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合集下载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增加HbA1c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最大的更新点是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既往我们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小时血糖。

更新的原因是HbA1c可以稳定地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关,也作为糖尿病控制的目标之一,并且检测时不需要空腹,缺点是价格较贵。

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条件:01 检测方法需标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所用的方法应该可溯源至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IFCC)参考方法,厂商应提供可溯源至IFCC 参考方法的相关证明,实测值与可接受参考值(真值) 的差值在±0.5% HbA1c 范围内,如达到此测定质量目标,则应满足室内变异<2.0%。

02 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时不能使用HbA1c。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会影响HbA1c的数值,比如血液透析,近期失血会引起HbA1c假性降低。

对于血糖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又高于正常的一种中间状态,指南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分类标准,即:与我国指南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使用“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的概念,包括了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减低和/或HbA1c 在5.7–6.4%之间。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症(尤其是腹部或内脏肥胖症),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和/或低HDL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相关,将来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Cai, Zhang et al. 2020)。

需要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部分人群经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2020版指南:➤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0年版》推荐要点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推荐要点一
糖尿中 病国的流行病学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 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 处于低水平。 3、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 以上。
患者可考虑实施短期(2 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A) 4.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采用每天2~4 次注射或CSII 方法。(A) 5.T2DM 患者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4次/d)与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的降糖疗
效和安全性相似。(A) 6.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T2DM),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应该尽
推荐要点六 T治2疗DM路综径合中控制国目标和高血糖的
推荐要点六 T治2疗DM路综径合中控制国目标和高血糖的
推荐要点七
T2中DM的国 运动治疗
1.成人T2DM 患者每周至少150 min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B) 2.成人T2DM 患者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B) 3. 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行运动治疗。(B)
推荐要点二
糖尿中病的国诊断与分型
推荐要点三
T2中DM的国 三级预防
1.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B) 2.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随机血糖≥7.8 mmol/L,建议行OGTT。(A) 3.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A) 4.糖尿病前期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B) 5.血糖控制目标须个体化。(A) 6.对于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T2DM 患者,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A) 7.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至相关专科进行治疗。(B)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10大更新要点一览2021年4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在万众期盼中出版。

新版指南相较上一版指南,主要有10点更新,下面让我们来抢先了解一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 要点1 ·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依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升至11.2%。

其中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 要点2 ·糖化血红蛋白被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但若为妊娠(中、晚期)、或患有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等,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图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要点3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推荐成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定为<7%。

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以及可变因素两个大类,九个小类,提供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患者HbA1c的个体化管理。

图2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 要点4 ·2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两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仍然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或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或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若无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A级证据。

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大更新要点

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大更新要点

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大更新要点
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包括:
1.将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HbA1c作为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以HbA1c2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2.新增糖尿病分型诊断。

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除了传统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新增了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类型。

3.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评估。

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

4.强调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指导。

5.更新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治疗方案,新指南也进行了更新,强调了新型降糖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并提出了新的治疗路径。

6.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该加强自我管理,包括监测血糖、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等方面的措施。

7.强调多学科协作。

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脏科、营养科等学科的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8.推广健康教育和公众科普。

通过健康教育和公众科普,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9.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预防。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和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10.优化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管理。

对于长期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应该
优化其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

更新要点一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要点提示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更新要点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要点提示1.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 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2.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 1c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更新要点三综合控制目标部分,新增个体化HbA 1c 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点提示1.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A)2.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HbA 1c 控制目标为<7%。

(A)3.HbA 1c 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 1c 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 1c 目标。

(B)4.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将HbA“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xn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要个体化新增了个体化HbAi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HbAi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将个体化目标的原则应用彩图表示。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y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控制目标。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近几年,国内上市了多种具有新的降糖机制的药物,本版指南对这些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做了及时更新,并在附录中全部列入。

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中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硏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

关于糖尿病高血糖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

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并根据有或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SCVD )及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指南中强调了高血糖药物治疗要点,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呱是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弧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冶疗要点包括:(1 )米用1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米用2 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2 )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肌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 GLP-1RA )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 SGLT2i )。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了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关于T2DM的全面、科学的防治建议。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 T2DM的流行病学特点2.1 发病率近年来,我国T2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T2DM患者已达1.14亿。

2.2 危险因素T2DM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家族史、生活方式等。

3.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3.1 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T2DM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3.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的关键环节,导致胰岛素信号传导受阻,进而引发高血糖。

4. T2DM的诊断与评估4.1 诊断标准T2DM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4.2 评估指标T2DM评估主要包括:血糖、HbA1c、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等。

5. T2DM的治疗策略5.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5.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

5.3 并发症防治T2DM并发症防治包括:心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6. T2DM的护理与管理6.1 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教育是T2DM管理的关键,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血糖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

(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

(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

(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

(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更新要点八
低血糖分类。

Ⅰ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3.0 mmol/L
Ⅱ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
Ⅲ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更新要点九
更新CKD进展风险及就诊频率。

表格中的数字为建议每年复查的次数;背景颜色代表了CKD进展的风险:绿色为低风险,黄色为中风险,橙色为高风险,红色为极高风险。

其他更新要点
1.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部分添加每日能量供给量表格;
2.糖尿病相关技术部分新添注射技术和胰岛素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章节部分加入人工智能AI在DR的筛查和分级诊断的作用,AI筛查系统有望成为DR筛查、诊断、随访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