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合集下载

糖尿病足病诊疗方案

糖尿病足病诊疗方案

糖尿病足病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西医外科学》第五版和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六版,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疗效标准》,制定以下诊疗标准: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及烫、冻、烧、挤压伤等因素致皮肤、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骨骼损伤乃至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临床约96%发生在四肢末端,尤其以足为主,故称之为糖尿病足。

1、临床表现1.1 症状本病初期,患者多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迟钝,浮肿等。

继之出现双手、双足手套样、袜套样的感觉。

多数可出现痛觉减退或消失,少数出现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加重,或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1.2 体征患者下肢及足部皮肤干燥,光滑,浮肿,毳毛脱落。

下肢及足部变小,抬高下肢时,双足发白,下垂时,则呈紫红色。

趾甲变脆、变形、增厚、脱落等,肌肉萎缩,肌张力差,足畸形、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呈弓形足,槌状趾,足趾过伸如爪状,足背动脉闭塞时,双足皮色青紫,搏动极微弱或消失,肢端感觉迟钝或消失,音叉震动感消失,跟腱反射极弱或消失。

足部慢性溃疡时,足跖部、跖骨头处形成圆形的穿通性溃疡。

有时出现韧带撕裂、小骨折、骨质破坏、并有夏科关节,干性坏疽时,全足、足趾干枯、变小、皮肤呈淡紫色,趾尖边还可见有为数不等的黑点、黑斑,湿性坏疽时,足部发红、肿胀、皮肤破溃、形成大小、形态、深度不等的溃疡或脓肿,皮肤、血管、神经、骨组织坏死。

1.3 理化检查临床理化检查可能有:血白细胞升高,中性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循环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X线片可以提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甚者可见到硬化的血管;双下肢血流图示病变肢体血流速度减慢,管腔变窄,甚至闭塞不通;亦可以做动脉造影,提示动脉阻塞部位。

2、临床诊断2.1 临床分型2.1.1 湿性坏疽多由于肢端动脉和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周围神经病变而致微循环障碍、皮肤创伤、感染而致病,病变多在足底胼胝区、跖骨头或足跟处。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25%的人会发生糖尿病足,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为了让糖尿病足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特制定本指南。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出现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足部神经、血管、皮肤受损,病理损害包括足底溃疡、感染、骨骼破坏等。

二、足部检查足部检查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般包括:皮肤检查、足趾间、足底、足掌、足部感觉兴奋等。

1.皮肤检查皮肤检查是对皮肤颜色、光滑程度、表皮厚度和一些异常如感染、足癣等等进行检查。

2.足趾间、足底、足掌检查检查足趾间有无皮肤皱褶,是否有湿气,如果有湿气,可能存在真菌感染。

检查足底,触摸是否存在麻木、刺痛等现象。

足掌检查时可以使用反射锤敲打,观察足部反应和感觉兴奋的情况。

三、足部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应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和促进创口愈合。

例如,ASA、酒石酸切吉洛等抗凝血药类可以帮助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对非创伤性足病和足部神经病变有明显发展趋势。

例如针灸疗法、植物神经交感节切断术等。

四、预防措施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足之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

1.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通过医院或家庭医生对自己的足部进行检查,了解糖尿病足病情发展情况,监测病情变化。

2.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对于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保持足部干爽可以减少足部细菌和真菌的滋生,而坚持定期清洗足底是隔断足部细菌和真菌的重要手段之一。

3.穿适合鞋子穿适合鞋子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鞋子的款式最好宽松舒适,颜色选择以浅色或皮革材质为好。

总之,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防护措施,千万不要轻视糖尿病足的危害,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IWGDF《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要点2024

IWGDF《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要点2024

IWGDF《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要点2024糖尿病足(DF谩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

而对糖尿病足感染(DFI)的管理是糖尿病足诊疗环节的重中之重。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约15%糖尿病患者为DF高危人群,5%正在经历着DF 的痛苦,而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更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甚至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3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为糖尿病足感染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指导。

