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白居易 长恨歌》分析

合集下载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采用回溯法,以唐玄宗登基为起点,以杨贵妃死亡为终点,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爱、相守、相离的整个过程。

整篇诗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的登基、国泰民安的局面,以及他和杨贵妃初次相遇的场景;第二部分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处的点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则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唐玄宗废后、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最后一部分是唐玄宗感悟与悔恨的自白。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整篇叙事流畅自然,为读者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全貌。

同时,白居易也运用了众多诗歌技巧,如夹叙互补、章回交替、比兴夸张等,使整篇叙事富有变化,情节推进和交错错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二、艺术特色1.真实情感的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情历程。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深、眷恋之切,也因此更能凸显杨贵妃对他的意义和特殊性。

诗中唐玄宗摸索着生活,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杨贵妃的感情,在当时的宫廷中,这样的持久、旷达和畅快的情感是难以被人所理解的。

2.丰富的艺术形式《长恨歌》是一篇非常具有史诗性的诗歌作品,它兼具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表现了一个雄伟的时代的生动画卷。

白居易在诗歌表现上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意象等,在艺术形式上更富表现力和东方美学的内涵。

《长恨歌》的形式美感在不断地演绎和变形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越人生、超越时间的境界。

3.强烈的人性关怀《长恨歌》以深切、悠扬的情感引领着读者的情感,它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记录,而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性关怀,从爱情与婚姻、权力与生命、漠然与自由等多个方面来展现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压抑。

白居易虚心地把自己的情感编织进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之中,将自己的书生之气和艺术上的才情都融入到诗歌之中。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宫廷悲剧的长篇叙事诗。

该诗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主线,通过描写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权谋斗争以及她悲惨的结局,展现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阶级冲突的现实,同时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下面是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的分析。

《长恨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杨贵妃的美貌引来祸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及纷争、最终的悲剧结局。

第一部分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为开端,从她的出生背景、与宫女的童年生活、赵飞燕帮助她进入皇宫以及她的美貌特点等方面描述了她身世之特立和美貌之神奇,同时也揭示了她的出场一定会给整个故事带来巨大的波澜。

这一部分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不同寻常,引起了读者对杨贵妃的好奇心和关注。

第二部分围绕着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展开,以唐玄宗的心动和追求为线索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亲密关系的建立,并揭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爱和对她的信任。

同时,这一部分也写出了杨贵妃对权谋的感知和对唐玄宗的警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撕扯和争斗的描写,展示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一部分通过对两位主角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其悲剧性的爱情,并进一步引发读者对杨贵妃命运的思考。

总体而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起伏跌宕,通过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逐步展示了杨贵妃的命运以及其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

白居易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感描写,刻画了悲剧的形成和杨贵妃的遭遇,同时也通过对她的思考和追忆,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一叙事结构的安排使整个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内涵,形成了一首悲情的佳作。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作品,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全诗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描绘了一个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方面,这部作品展现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一下《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整个诗歌在叙事上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叙事部分以及抒情部分。

前叙事部分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恋的过程,包括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相知相恋的情景,以及唐玄宗为了杨贵妃所做出的一系列的宠爱之举。

而后叙事部分则主要聚焦于杨贵妃飞黄腾达后的荒淫腐化和唐玄宗的昏庸无能,描绘了他们相爱相杀的恩怨情仇。

最后的抒情部分则是以杨贵妃的口吻叙述了她的悲痛之情和对唐玄宗的留恋之情。

整个诗歌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自然流畅,使整个叙事架构紧凑有序,富有张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细腻动人的诗歌语言,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使诗句更显华丽高远,同时又不失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合昏尘、拆穿星”、“玉颜浮、白发露”等,不仅语言上古韵悠长,而且对比鲜明,富有戏剧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还在《长恨歌》中广泛运用了象征意义、双关语、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寓意深刻,富有启迪和隐喻,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来看,《长恨歌》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深度,呈现出了白居易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优美的诗歌语言,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并没有过度的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借助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杨贵妃的荒淫,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长恨歌》课文解析

《长恨歌》课文解析

《长恨歌》课文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中期。

它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盛唐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兴衰。

本文就《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的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结构《长恨歌》共分十五章,每章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共计一百三十四首。

