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散文和小说阅读(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00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聊马汉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

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

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

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

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

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

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

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

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

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

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

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

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

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

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

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

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

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

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

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

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

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

(整理)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文字1.

(整理)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文字1.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1.2汉字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风烛残年目不遐接万类霜天竟自由B.悠闲无可置喙相辅相承寥阔江天万里霜C.宣泄大材小用宛然可见自古逢秋悲寂寥D.风致闲情逸志洗尽尘滓落霞与孤鹜齐飞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描摹编缉兵慌马乱老虎驾车——谁赶(敢)B.肖像浑浊斩钉载铁盛名之下,其实难符C.切嗟砚台流言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D.针砭商榷钩心斗角冒天下之大不韪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罪愆膳食玉醅前合后偃B.垓心饿脬蜉蝣鹤汀凫渚C.庇佑窗棂打佯等闲之辈D.彤云咂摸幢节横塑赋诗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沤气迷魂阵正经八百安危相易,福祸相生B.矍烁消声器喧然大波黄钟毁弃,瓦斧雷鸣C.委琐显象管有案可稽有则改之,无则加免D.汇演假惺惺旅进旅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铮友唇枪舌剑孤掌难名B.肆业座谈防危杜渐雪泥鸿爪C.就绪璀璨殒身不恤门可罗雀D.经典敲榨既往不咎穿流不息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描摹编缉兵慌马乱老虎驾车——谁赶(敢)B.肖像浑浊斩钉载铁盛名之下,其实难符C.切嗟砚台流言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D.针砭商榷钩心斗角冒天下之大不韪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罪愆膳食玉醅前合后偃B.垓心饿脬蜉蝣鹤汀凫渚C.庇佑窗棂打佯等闲之辈D.彤云咂摸幢节横塑赋诗8、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脉膊老两口出奇不意变本加历一言即出,驷马难追B、撕打笔杆子叠床架屋珠连璧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C、喝彩流水帐张皇失措家谕户晓业精于勤,荒于嘻D、追朔名信片不径而走一切就序失之东榆,收之桑俞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风烛残年目不遐接万类霜天竟自由B.悠闲无可置喙相辅相承寥阔江天万里霜C.宣泄大材小用宛然可见自古逢秋悲寂寥D.风致闲情逸志洗尽尘滓落霞与孤鹜齐飞【答案及解析】1. C2、D (A缉--辑,慌--荒;B载--截,符--副;C嗟--磋,斐--蜚。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陈村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

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

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

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

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

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

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

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

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

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

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

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

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只有小说了。

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

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

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

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

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

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

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

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

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

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散文和小说阅读(2)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散文和小说阅读(2)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2散文和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⑴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⑵⑵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⑶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⑷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⑸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2散文和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一无所知李敬泽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

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

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设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

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

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

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

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

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

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

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

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

我们一百年来都是①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

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

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

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越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14.分别解释文中画线的①“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和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的意思。

(6分)答:①②15.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6分)答:⑪“感到熟悉、亲切”:⑫“感到巨大的陌生”:16.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

(4分)答:17.联系全文,从黄河文明特征的角度分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一无所知”。

(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看病一碟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

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

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他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

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

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

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

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

”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

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

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

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

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

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

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

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

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

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

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

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

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

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哄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

积羽沉舟,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

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王瑶……”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

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

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森。

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选自《微型小说精选》)14.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的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答:15.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答:16.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

(6分)答:17.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6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遇到的第大三磨难是越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

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

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

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