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PE[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LC[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LC[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1f1e99b9f3f90f76c61b6e.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雌激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答:1.体内长期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可导致某些组织的癌变。
雌二醇及其几种代谢产物均有显著的致癌作用。
2.雌二醇可通过诱导原癌基因活化、抑制抑癌基因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及促进肿瘤组织、周围微血管形成而发挥其促癌效应。
3.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与细胞内蛋白质和DNA结合、或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间接损伤DNA来发挥其致癌作用。
2.简述基因治疗试验的研究内容。
答:基因治疗试验的研究内容包括:⑴目的基因的选择,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的功能特点研究。
⑵目的基因转移传递系统的研究,目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前基因治疗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后三项内容上。
3.简述药理效应与什么有关?答: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机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首先,药物在作用部位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应,但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非完全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其次,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影响药理效应。
4.简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答:所谓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即药物一方面可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有利于治病,称治疗效应。
另一方面可引起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结构改变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
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副作用、继发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简述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5.简述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1.精神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作用:抗焦虑作用,治疗精神分裂;2.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3.中枢神经抑制作用;4.镇痛作用,改善记忆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6.简述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
答:1.科学发现用药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AZ[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AAZ[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867eba9e31433238689341.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植物性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答:1.植物性雌激素来源于各种植物,是具有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
其结构和功能相似于雌二醇。
2.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植物性雌激素主要有黄酮类、异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三萜类、查儿酮类等。
3.植物性雌激素对激素依赖性疾病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等具有广泛的防治作用,并且较少有雌激素样副作用的产生。
2.简述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前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答:1.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有效或毒性变异的预测试验可以用在新药临床试验中,用以筛选病人。
2.经过药物效应基因突变筛选的受试者,可以加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用更少的例数完成所需的统计意义,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
3.另外,有些新药在没有经过药效相关基因筛选的人群中没有显著疗效,而在经过药效相关基因筛选的人群就有显著疗效。
3.何谓新药?新药研发分为哪三个阶段?答: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发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4.简述基础药理学研究方法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答: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健康志愿者或病人,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体内过程及新药的临床评价等。
5.罗格列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答:罗格列酮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通过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均值变化的比较,该药与其他传统抗糖尿病药物如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联合用药时,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糖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对只接受过饮食疗法的病人的效果优于接受过其他抗糖尿病药治疗的病人。
6.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
答:老年痴呆症已成为近年来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K[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K[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7acb5d76eeaeaad0f33010.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抗病毒药的研究进展。
答:迄今开发的抗疱疹病毒的抗病毒剂中大多数是核苷类似物。
其中一些也有副作用,包括用药物后直接出现或损伤细胞DNA后出现的副作用。
阿昔洛韦较安全,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伐昔洛韦开创了核苷类似物的新篇章。
它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在体内能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
未来治疗疱疹病毒仍需这类核苷类似物。
目前尚需努力开发具有分子寻靶功能及更具有安全性的新药。
2.简述基因治疗试验的研究内容。
答:基因治疗试验的研究内容包括:⑴目的基因的选择,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的功能特点研究。
⑵目的基因转移传递系统的研究,目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前基因治疗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后三项内容上。
3.简述碳酸锂的临床新用途。
答:碳酸锂可以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促进其再摄取,因而具有抗躁狂作用,主要用于躁狂症。
其新用途有:1.防治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急性菌痢、腹泻,治疗贪食症。
3.甲状腺功能亢进。
4.月经过多、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4.简述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答: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中“疫毒”、“瘟疫”范畴,中医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阻断病毒的繁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中医药确有优势,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药有着广泛的前景。
目前,国内抗病毒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疱疹病毒等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目前已从中筛选出一批抗病毒中药。
5.简述辣椒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辣椒素是辣椒中产生刺激性辣味的活性成份。
其主要药理作用有:⑴激活伤害感受性神经末梢。
⑵镇痛作用:辣椒末对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感染和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痛都有治疗作用。
⑶神经毒作用。