要点一:DFI诊断不能仅依靠微生物结果或皮温IWGDF指南指出,DFI的诊断不能仅单纯依据微生物结果。

这是因为,正常皮肤表面已经存在大量微生物。

若无创面,单纯做足部皮肤的基因测序或16SRNA,虽然可以报告很多细菌,不能为临床提供有用信息。

DFI的诊断需根据患者足部的症状和体征来综合诊断,且不能仅局限于创面本身,要看整体足部是否有炎症反应,甚至腿部及全身是否有炎症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及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

此外,不能单独用皮温的高低来确定DFI的存在与否,主要原因是:一、当足部合并感染,由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存在,可能皮温不高;二、如果足部没有创面,单纯皮温升高,可能是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能是夏科足的表现。

确诊后,应立即依据感染范围和临床表现对DFl进行分级。

表1糖尿病足感染的IWGDF/IDSA分级分级临床表现未感染无全身或局部症状或感染感染下列症状存在2项及以上:•局部肿胀或硬结•红斑延伸>0.5cm(创面周围)•局部压痛或疼痛•局部发热•脓性分泌物轻度感染感染仅累及皮肤或皮下组织任何红班延伸V2mm(创面周围)无全身症状或感染的症状皮肤炎症反应的其他原因应排除(如创伤、痛风、急性CharCOt关节病、骨折、血栓形成、静脉淤滞)中度感染感染累及的组织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如骨、关节、腱、肌肉)任何红班延伸>2mm(创面周围)无全身症状或感染的症状严重感染任何足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下列症状存在2项及以上:•体温>38℃或V36℃•心率>90次Zmin•呼吸频率>20次Zmin或二氧化碳分压V32mmHg•白细胞计数V4XK)9∕L或>12X1()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注:IWGDF: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DSA:美国感染病学会要点二:强调外用抗生素仅用于〃感染创面〃IWGDF指南指出,抗生素是用来杀灭DFI创面中的致病菌,而对创面本身没有作用。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一糖尿病足的病理学基础1956年,Oakley等首先提出糖尿病足的概念。

1972年,Catterall等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变。

组织缺血。

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础,三者通常合并存在。

周围神经病变及组织缺血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感染常随之发生。

1.1 糖尿病足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常见,多与血管病变并存,涉及运动。

感觉及自主神经。

感觉神经病变可导致感觉迟钝,足部易受压力。

机械及热损伤;运动神经病变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并导致解剖结构的变异,引起足畸形。

关节活动性受限和足部负荷的改变。

单纯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不包含在本指南范畴内,本次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更多是在联合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

基于本指南的编写目标,下文所指的糖尿病足范畴缩小为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组织缺血。

伴或不伴下肢溃疡的糖尿病性足部病变。

1.2 糖尿病足患者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每升高1%,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风险将增加25%~28%。

根据欧洲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糖尿病足约半数源于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

缺血是阻止病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

因而除非有确实的证据,缺血是必须首先进行筛查的糖尿病足病因。

神经缺血性病变是DPN和组织缺血协同效应导致,其结果是代谢组织的O2供应减少。

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则共同损害糖尿病足的血流灌注。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下肢动脉中层钙化引起血管弹性显著下降,导致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 ex,ABI)。

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 ex,TBI)出现假阴性结果。

新版中医单病种—糖尿病足

新版中医单病种—糖尿病足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

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200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

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

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证候诊断1.寒凝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导致严重的足部疾病甚至截肢。

为了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中国糖尿病学会特别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治方案。

1. 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足的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糖尿病病史和相关检查来确定。

指南强调了糖尿病足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血液供应评估、足部畸形评估、感染风险评估等。

只有全面评估了糖尿病患者足部的状况,才能更准确地制定治疗计划。

2. 预防措施糖尿病足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包括教育患者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避免受伤和感染。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指南提出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包括关注足部健康、保持血糖控制、定期脚底检查、正确选择鞋袜等。

3. 神经病变的治疗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变之一,指南建议采用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个人护理。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神经病变药物和疼痛缓解药物。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来改善神经功能。

个人护理包括足部保健、足部按摩和足部日常检查等。

4. 血液供应障碍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供应障碍会导致足部溃疡和坏疽的形成,指南建议采用保护性处理和重建性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血液供应障碍。

保护性处理包括保持足部干燥、清洁和卸压,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重建性治疗则包括血管重建手术和血管生长因子的应用。

