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自由的诗句
自由洒脱的小众诗句

自由洒脱的小众诗句1.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2.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李白《别鲁颂》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4.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居易《白云泉》5.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6.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7.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唐寅《桃花庵歌》8.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9.须穷今日欢,快意浮大白。
——司马光《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10.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
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
——陈亮《水调歌头·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11.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三首》1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杜甫《江汉》13.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
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14.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白居易《快活》15.昨夜醉眠西浦月。
今宵独钓南溪雪。
——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16.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欧阳修《琅琊山六题·石屏路》17.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18.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19.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陈亮《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20.轻生一快意,波浪五湖中。
——晁冲之《夜坐》21.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
——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22.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23.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1、《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1年春,当时苏轼在杭州任职,自己的好友钱勰(字穆父)经绍兴回河间路过杭州,便到杭州看望苏轼,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于是,苏轼在送别钱穆父时,写下了这首旷世之作。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词人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5、《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苏轼最豁达的诗句

苏轼最豁达的诗句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豪放洒脱、直言无讳的作品风格而享有盛誉。
苏轼的诗作中有许多豁达、乐观的诗句,充满激情和力量,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本文将探讨苏轼最豁达的诗句,带领读者领略他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情怀。
苏轼最豁达的诗句苏轼的诗作中蕴含了他宽广的人生智慧,其中有一些诗句表达了他最豁达的一面。
这些诗句立意深刻,言简意赅,给人以启示和勉励。
下面是苏轼最豁达的三个诗句:1. “人生自是有离合,岂知世事无终始。
”这是苏轼的《世终篇》中的一句诗。
他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人生的离合和世事的无常。
他认为生活中的分离和相聚,是不可避免的,而世间事物也没有终结和开端,都是循环往复的。
这种豁达的态度告诉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不要过分埋怨和固执。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名句。
他用江水东流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繁华和悲壮,意味着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
然而,他并没有消极沮丧,反而称赞了那些逝去的英雄和才子,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赞美。
这句诗展示了苏轼胸怀豁达,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智慧的崇敬。
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一句诗。
他用”天地之悠悠”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他在观赏到赤壁的壮丽景色时,深深地感受到时间的无尽和人生的渺小。
苏轼的心灵因为对天地宇宙的思考而激动,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句诗充分展示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宏大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
苏轼豁达背后的哲学苏轼的豁达并非来自于天生的性格,而是他对于人生和世事的独特理解。
苏轼的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为他的豁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苏轼豁达背后的三个重要哲学观点:1. 无常观苏轼深知世事无常,他认为人生中的离合和荣辱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的存在。
这种对无常的观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让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形容很累却很快乐的诗句

形容很累却很快乐的诗句
以下是形容很累却很快乐的诗句及赏析: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赏析:这句词表达了作者不惧风雨,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不为外物所累,享受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2. 《饮酒·其五》——陶渊明
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决心归隐田园,对超然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这句诗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苏轼定风波诗句意思

苏轼定风波诗句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其中《定风波》更是脍炙人口。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而著称。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读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意思,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苏轼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纷扰,随遇而安的情感。
他借助竹杖和芒鞋来对比传统的乘马旅行方式,突显出他超然的心态和与世无争的境界。
他通过“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淡泊态度,即使面临烟雨迷茫,也能释然从容。
苏轼写道:“大儿锄地嫌春早,小儿著书忙不早。
独有中儿痴不觉,执手问他与谁同。
”这里苏轼以“大儿”“小儿”“中儿”来比喻不同的人生境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描述大儿嫌春早、小儿忙碌的场景,凸显出社会中功利心强、忙碌奔波的现实境况。
而“独有中儿痴不觉”,则暗示着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追求真善美的人,他们执着于内心的追求,与世无争。
接着,苏轼写道:“脱我蓑君脱我屉,脱我衣服,脱我藉。
脱我颈与肩,光影转移好险阻。
”这句诗表达了对世俗束缚的解脱之情。
苏轼以“脱我蓑”“脱我屉”等动作,表现了对物质欲望的释放和对俗世生活的超然态度。
这种超脱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解放出真我,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光影转移的意象,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机遇。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运命不偶偈,低头当警策。
已觉明非假,运思吓慎独。
”通过这句诗,苏轼表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探讨和思考。
他以“运命不偶偈”来表达人生轮回、命运无常的观念,同时“低头当警策”,则表现了对人生困境的警醒和应对之策。
他强调“已觉明非假”,意味着对真理的探寻和认知,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迷惑。
他以“运思吓慎独”勉励人们要审慎思考,独立思考,不要轻信命运,而是主动应对。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豪放表示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也指处理事情果断有魄力.本文为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代: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

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一、苏轼的乐观豁达态度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以他的乐观豁达态度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描述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但也能感受到他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是一些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1.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洞察和对变化无常的接受。
2.对困境的应对–“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苏轼在《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表达了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应对方式。
3.对自然的赞美与抚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在《题西林壁·壕观其外而斋戒其内兮》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宁静追求。
二、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的内涵分析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涵分析:1. 对人生的洞察和接受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洞察和对变化无常的接受。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逆旅,每个人都是行人,必须面对无法预测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苏轼并没有沮丧或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预测性。
2. 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应对方式。
他认为世间没有难事,只要有心人就能够克服困难。
他相信人的努力和智慧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他总是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3. 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宁静追求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宁静追求。
他常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对自由和宁静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对他来说,人生就像采菊东篱下的美好时刻,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就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
三、苏轼乐观豁达诗句的价值和启示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价值和启示:1. 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被困扰和压倒,而是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雪泥鸿爪苏轼原文赏析

雪泥鸿爪苏轼原文赏析摘要:1.苏轼简介2.雪泥鸿爪诗句解析3.诗句背后的寓意4.苏轼的文学成就5.雪泥鸿爪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正文:2.雪泥鸿爪诗句解析《雪泥鸿爪》是苏轼的一首七律名篇,创作于嘉佑六年。
诗中以飞鸿踏雪泥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恋。
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意指人生在世,到处奔波,犹如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爪印。
而这些爪印是偶然留下的,因为鸿鹄的飞行方向无法预测。
这里,苏轼以飞鸿比喻人生,寓意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3.诗句背后的寓意苏轼的《雪泥鸿爪》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曾历经磨难,屡次被贬。
这首诗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同时,诗句也传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人生充满变数,但他依然坚定地面对人生,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4.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歌赋、散文绘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界翘楚”。
而在散文方面,他的《东坡志林》、《前赤壁赋》等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5.雪泥鸿爪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雪泥鸿爪》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它成为了文人墨客们传颂不衰的佳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结:苏轼的《雪泥鸿爪》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自由的诗句
导读:苏轼是一位有名的大文豪,其创作的古诗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自由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x 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诗人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
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
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然后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
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想到的是“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他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他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