药理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药理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药物的ADME过程中,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其它物质的过程。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A. 水解B. 氧化C. 还原D. 脱羧2. 下列药物中哪种药物具有明显的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A. 抗焦虑药B. 止痛药C. 镇静催眠药D. 抗抑郁药3. 药物传递的主要途径包括血管内、血管外和淋巴途径等。
以下哪种途径是淋巴途径的主要形式?A. 细胞内扩散B. 血管周围扩散C. 血管外膜扩散D. 血管外留置4. 药物治疗中,药物的谱效比表示了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其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以下哪种情况表示谱效比较高?A. 临床治疗效果强,副作用弱B. 临床治疗效果弱,副作用强C. 临床治疗效果强,副作用强D. 临床治疗效果弱,副作用弱5. 药物的微量边缘效应是指在药物用量接近最低有效剂量时,其药效的变动情况。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微量边缘效应?A. 药效持续时间短B. 药效与剂量呈线性关系C. 关键浓度区间窄D. 药效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口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和静脉注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剂型、药物溶解度、血流量以及给药部位的性质等。
2. 请简述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机制以及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答: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机制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脱羧等化学反应。
药物代谢受到酶系统的影响,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醛酮还原酶系统以及乙酰化酶系统等。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以及遗传因素等也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
3. 请简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以及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包括血浆蛋白结合、组织细胞透过以及血脑屏障等。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药物的脂溶性、药物在血浆中与蛋白结合的能力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解离和离子化程度等。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PR[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PR[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6f30a64b73f242336c5fa5.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维生素B1在临床治疗中的新用途。
答: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临床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亦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如神经炎、心肌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维生素B1有许多新用途,对其它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慢性铅中毒、婴幼儿腹泻、妊娠呕吐、早老性痴呆、顽固性呃逆、舌炎等。
2.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答:细菌产生耐药性与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能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改变或产生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有关。
只有了解以上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机理及相互关系,才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有目的地开展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抗菌治疗的成功。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对策:⑴合理使用抗生素。
⑵开发新的抗生素,改造现有药物。
⑶使用生物制剂。
3.什么是药物作用的特异性?答:药理效应归根结底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活性药物都能与某种生物大分子结合而引起某种特定效应,但并不是任何药物分子都能与任何生物大分子结合,二者结合后也不是都能产生药理效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4.简述药理效应与什么有关?答: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机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首先,药物在作用部位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应,但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非完全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其次,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影响药理效应。
5.简述临床药理学及其内容。
答: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6.简述基础药理学研究方法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答: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G[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G[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fe86f2f60ddccda38a0ee.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机制的近代解说。
答:⑴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这些酶都可催化相应的药物分解而灭活,失去抗菌作用。
⑵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改变阻止药物进入菌体抵达靶位。
⑶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其结合量及亲和力降低,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改变靶蛋白的亲和力也产生耐药。
⑷改变药物传递通道:减少抗菌药物的摄入。
以上各点尚具有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2.简述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前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答:1.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有效或毒性变异的预测试验可以用在新药临床试验中,用以筛选病人。
2.经过药物效应基因突变筛选的受试者,可以加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用更少的例数完成所需的统计意义,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
3.另外,有些新药在没有经过药效相关基因筛选的人群中没有显著疗效,而在经过药效相关基因筛选的人群就有显著疗效。
3.简述丙咪嗪的临床新用途。
答:丙咪嗪为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的治疗,口服吸收效果好,2~8小时血浓度达高峰。
临床报道用该药治疗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疼痛的病人,病程6个月至11年,均用过2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类药而疼痛不缓解。
经口服本药每次25mg,每日3次,见效后继续服1~2周,结果25例在服药后3天内疼痛消失,4例在4~7天内消失,仅1例疼痛减轻,效果颇佳。
还可用于小儿遗尿症。
4.简述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及意义。
答:1.Ⅰ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
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订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Ⅱ期,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观察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Ⅲ期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3.Ⅲ期,扩大临床试验阶段(批准试生产后进行),进一步验证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风险关系,最终为获批提供充分依据。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QM[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QM[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5939b15727a5e9856a61a6.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罕见,明显少于肝脏毒性、光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但是,心脏毒性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甚至可威胁生命。
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主要原因是其阻滞了心脏钾通道,特别是IKr,从而延长QTc间期。