5. 感染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发足部感染,因此指南强调了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和局部护理等。

6. 足部创伤的处理糖尿病患者足部创伤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指南提出了详细的处理原则,包括创面处理、愈合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的应用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糖尿病足的诊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糖尿病足的诊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糖尿病足的诊治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40 倍。

约 85% 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的,15% 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

病因糖尿病足的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组织的溃疡和坏疽。

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可有多种表现,但与糖尿病足发生有关的最重要的是感觉减退的末梢神经病变。

由于感觉缺乏,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失去了自我保护作用而容易受到损伤。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造成的皮肤干燥、开裂和局部的动静脉短路也可以促使或加重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血管病变周围动脉病变是造成糖尿病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有严重周围动脉病变的患者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典型症状。

但更多的合并严重周围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无此症状而发生足溃疡,或在缺乏感觉的足部受到损伤以后,缺血性病变更加重了足病变。

对于有严重的周围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采取措施改善周围供血之前,足溃疡难以好转。

感染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容易合并感染,感染又是加重糖尿病足溃疡甚至是导致患者截肢的因素。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的感染,大多是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合并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危险因素神经病变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如下肢的麻木、刺痛或疼痛,尤其是夜间的疼痛。

血管病变①间歇性跛行;静息痛;②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③与体位有关的皮肤呈暗红色。

