
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
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
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着下降相关[109]。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 μmol/L(mg/dl),女性> μmol/L(mg/dl)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45>[110]、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当eGFR在45~59 ml·min-1·(m2)-1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110]。
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111]。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
(二)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2]。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40,46,113]。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
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着[114]。
(三)TZDs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s可使HbA1c下降%~%(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5-117]。
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118-119]。
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四)格列奈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1c降低%~%[120]。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需慎重)。
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瑞格列奈可更显着地降低HbA1c,但低血糖的风险显着增加[121]。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120]。
(五)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天服用300 mg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每天服用1 500 mg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2)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相当;(3)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相当。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TZDs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在中国冠心病伴IGT 的人群中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122-125]。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
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六)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126]。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为:可降低HbA1c %~%[104-105,126-140]。
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126]。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141-143]。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相关[142]。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126]。
我国的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的基础上加格列美脲、格列奇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或阿卡波糖后可以进一步降低HbA1c[144]。
(七)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145-146]。
SGLT2抑制剂降低HbA1c幅度大约为%~%;减轻体重~kg,降低收缩压3~5 mmHg。
我国的研究与国际研究一致。
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或卡格列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着下降,心衰住院率显着下降[81,147]。
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着下降不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81,146,148-150]。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临床使用的SGLT2抑制剂为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
二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151-153]。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154-158],均需皮下注射。
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着降低体重和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
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失效后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有效。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研究报道,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在伴有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有益的作用及安全性[80,159-160]。
三胰岛素要点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A)●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可以采用每日1~2次胰岛素(A)●胰岛素的多次注射可以采用每天2~4次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法(A)●对于HbA1c≥%或空腹血糖≥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实施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A)(一)概述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