临床上,此类QTc间期延长可引发心律失常。
2.简述卡介苗作为免疫增强剂的新用途及临床应用。
答:卡介苗是用毒性很低的结核菌所制成的,以预防结核病的活菌苗免疫抑制剂。
近年来用于临床作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⑴治疗慢性气管炎、慢性荨麻疹。
⑵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扁平疣。
⑶治疗原发肾小球肾炎、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3.简述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
答:灯盏花素能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和抑制内凝血系统,改善脑微循环障碍和供血不通,增加脑血流量,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灯盏花素还可以抗氧化自由基、抗钙内流、抑制脑缺血海马神经元延迟性死亡和防止脑缺血神经元调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脑梗死、脑动脉缺血性眩晕、中风后遗症及血管性痴呆。
4.简述丙咪嗪的临床新用途。
答:丙咪嗪为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的治疗,口服吸收效果好,2~8小时血浓度达高峰。
临床报道用该药治疗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疼痛的病人,病程6个月至11年,均用过2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类药而疼痛不缓解。
经口服本药每次25mg,每日3次,见效后继续服1~2周,结果25例在服药后3天内疼痛消失,4例在4~7天内消失,仅1例疼痛减轻,效果颇佳。
还可用于小儿遗尿症。
5.简述碳酸锂的临床新用途。
答:碳酸锂可以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促进其再摄取,因而具有抗躁狂作用,主要用于躁狂症。
其新用途有:1.防治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急性菌痢、腹泻,治疗贪食症。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IY[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IY[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184ebf4693daef5ef73dfb.png)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抗氧化剂药物研究进展。
答:1.抗氧化剂药物的作用方法包括三方面:阻止活性氧的过度产生;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防止或减轻活性氧对机体的损害。
2.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药物:⑴维生素及及内源性物质,如VitE、VitC、VitA、谷胱甘肽等;⑵活性氧防御酶,如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辅酶Q类等;⑶微量元素,如硒;⑷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如银杏、丹参、云芝等。
2.简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答:抗真菌药按照应用范围不同,分为治疗深部霉菌病和治疗浅部霉菌病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后者有灰黄霉素等可供外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硫化硒等。
近年来开发的唑类抗霉菌药,如咪康唑、酮康唑等属广谱的抗霉菌药,对深部或浅表霉菌病都可适用。
抗霉菌药都有较强的毒性,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酮康唑类和灰黄霉素的肝毒性,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3.简述基础药理学研究方法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答: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健康志愿者或病人,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体内过程及新药的临床评价等。
4.罗格列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答:罗格列酮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通过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均值变化的比较,该药与其他传统抗糖尿病药物如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联合用药时,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糖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对只接受过饮食疗法的病人的效果优于接受过其他抗糖尿病药治疗的病人。
5.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
答:老年痴呆症已成为近年来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随着对老年痴呆症的不断研究和综合治疗,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品种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他克林、多奈哌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简述维生素B1在临床治疗中的新用途。
答: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临床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亦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如神经炎、心肌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维生素B1有许多新用途,对其它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慢性铅中毒、婴幼儿腹泻、妊娠呕吐、早老性痴呆、顽固性呃逆、舌炎等。
2.请列举几项近几年新发展的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答:在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最强有力的手段,目前随着药物分析技术与其他学科新技术相结合,色谱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技术及适用对象等方面迅速发展。
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及液质、色谱联用技术。
3.简述药理效应与什么有关?答: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机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首先,药物在作用部位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应,但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非完全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其次,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影响药理效应。
4.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答:临床试验规范(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
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其目的有:(1)用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指导医师进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确保受试者(病人)的权益与隐私得到保护,不受损害。
(2)确保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数据精确,结果可信。
5.简述临床药理学及其内容。
答: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6.简述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1.精神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作用:抗焦虑作用,治疗精神分裂;2.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3.中枢神经抑制作用;4.镇痛作用,改善记忆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7.简述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
答:1.科学发现用药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2.为药品临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合理用药。
3.建立用药人群数据库,是药品上市后的管理监测规范和实用,提高药物警戒工作的质量,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事件(ADE)。
4.通过对ADR因果关系的了解和判断,有助于改进医师的处方决策,提高处方质量。
8.简述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及意义。
答:1.Ⅰ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
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订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Ⅱ期,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观察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Ⅲ期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3.Ⅲ期,扩大临床试验阶段(批准试生产后进行),进一步验证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风险关系,最终为获批提供充分依据。
4.Ⅳ期,上市后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考察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9.简述辣椒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辣椒素是辣椒中产生刺激性辣味的活性成份。