皮肤①颜色呈暗红、发紫;②温度明显降低;③水肿;④趾甲异常;⑤胼胝;⑥溃疡;⑦皮肤干燥;⑧足趾间皮肤糜烂。

骨/ 关节畸形畸形包括鹰爪趾、榔头趾、骨性突起、关节活动障碍。

鞋、袜穿着不合适的鞋袜。

其他有足溃疡或截肢史,独居的社会状态,因经济条件差及不能享受医疗保险者得不到及时治疗,赤足行走、视力差、弯腰困难、老年、合并肾病变等。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 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 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 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 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 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糖尿病足的筛查内容和频率
• 筛查内容:
筛查内容 足的症状 神经病变 有无感觉异常 皮肤颜色、手感 足的体征 • • • • 10g尼龙丝 128Hz音叉检查震动觉 用针检查两点辨别感觉 用棉花絮检查轻触觉、足跟反射 • • 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 评估踝动脉/肱动脉比值 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 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 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
或截肢(趾)史。
二、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
国外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 患者占40%~60%,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
行检查;每个检查点施压时间约2~3 s,时间不宜过长;检查部位应避开胼
胝、水疱和溃疡面等;建议检测点为第1、3、5趾腹,第1、3、5跖骨头处, 足心,足掌外侧,足跟及足背第1、2跖骨间共10个点,患者有2个或2个以上 感觉异常点则视为异常。
(一)神经系统检查
2.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在进行前,首先将振动的音 叉柄置于患者乳突处让其感受音叉的振动,然后分别置于双足的骨
(二)血管病变检查
1.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 Buerger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 判断肢体血供。 3.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又称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71~0.89为轻度缺血, 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 疽。如果踝动脉收缩压过高,如高于200 mmHg(1 mmHg=0.133 kPa)或 ABI>1.3,则应高度怀疑患者有下肢动脉钙化,部分ABI正常患者,可能存在 假阴性,可采用平板运动试验或趾臂指数(TBI)测定来纠正。 4.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pressure,TcPO2): 正常人足背TcPO2>40 mmHg;如<30 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 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O2<20 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 台的可能。
3.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所用的血管扩张药包括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 前列素钠、西洛他唑、盐酸沙格雷酯、萘呋胺、丁咯地尔 和己酮可可碱等。 (2)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相比。 (3)抗凝血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口服抗凝血药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药物治疗方法仅仅是对于轻至中度的下肢动脉 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延缓其病变的发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但对 于严重下肢缺血(CLI)患者多数并不能达到改善症状、保肢的目的。因 此,对于缺血严重而内科常规治疗无效者,需行经皮介入治疗或外科 手术治疗。
筛查频率:
所有糖尿病患者:初诊及每年1次 足部感觉缺失者:每季度1次 足底有溃疡者:1-3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72-475 •基层糖尿病规范化诊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年3月:73-79
五、糖尿病足的诊断
(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
七、糖尿病足的治疗
1.良好的代谢管理: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9],同 时对患者进行充分地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同时尽可 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以降低足溃疡和感染的发生率,继而降低患者的 截肢风险[13]。但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年龄较大,合并症及并发症 较多,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将患者的HbA1c控制在7%以下,此时应 该参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推荐的个体化控制目标[14]。 对于糖尿病足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85 mmHg以下;糖尿 病足合并脂代谢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水平控制在2.1 mmol/L以下,若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则应 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7 mmol/L以下;若无临床禁忌, 应该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15]。
糖尿病足的分级
糖尿病足的分级
六、糖尿病足预后 糖尿病足的最终结局是:溃疡愈合、截 肢和死亡。
七、糖尿病足的治疗
(一)糖尿病足的治疗目标及治疗策略 糖尿病足的治疗目标: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死亡率; 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 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下肢肢体功能状态。 糖尿病足的治疗策略: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神经病变、 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神经 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进展;三级预防——血运重建,溃 疡综合治疗,降低截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四)糖尿病足的分类、分级
2.依据坏疽的性质分类 (1)湿性坏疽: 糖尿病湿性坏疽发病人数较多。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周围神经病变 和患足感染。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常伴有毒血症 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 (2)干性坏疽: 糖尿病干性坏疽发病人数较少,占糖尿病足坏疽的5.0%。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 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局部血供障碍,最终导致 缺血组织发生干性坏疽。 (3)混合性坏疽: 混合性坏疽较干性坏疽稍多见,占糖尿病足坏疽的15.2%。肢端局部血供障碍引 起干性坏疽,而病变另一部分合并感染。
五、糖尿病足的诊断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个别学者对DPN诊断进行分层,第1层指有DPN的症状或体征(踝反
射、压力觉、振动觉、针刺觉、温度觉任意1项体征为阳性),同时存 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可确诊;第2层指有DPN的症状及1项体征为阳 性,或无症状但有2项及以上体征为阳性,可临床诊断;第3层指有 DPN的症状但无体征或无症状但有1项体征阳性,为疑似诊断;第4层 指无症状和体征,仅存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为亚临床诊断[5]。
性凸起部位进行比较检查(第1跖趾关节内侧,内外踝)。
3.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4],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 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二)血管病变检查
5.血管影像检查: 包括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具有无创、
简便的特点,可以了解动脉硬化斑块状况及有无动脉狭窄或闭塞,适 用于血管病变大范围筛查。CTA和MRA具有成像清晰的特点,可以显 示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但准确率低于DSA。对于肾功能正常者, CTA目前可作为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DSA 仍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准确显示动脉堵塞状况及侧支 循环建立情况,对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率为4%~10%。国内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
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1]。单中心研究显 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2]。 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 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3]。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七、糖尿病足的治疗
2.下肢运动康复治疗:
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经缺血型患者,运动锻炼 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离及行走时间[16]。运动 康复锻炼可显著提高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 强化步行运动可以提高足部皮肤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经缺血 型患者的运动耐受性,改善运动功能,且不增加不良事件 的发生,是一种四)糖尿病足的分类、分级
糖尿病足的表现为感染、溃疡和坏疽。溃疡依据病因可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 混合性溃疡;坏疽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3种类型。 治疗前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分级,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和判断预后。 1.依据溃疡的病因进行分类 (1)神经性溃疡: 神经性溃疡患者通常有患足麻木、感觉异常、皮肤干燥,但皮温正常,足背动脉 搏动良好。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病)。 (2)神经-缺血性溃疡: 同时具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患者以此类居多。患者除了有 神经性溃疡症状外还有下肢发凉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足背动脉搏动 减弱或消失,足部皮温减低,在进行清创换药时创面渗血少。 (3)单纯缺血性溃疡: 此类患者无周围神经病变,以缺血性改变为主,较少见,需根据症状、体征及相 关检查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后方可诊断。
四、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一)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可以通过以 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10 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 能够产生10 g的压力)。检查开始前,通常在患者手掌或前臂试用该尼龙丝2 ~3次,让患者感受10 g尼龙丝产生压力的正常感觉。测试应对双侧足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