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合集下载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指的是人体内各种生理指标和化学物质的浓度、压力等参数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人体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适宜状态。

内环境稳态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至关重要。

在人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的稳态可以通过反馈控制机制来实现。

比如,人体的体温即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

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启动多种机制,如皮肤微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帮助释放热量;同时,脑部也会发生改变,让身体感觉到热,并调节心跳和呼吸来适应高温。

当体温过低时,身体则启动不同的机制,包括肌肉收缩和颤抖,以及血管收缩,这些都有助于产生热量,帮助身体回到正常的温度范围内。

除了体温的控制外,人体内其他生理指标的稳态同样非常关键。

血糖、血压、血钙、酸碱平衡等都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水平,以保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

人体内的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这些生理指标,如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

如果身体内环境无法保持稳定状态,就可能导致各种生理问题。

例如,高血压、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打破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导致身体感染、进一步的代谢混乱等问题。

因此,人们需要注意保持正常的饮食、睡眠、锻炼、生活环境等,以维持自身的内环境稳态,保持健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调、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以恢复身体的内环境稳态,并防止进一步恶化。

总之,内环境稳态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转和健康至关重要,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和医疗措施来确保身体内环境恒定,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维持一种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使得各种生理指标(如温度、pH值、血糖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能够正常生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特点主要包括:1. 相对恒定性:内环境稳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绝对恒定的状态。

这是因为生物体需要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节,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例如,人体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在36.5-37.5摄氏度之间,但在运动、发热或寒冷环境中,体温会有相应的变化。

2. 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

生物体通过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使得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代谢调节等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

3. 调节机制的复杂性: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调节机制的相互作用,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感受和传递信息,调节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状态,以及调节代谢过程,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体温的调节涉及到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周围神经元、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功能调节等多个方面的调控。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活: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能够正常生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只有在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细胞和组织才能正常运作,从而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活。

2. 保护细胞的稳定环境:内环境稳态能够保护细胞的稳定环境,防止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细胞产生不利影响。

细胞内部的酶活性、细胞器功能以及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内环境条件下进行,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 促进代谢平衡:内环境稳态对于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代谢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浓度等。

只有在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机体的代谢过程才能正常进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营养物质的进入 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 系统,再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 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3.CO2的排出 与氧气的进入相反,其途径为: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 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肺部毛细血管→肺泡。 4.代谢废物的排出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 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 出体外。
四、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发展 1.观点、认识
内 环 境 稳 态 的 内 涵 及 意 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正常生命 1. 活动的必要条件 2.血糖和氧水平正常 供应 —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 意义 3.体温、pH相对稳定 — —酶活性正常,细胞正 常代谢 4.渗透压相对稳定 和功能 — —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解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当内环境的渗 透压和细胞渗透压一致时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形态,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细胞过度吸水甚至涨破, 而使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当内环境渗透压过高时, 细胞因大量失水而萎缩,正常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所以说内 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必要 条件,A正确。 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但内环境中CO2浓度过高时会影响细 胞内CO2向内环境的扩散,在细胞内抑制细胞呼吸过程,故不 利于人体代谢,B错误; 血糖浓度过高,导致高血糖或糖尿病等疾病发生,不能进行正 常代谢,C错误; 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 挥催化功能,而并非温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D错误。 答案:A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 素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⑦ D. ①②③⑥⑦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题 意;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 境的组成成分;递质小泡在神经细胞内;消化道、呼吸 道、尿道等是人体的外环境,故⑤⑥对应的场所都属于 人体的外环境。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的内容,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一)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考点分析易错点提示1.不属于体液的液体消化道、膀胱等有通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直接与外界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2.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的稳态》稳态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稳态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稳态生理意义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妙无比的大工厂,每一个细胞、每一种组织和器官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而在这看似复杂的运作背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呢?简单来说,内环境就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而稳态,则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内环境失去了稳态,会发生什么呢?那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比如,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再比如,血液中的酸碱度失衡,可能会使细胞无法正常进行呼吸作用,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

那么,内环境的稳态到底具有怎样重要的生理意义呢?首先,稳态为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们的代谢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只有当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时,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例如,细胞呼吸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如果内环境的这些条件发生剧烈变化,细胞呼吸就会受到影响,无法为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甚至死亡。