其主要药理作用有:⑴激活伤害感受性神经末梢。
⑵镇痛作用:辣椒末对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感染和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痛都有治疗作用。
⑶神经毒作用。
⑷其他作用:大鼠、豚鼠在皮下或腹腔注射辣椒后体温能迅速下降,在呼吸系统,低浓度辣椒末引起的气管收缩,高浓度引起舒张等。
10.简述阿斯匹林临床新用途。
答: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有:1、用于动脉硬化症、冠心病、脑血管和其它栓塞性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阿司匹林可用作男性避孕药,还可用于治疗痛经。
3、阿司匹林可以减轻肿瘤引起的胃肠道症状,还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4、其他如用阿司匹林治疗腹泻、胆道蛔虫、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等。
11.简述当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药理作用包括:(1)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循环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如心脏抑制作用、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改善冠脉循环作用;(3)对平滑肌的作用:如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抑制肠、子宫平滑肌,松弛气管平滑肌;(4)抗炎、镇痛、清除氧自由基;(5)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
12.何谓药物不良反应?何谓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3.简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牙周炎的非抗菌机制研究进展。
答:四环素类药物除了良好的抗菌作用外,还具有调节宿主反应的非抗菌作用机制。
1.胶原酶抑制作用:四环素类药物通过与胶原酶活化所必需的金属阳离子络合,抑制胶原酶的产生与分泌,这种作用不依赖其抗菌活性。
2.对骨组织细胞的影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四环素类药物能抑制骨组织的溶解或吸收。
3.对牙周组织的作用:小剂量四环素类药物就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结缔组织的附着,有助于已经破坏的牙周组织再生与重建。
四环素类药物在牙周炎治疗药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4.何谓变态反应?有何特点?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
1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药(溶栓药)治疗的用药原则。
答: 1.力争尽早用药:血栓溶解程度与血栓形成时间有关,新鲜血栓易于溶解。
而且,由于血栓堵塞血管,组织供血中断时间过长将造成细胞不可逆的损伤,乃至死亡。
2.首次应用一般采用大剂量:这是因为溶栓药进入血循环后必须先中和体内可能存在的抗体和抗纤溶物质,然后才能发挥其溶栓作用。
3.溶栓药与抗栓药的联合应用:为加速溶栓和减少再闭塞,在应用溶栓药时常并用抗栓药,已成为溶栓治疗常规。
16.植物性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答:1.植物性雌激素来源于各种植物,是具有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
其结构和功能相似于雌二醇。
2.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植物性雌激素主要有黄酮类、异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三萜类、查儿酮类等。
3.植物性雌激素对激素依赖性疾病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等具有广泛的防治作用,并且较少有雌激素样副作用的产生。
17.简述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理机制。
答:天然产物中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的药理机制:⑴阻止病毒与细胞CD4(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簇中的重要成分,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受体结合;⑵抑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和糖基化;⑶影响抗艾滋病病毒(HIV)的装配和释放。
18.简述抗肿瘤抗生素的主要研究动向。
答:1.发现多种杀伤癌细胞作用非常强的烯二炔类抗生素。
2.不仅继续注意寻找癌细胞杀伤剂,也着手筛选癌细胞分化诱导剂、生物反应调节剂以及抗致突变、抗促癌变、抗致癌等癌化学预防药物的研究。
3.利用癌化疗的新靶点,如DNA拓扑异构酶、微管蛋白、钙调节蛋白、蛋白激酶C等,建立筛选模型,探索作用于各该靶点的抗生素。
4.研究开发可用于定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抗生素偶联物等。
19.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罕见,明显少于肝脏毒性、光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但是,心脏毒性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甚至可威胁生命。
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主要原因是其阻滞了心脏钾通道,特别是IKr,从而延长QTc间期。
临床上,此类QTc间期延长可引发心律失常。
20.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
答:目前应用的第四代药物有: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在保持了原有对G-细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对G+菌的抗菌活性增强。
对呼吸道常见病原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有所增强。
由于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结构改变,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进食不影响吸收,半衰期长等特点。
21.简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答:抗真菌药按照应用范围不同,分为治疗深部霉菌病和治疗浅部霉菌病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后者有灰黄霉素等可供外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硫化硒等。
近年来开发的唑类抗霉菌药,如咪康唑、酮康唑等属广谱的抗霉菌药,对深部或浅表霉菌病都可适用。
抗霉菌药都有较强的毒性,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酮康唑类和灰黄霉素的肝毒性,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22.简述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答:近年来,倡导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师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药物基因组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药物总的药理学作用并不是单基因性状,而是由编码参与多种药物代谢途径、药物处置和药物效应的多种蛋白的若干基因决定的。
因此,依据病人基因组特征优化给药方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实现由“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即给药方案个体化,才能取得高效、安全、经济的最佳治疗效果。
23.简述我国流感疫苗的有关进展情况。
答:目前我国批准的流感疫苗有3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到目前为止,接种流感疫苗是防治流感的基本手段,可以预防同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并降低死亡率。
目前广泛应用的灭活流感疫苗在同型免疫情况下,对健康人的保护率可达70%~90%,但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率仅40%~60%。
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24.简述脉络宁注射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答: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同时抑制体外,体内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而可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可对抗血栓的形成与促进血栓消除。
2.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微循环,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3.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可通过改善血管和凝血功能,发挥治疗作用;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对脑组织和血管有保护、修复作用。
25.举例说明中药对一氧化氮的作用。
答:按药物作用特点,涉及到NO研究的中药可分三类:⑴减少或抑制NO的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胶股蓝总皂苷、白芍总苷等中药;⑵促进NO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葛根素、人参三七总皂苷等;⑶对NO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川芎嗪、茵陈葛汤等。
26.简述唑类抗真菌药的分类、代表药物及适应证。
答:1.分类:唑类抗真菌药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2.代表药物及适应证:(1)咪唑类如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酮康唑可作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2)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27.简述硝酸甘油临床用于治疗咳血的药理机制。