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解释:诗人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橘子洲头就在眼前。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诗人独立于秋天的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孤独、沉思的情感。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解释:看那万山遍野,层林尽染,湘江水清澈透亮,百舸争流。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湘江两岸的壮丽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释: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底中游弋,万物都在霜天中自由竞争。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竞争的赞美。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释:望着辽阔的大地,我感到惆怅,谁能主宰这世间的沉浮?表达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情感。

5.“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释: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游玩过的地方,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和朋友们的游历经历,表现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解释:我们这些同学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朝气;我们这些读书人充满豪情壮志,挥斥方遒。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自己书生意气的自豪。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释:我们用文字激扬江山,指点江山,将那些权贵视为粪土。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热情,以及对权贵的蔑视。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曾在中流击水,那时的浪花都能阻止我们的飞舟前行。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青年时期激昂奋斗的经历,表现出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勇往直前的激励。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自由竞争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权贵的蔑视等情感。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青年人的激励。

《沁园春·长沙》全文

《沁园春·长沙》全文

《沁园春·长沙》全文原文:·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击长空,鱼翔浅底: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在这首中没有做出正面肯定的回 答,而是做出了巧妙地回答,不是肯定 胜似肯定。谁主沉浮? 中流之水连飞舟都可遏制,却遏制不住 我们到中流击的激情,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翻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 命青年就是主沉浮之人,这个青年就是 我呀。
小 节:
上阕:由眼前之景 抒心中之情
问 谁主沉浮?
下阕:忆峥嵘岁月
“看”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色彩缤纷 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生机盎然 仰视:鹰击长空 俯视:鱼翔潜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眼前景象
“怅”世间万

“问”谁主沉浮?
• 主宰国家命运 • 掌握民族前途
对比练习:毛词和其他秋景词有何不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
解 读
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
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
船?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 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 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 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 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 中华的气概豪情。
回到本堂课的一开始,谁主沉浮 这个疑问,作者找到答案了吗?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
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 “游”字则很常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有关回忆。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教导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远眺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亮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宽敞的天空飞,鱼在清亮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拘束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打算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很多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犹如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拦住了奔驰而来的船?沁园春·长沙解释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四周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头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方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长沙 原文注释

沁园春-长沙 原文注释

沁园春·长沙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沁园春·长沙》 【原⽂】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⑵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⑶争流。

鹰击⑷长空,鱼翔⑸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⑹寥廓⑺,问苍茫⑻⼤地,谁主沉浮⑼? 携来百侣⑽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稠⑾。

恰同学少年⑿,风华正茂⒀; 书⽣意⽓⒁,挥斥⽅遒⒂。

指点江⼭,激扬⽂字⒃, 粪⼟当年万户侯⒄。

曾记否,到中流⒅击⽔⒆,浪遏⒇飞⾈? 【题解】 ⼀九⼆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泽东。

⽑泽东离开长沙去⼴州,这⾸词⼤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泽东同志这⾸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九五七年⼀⽉号。

【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公主园得名。

⑵橘⼦洲:⼜名⽔陆洲,在长沙西⾯的湘江中的⼀个狭长的⼩岛,靠近的风景区岳麓⼭。

⑶舸(gě):⼤船。

这⾥泛指船只。

⑷击:搏击,这⾥形容飞得矫健有⼒。

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形容鱼游得轻快⾃由。

⑹怅:原意是失意,这⾥⽤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绪。

⑹寥廓:⼴远空阔。

这⾥⽤来描写宇宙之⼴阔。

⑻苍茫:旷远迷茫。

⑼谁主沉浮: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喻事物盛衰、消长,这⾥指兴衰。

由上⽂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民祸福的命运呢? ⑽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指战友。

⑾峥嵘岁⽉稠:不平常的⽇⼦是很多的。

峥嵘:⼭势⾼峻,⽐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⑿同学少年:⽑泽东于1913年⾄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师范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地点和 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 《西厢记》中“晓来谁染 霜林醉”句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鱼翔浅底,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上——层林尽染 (静) 江面——百舸争流 (动) 天空——鹰 击 (远) 水底——鱼 翔 (近)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峥嵘 岁月

中流 击水

下片主要内容是:“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 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 襟和抱负。
课后作业
朗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懂词意 这是读好一首词的前提
二、读出节奏 注意语法的停顿,领字的停顿 “看”、“恰”突出领字的作用
三、注意情感 “看”所引领的这句是总结, 所以要读出慨叹
“恰”所引领的这句则要读得慷慨激 昂充满自信
四、肢体语言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加一些可 以增加深沉而豪迈气势的肢体动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秋天
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写作背景
這首詞的創作时间是1925年,这一年毛泽 东正值32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 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了这首洋溢着青春、 理想和大无畏的诗篇。 作者一面感怀了他 于1911年至1923年在长沙求学的生活及各 种热情澎湃的经历, 一面激励自己对改造 未来祖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独善其身,要 么兼及天下,但更重要的却是后者。 他知 道他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的斗争贯注长生不 老的青春热血,那时是1925年,但还有多 少岁月在等待着他,他需要的正是他所实 行着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 里。”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独立 寒秋 图
湘江 秋景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上篇主要内容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 学(也指战友)。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 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 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恰:适逢,正赶上。
书生意气,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挥斥方遒。
意气:意志和气概。 遒:强劲有力。方:正。
指点江山,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国家。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风华 意气 指点 激扬 粪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