其次,稳态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其所处的内环境密切相关。

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时,细胞可能会因为渗透压的改变而吸水膨胀或失水皱缩,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而又不能及时排出时,血液的渗透压会升高,导致细胞失水,可能会影响到肾脏、心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

再者,稳态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部队”,它能够识别和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内环境的稳态为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果内环境失衡,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会受到抑制,导致人体容易感染疾病。

例如,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使免疫系统无法合成足够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从而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此外,稳态还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

第一章__第二节__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一章__第二节__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 ①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 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 ②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系统 协调一致地 正常运行。 (2)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 消化系统 、呼吸 系统、 循环系统 和排泄系统等。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调 节网络。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的 。
质过多时,它们能起到缓冲作用,是血浆pH能够保持 稳定的物质基础。骨骼肌的活动产生CO2和乳酸,会改 变原有的稳态,并没有对pH稳定起到“维持”作用。 答案:A
5.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 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 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 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 正确的是 ()
结论: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 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 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 均保持相对稳定。
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 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 缓冲物质,从而维持pH相对稳定。
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
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B.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只有温度、pH等都
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生理简答题1—30

生理简答题1—30

1.机体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何谓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在机体功能调节中有何意义?答: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正/负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相同/反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维持内环境稳态。

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稳态或平衡,而是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在排泄分泌等生理活动中,正馈调节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3.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各有何特点答:静息电位产生条件:存在波度差(钠离子与钾离子浓度不同)产生机制:1.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2.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3.钠泵的生电作用.特点:1.细胞内电位较细胞外为负(外正内负)2不同细胞静息电位大小不等3所有活细胞都有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机制:1.电一化学驱动力及其变化2.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上升相:钠离子内流去极化下降相:钾离子外流复极化特点1.有“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传播3.脉冲式发放4.细胞膜对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答:被动转运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其特点是:转运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5.兴奋收缩耦联包括哪些过程?答: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2.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3.肌肉的收缩和舒张6.说明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区别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7.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少,含有少量血小板释放的物质8.将RBC置干3%的NaCl溶液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RBC将会皱缩.因为RBC有渗透脆性,将RBC放入3%的Nac溶液中将会发生高渗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 血浆淋巴 (淋巴循环)例: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 .H 2CO 3/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C .细胞内、外的Na +、K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 .运动后Na +、K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H 2CO 3/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细胞内、外的Na +、K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江陵一中生物组运动后Na +、K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思维点拨】(1)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组织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组织液成分单向渗入毛细血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中。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组成成分有着较大的区别: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 血液、血清、血浆的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清是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相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多了K 离子。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中蛋白质,在机体出血后与凝血因子共同完成止血的过程。

二、 内环境的物质成分与生理过程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

可分为三类:(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

(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3.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1)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4.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例: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答案: A【思维点拨】(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3)血液包括血浆(液体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

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

通过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引起反射的刺激。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也叫直接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是直接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不是直接关系,而必须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刺激类型直接刺激信号刺激中枢大脑皮层以下大脑皮层意义完成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大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膝跳反射、搔爬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反射弧:它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兴奋传导组织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内外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中枢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兴奋:指反射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式,即神经冲动。

各种反射都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即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才能完成反射,如缩手反射。

当手的皮肤受到刺激(如针刺)时,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就将刺激转变成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人神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向手臂上的有关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产生缩手反射。

【例题1】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答案A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传导1.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一般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多为大分子,不能透出膜外,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膜外形成正电位,直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大小能够阻止K+继续外流时,离子移动达到平衡,膜内K+向膜外扩散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2.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神经细胞受刺激,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通透性增高,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大量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急剧减小,直至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

3.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②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

③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下图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由于传导的双向性,因此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可测到动作电位。

(4)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一100次的频率电刺激神经9一12h,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与突触相比较,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例题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答案C三、兴奋在细胞间传递一突触传递突触的常见类型①从结构上来看:A(轴突—胞体型):其模型为;B(轴突—树突型):其模型为。

②从功能上来看: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电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突触称抑制性突触。

突触的兴奋或抑制,不仅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受体的类型。

例题.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

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纤维上均发生膜电位的反转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刺激释放抑制性递质D.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答案C(1)递质传递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酞胆碱、单胺类物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有些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一定都是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Cl-内流,下一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不能形成兴奋性神经冲动。

(2)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某些化学药品能阻止兴奋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导致反射不能完成。

神经递质的归纳: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