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文档

合集下载

糖尿病防治指南足部护理与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糖尿病防治指南足部护理与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糖尿病防治指南足部护理与预防并发症的方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的疾病,常常伴随着高血糖、高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等症状。

这种疾病不仅对全身健康有不良影响,还容易引发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足部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足部护理的方法和预防并发症的策略。

一、足部护理方法1.每日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该每日检查双脚,特别是脚底、脚趾和脚后跟部位。

如发现任何创伤、破裂、溃疡或肿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寻求专业意见。

2.保持足部清洁:使用温水和温和肥皂清洁足部,特别是脚趾之间。

清洁完毕后应彻底干燥足部,尤其是脚趾。

勿将脚泡在水中过久,避免皮肤干燥和皲裂。

3.正确修剪脚趾甲:修剪脚趾甲时要保持适当的长度,勿修剪过短。

修剪时,要选择足够锋利、整洁的指甲剪,并切勿伤及皮肤。

4.防止干燥和龟裂: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保湿乳液或霜来涂抹足部皮肤,特别是脚底和脚后跟。

这可以保持足部皮肤滋润,防止皲裂和龟裂的产生。

5.合适的鞋类选择:穿戴合适的鞋子可以减少足部受到的压力和刺激。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宽松、舒适、透气性强的鞋子。

避免穿戴高跟鞋、尖头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

6.定期检查足部神经和血液循环: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神经和血液循环的检查是必要的。

如发现神经功能异常或血液循环不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预防并发症的方法1.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采取正确的饮食方式、规律锻炼和药物治疗等,以控制血糖水平。

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和血管损伤,增加足部并发症的风险。

2.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影响血液循环和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远离烟草和限制饮酒。

3.保持健康体重: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整体重,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如果体重超出正常范围,可导致脚部承受过度压力,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4.定期体检: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的相关检查,如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同时,定期检查心血管、眼科、肾脏等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进行足部神经和血管的评估。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糖尿病足截肢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

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

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2010年的27.3%降至2012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2010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48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482]。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2.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293,481]。

3.血糖水平:HbA1c越高,预后越差[483],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293,481,484]。

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4.LEAD: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15,293,481,482,48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482]。

5.糖尿病足严重程度:Wanger分级越高,截肢风险明显增加[14-15,293,481,482,484,485]。

既往截肢(趾)史也是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293,481]。

2019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预防与处理指南介绍及糖尿病足

2019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预防与处理指南介绍及糖尿病足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0766)[通信作者]徐俊,E-mail:xujun0602@2019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预防与处理指南介绍及糖尿病足感染指南解读徐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 糖尿病足科,天津 300070)2019年5月22~25日,荷兰海牙阳光明媚,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500多位致力于糖尿病足工作的专家、教授、医生、护士、教育工作者等共同参加4年才举办一次的盛会——第八届国际糖尿病足论坛(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Diabetic Foot, ISDF )。

5月25日上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 )颁布了2019版最新指南,此6项指南共汇集49位国际专家参加编写,这是目前糖尿病足领域最权威的指南。

遵循PICOs (Paticipants ,研究对象;Intervention ,干预措施;Comparison ,比较措施;Outcome ,结果)原则,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根据GRADE(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对2015版原有5个指南做出更新,并增加糖尿病足分类指南。

同时邀请来自5大洲,40个国家的50位外围专家进行评阅,每个指南都经过编写委员会多次修改才最终成形[1]。

糖尿病足预防指南提出5项预防的基石:识别高危足,常规检查高危足,教育糖尿病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确保穿合适的鞋袜,治疗溃疡的危险因素[2]。

减压指南对于足底或中足溃疡减压给出了1线到4线选择;对于合并缺血和感染的创面减压方法给予了新的推荐;阐明了足跟溃疡的减压方法,并更新了加压治疗的临床管理路径。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前言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

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溃疡(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要点提示•糖尿病足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和及早规范治疗DFU,能明显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一、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

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

DFU 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

二、DFU的患病率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三、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100亿美元。

四、糖尿病足防治策略发达国家多年的糖尿病足防治经验证明,贯彻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有效地降低DFU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

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足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完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管病变和足病筛查,及早发现和管理教育这些高危患者。

2019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9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二)血管病变检查
1.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 Buerger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 判断肢体血供。
3.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又称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71~0.89为轻度缺血,
(三)糖尿病足感染
(四)糖尿病足的分类、分级
糖尿病足的表现为感染、溃疡和坏疽。溃疡依据病因可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 混合性溃疡;坏疽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3种类型。 治疗前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分级,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和判断预后。
1.依据溃疡的病因进行分类 (1)神经性溃疡:
七、糖尿病足的治疗
1.良好的代谢管理: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9],同 时对患者进行充分地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同时尽可 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以降低足溃疡和感染的发生率,继而降低患者的 截肢风险[13]。但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年龄较大,合并症及并发症 较多,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将患者的HbA1c控制在7%以下,此时应 该参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推荐的个体化控制目标[14]。
3.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所用的血管扩张药包括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
前列素钠、西洛他唑、盐酸沙格雷酯、萘呋胺、丁咯地尔 和己酮可可碱等。 (2)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相比。 (3)抗凝血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口服抗凝血药物)。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DFU的中医药治疗一、定义(一)糖尿病足的中医定义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肢端麻木、疼痛或无感觉,发凉和/或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继续发展则出现下肢远端皮肤变黑或组织溃烂、感染、坏疽。