整篇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从相识相思到最终分离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既有温婉细腻的爱情描写,又有政治斗争和国家命运交织的宏大背景。

白居易运用巧妙的结构安排,让整首诗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二、主题的表达《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是以爱情为线索,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壮美,同时也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灾难。

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剧命运,白居易抨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专制统治,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人物塑造1. 唐玄宗:唐玄宗是一位有着卓越才华的皇帝,他文武双全、聪明睿智。

然而,他被杨贵妃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所倾倒,逐渐陷入对她的执念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政治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

2. 杨贵妃:杨贵妃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她的出现让唐玄宗为之倾倒。

诗中描写了她的风采和才情,展示了她的聪明与魅力。

然而,她也因此受到妒嫉和诋毁,最终被迫离开皇宫,走向悲剧命运。

四、意境描写《长恨歌》以优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壮美。

诗中通过对宫廷生活、春宴、江山美景等的描绘,展示了盛唐时期国家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美好而壮丽的感觉。

与此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刻画杨贵妃悲惨命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使整首诗具有鲜明的情感对比。

五、批判现实《长恨歌》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政治腐败、官僚作风以及皇帝纵欲的描述,白居易表达了对社会阴暗面的关注和不满,呼吁社会上层人士要有更高的政治道德和治理能力。

总结起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作品。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丽瑰宝。

这首长达一千余字的长篇叙事诗,以细腻、富有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唐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诗人之悲。

正文1. 背景介绍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所处的背景进行介绍。

白居易是唐朝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在他晚年时期,他因为某些原因(例如,贪污指控和政治反对派),被贬到乡间甚至被流放。

这段时间正是他写下《长恨歌》的时候。

2.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长恨歌》所描述的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皇帝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你死我活的爱恋。

然而,这段爱情最终被政治斗争和宫廷权谋所破坏,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白居易通过描写这一悲剧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伤。

3. 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不仅仅关注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感人而悲惨的爱情故事,他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呼吁和平、正义和公平,并批评那些背离道德准则的人和政治家。

4. 诗人之悲:文学创作中抒发个人情感最后,我们来讨论“诗人之悲”在《长恨歌》中体现出来。

白居易巧妙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悲伤和沮丧。

诗人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风云不断变幻的现实,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才华横溢的作品,通过对杨贵妃与李隆基之间爱情与悲剧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思想观与“诗人之悲”。

这首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中令人痛心的事物。

白居易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细腻动人的描写,使《长恨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对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之悲”的文档内容编写。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篇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蜀道上
借景抒情: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反衬
• 归途的思念
(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景物
夜晚的思念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四)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方士寻觅 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
构 思
极乐 因 现实主义 极悲 李思 恨
结构独特
情节跌宕
杨思

浪漫主义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 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 的境界 。 (朱光潜)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诗歌情感
•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 主人公。 •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 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 读者体会品味感受。
诗歌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和贵妃 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 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 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要引以为鉴,不能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 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 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人物形象
• 诗人只是据传说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 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 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的。 • 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 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 绵的真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 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杨的一系列心理活 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 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 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 可敬女子形象。
白居易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 6年),时作者35岁,白居易、陈鸿、 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 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 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 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 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 《长恨传》。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李商隐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袁枚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请你找出诗歌的主 旨句。 2、“此恨”指的是什 么? 3、诵读全文,围绕主 旨句划分诗歌层次并简 要说明理由。
(一)超凡姿色和极度恩宠 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目的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二)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恨
1.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仓皇奔逃
兵变身死
交代此恨产生的过程
• 融情入景: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入 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 人物的心境。 • 触景生情:由于周围景物的触发, 从景物联想到人,引起人物内心的 感情。 • 借景传情:借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 的景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 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
•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 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 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 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说杨国 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 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 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 岁。
2.入蜀及归途的思念——恨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 “安史之乱”紧相联系,其情事本身又极富传奇色彩, 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 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自居易的《长恨歌》、陈 鸿《长恨歌传》、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 《马嵬》、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袁枚《马嵬》、 洪昇《长生殿》等。 杨玉环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 李隆基看中,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 后再迎归宫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得杨玉环后,更 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 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 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离京,行至马嵬坡,士卒 哗变,斥责杨国忠专权误国,杀之。杨贵妃被迫自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