由于此病变多发于四肢末端,因此又称为"肢端坏疽",属中医"筋疽"、"脱疽"范畴[571]。

(二)糖尿病足的中医辩证糖尿病足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均可起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阴虚、阳虚或气虚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

由于本病既有糖尿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内科疾病表现,又有足部病变的外科情况,一旦发病,病情发展急剧,病势险恶。

故临证辨治要分清标与本,强调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注意扶正与祛邪并重。

有时全身表现与患足局部症状并不统一,虽然全身表现为一派虚象,局部表现却可能是实证,要根据正邪轻重而有主次之分,或以祛邪为主。

1.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足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下肢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4.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病变见足局部、骨和筋脉溃口色暗,肉色暗红,久不收口,腰膝酸软,双目干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肌肤甲错,口唇舌暗,或紫暗有瘀斑,舌瘦苔腻,脉沉弦。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9)要点汇总

《糖尿病足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9)要点汇总

202.《糖尿病足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9)要点引言糖尿病足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作为糖尿病及其足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应作为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及减重手术治疗的基础,并贯彻治疗过程全程。

有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足病Wagner0-5级患者中,有超过60%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调[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B级或C级]。

对糖尿病足病患者进行科学营养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1营养评估量表主要应用上文提到PG-SGA及MNA。

另外,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评估(geriatricGNRI),也在预测糖尿病足病截肢患者死亡率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2营养治疗目标2.1体重视患者实际体重情况,以体质指数24kg/m2为标准,对于超过该标准患者,建议制定中度减轻体重目标为3%--5%,对于多数超重患者而言,减重5%可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减重7%可明显增加上述指标的控制获益。

对于低于体质指数24kg/m2标准的患者,推荐长期维持目标体重。

2.2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足患者HbA1c应控制在7%以下,对于明显高于7%的患者,建议严格遵循临床营养师提供的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MNT),可在短期内使HbA1c下降0.3%--2%。

2.3血压国际与国内各指南均未对降压目标进行调整,仍为130/80mmHg。

2.4血脂未合并CVD患者目标为2.6mmol/L,合并CVD患者控制目标应更加严苛,为1.8mmol/L。

高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在性别稍有不同,男性患者控制目标为1.0mmol/L,女性患者目标为1.3mmol/L。

甘油三酯应1.7mmol/L。

3膳食方式3.1地中海饮食3.2素/纯素饮食3.3低脂饮食3.4极低脂饮食3.5低碳饮食3.6极低碳饮食3.7降压饮食4能量目标既要满足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的要求,又要符合不同情况下的营养需要。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DFU的中医药治疗一、定义(一)糖尿病足的中医定义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肢端麻木、疼痛或无感觉,发凉和/或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继续发展则出现下肢远端皮肤变黑或组织溃烂、感染、坏疽。

由于此病变多发于四肢末端,因此又称为"肢端坏疽",属中医"筋疽"、"脱疽"范畴[571]。

(二)糖尿病足的中医辩证糖尿病足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均可起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阴虚、阳虚或气虚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

由于本病既有糖尿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内科疾病表现,又有足部病变的外科情况,一旦发病,病情发展急剧,病势险恶。

故临证辨治要分清标与本,强调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注意扶正与祛邪并重。

有时全身表现与患足局部症状并不统一,虽然全身表现为一派虚象,局部表现却可能是实证,要根据正邪轻重而有主次之分,或以祛邪为主。

1.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足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下肢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4.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病变见足局部、骨和筋脉溃口色暗,肉色暗红,久不收口,腰膝酸软,双目干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肌肤甲错,口唇舌暗,或紫暗有瘀斑,舌瘦苔腻,脉沉弦。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规范】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此部适合我国糖尿病足现状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本指南有以下特点:(1)突出临床实用性;(2)充分纳入糖尿病足领域的中国证据;(3)重视早期筛查与管理,强调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4)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5)强调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诊断与治疗。

另外,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

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前言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

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有鉴于此,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水平。

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足病及相关疾病论坛外,还积极制定糖尿病足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以帮助各级医师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团队,同时积极探讨糖尿病足的诊疗新技术。

近20年来,虽然我国糖尿病足的小截肢率没有变化,但大截肢率从12.1%降至2.14%,从而降低了糖尿病足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纵观全球,自2005年以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关注足以预防截肢",国际上开始重视糖尿病足并发症,一系列足病相关的指南相继问世,如在2011年开始,英国国立卫生保健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糖尿病足问题住院管理指南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糖足网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美国足病医学会(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APMA)联合血管外科学会及血管内科学会共同制定的糖尿病足管理实践指南等。

但我国糖尿病足病患者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我国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自己的指南予以临床指导。

2009年,我国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起草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立场声明",2013年起草了"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及管理规范",2015年出版了《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并在全国推广,2017年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以及2018年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起草了"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专家共识"等。

总体看来,上述指南或共识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对于提高我国糖尿病足的愈合率、降低截肢率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都忽略了糖尿病足的预防。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但是糖尿病足发病率却逐年升高的现象。

实际上,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加强糖尿病高危足的管理,以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高危足,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因此,中国糖尿病足需要自己的指南,该指南应包括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与足病相关疾病的规范化处理。

基于此,CDS责成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同时邀请血管外科、足踝外科、精神心理科、中医学及文献学、循证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对糖尿病足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制定出这部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

该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于临床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规范临床医疗实践、改善中国糖尿病足防控现状。

在指南内容表述中,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

这些证据级别水平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形成的,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本版指南的制定还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并借鉴了国际相关指南制定标准。

但是,正如前面所述,中国糖尿病足与国外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本版指南中增加了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防治、糖尿病足诊治过程中的营养评估与处理、糖尿病足诊治过程中的心、肾功能障碍的处理、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以及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旨在全方位地诊治糖尿病足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

在指南制订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关于糖尿病足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我们秉承"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的原则,但是我们自身的证据仅占四分之一左右(25.3%)。

尽管本版指南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相信本指南的发布,对于我国糖尿病足的防治可指明航行的方向,对于年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可起到规范职业行为作用。

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足病相关的证据,为今后指南的再版提供坚实的基础。

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一、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1,2]。

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

DFU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

天津地区245例接受过截趾的病例随访5年,第1、3、5年累计新出现DFU的发生率分别是27.3%、57.2%和76.4%,再截趾率分别是12.5%、22.3%和47.1%,死亡率分别是5.8%、15.1%和32.7%[4]。

国外学者估计,50%~70%的下肢截肢与糖尿病有关。

Vadiveloo等[5]报告,在有足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中,2年内死亡风险是截肢风险的9倍;已愈合DFU患者较活动性DFU患者的无截肢存活率更低,但后者截肢率更高。

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DFU。

DFU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截肢起因于DFU,每5个溃疡中有4个始于外部创伤,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应该从预防和及早发现并规范治疗DFU开始。

糖尿病足是最常见的住院原因,具有住院时间长、治疗困难、医疗费用高等特点。

美国最近的大数据显示,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患者送住院或急诊者是前者的3.4倍、转诊给专科医师是前者的2.1倍、年就诊次数是前者的 1.9倍,医师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更高达6.7倍[6]。

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和足畸形是DFU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充分了解这些因素,对于糖尿病足的风险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相当重要。

二、DFU的患病率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目前有关糖尿病足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来自医院基础上的研究,例如欧洲的Eurodial研究和我国2004年、2012年的DFU调查等。

相当多的DFU患者并未认识到足溃疡的严重性和治疗的急迫性,因而不能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

许多患者的足相关问题(如胼胝等)是在家中自我处置或非医疗单位如澡堂、修脚店处理。

部分严重患者即使来医院就诊,也会因为费用问题,放弃在医院的综合性治疗,甚至放弃所有治疗。

即使在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往往分散于内分泌(糖尿病)科、骨科、血管外科、烧伤科及普通外科等多个科室,导致某一专业的专科调查往往会漏诊部分患者。

因此,现有文献数据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和截肢率。

文献中大多数数据来自于有选择的人群,且使用不同的定义,难以将国内或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足标准化,糖尿病足的类型和程度各地差别很大。

如在发达国家,60%的新发溃疡是与周围动脉病变有关,即所谓神经缺血型或缺血型溃疡;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的是神经性溃疡[7]。

Meta分析发现,全球DFU患病率为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DFU患病率差距极大,介于1.5%~16.6%[8]。

根据2004年的多中心调查,我国DFU患者以单发、Wagner 1级和2级溃疡为主,合并坏疽者28.8%,部位多在足趾。

DFU以神经缺血性为主,67.9%的溃疡合并感染[9]。

2012年再次调查显示DFU的感染率、Wagner 3级以上及Texas分期D 期比例升高,与2004年相比,总截肢率增加,但大截肢率降低、愈合率明显增加,住院天数由21 d缩短到18 d[10]。

近期调查显示,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11]。

这些与文献报告的发达国家糖尿病足小截趾率增加、大截肢率下降一致[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